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改革開放新農村新生活新建設為主題寫一篇作文3000字左右
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總共有1700萬知識青年從城市湧向農村。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農村的大部分知青回歸城市。
從城市到農村,又從農村回到城市,這一輪回,改變了知青的命運,也留下了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
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來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時有一些青年熱血沸騰,咬破手指寫血書,表示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也有一小部分人,從種種渠道感覺到了城鄉差別很大,不太想去。而我的態度既不十分積極也不推脫,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隨大流,這是我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上山下鄉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出發去貴州農村插隊的。我記得我坐上火車時,外面還穿著一件棉襖。「好兒女志在四方」人人都喊,喊的同時,我隱隱意識到:我們到農村去是紮根一輩子,不會再回來了。但那時更多的,是一腔熱情去接受再教育,相信我們應該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那時我們年輕、虔誠,也很狂熱,當然現在看來也有點盲目。
在貴州省的上海知青約有一萬餘人。
從現代大都市上海到閉塞、貧窮的貴州,路途遙遠,一路上我們的熱情也在疲勞打擊下慢慢地冷卻了。我們最先在貴州一個小城市貴定下了火車,在那裡鋪稻草睡了一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枕著稻草睡覺。
真正抵達我們插隊所在的修文縣,則是在第二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卡車之後了。如果說疲勞只是磨掉了我們的激情,那麼真正可怕的是踏進山區、山寨的剎那間,面對和我們想像截然迥異的農村時內心的巨大落差。到修文縣久長鎮時,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甚至不願意下卡車。她們就在卡車上跺著腳叫道:「我們是聽毛主席的話來的,是來建設新農村的,怎麼跑到這寸土不生的山區來了。」
現實從一開始就殘酷地顛覆了我們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那些美好的想法即使不是我們十多年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持我們來到農村的最主要動力,而這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處都在勝利前進的農村畫面完全不同。
當時我們是6個年輕人一起插隊落戶在砂鍋寨。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住的泥牆茅草屋。第一次看到這座茅草屋時,用呆若木雞來形容我們的表情並不為過。可生活還得繼續。
然而,當十年下鄉結束,要回歸城市時,我已經和許多農民一樣了。有時生產隊派我到貴陽出差,買打米機之類的農具。我就穿件破棉襖擠火車,沒有座位了,就席地而坐,和周圍的人一起聊聊天氣如何、收成如何。聊到天旱、洪水,我也會發愁,會想這青黃不接的日子大家都沒糧食吃了。
十年七個月的插隊生活教會我用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這是我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筆財富。我從小生活在上海,這10年則使我熟悉了最貧窮山鄉的生活。也正是在這些日子裡,我開始思考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這一代人的命運,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真正生活。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後來我在貴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出來,這些都可說是得益於十年又七個月的農村生活。
1700萬知青的回城心願
「一擁而下」的170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之後,諸多涉及生計、生存的根本問題一並冒了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文革」的復雜性,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現實,問題的堆積終究釀成了知青雪崩般的回城浪潮。1980年,中央作出決定:從當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一律作為待業青年,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10年中,我們可謂是身在農村,心向都市。當時惟一溝通的渠道就是給家裡寫信。我們6個人,無論誰家來信都能激起我們的興趣。信里提及關於上海的消息,像是夏天天氣有多熱,冬天如何的冷,甚至黃浦江畔外灘流氓鬧事,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心是和城市聯系在一起的。
在經歷多年的農村插隊生活後,知青共同的心願就是上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而是因為他們真正了解到如果他們不回去,單靠天天勞動,是不能養活自己的。
我插隊所在的砂鍋寨是方圓二三十里最富裕的寨子,每天要跋山涉水,挑糞、挑灰、耙田、犁田、進洞挖煤。我身邊有一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典型的生產隊,從早干到晚,每天勞動日值只有8分錢,是有名的「郵票隊」。之所以被稱作「郵票隊」,是因為「文革」期間,中國所有的郵票票值都是8分錢。
