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變化文章

新農村變化文章

發布時間:2020-12-08 17:19:57

新農村為話題300字作文

常聽人說,新農村好,今天我們「弄潮兒」小記者有幸要去參加新農村了。
中午時分,太陽把樹葉都曬得蜷縮起來,知了扯著嗓子聒噪不停,給悶熱的天氣更添上了一層煩躁,樹木低垂著腦袋,鳥兒停止了歌唱,蟋蟀停止了彈琴……
一開始聽到新農村這三個字的時候,我感到很驚訝,老師對我們講著新農村的許多變化!可在我印象中新農村不就是滿地糞便,雞鴨亂跳么!我甚至不相信新農村有很大的變化呢!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要親自去新農村裡瞧個究竟。
我們一邊走,一邊猜想著新農村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馬路上高大的樹,長出了無數的氣根,像維吾爾族小姑娘的辮子一樣……
終於到了,我很驚訝現在的新農村裡的一條條寬大的馬路,一幢幢別墅,每戶每家都有一個藍色的垃圾筒。我們首先來到了朱寶康叔叔家,走進室內,映入眼前的是30寸的液晶電視,在牆角還有一台空調……朱叔叔為我們介紹起了他的幸福生活「在我們的小區里有600戶人家,2500人左右,他們的的房子建造時用的是混泥土,如果有地震的話,這種房子可抗6級地震以上,小區里的環境很美,還有許多名人來我們的小區表演……」聽著介紹……
從朱叔叔家出去後我們又去了公園,公園里有鞦韆,還有許多我說不出名來的器材,我還看到了星光之老年屋,村長伯伯為我們介紹了星光之老年屋,看著這些氣派的房子……
時間過得很快,活動結束了,我們按照原來的隊伍回到了學校,我感受到了人們在拆遷後幸福的生活。

Ⅱ 一篇作文,中心是農村變化,題目:1.勤勞的新農村人2.喜看農民豐衣足食,600字。

「人分別三天,就得另眼相看」這不,鄉村現在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前,我們在公路上走時,每天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也有許許多多的大坑,在車上,就如同在蹦蹦床上一樣,上蹦下跳的。公路兩旁的綠化和樹木也很少,就算有,也只是一把把的「掃帚」,更別提什麼歡快的鳥叫了,小溪也是渾濁的,沒有歡快的叮咚聲。房子都是矮小的黃土屋,到了大雨天,一滴一滴的雨水浸著瓦片,流到了屋裡,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可是現在的鄉村就像換了一個世界:路變成了水泥路,再也沒有灰塵和泥巴,坐在車上,也沒有一絲的不平穩,公路兩旁也添加了許多的楊樹和松樹,成群的小鳥在樹上表演大合唱,小溪那歡快又輕柔的叮咚聲來為小鳥們伴奏,各種各樣高大的樓房也在靜靜地凝聽。我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都忍不住唱幾句歌來:筆直的公路,兩旁的綠樹,可愛的小鳥,歡快的小溪,高大的樓房,構成了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鄉村的變化,不僅體現在風景上,還體現在生活上。
夏天,天真熱,知了在樹上面不停地叫著,狗也把舌頭露出來,大口大口的呼著熱氣,更何況人呢?大家一手拿扇,一手抓瓜,就這樣手搖風扇,口啃瓜,來消暑散熱。但這也不是辦法,手搖酸了,瓜吃完了,還是熱呀!晚上,一陣嗡嗡聲驚醒了睡夢中的人們,開燈一看,哎呀,原來是「蚊子兵團」來了,它們像戰機一樣,一波接一波地向我們發起了進攻,只要是露在外面的皮膚都難逃一劫,把臉上的蚊子消滅了,腿上又多了幾個包;把胳膊上的趕跑了,臉上又多幾個紅點點,折騰來折騰去、沒完沒了,但不久,新式武器出來了--蚊香和「大城牆」蚊帳,把蚊香一點,「戰機」一個個起了火,摔了下來;再把蚊帳一安,不論它們怎麼撞,怎麼扎,都沒有用,這些「武器」真是讓「蚊子兵團」無從下手。現在鄉村人家經濟都富裕拉,家家都裝上空調,用遙控器一按,一陣陣清涼的細風便將酷夏的炎熱投到九霄雲外去了。
鄉村的變化可真大,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鄉村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與富饒!

