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的人越來越少,為何還要大力發展新農村
大量農村人口外出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在農村,我們可以看到,全村基本上只有老人在家,中年人很少,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很少。但即便如此,我們都知道,近年來,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農村,提出振興農村,而在農村也在大力扶貧,農村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近年來農村的發展真的太快了。既然大部分農村人口都出去了,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為什麼要大力發展農村?
所以現在國家的政策也對農村有利,我們從這些年的網路平台支持農業、農村最多。這也是對國家號召的回應。至於國民政府,隨著其在農村的蓬勃發展,有針對性的扶貧,以及各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也在農村越來越好。而且,國家還鼓勵農村群眾返鄉創業就業,農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Ⅱ 新農村應該如何建設
官方的發言已經被樓上說了。如果真的如樓上說的,那倒是一件好事。問題是會不會按照這些程式來。
確實,新農村建設全國各地都在試點,但是每個地方的zhengfu有每個地方的對策。比如我們那邊的某個鄉鎮的做法是,找幾個2b代表簽名,然後就說絕大多數同意。其實這幾個2b都是家裡是破房子,沒翻建的。要是拆遷肯定佔便宜啊。房子無論好壞平房的每家6萬,樓房的兩層的萬。然而如今有幾家沒建新房的呢?6萬,8萬哪裡夠?都是些想政績的腦子裝了shi的人想出的辦法。
國務院明文規定,搬遷要先安置,後拆遷,根本沒做到。為這事,我們那兒前幾年都鬧出人命了。
和房地產開發性質應該一樣的,你擁有的也就是最多70年的產權。地基不再是你的財產了。房子的規劃是zhengfu相關部門唄,你以為還要徵求你的意見啊?
就是城鎮化,設小區。你可以不同意啊。但是,不同意不代表你就一定能勝利啊,前幾天你沒看到車輪下血淋淋的事實啊?萬一走正規途徑沒辦法了,就從了吧,犯不上搭上性命。
Ⅲ 近年來,大力建設新農村,作為農村來說,怎樣爭取上級政策扶持
這個主要靠幹部以身作則,好好領導群眾發展,憑良心做事.眀著-—套,暗著一套,說的再好,有屁用,.
Ⅳ 在未來幾年內關於中國新農村建設,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特別是在家庭住宅建設方面會朝哪方面發展請教
這東西不好說,要看你們的地理位置,你們的經濟條件,村民的態度,最主要的是,你專們當地政府對新屬農村建設的態度,黨中央是會大力推廣新農村建設的,就看你們當地對新農村建設的看法了。這種事 涉及太廣,不好妄下結論。求採納,求好評
Ⅳ 未來農村發展趨勢
新農村
和土地大規模承包
逐漸成為趨勢
Ⅵ 新農村建設應具備哪些條件以及申報手續有哪些
新農村建設應該具備的條件: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申報手續:
沒有統一規定,因各地具體情況不同,應咨詢當地政府部門。
Ⅶ 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什麼區別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今日中國的城鎮化,正面臨
著這樣的問題。
想進來,因為就業、保險、醫療、教育等資源,城市遠比農村豐沛;想出去,則是因為污染、噪音、擁堵、壓力,城裡來得比農村更大。
我們究竟該到哪裡尋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現代化的城市,還是相對寧靜平和的鄉村?就現狀而言,也許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這也正是中國城鎮化圍城困境」產生的緣由。
事實上,我們更多地提倡城鎮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對現有城鄉發展模式的反思。中國的城鎮化,既不應是鄉村的邊緣化,也不應是在缺少科學戰略規劃的情況下,眾人蜂擁進城,去爭取人滿為患的平等」。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讓城鄉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這一期時事觀察」的邏輯起點。
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應是一體的
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最大的內需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不僅是城鎮建設問題,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問題。」――劉彥隨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村人口多、農業效益低、農村底子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長期面對的基本問題。穩妥推進城鎮化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因農村人口基數大,即使未來城鎮化率達到60%,也仍有五六億農村人口。因此,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是兩位一體的戰略,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和良性互動,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大量農村人口進城難安居樂業
城鎮化是農民進城轉為城鎮居民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注重發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戰略,基本是一條土地資源依賴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規模擴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為農村人口非農轉移創造了條件,但也因城市房價飛漲、生存門檻日益提高,讓進城農民望樓興嘆」,難以安居樂業。大批長期進城農民工很少通過落戶轉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遠快於人口城市化。國際上通常用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即城市用地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增長率之比)來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其公認的合理值為1.12,數值越大越不合理。1999―2007年我國的該數值接近1.8。
1995―2008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1.38億人,同期城鎮人口增長2.59億人,農村人口轉移進城的比重為53.1%。全國6.22億城鎮人口中農業戶籍的農民工約佔26.8%。可見,農村人口快速轉移進城造成了虛高的城鎮化率,也反映出我國城鎮化質量不夠高。在大量兩棲人口長期存在和農村主體老弱化背景下,不可能實現農村社會結構的根本轉型和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農村地區以大量宅基地廢棄、土地閑置為主要特徵的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敲響了在戰略上單純追求城市化和一味把農民推向城市的警鍾。
城鎮化比城市化更符合農村實際
城鎮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橋梁,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樞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城鎮化重點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鎮,把具備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強調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和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支點。強調城鎮化,是因為農民融入城鎮就業與定居門檻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國農村實際。
農村孕育了城鎮,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系。加快新農村建設為城鎮化提供強大動力,城鎮化加速發展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強化中心城鎮對農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經濟輻射功能,有利於促進村鎮聯動發展,也符合農民需求願望。在山東、河南問卷調查,80%以上的農民工願意進大城市打工,但選擇回家蓋房或城鎮買房。