1973年,毛主席收到了李慶霖寫來的信。信中反映知青下鄉中的諸多問題。毛主席作了「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的回復。而「文革」結束,思想松動,果然鑄成了知識青年雪崩般的回歸浪潮。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回城潮、新疆阿克蘇事件更是將回歸浪潮推上了最高點。幸運的是當時黨中央和國家領導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傳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1975年,我當時正在耕讀小學教書,師范院校來招生,有三大招生優待政策,特別優待上海知青中當了民辦教師的人。我的條件都符合,但我沒有報名。因為我當時在小學教書,我走了,200個學生就沒有老師了。不過,更主要的是這個小學校課表是我排的,我有很大的自由。比如,下午我可以排一些其他農村老師也能教的體育、勞動、自修課,而我就能騰出時間寫小說。可以說我是有些私心的。為了能夠寫小說,我選擇了留下來。
第二次機會我也沒有要。當時復旦大學到貴州招生,成績只要求190分。我已經出了三本書了,招生的老師對我說只要你寫一篇作文,我們把分數打得高些,其他五門分數加起來你還不用達到90分。我婉辭了他們的好意。那時我正在寫《蹉跎歲月》。
我的情況和大多數知青不同。《蹉跎歲月》完成後,1979年10月,我被調到了貴州省作家協會,就這樣,我在滿腦子只有出書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我連出了3本書,稿費是每千字2元至5元不等,總共拿到了400元。實事求是地說,我是1700萬知識青年中運氣較好的。
我真正回到上海是在1990年,是在上海領導關心下才調回的。當時貴州也想挽留我。後來我獲知當時貴州領導曾有這樣的表示:如果本人堅決要走,也不要硬卡。再加上我母親年事已高,我便再次爭取,終於得以調回上海。
『貳』 關於《新農村建設建議》的作文
新農村建設建議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
以前寫的,不是很好。。。。湊合著吧。。。
『叄』 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等)的作文100—200字 求作文
新農村新氣象
記得幾年前,家鄉不少地方還是荒山野嶺,野生動物希少,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磚房,交通不發達,到處是爛泥路。
幾年後,我回到家鄉,家鄉變化可真大。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荒山得到開發,變成了茂密的樹林,野生動物也得到保護,國家還專門頒發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家鄉的土房不見了,磚房拔地而起,家中已有電視機、空調、電腦,廚房不再燒木頭,已經改用了液化氣,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啊!家鄉變化可真大,科技可真發達,我相信不久祖國會更強勝。
『肆』 關於新農村,新建設,新氣象的作文素材
新農村,新氣象
我們的老家---湯泉,以前是一個環境非常差的村子.那裡居住的人們,生活一向都比較困難,所以,我很不想回那個村子.確切的說,是我不喜歡那個貧窮的地方!
然而一天,一個喜訊突然飛到了我們家:老家的表哥要結婚了!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但是,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我實在不想回到那個落後的村子!可是到了表哥結婚的那天,我還是被媽媽硬拉回了老家.到了老家,天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呀!老家竟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圍綠草如茵,綠色的衛兵梧桐樹堅韌挺拔,還真有點"大俠"的風采呢!到了表哥家,只見裡面擺滿了豪華的大沙發,大彩電,牆上還掛滿了美麗的中國結,真是令我瞠目結舌!表哥家的裝飾簡直比城裡的人家還要漂亮!我開始對我的老家轉變態度了~~
傍晚,我和媽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表哥家,現在,我再也不會不喜歡回我的老家了,相反地,我越來越喜歡我的老家了!在政府的幫助下,農村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每個農村家庭也都在努力奔小康.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老家一定還會有更新更大的變化!
『伍』 求一篇贊美農村發展和美好未來的一篇作文!!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腳步,我們鎮的農村已經改頭換面了,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副全新的面孔。
你瞧,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每村每戶,使我們大家的出行更方便,就那我們雙豐村來說,就已經有城鄉公交車通進村子。在村公路兩旁,種植了大量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鮮花盛開不斷,尤其是到了暑假,路旁的紫薇花綻開了笑臉,有白的,有粉的,還有紫的,一大串一大串的掛在枝頭,一陣微風吹過,帶著淡淡地花香,搖晃著腦袋向行人問好。村公路兩旁每隔幾公里就有一個垃圾處理箱,位村都有專職人員上門收集垃圾,然後到這些垃圾點進行分類處理,使我們農村的衛生越來越好。
我們每個村都建有漂亮的公園和娛樂健身場所。在我們雙豐村也有一個公園,雖然不大,但卻建造得非常精緻,有亭子、假山,有 各種各樣的樹,還有一個漂亮的池塘。地上鋪滿了草坪,有幾條鵝卵石鋪成的小徑,把公園裝扮得挺有那麼點詩情畫意的。公園旁邊安裝了許多健身器材,還有一個寬敞的籃球場。每逢晴朗的傍晚,就有許多人到這里散步和健身,有時還有村裡的業余舞蹈隊在這里排練舞蹈。人和景相應在一起,此時的景色真會讓人留連忘返。
在公園旁的公路西邊有我們村的工業園區,一座座標准廠房拔地而起,它象徵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象徵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騰飛。
秋高氣爽,瓜果飄香、碩果累累,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的菊花爭相吐放,更有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便是幸福啊!所有的財富榮譽只有片刻的歡愉,惟有社會的美好才是最自然最真實的。農村的進步,即為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即為人民的進步,方方面面都進步了,社會就是美好的。俗話說:「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生活在這美好社會中的我們定會不負這美好,努力學習,為祖國盡自己的一份力,展望祖國未來!