Ⅲ 以改革開放新農村新生活新建設為主題寫一篇作文3000字左右

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總共有1700萬知識青年從城市湧向農村。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農村的大部分知青回歸城市。
從城市到農村,又從農村回到城市,這一輪回,改變了知青的命運,也留下了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

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來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時有一些青年熱血沸騰,咬破手指寫血書,表示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也有一小部分人,從種種渠道感覺到了城鄉差別很大,不太想去。而我的態度既不十分積極也不推脫,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隨大流,這是我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上山下鄉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出發去貴州農村插隊的。我記得我坐上火車時,外面還穿著一件棉襖。「好兒女志在四方」人人都喊,喊的同時,我隱隱意識到:我們到農村去是紮根一輩子,不會再回來了。但那時更多的,是一腔熱情去接受再教育,相信我們應該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那時我們年輕、虔誠,也很狂熱,當然現在看來也有點盲目。
在貴州省的上海知青約有一萬餘人。
從現代大都市上海到閉塞、貧窮的貴州,路途遙遠,一路上我們的熱情也在疲勞打擊下慢慢地冷卻了。我們最先在貴州一個小城市貴定下了火車,在那裡鋪稻草睡了一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枕著稻草睡覺。
真正抵達我們插隊所在的修文縣,則是在第二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卡車之後了。如果說疲勞只是磨掉了我們的激情,那麼真正可怕的是踏進山區、山寨的剎那間,面對和我們想像截然迥異的農村時內心的巨大落差。到修文縣久長鎮時,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甚至不願意下卡車。她們就在卡車上跺著腳叫道:「我們是聽毛主席的話來的,是來建設新農村的,怎麼跑到這寸土不生的山區來了。」
現實從一開始就殘酷地顛覆了我們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那些美好的想法即使不是我們十多年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持我們來到農村的最主要動力,而這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處都在勝利前進的農村畫面完全不同。
當時我們是6個年輕人一起插隊落戶在砂鍋寨。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住的泥牆茅草屋。第一次看到這座茅草屋時,用呆若木雞來形容我們的表情並不為過。可生活還得繼續。
然而,當十年下鄉結束,要回歸城市時,我已經和許多農民一樣了。有時生產隊派我到貴陽出差,買打米機之類的農具。我就穿件破棉襖擠火車,沒有座位了,就席地而坐,和周圍的人一起聊聊天氣如何、收成如何。聊到天旱、洪水,我也會發愁,會想這青黃不接的日子大家都沒糧食吃了。
十年七個月的插隊生活教會我用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這是我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筆財富。我從小生活在上海,這10年則使我熟悉了最貧窮山鄉的生活。也正是在這些日子裡,我開始思考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這一代人的命運,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真正生活。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後來我在貴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出來,這些都可說是得益於十年又七個月的農村生活。

