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華陽鎮街道天府大道中段345號郵政編碼
610200 東升鎮棠湖西南路一段 東升鎮棠湖北路一段 東升鎮棠湖東路二段 東升鎮棠湖東路一段 東升鎮棠湖南路二段 東升鎮電視塔路三段 東升鎮三強東路一段 東升鎮一桿旗南二段 東升鎮三強南路一段 東升鎮三強東路二段 東升鎮三強南路二段 東升鎮三強北路一段 東升鎮藏衛路南一段 東升鎮臧衛路北四段 東升鎮臧衛路北三段 東升鎮臧衛路北二段 東升鎮電視塔路二段 東升鎮電視塔路一段 東升鎮三強北路二段 東升鎮石佛路一段 東升鎮長冶路三段 黃龍溪鎮古佛洞街 東升鎮長順路四段 東升鎮一桿旗西街 東升鎮藏衛路中段 東升鎮清泰路一段 東升鎮福田路二段 東升鎮白河路三段 東升鎮迎春路一段 東升鎮西安路四段 東升鎮清春路二段 東升鎮棠湖西南路 東升鎮西安路三段 東升鎮迎春路四段 東升鎮棠中路四段 東升鎮西安路一段 東升鎮白河路二段 東升鎮迎春路五段 東升鎮西安路二段 東升鎮長冶路一段 東升鎮一桿旗北路 東升鎮一桿旗南街 東升鎮接待寺社區 東升鎮三里壩社區 東升鎮長冶路二段 東升鎮弘民美食城 九江鎮鄒家場社區 東升鎮迎春路三段 黃甲鎮王家場社區 東升鎮棠中路一段 東升鎮棠中路二段 東升鎮吳家壩中街 東升鎮長冶路四段 東升鎮白河路四段 東升鎮白河路一段 東升鎮吳家壩南街 東升鎮迎春路二段 東升鎮長順路二段 東升鎮棠中路三段 東升鎮棠湖西二段 東升鎮長順路一段 黃甲鎮黃桷樹街 黃龍溪鎮仿清街 東升鎮三強西路 黃龍溪鎮月牙街 黃龍溪鎮上河街 黃龍溪鎮相君街 東升鎮電視塔路 黃龍溪鎮黃金路 九江鎮泉水社區 東升鎮花月東街 東升鎮三強東路 黃龍溪鎮步行街 東升鎮王府後街 東升鎮城北中街 東升鎮城北下街 東升鎮廣都大道 東升鎮花園社區 東升鎮白衣下街 黃甲鎮雙華社區 九江鎮大井社區 黃龍溪鎮下河街 東升鎮紫東閣街 東升鎮棠湖北路 東升鎮豐樂社區 東升鎮五洞橋街 黃甲鎮檬子社區 黃龍溪鎮復興街 九江鎮萬家社區 黃龍溪鎮鎮龍街 東升鎮草鞋市巷 九江鎮蛟龍社區 東升鎮長興社區 東升鎮棠湖南路 東升鎮棠湖東路 東升鎮三強南路 東升鎮三強北路 黃龍溪鎮學府路 黃龍溪鎮觀景路 東升鎮花月中街 東升鎮清泰社區 東升鎮蘆蒿社區 黃甲鎮一里坡村 東升鎮清泰路 東升鎮清春路 東升鎮長冶路 勝利鎮白塔村 勝利鎮花龍村 勝利鎮勝利路 九江鎮萬白路 九江鎮泉水路 東升鎮平安巷 東升鎮淳化街 東升鎮臧衛路 九江鎮鎮南路 黃甲鎮黃勝街 東升鎮藏衛路 黃龍溪鎮新街 勝利鎮應天村 東升鎮迎春路 東升鎮福源街 勝利鎮石子村 黃甲鎮黃瓦街 九江鎮鴻雁路 東升鎮叢桂街 九江鎮昇平路 東升鎮白河路 東升鎮普賢村 東升鎮葛陌村 東升鎮西北街 東升鎮永福路 東升鎮吳家壩 東升鎮石佛路 勝利鎮維新路 九江鎮永樂路 黃甲鎮龍井街 勝利鎮雲華村 東升鎮西安路 九江鎮甘泉路 九江鎮銀橋路 東升鎮一桿旗 東升鎮廣場路 東升鎮雙巷村 東升鎮順城街 東升鎮賈家巷 東升鎮南昌路 東升鎮農民街 黃龍溪鎮橫街 黃龍溪鎮正街 東升鎮北壇路 東升鎮福田路 東升鎮仁和路 東升鎮永安路 黃甲鎮長埂村 黃甲鎮八角村 黃甲鎮政府街 九江鎮龍池街 九江鎮石牛村 東升鎮廣都路 東升鎮弘民路 東升鎮棠中路 九江鎮古井村 東升鎮長順路 東升鎮東明街 九江鎮龍池村 黃甲鎮文廟村 東升鎮安福街 黃甲鎮下街 黃甲鎮上街 東升鎮新街 文星社區 黃龍溪鎮 勝利鎮 九江鎮 東升鎮 黃甲鎮
610203 金橋鎮紅石社區 金橋鎮老雙崇路 金橋鎮楊柳河路 金橋鎮金橋社區 金橋鎮舟渡村 金橋鎮鰱魚村 金橋鎮雙崇路 金橋鎮岷江村 金橋鎮合水村 彭鎮柑梓社區 金橋鎮金河村 金橋鎮金紅路 彭鎮彭鎮社區 金橋鎮金沙村 金橋鎮永河村 彭鎮燃燈社區 金橋鎮金馬村 金橋鎮臨江村 金橋鎮崑山村 金橋鎮新安村 金橋鎮白金路 彭鎮燃燈小區 彭鎮沿河村 彭鎮興福村 彭鎮金灣村 彭鎮交通路 彭鎮雞市街 彭鎮春波路 彭鎮木樨村 彭鎮柑梓村 彭鎮步行街 彭鎮工業港 彭鎮馬市街 彭鎮布市村 彭鎮育英街 彭鎮郵電路 彭鎮永豐街 彭鎮光榮村 彭鎮常存村 彭鎮黃天壩 彭鎮人民路 彭鎮羊坪村 彭鎮燃燈路 彭鎮歧陽村 彭鎮福田村 彭鎮新街 金橋鎮 彭鎮