『陸』 新農村建設盛況作文600
又一次來到鄉下,突然就覺得多了什麼東西,看不到寬廣的原野。哦,原來政府拆遷的破舊房屋的那一塊地,豎起了一幢幢整齊的別墅,變成了一個嶄新的農村!
門口的一條橫幅,讓所有的人感到欣慰,「歡迎你回家」,人們忍不住自發感慨:這是我們的家,我們等的幾年,沒有白費。我們終於回來了!是呀,原本貧窮的人們,家家都有了新車,一輛比一輛氣派。擺酒慶賀,一家比一家大方。外婆、外公笑彎了眉毛,整天對我說:「寶貝喲,新房子裝修好了,你一定要常來住住啊!」
如果你看到它的話,它已不再坑坑窪窪,呈現一副衰老的面孔,而是寬闊平整;它不再像以前那樣沉寂,而是喧鬧繁華;它不再土裡土氣,而是綠樹相映。我相信當你看到這一切後,就一定能領略到「綠樹村邊」。那一棵棵高大的楊樹、柳樹、松樹……都深深地彎著腰,向黨和人民深深致謝;又像一個個士兵,站在路旁,歡迎來這觀景的人們!
這里的新農村,雖說滿地都是泥土,房門前堆滿了垃圾,可我相信,這里的人們裝修好了,就會成為一個又干凈又漂亮的新房啦!
建設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是黨的政策好。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新農村的建設添磚加瓦,獻上自己的一份力,爭取把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柒』 為新農村建設唱贊歌敘事作文600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90年代後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引起各界高度重視。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農村一直很落後,所以有些人一直瞧不起農村人。其實,農村也一直在默默的進步。不信,您瞧一一 (1)過去,人們去市場買些菜、肉什麼的,家裡離市場近的就步行去,要是家裡離市場遠的也只能騎自行車,除非經濟好的家庭就買一輛貴些的自行車;但現在到市場去時,你會看見人們普遍使用的是摩托車,有的甚至用小車,除了一些家裡離市場近的或者一些比較窮的家庭才會步行去市場。 (2)以前,農村裡有村委文化室,裡面只有一些少數的活動;而現在,文化室變為了文化站,裡面的活動比以前多了許多。例如:有報紙、雜志、球類活動,還有一些棋類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使人們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真是兩全其美。與此同時,村委文化室還擴大了它的規模,使更多的人受益。 (3)從前,村委里的衛生室只有一間房子般大小,醫療設備也沒那麼好。到了現在,不僅規模擴大了,醫療設備比以前更完善了,人手也多了起來。不但使人們放心,而且讓人們更加健康
『捌』 我為新農村建設增光添才作文
隨著年級的升高,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筆者發現學生對電腦課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瀏覽網頁,學習打字……個個不亦樂乎。筆者豁然開朗,何不借著學生對網路的熱衷,以學校新建的「班級網站」為載體,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作文教學有機整合,把「班級網站」應用到作文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作文教學環境,提供一個精彩紛呈的生活畫卷和生動活潑的知識長廊,來彌補常規寫作環境中的「先天不足」,增強他們的習作興趣,促進他們作文能力、鑒賞能力的提高,使他們喜歡作文,樂於動筆呢?