1700萬知青的回城心願

「一擁而下」的170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之後,諸多涉及生計、生存的根本問題一並冒了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文革」的復雜性,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現實,問題的堆積終究釀成了知青雪崩般的回城浪潮。1980年,中央作出決定:從當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一律作為待業青年,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10年中,我們可謂是身在農村,心向都市。當時惟一溝通的渠道就是給家裡寫信。我們6個人,無論誰家來信都能激起我們的興趣。信里提及關於上海的消息,像是夏天天氣有多熱,冬天如何的冷,甚至黃浦江畔外灘流氓鬧事,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心是和城市聯系在一起的。
在經歷多年的農村插隊生活後,知青共同的心願就是上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而是因為他們真正了解到如果他們不回去,單靠天天勞動,是不能養活自己的。
我插隊所在的砂鍋寨是方圓二三十里最富裕的寨子,每天要跋山涉水,挑糞、挑灰、耙田、犁田、進洞挖煤。我身邊有一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典型的生產隊,從早干到晚,每天勞動日值只有8分錢,是有名的「郵票隊」。之所以被稱作「郵票隊」,是因為「文革」期間,中國所有的郵票票值都是8分錢。
1973年,毛主席收到了李慶霖寫來的信。信中反映知青下鄉中的諸多問題。毛主席作了「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的回復。而「文革」結束,思想松動,果然鑄成了知識青年雪崩般的回歸浪潮。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回城潮、新疆阿克蘇事件更是將回歸浪潮推上了最高點。幸運的是當時黨中央和國家領導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傳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1975年,我當時正在耕讀小學教書,師范院校來招生,有三大招生優待政策,特別優待上海知青中當了民辦教師的人。我的條件都符合,但我沒有報名。因為我當時在小學教書,我走了,200個學生就沒有老師了。不過,更主要的是這個小學校課表是我排的,我有很大的自由。比如,下午我可以排一些其他農村老師也能教的體育、勞動、自修課,而我就能騰出時間寫小說。可以說我是有些私心的。為了能夠寫小說,我選擇了留下來。
第二次機會我也沒有要。當時復旦大學到貴州招生,成績只要求190分。我已經出了三本書了,招生的老師對我說只要你寫一篇作文,我們把分數打得高些,其他五門分數加起來你還不用達到90分。我婉辭了他們的好意。那時我正在寫《蹉跎歲月》。
我的情況和大多數知青不同。《蹉跎歲月》完成後,1979年10月,我被調到了貴州省作家協會,就這樣,我在滿腦子只有出書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我連出了3本書,稿費是每千字2元至5元不等,總共拿到了400元。實事求是地說,我是1700萬知識青年中運氣較好的。
我真正回到上海是在1990年,是在上海領導關心下才調回的。當時貴州也想挽留我。後來我獲知當時貴州領導曾有這樣的表示:如果本人堅決要走,也不要硬卡。再加上我母親年事已高,我便再次爭取,終於得以調回上海。

Ⅳ 以:新農村,新方向為題,寫—篇作文

新農村,新方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

我小時候就是在農村,對農村的變化看到了不少,也聽到了不少。在我們村裡,有一片又一片的農田,每戶人家總是天不亮就起來幹活,有的在煮飯,有的去農田裡幹活,而孩子們一早就被送到了村小學。那是一所小學與幼兒園合並的學校。每個年段一共只有一個班,每班大約有50名同學,全校老師不到10名。學校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玩具和體育器材,只有一個用沙子做的操場。下午放學回到家中,大些的孩子去農田裡幫家長做事,小的待在家裡。那時也沒有電視,孩子們就在家門前玩耍,偶爾還到附近的農田邊玩,匆匆忙忙的一天就這樣過去。當時的農村,教育設施簡陋,大眾的精神文明程度不高,找不到致富路,導致人們雖然起早貪黑地幹活,但村民的經濟依然沒有什麼發展,生活依沒有什麼起色。

後來,經過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一些歸來的華僑便在村的周圍漸漸辦起了一些工廠,村裡的有很多人成了工廠里的職工,「無業遊民」大大減少。也使的每個人家中多了一份經濟來源。過了不久,村裡又出了好些個大學生。他們畢業後都到了工廠里工作管理,使企業的效益大有增長,也為職工們傳授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的文化意識,村民們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關注孩子的教育。政府也撥款建設學校,沙地操場變成了紅色的塑膠跑道,平矮的小樓變成了嶄新的教學樓,教師隊伍的擴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學子。政府還根據村民們的迫切需要,也為保障農村的建設之路暢通,調動政府和社會力量資助農村道路建設,從此鄉間的泥濘小路少了,寬大的柏油馬路給人們的生活和經濟都帶來的巨大的方便和效益。幾年過去了,當一陣春風刮過後,小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村裡不再有那些小茅屋,替代它的,是一座座小洋房。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高科技也開始進入農村,擴大了農民接觸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臉,誰能說得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帶來的巨大變化。

過去,這里沒有水;現在有了,是自來水。過去,這里沒有工業;現在有了,是鄉鎮企業。過去,這里有山,是光禿禿的。現在還有山,卻是鬱郁蔥蔥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人們還依稀記得,在一個時期,一張即使簡約到不標縣名的中國地圖,村裡都不可能找到,或許是因為沉積的歷史太沉重了吧。從小崗颳起的改革之風,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刮進這個鄉村。

