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鎮新農村建設情況

鎮新農村建設情況

發布時間:2020-12-11 16:19:48

『壹』 農村新農村建設,幾萬人搬到鎮上住一個大社區,到底好不好

農村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居住的意願的反映了新農村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改善生活條件和探索新農村現在許多農村地區都有一兩個試點適合當地情況。農村地區的房屋是統一的。 2.新農村更加衛生干凈。

過去,家中的土地就在門口,當農用機械設備用完後,他們回到家中進行存放,在新農村居住非常方便。如果離原鎮很遠,則植樹非常不便。通常,在村和城市中,個人認為優勢大於劣勢。如果能夠實現未來,這是大多數農民的願望,但與此同時,農民的心聲也很重要。

『貳』 板橋鎮左所村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

基層組織、檢查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叄』 2020年南昌新農村建設有哪些鎮

就要看看國家的政政府和哪些鄉鎮。

『肆』 嘉澤鎮的新農村建設

上埠村坐落於擁有近8萬畝花木種植面積和全國最大花木市場的「中國花木之鄉」——嘉澤鎮西南部,以生產銷售花卉苗木為主,是江南水鄉一個典型的花木專業村。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中,勤勞、智慧的上埠人洞察商機,勇立潮頭,敢為人先,憑天時、挾地利、聚人和,走出了一條「花木富民」之路。上埠村正邁步在「進軍現代化,建設新武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征程上,上埠人決心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早日建成生態環境良好、鄉村特色鮮明、居住條件宜人、觀光休閑的新農村,並就以條件相對較好的呂埠自然村為試點。
呂埠自然村有4個村民小組,160餘戶近600名居民,彎彎曲曲的成章河繞村而過,村北不遠便是剛剛新建的沿江高速,為呂埠村造就了三面環水、一面臨路的獨特地形。富了口袋的呂埠人積極興辦公益事業,修橋鋪路,互幫互助,努力追求社會主義新風尚,村風正,民風純。為了把呂埠村建設得更加美好,作為江蘇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村,近600名呂埠人在上埠村黨員幹部一班人的帶領下,更是齊心協力,主動參與,積極開展村莊整治,努力改善村莊面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隨著各項工程的順利推進,呂埠的村容村貌有了極大改觀:村道路寬闊,縱橫交錯,交通便捷;池塘眾多,水面清潔;粉牆黛瓦,民居舒適;遍植花木,綠草如茵,樹木蔥蘢,鳥語花香……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伍』 大束鎮的新農村建設

文化工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文化工作,對農村工作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05年以來,大束鎮一是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把文化工作列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了本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了各級班子和班子成員的考核體系,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落實。二是鎮里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分管副書記任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文化發展規劃和工作措施。鎮文化中心站配備了專職人員,每個村文化大院配一名文化管理員,負責各項文體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鎮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農村文化工作。全鎮各村也都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落實了各項工作措施,保障了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
根據取消農業稅和鎮村財政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形勢,鎮黨委、政府本著「優先保障、確保需要」的原則,不斷健全完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機制,加強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全鎮各級共投入資金近600餘萬元用於農村文化建設。一是加強了鎮文化中心建設。鎮文化中心具備五室、一院、一場、一隊、一團、一組,五室即:圖書室、游藝室、閱覽室、排練室、展覽室;一院即電影院;一場即高標准燈光籃球場;一隊即建立了一支體育隊;一團即成立了一個少兒藝術團;一組即組成了一個文藝創作組。鎮文化中心配有電視機、放像機、照相機、桌檯球等文體器材,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發揮了龍頭作用、輻射作用。二是加強了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鎮里採取財政以獎代補一點,村集體減少其他開支投一點的辦法,不斷加大對村一院、一室、、一路、一網、一場「五個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一院」即全鎮村村都建起了標准較高的科技文化人口大院,為農民群眾提高休閑娛樂的好場所;「一室」即建立農村圖書室,倡導全民讀書活動,設立家庭圖書角,培養知識型農民,鼓勵群眾「少抽一盒煙,少喝一瓶酒,多買一本書,多學一點科學文化知識」;「一路」即加強了文明路街建設。全鎮村村建設一條以上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路街,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一網」即建設村級遠程教育網,村村配置了遠程文化教育設施;「一場」即建設村級文化廣場。目前,我鎮已有土旺、灰埠、南各、水河等村開工建設了文體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村級文化廣場。三是大力實施了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積極協調市有關單位,投入300餘萬元發展有線電視,信號已通達全鎮,發展用戶近5000戶,切實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陸』 木央鎮的新農村建設

木央鎮實施了木央村委會老街、老寨村小組,大坪村委會大坪村小組,上寨村版委權會中寨村小組,下者梅村委會下者梅一、二村小組,普陽村委會昆安洲、花地坪村小組等8個整村推進重點扶持村項目建設。其中:大坪村委會大坪村小組,木央村委會老街、老寨村小組為小康示範村,其餘為溫飽示範村。
項目啟動以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州、縣、鎮扶貧工作隊認真負責,項目村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努力,2014年,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共完成建設投資174.94萬元。其中,整村推進專項補助資金90萬元,財政轉移支付19.3萬元,部門整合資金26.5萬元,群眾自籌和以勞折資54.14萬元。建成水泥路、科技活動室、沼氣池、小水窖、自來水、圈舍等一批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生態保護等項目。通過建設,各示範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各套組織、規章制度得到建立健全,群眾科技文化活動日漸豐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逐漸向生活富起來、精神樂起來、環境好起來、村容美起來、班子強起來的目標邁進,為示範村最終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柒』 新農村建設請示鄉鎮

四川信鑫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捌』 界頭鎮的新農村建設

近日,騰沖縣界頭鄉圓滿完成了2010年烤煙收購任務,全鎮共收購煙葉719.24萬公斤,超任務專數3.38萬公斤,實現煙屬農總收入1.1億元。為此,全鎮烤煙收入連續三年突破了億元大關。
烤煙是界頭鄉的第一支柱產業,也是全鎮群眾收入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界頭鄉緊緊抓住煙草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機,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的思路,突出大連片,抓好各環節科技措施落實,全力實施煙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鎮烤煙產業從過去的數量型、粗放型逐步向今天的品牌化、效益化、規模化、科技化方向發展,煙葉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2008年交售煙葉673.5萬公斤,煙農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2億元;2009年交售煙葉631.6萬公斤,實現煙農總收入1.03億元。

『玖』 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拾』 沙坪壩區2013年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如圖是歌樂山鎮山洞村新農村建設情況,家家戶戶通過大面積推廣應用太

(1)ρ=

m
v
得:
一箱水的質量:
m=ρv=1×103kg/m3×7.5×10-2m3=75kg;
一箱水需要吸收的熱量:
Q=cm△t水培遲═4.2×103J/(kg.℃)×75kg×(60℃-20℃)=1.26×107J;
(2)這台太陽能熱水器獲得的輻射功率:
P=S×875W/m2
由P=
W
t
可得太陽照射5h獲得的太陽能:
W=Pt=S×875W/m2×5×3600s;
由η=
W有配悉李用
W總
可得:
Q=W=W×20%=S×875W/m2×5×3600s×20%;
熱水器集熱器面積:
S=
Q吸
8.75×102W/m2×5×3600s×0.2
=
1.26×107J
8.75×102W/m2×5×3600s×0.2
=4m2
答:(1)一箱水需要吸收的熱量是1.26×107J;
(2)熱水器上集熱器的面積陸宏至少為4m2

閱讀全文

與鎮新農村建設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