1 豐富資源,強化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米,再巧的婦也難以做出色、香、味俱佳的飯菜。因此,要切實有效地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有米可炊」,才能寫出文質兼美的作文。筆者認為可以藉助班級網站,建立「成長足跡」「美文欣賞」「日積月累」等欄目,利用信息時代超強的信息容量來展現大量的信息素材,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積累素材,巧婦有米下炊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生活是習作的源泉,要引導學生善於用眼睛、用心去觀察生活,同時轉變觀念,把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游覽活動,讓學生感受祖國河山之壯美;參加跑操比賽、課間游戲,讓學生體驗生活之樂……並把學生在活動中的精彩瞬間用相機或手機拍攝下來,配上點評,上傳到班級網站中的「成長足跡」「美景欣賞」等欄目中。平常學生習作,靠的是對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的回憶,寫作時已時過境遷,難以情真意切。此時有了班級網站上的照片,學生就會從這一系列的精彩、經典的畫面中搜尋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印跡,充分喚起內在的情感,形成較大的內驅力,打開了思路,激活思維,有感而發。
例如,在學校舉行「感恩中國行」勵志道德演講活動後,讓學生動筆寫寫,很多學生雖然當時淚流滿面,感動萬分,但是事後又無從下筆。這時,筆者把活動中的一張張照片通過班級網站「成長足跡」欄目再現出來,熱情洋溢的演講,真誠的鞠躬,哽咽的哭泣,深情的擁抱……看著這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組組特寫的鏡頭,學生感情的心弦再次被撥動了,感恩祖國,感恩父母,感恩老師,一句句真誠的話語在筆尖流淌……
小小熒屏,大大世界。班級網站使作文教學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學生作文素材豐富極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豐富語言,巧婦下炊如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文章源於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湧,筆下揮灑自如。因此,教師可利用班級網站,開辟各種欄目,以多種渠道擴大學生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為學生的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設立「博覽群書」欄目,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精心推薦審美、娛樂、認知、教育功能並重的不同風格、題材的書,引領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文學的世界,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在愉快的閱讀中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設立「日積月累」欄目,教師精心篩選,上傳優美詞句、諺語、格言、詩句等,引導學生讀讀背背,在日積月累中豐富學生的語匯;設立「美文欣賞」欄目,散文、小說、詩歌……讓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精美文章豐滿他們的心靈,在美文欣賞中豐富語言,把握文章的思路、謀篇布局;設立「幽默驛站」欄目,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不僅使人愉悅,更能使學生變得睿智、開朗,也使他們的文章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
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學生的閱讀面廣了,作文時的表達就豐富了,作文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玖』 關於「我為新農村建設增光添彩」的作文
秋風起來了,秋風起來了,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它飄呀,飄呀,飄呀,飄到了遠方,心裡很害怕。
它飄到小河邊,瞧,多大的船兒呀!一隻急著過岸的小螞蟻發現了它,把它當做船兒,輕輕一跳,上了小船。風兒一吹,小樹葉載著小螞蟻過了岸。
它飄到了草叢中,多好的小被子呀!蟈蟈媽媽把它當做小被子,給小蟈蟈蓋上。小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好像是一首搖籃曲,小蟈蟈甜甜地入睡了。
它飄到了小松鼠家,哇,多好看的信紙呀!郵遞員小松鼠把它當作信紙,給大雁寫了一封信,通知它們快快起程去南方。風兒托著小樹葉來到了大雁家。大雁看了信,連忙起程去南方。
它飄到小路邊,咦,多可愛的發夾呀!一個小女孩看見了,把它撿起,戴在頭上。風兒一吹,好像一隻美麗的小蝴蝶在翩翩起舞。你瞧,多漂亮的呀!
…
『拾』 新農村新建設優秀作文
一眨眼間六年級的學習生活又將結束了。六年間,我與許許多多的同學結成了好朋友。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屬林愈靜了。提起林愈靜,在我們班裡誰都會翹起大拇指誇個不停。林愈靜個子中等。小小的臉蛋上長著一張櫻桃小嘴。高高的鼻樑架著一副藍色邊框的眼鏡,她有著一頭蓬鬆自然的短發。
林愈靜是一個熱愛集體,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一名好學生。她的愛好很廣泛,喜歡運動,喜歡古箏,喜歡美術,也喜歡英語,她的英語成績每次都是名列前茅的。而她其他
學科也很棒。因此被老師同學們一直推選她為學校的大隊委與班裡的英語課代表。她關心同學甚過關心自己。就說今天吧!數學試卷發下來之後,只有分數好的同學沾沾自喜,分數差的就垂頭喪氣。同學們都神態各異,面部表情就如同一張成績單。在老師評卷的時候,講了一些嚴厲的話,使我那本已經悲傷的心上又加多了幾分罪孽。下課了,我愁眉苦戀地坐在座位上,看著老師在卷上所寫的大大的分數,想著老師剛才說的話,鼻子一酸,想哭了。正在我處於痛苦的這段時間,林愈靜走了過來,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道:「邱,別不開心拉!人總會做錯事的,你還記得《桃花心木》這一課嗎?你得經得起生活的考驗,該把這次小小的過失當作人生中的考驗,在下次的考驗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別向著困難低頭!」就這幾句簡短有力的話語,我深深地了解到了林愈靜的為人。是呀!我要繼續努力,做一個生活的強
者!
林愈靜我為有你這樣的朋友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