① 梁園鎮的新農村建設
鄧崗村位於我鎮南1.5公里,緊鄰合蚌公路,距離肥東縣城約13公里。共有17個村民組,556戶,總人口2232人。全村總面積4.06平方公里。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致力於小康社會建設,並取得初步成效。先後被授予省級生態能源示範村和肥東縣優質水稻示範推廣基地。
2006年,在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中,被確定為示範村後,為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改善村莊環境,提高村民居住條件,我們按照《合肥市新農村建設「十鎮百村」示範工程實施方案》和縣《關於新農村建設村莊環境整治行動計劃》的要求,積極在鄧崗村開展了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初步框算,已投入建設資金49.7萬元,其中鎮村投入20萬元,群眾自籌29.7萬元,完成了3個居住相對集中的自然村的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受益戶數達到128戶,受益面約佔全村的23%。通過整治,切實改善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狀。2012年,鄧崗村朝南組村前大片良田被出租給私人承包種植蓮藕,發展經濟。 一是大力改善交通條件。採取村集體出資、群眾出工的形式,逐步改善出行條件,完成了合蚌公路至村委會水泥道路的修建,全程長約3公里,寬5米;硬化道路約13公里。二是不斷加大了公共設施建設。對村兩委活動陣地及公共設施進行完善和整修;多方籌資建設了籃球場、乒乓球桌等村民健身場地,為村民們強身健體提供了場地,對鄧崗小學和村衛生室進行重新裝修。三、積極開展了以「四清」、「四改」、「一化」為重點的村莊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四清、四改」,全村共建有沼氣池132戶,約占總戶數的23.7%。對房屋外牆、門窗進行了粉飾,其中貼外牆磁磚1650平方米,粉刷牆面2806平方米,門窗油漆2100平方米;村內綠化草坪19000平方米,栽香樟等樹林2400棵建設花壇80處,綠化覆蓋率得到35%。安裝路燈30盞,宣傳標牌30個。
通過集中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從根本上改變了「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溝、垃圾滿地堆」的「臟、亂、差」狀況,為農村群眾創建了一個便利、安全、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使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② 農村新農村建設,幾萬人搬到鎮上住一個大社區,到底好不好
農村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居住的意願的反映了新農村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改善生活條件和探索新農村現在許多農村地區都有一兩個試點適合當地情況。農村地區的房屋是統一的。 2.新農村更加衛生干凈。
過去,家中的土地就在門口,當農用機械設備用完後,他們回到家中進行存放,在新農村居住非常方便。如果離原鎮很遠,則植樹非常不便。通常,在村和城市中,個人認為優勢大於劣勢。如果能夠實現未來,這是大多數農民的願望,但與此同時,農民的心聲也很重要。
③ 泥屯鎮的新農村建設
為了更進一步支持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帶領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山西醋超市在《2008年中專央一屬號文件》關於發展「三農」的精神指引下,按照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規定,於2008年8月5日正式成立陽曲縣泥屯鎮東青善村新農村發展協會。
協會第一批正式會員已有286戶共775人(其中個人會員576人,家庭會員199人)。協會以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己任;為全面建設小康和諧社會,帶動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務;組織、協調和引導會員,科學與發展,創新與促進,互助與溝通。發展新農村,有助於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為城鄉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④ 88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有哪些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⑤ 新城鎮的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十個重點村中,安窩村是示範村,上王村、劉張村、坡底村是治理村,上官村、清源村、關家村、左家灣村、下寺村、趙家嶺村是推進村。近年來全鎮各村制定了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兩個規劃,發展各具特色。安窩村投資10萬余元的氣調庫建設投入使用,投資百萬余元的文化活動中心正在建設之中。上王村投資40萬元建起了2個文化大院,投資2萬元架燈36盞,栽植塔柏300棵,實施了亮化綠化;清源村投20餘萬元的文化活動中心投入使用。上官村投資7萬余元全部實現了綠化,投資5萬余元建垃圾池51個,實現了凈化,投資10萬余元鋪肩石12000米,實施了美化,5個居民組建起了彩門,全村新建沼氣池50個。左家灣村投資17萬元新建了文化廣場。下寺村投資27萬余元興建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
⑥ 2020年南昌新農村建設有哪些鎮
就要看看國家的政政府和哪些鄉鎮。
⑦ 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什麼區別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今日中國的城鎮化,正面臨
著這樣的問題。
想進來,因為就業、保險、醫療、教育等資源,城市遠比農村豐沛;想出去,則是因為污染、噪音、擁堵、壓力,城裡來得比農村更大。
我們究竟該到哪裡尋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現代化的城市,還是相對寧靜平和的鄉村?就現狀而言,也許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這也正是中國城鎮化圍城困境」產生的緣由。
事實上,我們更多地提倡城鎮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對現有城鄉發展模式的反思。中國的城鎮化,既不應是鄉村的邊緣化,也不應是在缺少科學戰略規劃的情況下,眾人蜂擁進城,去爭取人滿為患的平等」。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讓城鄉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這一期時事觀察」的邏輯起點。
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應是一體的
