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茌平肖庄鎮在馮屯中學的什麼方向
被稱為來「中國圓鈴大棗源之鄉」山東省茌平縣,該縣肖庄鎮農民在一萬多畝的優質棗樹下,栽培適合樹蔭下生長的韭菜、種植適合沙地生長結果花生,讓樹蔭下生「金」,讓農民再創收,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在大面樹蔭下「適地而種、立體種植」創收新模式、新路子。9月24日,初秋天,山東茌平縣肖庄鎮農民許庄村農民在優質圓鈴大棗下管理韭菜。 (張憲舉 孫洪峰)
② 山東聊城茌平縣博平鎮有大蒜食品加工廠嗎
地 名 一
微 子城 商紂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商紂王將其庶兄啟,封為微國,受以子爵,因之啟的封地稱為「微子城」。《太平寰宇記》記載:「聊城縣微子城,紂之庶兄封於此,有故城存焉。」可見,微子城在聊城縣境內,直到宋代尚有遺城留存。《名勝志·城冢志》記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八里,世傳商受(按,即紂)時微子所封。」清宣統二年(1910)的《聊城縣志·古跡》也記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學者葉圭綬則說:「攝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錄》上說:「據《聊城縣志》圖,微城所在,正古攝城,攝城臨黃溝,黃溝亦稱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戰國時攝城,亦即攝國故城。
聊古廟 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於今聊城東昌府區北15里處。《續山東考古錄》載:「聊城縣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廟,是後人於其地立廟名耳。」治所在聊古廟的時間約為1千餘年,距今已2500餘年。北魏人酈道元記錄其當時的風貌說:「城內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絕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東門側有層台秀出」,即魯仲連射書台。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聊城縣城東遷至王城。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此城,在這里修建了廟宇,名為聊古廟,又名聊崮廟。清康熙年間,聊城人狀元鄧鍾岳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1方,懸於廟門,遂將「聊古廟」之名稱沿襲至今。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定其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 城 北魏至後晉時聊城的縣城。《魏書·地形志》載:「聊城縣有王城,郡、縣治。」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鎮平原,他於原聊城縣城(聊古廟)東40里處(今東昌府區城東10千米許田莊南)築新城,名曰平原鎮,世稱曰王城。太和十一年(487),罷鎮,置平原郡,遂以王城為郡治,聊城縣治所也遷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間,葛榮於此置冀州,尋廢,魏孝武帝復置平原郡。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南遷州、縣治所於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東10千米的許營大石槽村。聊城縣治在王城的時間為446年。
西聊縣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從原聊城縣中,分設西聊縣,北齊時並入聊城縣。後不復置。
堂邑縣 隋開皇六年(586)置。沿其西北「漢代堂邑」之名故名。屬東郡,故治在今堂邑鎮西北5公里千戶營村。唐屬河北道毛州。宋遷縣治至今堂邑鎮,屬博州。元屬東昌路。明、清均屬東昌府。民國初屬山東省東臨道。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3年,為紀念行乞辦義學的武訓將堂邑縣改名為武訓縣。1949年復名堂邑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6年3月,堂邑縣建制撤銷,其轄地分別劃入聊城和冠縣。