1981年,全國有800萬農戶蓋起新房,建築面積達6億平方米。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4億噸,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貧瘠的田野,長出了樹林般的樓群;靠握梁刀割稻穀的雙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氣的東西。變化,彷彿在一夜之間!面對這瞬間的變化,昔日那飽含辛酸的臉,而今怎能不容光煥發?昔日那乾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盪,湧起對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在黨的領導下,農村與城市拉近了距離。「但求溫飽」這是這幾千年來農民用辛勤和汗水追求的目標,但這幾千年的追求,在今朝被刷新了,經過一場大改革的風雨,這場夢終於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新農村,新方向!

Ⅳ 關於新農村發展變化的作文

峰迴路轉,斗轉星移,現如今呀!咱新農村的吸引力可大了,這不就連一心做著打工夢的表叔也甘願拋棄那繁華的大都市,回到「沒有發展前途」老家。剛出站叔叔就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咦?怎麼回事?我們現在該走哪條路才對?「哈!……瞧吧您幾年沒回家就忘本了?高樓矗立就找不到方位了,公路平坦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頭呢!我故意和表叔調侃著,只見他東張西望連連點頭,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一張大嘴顯得更大了。「才幾年沒回來,真想不到呀!看來現在是孤陋寡聞了呢!」「知道就好,對了,叔,您不是外出打工掙大錢去了嗎?不是說窮鄉僻壤埋沒人才嗎?怎麼,洗心革面了?還是脫胎換骨了?「這不是聽說國家政策好嗎?幾千年的皇糧國稅免除了,買種買肥國家還補貼了,連種地都有補貼金了,有這么好的事我不去做,背井離鄉去給人打工,傻子才這樣做呢!說到底落葉歸根嘛。」叔叔目光深沉的望著前方,憧憬的想像著他的美好明天。下了公交車叔叔更迷茫了,「咱是不是坐錯車了?」「沒有,放心好了,只不過眼前的條條筆直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濘小道而已,身旁不是有摩托車疾馳而過。」「出門就是摩托車了。」叔叔若有所思。「喔,對了,咱該給奶奶帶些補品的呀!早應該在縣城買的呀!早應該在縣城買的……」叔叔急了。「嘿……不用急到超市去買不也一樣嗎?「超市?「對啊,現在呀!城市的超市也成知青——下鄉了!」我得意地笑了。「咱農村會有超市?別開玩笑了。」「哼!還不信,等著瞧吧!」「哈……」一陣爽朗的笑聲早就傳入耳際,走近一看,原來的超市旁的文化茶館里坐著我村的幾位老大爺,「小妮子!你又高興啥呢?三天兩頭往超市跑,在家好好學習吧!現在政策那麼好,九年義務教育了,哪像我們,幾元錢的學費都交不起……」「喲 ,侃爺, 您養那幾頭豬不也補貼了嗎?怎麼,你真羨慕我,也回來上學呀!又不是不允許。」「好丫頭,竟然拿爺爺開玩笑,膽子越來越大了,哈……」全場的人都被逗樂了。「東方紅,太陽升……」王伯伯哼著小曲,滿面春風的走來。「怎麼你小子又有什麼喜事了?」侃爺見狀立即追問。「好事?那當然了,我要安裝太陽能了,條條大路通門口,『熱』到家裡頭,我能不高興嗎?再說了,我還准備再挖沼氣池呢,政府補貼好幾百呢!我們老人也不差呀,都說多子多孫多福氣,養兒防老,現在60歲以上就都有養老金了,咱再也不怕兒子們不養活了,全沐浴了黨的恩情啊!」侃爺笑得合不攏嘴。買了營養品,走出超市,天更藍了,樹更綠了,猛然間,我竟發現樹上的喜鵲窩不知何時也追趕時代的潮流,變成了兩層,連鳥兒都住進『高樓大廈』何況人呢?「咳……」聞聲而來的是了奶奶,她手裡拿著農村合作醫療證蹣跚著走向診所,叔叔見狀,不得其解,「你就別裝糊塗了,現在呀!咱農村有新農合對老百姓來說多好啊,有了大病大災,國家還報銷呢!再也不為看病而發愁了!」已經解釋,叔叔才恍然大悟。一路走來,叔叔感慨萬千,「咱新農村的變化可真大啊!現在衣食無憂了,老人養老有低保,小孩上學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家人看病有新農合……你說咱的日子還愁啥啊!真是三十年河東轉河西,沒想到咱農村也會有這么一天。現在呀,我不僅要回來種地了,我還要開辦養雞場,造福鄉里……」激動的表叔滿臉通紅,一邊說一邊望著俺村莊,真彷彿站在一塊塊豐收的莊稼地里,一個現代化的養雞場,望著目光炯炯的表叔,我偷偷地樂了,嘿,表叔這回真的回來了。