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最大的內需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不僅是城鎮建設問題,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問題。」――劉彥隨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村人口多、農業效益低、農村底子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長期面對的基本問題。穩妥推進城鎮化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因農村人口基數大,即使未來城鎮化率達到60%,也仍有五六億農村人口。因此,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是兩位一體的戰略,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和良性互動,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大量農村人口進城難安居樂業
城鎮化是農民進城轉為城鎮居民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注重發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戰略,基本是一條土地資源依賴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規模擴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為農村人口非農轉移創造了條件,但也因城市房價飛漲、生存門檻日益提高,讓進城農民望樓興嘆」,難以安居樂業。大批長期進城農民工很少通過落戶轉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遠快於人口城市化。國際上通常用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即城市用地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增長率之比)來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其公認的合理值為1.12,數值越大越不合理。1999―2007年我國的該數值接近1.8。
1995―2008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1.38億人,同期城鎮人口增長2.59億人,農村人口轉移進城的比重為53.1%。全國6.22億城鎮人口中農業戶籍的農民工約佔26.8%。可見,農村人口快速轉移進城造成了虛高的城鎮化率,也反映出我國城鎮化質量不夠高。在大量兩棲人口長期存在和農村主體老弱化背景下,不可能實現農村社會結構的根本轉型和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農村地區以大量宅基地廢棄、土地閑置為主要特徵的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敲響了在戰略上單純追求城市化和一味把農民推向城市的警鍾。
城鎮化比城市化更符合農村實際
城鎮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橋梁,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樞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城鎮化重點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鎮,把具備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強調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和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支點。強調城鎮化,是因為農民融入城鎮就業與定居門檻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國農村實際。
農村孕育了城鎮,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系。加快新農村建設為城鎮化提供強大動力,城鎮化加速發展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強化中心城鎮對農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經濟輻射功能,有利於促進村鎮聯動發展,也符合農民需求願望。在山東、河南問卷調查,80%以上的農民工願意進大城市打工,但選擇回家蓋房或城鎮買房。
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最大的內需在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成為實現村鎮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和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地實踐證明,城鎮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作用越顯著。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更有利於凸顯農村地域多功能性,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科學發展。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結合是關鍵
城鎮化不僅僅是城鎮自身的建設問題,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著眼城鄉協調發展大局,以小城鎮和中心社區建設為龍頭,以產業培育和生產發展為支撐,以農村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為基礎,以農業生產力提高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組織、產業與空間三整合」,促進人口向社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發揮中心鎮和中心社區配套服務與市場輻射作用,促進城鄉要素的有序流動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一體化配置。
加強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亟須政府、企業與農民的良性互動。改革戶籍制度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無疑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口,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逐步進城就業和落戶,並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就業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而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無論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還是因產業轉型或年老返鄉的農民工再就業,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關鍵是要加快政府管理體制與企業制度創新,建立多主體就業聯盟,完善促進就業與創業的市場機制,有效推進職業培訓制度化、就業服務社會化和城鄉社保一體化。