博 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治王城(聊城故城)。大業二年(606)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治所仍在王城。隸屬河北省。轄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縣。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改博州,期間,郡、州治所和隸屬、轄縣均未變。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州治南遷巢陵(聊城故城)。宋代,改隸河北東路,治所仍為巢陵。時轄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縣。宋淳化三年(992),黃河決口,巢陵城毀,州治遂遷孝武渡西(今聊城舊城)。金代,博州改屬山東西路,州轄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縣。元代,博州改為東昌路總管府。後不復置。
地 名二
武水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屬博州。武水鎮(今沙鎮)為縣治所,故城在今東昌府區沙鎮。後周顯德二年(955),武水縣建制撤銷,其境域劃歸聊城縣。後不復置。
巢陵城 後晉至北宋初聊城的縣城。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聊城舊城因「河決城圮」,於是把縣治南遷至巢陵。「巢陵」因巢父之墓而得名。巢父是中國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堯舜之時,「山居不營世利」,以樹築巢,居於其中,故稱其為巢父。相傳,堯曾「以天下讓之」,他不肯接受。他死後葬於此地,人稱其墳墓曰「巢陵」。舊《聊城縣志》說:「今城東南有巢陵城,巢父陵在城十字街東南角」。此城為聊城縣和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東南15里的許營鄉大石槽村西,俗稱其曰「舊州坡」,或「舊州窪」。宋淳化三年(992),河決毀巢陵城,聊城縣治乃西遷孝武渡西。聊城縣治在巢陵的時間為47年。
孝武渡西城 今聊城舊城。宋淳化三年(992),因黃河水患,巢陵城毀,移聊城縣治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舊城。熙寧三年(1070)始劃定規模,搬運土木,修築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磚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聊城縣志·城池》曰:「孝武渡在通濟閘上流」,其位置當在今閘口南聊城一中附近,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
東昌路 元代政府的行政建制。元代以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國行政區劃設置,改州為路,原博州改名東昌路總管府,治聊城。東昌作為境內建制名稱,始見於此。之所以名東昌,一說因徒駭河東北過茌平縣遙昌鄉;一說聊城自秦以來屬東郡,因「東」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東昌路為東昌府。
築先縣 1940年,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築先,改聊城縣(今東昌府區)為築先縣,先屬魯西行署,後屬冀魯豫行署。1949年復名聊城縣。
武訓縣 1943年,為紀念行乞辦義學的堂邑縣武庄人武訓,將堂邑縣改名為武訓縣。1949年復名堂邑縣。
聊陽縣 1947年9月,劃出陽谷縣北部、聊城縣南部置聊陽縣,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縣政府駐沙鎮。1949年9月,聊陽縣建制撤銷,所轄村鎮劃歸原屬各縣。
清淵縣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陽城(今河北省館陶縣城西城)。先隸冀州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221)改隸陽平郡,西晉咸寧年間(275~280)改屬司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縣為臨清縣,後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復置清淵縣,仍屬司州陽平郡;同年,析清淵縣西部地域復置臨清縣。北齊時,清淵縣治改徙清水堡。隋開皇元年(581),清淵縣改屬清河郡。唐時,清淵縣並入臨清縣。後不復置。