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最大的內需在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成為實現村鎮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和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地實踐證明,城鎮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作用越顯著。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更有利於凸顯農村地域多功能性,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科學發展。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結合是關鍵
城鎮化不僅僅是城鎮自身的建設問題,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著眼城鄉協調發展大局,以小城鎮和中心社區建設為龍頭,以產業培育和生產發展為支撐,以農村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為基礎,以農業生產力提高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組織、產業與空間三整合」,促進人口向社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發揮中心鎮和中心社區配套服務與市場輻射作用,促進城鄉要素的有序流動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一體化配置。
加強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亟須政府、企業與農民的良性互動。改革戶籍制度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無疑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口,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逐步進城就業和落戶,並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就業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而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無論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還是因產業轉型或年老返鄉的農民工再就業,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關鍵是要加快政府管理體制與企業制度創新,建立多主體就業聯盟,完善促進就業與創業的市場機制,有效推進職業培訓制度化、就業服務社會化和城鄉社保一體化。
推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搭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平台。土地問題是眾多深層矛盾和問題之源。破解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和緩解耕地紅線保障壓力,重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與宅基地退出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土地資本化和增加土地財產性收入,妥善解決進城農民資源雙重佔用及其土地權益保障問題。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平台,把著力點放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來,實行城鄉同地同價同權,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面向國家新農村建設、保障耕地紅線和統籌城鄉發展三位一體」的中長期戰略,因地制宜、分區推進以空心村」為重點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逐步實現新農村建設社區化、土地經營適度規模化和農業現代化,讓留村農民也能夠以地為生、安居樂業。
Ⅷ 你覺得未來的新農村或社區會是什麼樣的描述你最希望看到的樣子。
你覺得未來的新農村或社區會是什麼樣的?描述你最希望看到的樣子。家家戶戶都有很好的傢具電器
Ⅸ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十一五」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對全局關系重大,對農村影響深遠。
第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後於城鎮。如果農村的落後面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有城市的和諧,更要有農村的和諧。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擴大內需方針,擴大內需的潛力在農村,出路也在農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一方面有利於刺激和擴大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於創造需求,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二,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看,建設新農村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特別是資源短缺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矛盾、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實現農業集約經營的矛盾、農村勞動力大量富餘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矛盾、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與農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如何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中加強國內產業的保護也值得關注。
第三,從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又是《規劃》實現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降低。目前,我國農業佔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沒有減弱。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具有多功能性。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生態和社會功能。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部署,才能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項任務打好基礎。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定的未來五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全面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要使農業和農村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加快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新農村建設14項重點工程。
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加大農業改造和農村建設的力度,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趨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上,既有許多有利的條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斗。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
Ⅹ 暢想未來新農村作文三百字感受
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別墅,旁邊清澈見底的河水嘩嘩地流著。好美啊!這里是哪裡呀?原來是2100年我的家鄉。
春天,遠遠望去,在一片望不到邊的土地上一個個機器人在互聯網的控制下正在插秧、施肥。我不知不覺地走進了稻田中間的一間房子,這間屋子十分干凈、整潔,在電腦前坐著一個個「農民伯伯」,他們在輸入數據,操縱機器人。
果園里,一群機器人正在「工作」澆水的澆水,施肥的施肥一片繁忙的景象……
過了一個夏天,秋天到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你瞧:那沉甸甸的稻穗正在點頭向我們問好呢!
果園里,金燦燦的梨,紅彤彤的蘋果像我們展開笑臉,好像在說:「我可甜了,小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