推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搭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平台。土地問題是眾多深層矛盾和問題之源。破解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和緩解耕地紅線保障壓力,重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與宅基地退出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土地資本化和增加土地財產性收入,妥善解決進城農民資源雙重佔用及其土地權益保障問題。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平台,把著力點放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來,實行城鄉同地同價同權,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面向國家新農村建設、保障耕地紅線和統籌城鄉發展三位一體」的中長期戰略,因地制宜、分區推進以空心村」為重點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逐步實現新農村建設社區化、土地經營適度規模化和農業現代化,讓留村農民也能夠以地為生、安居樂業。
⑧ 新農村建設請示鄉鎮
四川信鑫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⑨ 界頭鎮的新農村建設
近日,騰沖縣界頭鄉圓滿完成了2010年烤煙收購任務,全鎮共收購煙葉719.24萬公斤,超任務專數3.38萬公斤,實現煙屬農總收入1.1億元。為此,全鎮烤煙收入連續三年突破了億元大關。
烤煙是界頭鄉的第一支柱產業,也是全鎮群眾收入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界頭鄉緊緊抓住煙草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機,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的思路,突出大連片,抓好各環節科技措施落實,全力實施煙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鎮烤煙產業從過去的數量型、粗放型逐步向今天的品牌化、效益化、規模化、科技化方向發展,煙葉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2008年交售煙葉673.5萬公斤,煙農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2億元;2009年交售煙葉631.6萬公斤,實現煙農總收入1.03億元。
⑩ 城關鎮的新農村建設
一是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2008年,全鎮落實糧食直補資金353萬元,補貼面積5萬余畝;落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家電購置補貼80餘萬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完成扶貧搬遷46戶,改造農村草房、土窯房和危土坯房17戶。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參合農民達到3.8萬人,參合率達到97%以上。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教科書費,為貧困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10件實事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件實事。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投資1130萬元,完成了孟桐路改建工程;投資800萬元,硬化通村通組通戶道路28公里,全鎮60%的生產組、25%的農戶實現了道路暢通。投資260萬元,改建了孫溝、牛步河、九泉、王莊、丁庄等8個社區服務中心。投資80萬元,在孫溝、楊庄等村更換飲水管道12.3公里,新建蓄水池6座。投資24萬元,在馬步、城東等村鋪設污水管道4公里。投資45萬元,完成了雷庄、王莊、保障、寺河南等9個村的標准化衛生所建設。大力推廣沼氣技術,新建戶用沼氣1300座,300立方的大型沼氣2座,建成村級沼氣技術服務站14個。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三是調整產業結構,鞏固農業地位。城關鎮以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畜牧養殖、推廣特色種植、搞好勞務輸出為主要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糧食生產上,大力推廣優質小麥種植技術,發展優質小麥3.2萬畝,佔全鎮麥播面積的65%以上,全鎮糧食總產達到2.74萬噸。在畜牧養殖上,抓好經紀人隊伍建設,發揮養殖協會作用,科學防控,嚴格免疫,成效明顯。2008年,全鎮新上千隻以上養雞戶100家、30頭以上養豬戶185家,全鎮商品豬存欄達到4.4萬頭,牛存欄達到4450頭,肉蛋雞存欄達到15萬只。在特色種植上,重點抓了煙葉、花椒、蔬菜、瓜果及小雜果種植,落實煙葉種植面積1000畝,實現農民收入180萬元;大力推廣反季節蔬菜種植技術,新上蔬菜大棚6個,穩定蔬菜面積1500畝,全鎮蔬菜產量達到4000噸;大力發展果樹種植,新增花椒、薄皮核桃等小雜果種植300餘畝;落實瓜果面積2900畝,瓜果產量達到3700噸。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上,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2008年,全鎮共培訓農民工2800餘人次,其中引導性培訓2000餘人次,技能性培訓800餘人次,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500萬元。
四是以「四清七集中」為重點,深入開展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公路沿線村的集中整治中,沿路各村共出動勞動力1.9萬人次,車輛1560台次,清運垃圾雜物2.6萬方,拆除違章建築490處,新建垃圾池145個,花池260座,刷新立面牆體2.8萬平方米,農村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觀。同時,組建了保潔隊伍,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有效鞏固了集中整治成果。通過集中整治,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由外向內,由局部到整體,由表面向縱深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