Ⅵ 求一篇以《新農村的變化》為題的作文

回家的列車緩緩地、矜持地帶領我駛回了久違的家鄉。載著一車的思念,載著一車的期盼……一下車,一陣農村特有的泥土芬芳撲面而來,不含一絲雜質。在和煦的陽光下,我漫步在如今筆直、寬闊的水泥馬路上,追隨陽光輕盈的腳步,細聽清風細絮的歌聲,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從前……
兒時,腳下的這條水泥路泥濘不平,處處坑坑窪窪。特別是一下雨,這條上學的必經之路變成了「汪洋」。記憶中的我,就是在這條路上,完成了小學五年的求學。我的家鄉曾經是各級政府最頭疼的地方:這里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更沒有特別的風土人情,有的只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和那愁苦的面容。早些年,有的人家交不起農稅、學費,躲進了大山裡;有的人家因為超生而背起剛出生的孩子東躲西藏;還有的人家為了生計,甚至去賣血。想到這些,就好像一把刀在割我的心,淚水也止不住地流淌。
可當我抬起頭來,再來看這曾經總是與「貧窮」掛鉤的村莊時,心中的悲傷早已煙消雲散了。一排排瓦房整齊地排列,不再是過去不能遮風擋雨的土坯房;一輛輛私家車停滿了大街,不再是過去老式的自行車。
剛進村子,就聽見村委會的廣播站廣播著:「今年我村推廣農業科技,小麥、玉米、大姜等農作物喜獲豐收……」村主任的話音剛落,我就聽見旁邊的幾個大叔大媽鼓起掌來,個個喜笑顏開,見他們又談論著什麼,我便也上去湊湊熱鬧。「今年俺家啊是是雙喜臨門,不但大姜取得了豐收,而且俺兒上城裡上學還發補助金呢!」胖嬸興高采烈地說。「那可不,現在的政策真是好啊,咱現在兒子閨女上學也不用交學費,買家電還有下鄉補貼呢!」「嗯嗯,現在的農民不再窮了,農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我也擠上一句,大家都看著我,接著哈哈大笑起來。
「新農村有了新變化,農村也在不斷邁進!」回家的路上,我自言自語道。改革開放以來,黨積極履行服務社會的義務,一切為民,改善民生。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有志少年,一個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奮鬥起來。
「娃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來報效祖國,服務社會!」耳畔又想起了姥爺那憨厚的聲音。