610204 九江鎮通江場鎮商業街 九江鎮廉政路街 九江鎮建設南路 九江鎮商業南街 九江鎮通江社區 九江鎮東巷子街 九江鎮金島社區 九江鎮信義街 九江鎮商業街 九江鎮馬家村 九江鎮建設街 九江鎮
610206 黃水鎮黃水河社區 黃水鎮板橋社區 黃水鎮順河上街 黃水鎮紅橋社區 黃水鎮玉龍南街 黃水鎮長溝村 黃水鎮三聖街 黃水鎮桃英村 黃水鎮古榕街 黃水鎮楠柳村 黃水鎮文武村 黃水鎮扯旗村 黃水鎮高石村 黃水鎮興旺街 黃水鎮黃水路 黃水鎮楊公村 黃水鎮
610207 文星社區九龍湖小區 文星社區湖夾灘社區 文星社區四聖小區 文星社區星月社區 文星社區老雙華路 文星社區新雙華路 文星社區龍港小區 文星社區光明小區 文星社區大件路 文星社區長城路 文星社區
610211 白家社區黃河南路三段 白家社區黃河南路二段 白家社區川大路二段 白家社區成白路社區 白家社區黃河南路 白家社區觀音閣街 白家社區臨江村 白家社區江安村 白家社區半邊街 白家社區川大路 白家社區正街 白家社區新街 白家社區
610212 中和鎮化龍社區 中和鎮油榨房街 中和鎮中和大道 中和鎮新民社區 中和鎮公濟橋路 中和鎮府河橫街 中和鎮朝陽社區 中和鎮學院路 中和鎮太平街 中和鎮仁和路 中和鎮華路街 中和鎮中柏路 中和鎮熊家橋 中和鎮新中街 中和鎮柳陰街 中和鎮府河路 中和鎮新下街 中和鎮應龍村 中和鎮天化街 中和鎮雙龍村 中和鎮成華街 中和鎮新上街 中和鎮新華村 中和鎮朝陽路 中和鎮後街 中和鎮下街 中和鎮上街 中和鎮中街 中和鎮
610213 華陽鎮華陽大道三段 華陽鎮華陽大道四段 公興鎮興華大道一段 華陽鎮華陽大道一段 公興鎮興華大道二段 華陽鎮華陽大道二段 華陽鎮富民路二段 華陽鎮通濟橋下街 華陽鎮富民路三段 萬安鎮華龍路一段 華陽鎮富民路四段 華陽鎮濱河路一段 黃龍溪鎮古佛洞街 華陽鎮濱河路二段 華陽鎮富民路一段 興隆鎮跑馬埂村 黃龍溪鎮觀景路 華陽鎮正北下街 合江鎮丹景山村 公興鎮灣河東街 華陽鎮正東上街 黃龍溪鎮皇墳村 華陽鎮廣都大道 三星鎮三星下街 華陽鎮正北上街 華陽鎮第V大道 華陽鎮華新下街 黃龍溪鎮相君街 華陽鎮下河壩街 萬安鎮迎賓大道 華陽鎮華新上街 興隆鎮羅家店村 黃龍溪鎮下河街 合江鎮三義湖村 合江鎮合江社區 黃龍溪鎮學府路 興隆鎮廖皇寺村 黃龍溪鎮東岳村 黃龍溪鎮步行街 黃龍溪鎮鎮龍街 三星鎮三星上街 華陽鎮正東中街 黃龍溪鎮青山村 黃龍溪鎮復興街 黃龍溪鎮黃金路 黃龍溪鎮上河街 興隆鎮三根松村 華陽鎮華新中街 華陽鎮二江寺村 黃龍溪鎮月牙街 合江鎮南天寺村 華陽鎮華陽大道 公興鎮興華大道 華陽鎮通濟橋街 公興鎮邵家店村 萬安鎮石橋南街 黃龍溪鎮加禾村 黃龍溪鎮仿清街 新興鎮新興正街 華陽鎮正北中街 萬安鎮華龍路 興隆鎮順民街 三星鎮陳家巷 黃龍溪鎮新街 華陽鎮府河路 興隆鎮寶塘村 合江鎮財政巷 三星鎮雙堰村 華陽鎮勁松村 華陽鎮廣福村 三星鎮河山村 興隆鎮劉家壩 興隆鎮保水街 華陽鎮紅瓦村 合江鎮三義街 白沙鎮交通路 興隆鎮農貿街 萬安鎮雙泉村 白沙鎮政文街 新興鎮油坊村 新興鎮四維街 三星鎮井石村 華陽鎮二江街 黃龍溪鎮正街 華陽鎮順河街 華陽鎮向陽街 萬安鎮萬安路 公興鎮政府街 合江鎮鹿林村 萬安鎮東林村 華陽鎮張家巷 白沙鎮茅香村 華陽鎮濱河路 合江鎮鹿溪村 黃龍溪鎮橫街 新興鎮裕農街 華陽鎮長順村 華陽鎮半邊街 三星鎮正南街 新興鎮涼水村 華陽鎮富民路 三星鎮正東街 華陽鎮東寺村 白沙鎮梅家村 公興鎮雙塘村 華陽鎮清合村 華陽鎮正大街 萬安鎮大石村 三星鎮龍星村 三星鎮雲崖村 白沙鎮教師街 新興鎮興文街 合江鎮匯源街 興隆鎮天明村 興隆鎮華興街 華陽鎮麗都街 