清泉縣 縣名。源於正史《晉書》、《北齊書》、《隋書》,臨清舊州、縣志均沿用此說。歷代地理學家、史學家多次進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無和郡縣志》中對清泉縣校注為「『泉』地理志作『淵』唐避」;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曰《晉書》之清泉縣「本清淵避唐諱改」;葉圭綬著《續山東考古錄》載:「考元和志隋志淵作泉乃唐避諱,隋縣(即清淵縣)未改名」;顧祖禹撰方誌名著《讀史方輿紀要》中說:「臨清州,西漢設清淵縣,唐並入臨清縣,淵,晉志、隋志具作泉,唐人為高祖諱也。」由此斷定,臨清歷史上未置過清泉縣,只因唐人「避諱」,才將清淵縣寫成清泉縣。
信鄉縣 西漢置。隸屬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城區北部。後漢省。後不復置。
厝 縣 西漢於清平之域置,屬清河郡。東漢安帝時改為甘陵縣,故城在今清平鎮南。
地名演變(3)
武訓縣 1943年,為紀念行乞辦義學的堂邑縣武庄人武訓,將堂邑縣改名為武訓縣。1949年復名堂邑縣。
聊陽縣 1947年9月,劃出陽谷縣北部、聊城縣南部置聊陽縣,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縣政府駐沙鎮。1949年9月,聊陽縣建制撤銷,所轄村鎮劃歸原屬各縣。
清淵縣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陽城(今河北省館陶縣城西城)。先隸冀州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221)改隸陽平郡,西晉咸寧年間(275~280)改屬司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縣為臨清縣,後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復置清淵縣,仍屬司州陽平郡;同年,析清淵縣西部地域復置臨清縣。北齊時,清淵縣治改徙清水堡。隋開皇元年(581),清淵縣改屬清河郡。唐時,清淵縣並入臨清縣。後不復置。
清泉縣 縣名。源於正史《晉書》、《北齊書》、《隋書》,臨清舊州、縣志均沿用此說。歷代地理學家、史學家多次進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無和郡縣志》中對清泉縣校注為「『泉』地理志作『淵』唐避」;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曰《晉書》之清泉縣「本清淵避唐諱改」;葉圭綬著《續山東考古錄》載:「考元和志隋志淵作泉乃唐避諱,隋縣(即清淵縣)未改名」;顧祖禹撰方誌名著《讀史方輿紀要》中說:「臨清州,西漢設清淵縣,唐並入臨清縣,淵,晉志、隋志具作泉,唐人為高祖諱也。」由此斷定,臨清歷史上未置過清泉縣,只因唐人「避諱」,才將清淵縣寫成清泉縣。
信鄉縣 西漢置。隸屬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城區北部。後漢省。後不復置。
厝 縣 西漢於清平之域置,屬清河郡。東漢安帝時改為甘陵縣,故城在今清平鎮南。
貝邱縣 西漢置貝丘(邱)縣,北齊省。故城在今清平鎮西南。隋初,復置貝丘縣。開皇六年(586)析貝邱縣置清陽 縣 屬清河郡;十六年(596)改貝邱縣為清平縣。後不復置。
甘陵縣 東漢安帝因孝德皇後葬於厝縣,故改厝縣為甘陵縣,並移清河國治於甘陵。晉改甘陵縣為清河縣,屬清河國。後不復置。故城在今清平鎮南。
清陽縣 漢置縣,為清河郡治所,後漢省。故城在今清河縣東南。隋復置,隸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市城東北。唐遷治於今河北省清河縣境,仍為清陽縣。廢縣時間不詳。
清河國(郡、縣) 東漢時由清河郡改置。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縣境遷入臨清境內,同甘陵縣治。三國魏時復置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城北部。西晉復為清河國,並置清河縣,縣隸屬於國。十六國時又置清河郡。北魏清河郡、縣同置,縣隸屬於郡,治所同。隋代清河郡、縣遷治於今河北清河縣境。清河國(郡、縣)在今臨清境內置存約472年。
清平縣 漢置貝丘縣,北齊省。隋初復置,開皇十六年(595)改為清平縣,屬清河郡,故治在今臨清市城東20千米水城屯村。宋元豐四年(1081)因漯河決城毀,治所遷至明靈寨即今高唐縣清平鎮。明、清皆屬東昌府。民國年間,先後屬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1946年8月,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區政委肖永智,曾改名永智縣。1949年8月恢復清平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同年縣政府遷至今臨清市康莊鎮。1956年清平縣建制撤銷。其轄區分別劃歸臨清縣和高唐縣。
沙丘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臨清縣西部置沙丘縣,屬清河郡。大業二年(606),沙丘縣並入臨清縣。唐武德四年(612),析臨清縣復置沙丘縣;貞觀元年(627)又並入臨清縣。後不復置。