你可以稍微更改一下基本信息,希望對你有幫助,請採納O(∩_∩)O~

Ⅶ 寫(美麗新農村)作文

捕魚之夜

青龍職中 卓永齊

夏天的夜非常美麗,寧靜。密布的星雲像小孩子的眼,一眨一眨的,有時還會看到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一晃就消失了。這時候,大人們大都到河堤上去閑談乘涼,小人們則在月光下玩著感興趣的游戲,而我有我的樂事——和哥哥劃著小船到小河裡捕魚。
河中有個小島,小島上種有莊稼,是我們隊上的人開荒種的,我們就到那裡去捕魚。我們把船撐到小水灘下面,這是我們白天選好的地方。我撐船,哥下網。我把船撐到邊上,哥把網從口袋裡提出來,解開網頭穿在小斑竹上,在網頭上系一個大泡沫,然後把網頭拋下水。網向水下沉去,泡沫在水面上漾了漾,浮在了水面上。我把船向另一邊撐去,網隨船行漸漸滑入水中。就這樣,我們下了三張網。
下好網,我們在船頭上點起油燈,下起棋來。周圍,一點聲音也沒有,連棋子移動的聲音也會傳很遠。遠處淺水灘發出低微的「嘩嘩」聲音,像是在跟你說悄悄話。船在月光下一漾一漾的,清新的河風吹拂,簡直太美妙了。
下著棋,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一個多小時,該收網了。我把船撐到泡沫邊,哥一把抓住泡沫,把網一節一節地提起來,一折一疊地收。此時我不用撐船了,船靠收網的力慢慢地前行著,我只打著電筒照著哥。網上的魚兒真不少,一個個活蹦亂跳,尾巴不停地拍打著。有土鳳、串丁子、鰱魚,特別多的還是小鯉魚和小鯽魚。這些魚兒雖然小,但味道都是一流的,而且肉多刺兒少。我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有這么大的收獲。
我們重新下好網後,開始准備晚餐了。我們的晚餐很特別——燒玉米棒。玉米棒島上有的是,我們先拾好柴,就在淡淡的月光下來到玉米地里,也不管是誰家的玉米,扳它幾包。雖說是「偷」,但心裡卻一點也不害怕,因為我們知道,玉米地的主人誰都不會因為幾包玉米而罵人的。張二爸的玉米正適合燒來吃,我扳了六包。過來時,哥哥已經把火燒燃了,火光映得臉紅紅的,烘得臉熱辣辣的。我們撥弄著火,翻弄著玉米棒,燒了一會兒,又把玉米棒埋在余火中,直到鑽出香味才刨出來。這樣燒的玉米又香又甜,好吃極了。
吃過了玉米,來到船上,又是收網,下網。如此幾次,最後把網下好就睡覺了。睡在船上一晃一晃的,就像躺在搖籃里一樣,波浪撞擊著小船微微發出砰砰聲,就像唱著催眠曲,我們不久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我和哥哥提著魚回家。張二爸看見了,說:「三娃子,昨天晚上扳了我的玉米吧?」我說:「沒有,我扳的是張二嬸的,你的又小又嫩,送我還不要呢!」張二爸走過來,用手指點著我的額頭,說:「油嘴。」我對他做了個鬼臉,趁他不注意,把幾條魚放進了他提的小籃子里。
【評析與點撥】小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清新自然的筆觸,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幸福祥和農村夏夜圖。捕魚、燒玉米、路遇張大伯,都是很美很美的圖畫。
這篇作文的特點是不嬌柔,不造作,只管自自然然地講來,彷彿是一股清泉,從心底里流出來。

Ⅷ 描寫新時代農村變化的文章

文章一:
改革開放三十年,村莊舊貌變新顏。幢幢樓房高高立,人民生活大改善。嶄新專轎車停門前,屬出門行走多方便。河塘整治砌石坎,河深水清可灌溉。打竹板笑開顏,村容村貌大改變。河塘整治砌石坎,河深水清可灌溉。亭子牌樓村中建,健身器材裝公園。男女老少都鍛煉,強身健體樂無邊。竹板響聲連聲,大家一道聽分明。村莊道路硬又平,高高路燈亮通明。垃圾衛生搞干凈,包干到戶落到人。路平干凈燈又明,生活舒適美環境。竹板響聲連聲,我倆說給大家聽。綠化家園美化村,村裡積極發花甑。村民自覺來執行,路旁屋前綠蔭蔭。
##############
文章二:
新農村目送著時間那遠去的背影
邁著新時代前進的步伐
伴著金雞的又一聲啼鳴
迎來了與城市一起發展的希望啊,讓我們一起歌唱
收起那挑水的扁擔
拆卸掉割麥的 鐮刀
解放那馱物的驢子
那幢幢高樓如豐碑,
拔地而起如巨人,
偉岸挺立如坐標,
指向導航瞧,
那條條大路似經濟騰飛的翅膀
似文化交流的形象
似那人對山與天的嚮往 ... ...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變化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