華陽鎮伏龍村 白沙鎮百合村 三星鎮友誼街 華陽鎮觀東村 華陽鎮騎龍村 公興鎮蘭溝村 華陽鎮天研路 萬安鎮高飯店 萬安鎮韓婆嶺 萬安鎮石橋村 新興鎮樹德街 新興鎮孔雀村 華陽鎮合林村 白沙鎮團山村 華陽鎮正西街 三星鎮新北路 萬安鎮東安路 公興鎮青雲村 興隆鎮瓦窯村 華陽鎮錦江村 三星鎮市東街 華陽鎮勸學路 白沙鎮川心村 合江鎮天燈村 興隆鎮斑竹村 新興鎮柏楊村 新興鎮蓮花街 新興鎮廟山村 新興鎮晨曦街 新興鎮小橋村 三星鎮南新村 公興鎮灣河街 萬安鎮開元村 華陽鎮菜蔬街 華陽鎮丁字街 興隆鎮保水村 公興鎮朱原村 公興鎮草坪村 華陽鎮河邊村 公興鎮藕塘村 華陽鎮長江街 新興鎮廉泉街 白沙鎮簡華村 新興鎮井壩村 華陽鎮三江村 白沙鎮盛華村 華陽鎮一心村 興隆鎮南街 興隆鎮正街 黃龍溪鎮 萬安鎮 合江鎮 華陽鎮 白沙鎮 三星鎮 興隆鎮 公興鎮 新興鎮
610216 太平鎮新城社區 太平鎮白馬村 太平鎮慶西街 太平鎮前進村 太平鎮同心村 太平鎮桃源村 太平鎮二郎村 太平鎮廣東街 太平鎮正街 太平鎮
610217 永興鎮興西路二段 永興鎮興西路一段 永興鎮興西路四段 永興鎮繞城線南段 永興鎮繞城線北段 永興鎮興西路三段 永興鎮土主廟街 永興鎮老橋南街 永興鎮老橋東街 永興鎮明水村 永興鎮北新街 永興鎮長安街 永興鎮長興街 永興鎮大樹村 永興鎮興西路 永興鎮繞城線 永興鎮丹土村 永興鎮安全街 永興鎮蠟梓村 永興鎮花堰段 永興鎮干塘村 永興鎮世紀街 永興鎮紅花村 永興鎮橫巷 永興鎮
610218 正興鎮火石岩村 黃龍溪鎮華嚴村 正興鎮涼風頂村 正興鎮釣魚嘴村 黃龍溪鎮大河村 正興鎮上河邊街 正興鎮大安橋村 黃龍溪鎮響水村 正興鎮下河邊街 正興鎮秦皇寺村 黃龍溪鎮川江村 正興鎮官塘村 正興鎮雲龍村 正興鎮回龍村 正興鎮步行街 正興鎮田家村 正興鎮廣慶街 黃龍溪鎮 正興鎮
610219 永安鎮普林場街 永安鎮三新村 永安鎮梨園村 永安鎮神廟街 永安鎮大塘村 永安鎮松柏村 永安鎮景山村 永安鎮翰林街 永安鎮雙壩村 永安鎮南通路 永安鎮白果村 永安鎮政府街 永安鎮新街村 永安鎮金馬街 永安鎮玉堂街 永安鎮學士街 永安鎮太平街 永安鎮鳳凰村 永安鎮
610221 煎茶鎮正溪下街 煎茶鎮鹿溪河村 煎茶鎮煎茶社區 煎茶鎮鴻湘村 煎茶鎮育才路 煎茶鎮尖山村 煎茶鎮茶林村 煎茶鎮平安村 煎茶鎮青松村 煎茶鎮柳溪街 煎茶鎮老龍村 煎茶鎮五里村 煎茶鎮沿溪村 煎茶鎮高廟村 煎茶鎮農中街 煎茶鎮新街路 煎茶鎮
610222 籍田鎮新華路二段 籍田鎮新華路一段 大林鎮巫通寺村 籍田鎮蔡堰社區 大林鎮斗匠灣村 籍田鎮回江社區 大林鎮大林社區 大林鎮小堰溝村 大林鎮中成路 籍田鎮五聖村 籍田鎮紅碑村 籍田鎮地平村 大林鎮黃堰村 籍田鎮紅陽村 籍田鎮市場街 籍田鎮魚鶴村 大林鎮長豐村 籍田鎮上北街 大林鎮合力村 大林鎮中林路 大林鎮石廟村 籍田鎮東二街 大林鎮中山路 籍田鎮長征村 籍田鎮西安村 大林鎮向山村 大林鎮槐花村 籍田鎮清華村 籍田鎮東一街 籍田鎮新北路 大林鎮五台村 大林鎮中正路 籍田鎮新華路 籍田鎮糧豐村 大林鎮大林村 籍田鎮鏵爐村 籍田鎮北街 籍田鎮東街 籍田鎮南街 籍田鎮西街 籍田鎮 大林鎮
610225 機場高速路近都段 機場高速路土橋段 學府西路北十二街 學府西路北八街 學府西路北四街 學府西路北三街 學府西路南六街 學府西路南五街 學府西路北一街 學府西路北二街 學府西路南七街 機場路常樂段 大件路白家段 黃河路一段 黃河北路段 錦華路二段 黃河路二段 川大路二段 錦華路四段 長江路三段 機場路社區 桂花堰社區 長江路二段 機場高速路 錦華路三段 黃荊路段 學府路段 順風路段 雙桂小區 花紅社區 學府西路 臨港路 大件路 長江路 川大路 黃河路 機場路 錦華路 機場
② 小學生參加農業科技園社會實踐的日記