永濟縣 唐大歷七年(772),析臨清縣置永濟縣,屬貝州,治所在張橋店即今冠縣北館陶鎮。五代後梁屬大名府。後晉屬澶州。後漢後周改屬大名府。宋建隆元年(960),永濟縣並入臨清縣。後不復置。
地名演變(4)
徐翼縣 1947年9月,為紀念徐翼烈士,以原聊城、陽谷、東阿抗日根據地為基礎,劃出陽谷縣東部、東阿縣西部、聊城縣東南部置徐翼縣,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縣政府先後駐今陽谷縣安樂鎮、七級鎮、阿城鎮。1949年9月,徐翼縣建制撤銷,所轄村鎮劃歸原屬各縣。
平阿縣 1943年春,根據平陰、阿東抗日工作的需要,冀魯豫行署決定:平陰縣抗日民主政府與阿東抗日民主辦事處合並為平阿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機關駐原阿東一帶,後駐原平陰縣城。1945年冬,平阿縣建制撤銷,原阿東地區劃歸東阿縣,原東阿縣黃河以東地區劃歸平陰縣。
嘉睦縣 王莽始建國,改博平縣為嘉睦縣。至東漢建武元年(25),恢名博平縣。
博平縣 春秋齊博陵邑,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博平縣,因縣境廣闊且平故名。屬東郡,治所在今茌平縣肖庄鄉王菜瓜村西1公里。王莽始建國,改名嘉睦縣。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三國魏屬平原郡,晉屬平原國。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屬魏郡。東魏天平元年(534)屬平原郡。隋開皇二年(582)屬貝州;大業三年(607)屬清河郡。唐武德三年(620)屬博州;貞觀十七年(643)並入聊城縣;嗣聖元年(684)復置博平縣;天寶初屬博平郡。宋至道三年(997)屬博州;景佑四年(1037)遷治所至寬河鎮即今茌平縣博平鎮。元屬東昌路。明、清屬東昌府。1914年屬東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46年屬冀魯豫邊區第六專區,1949年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6年博平縣建制撤銷。轄區劃歸茌平縣。
靈縣(靈城縣、零縣) 東漢永元十年(98)置。屬冀州部清河郡,縣境轄今高唐大部和茌平縣一部分。三國、西晉均屬清河郡,北魏景明三年(502)南清河郡治於此。北齊天保元年(550)廢。隋開皇六年(586)復置,屬博州。隋大業二年(606)再廢,其地並入博平縣。唐武德三年(620)復置,屬博州。唐武德四年(621)又廢,其地分別並入高唐、博平縣。後不復置。故城在今高唐縣城西南。漢時城在黃河北岸,當黃河轉彎處。
崇武縣 唐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因忌「唐」字,於長壽二年(693)將西漢所置之高唐縣改為崇武縣。唐神龍元年(705)復名高唐縣。
魚邱縣(重邱縣、重縣) 唐天佑四年(907),五代後梁太祖朱晃(朱溫)稱帝,因「晃」與「唐」同韻,故於開平二年(908)改西漢時所置高唐縣為魚邱縣(亦稱重邱縣、重縣)。後唐同光二年(924)復名高唐縣。
齊城縣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7),因晉高祖石敬瑭的「瑭」與「唐」同音,故改西漢所置之高唐縣為齊城縣。後漢乾佑元年(948)復名高唐縣。
朝北縣 1940年10月,根據抗日戰爭的需要,魯西北專署決定以朝城西北部的王奉、大王寨、張魯等地區組建朝北抗日民主辦事處。1941年1月,中共聊堂縣 1943年秋,冀南行署決定,以聊西辦事處和堂邑南部組建聊堂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駐溫集、張爐集一帶農村,先後隸屬冀南第七專署、冀魯豫第七專署。1946年2月,聊堂縣建制撤銷,所轄地區分別劃歸築先縣和武訓縣。
③ 在茌平馮屯開什麼店掙錢啊
錯,一樓的錯了,應該是燒烤,夏天燒烤勢必不可少的,好像現在就只有一家。有店的話可以在做餐飲,冬天可以當成餐館,但需上點檔次或者有點特色,吸引大眾眼球。
④ 茌平馮屯戶口在北京打工身份證到期怎麼辦
在北京異地辦理身份證換領和補領的業務受理時間是20天以內,需在京工回作、學習半年以上,答手持北京核發的有效的暫住證以及工作居住證到北京364個派出所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辦理。而換領證件的還需要攜帶原居民身份證。
申領人可就近在北京市城區近郊區范圍內的戶籍派出所提出申請辦理,遠郊區的懷柔、平谷、密雲、延慶分局,可以到所在的城區派出所或者戶籍大廳申請辦理。
⑤ 茌平肖庄振在馮屯中學的什麼方向
茌平肖庄鎮,
在馮屯中學西面。
你在網路地圖上,
定好起點和終點,
一搜索就有了。
祝你好運。
⑥ 禪州 寺遺址 茌平馮屯宋代禪州寺遺址在什麼地方
望魯店東邊的大河邊上。
⑦ 山東聊城茌平馮屯郵政編碼查詢
252122 山東省 聊城市 茌平縣 馮屯鎮
⑧ 茌平馮屯鄉有多少個村
目前有77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