學院位於成都市溫江區大學城,由天府校區和科技園校區組成,毗鄰西南財經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教育學院等高校。學院平面圖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四川省溫江農業學校(溫江農校)。2002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溫江農校獨立升格建院。2005年,原成都畜牧獸醫學校和成都機電工程學校(成都市農機校)整體並入學院。2006年,學院接受了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的評估結論。學院總佔地1051畝(含流轉土地和合作用地518畝),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含校企共建部分5.6萬平方米)。現有圖書館1.2萬余平方米,藏書近20萬種、55萬余冊(擁有超星電子圖書資料庫、萬方《中國數字期刊群》、《中國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等電子圖書資源)。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5萬余平方米,包括2個標准田徑運動場、2個足球場、14個籃球場、1個燈光球場和1個游泳池。校內建有種植、養殖、獸醫、園林園藝等實驗實訓基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實驗實訓設備總值4300餘萬元,其中園林園藝實訓基地為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實訓基地。同時,學院還建有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60餘個。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秀、學術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有專兼職教師500餘名,並長期聘請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技師和能工巧匠擔任客座教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本著「工學結合」的指導思想,學院進行了「把企業引到學院中來、把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專業辦到企業中去」的辦學模式創新,分別與成都正恆動力配件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企業四川天榮實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正恆汽車分院、天榮電子信息分院,形成了「資源共享、互動雙贏」的產學研結合運行機制。學院是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四川省勞動廳「四川省建設職業技能鑒定站」、成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機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所」;是商務部、農業部「南南合作」項目培訓單位,四川省人事廳批準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成都市移民培訓基地、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同時,學院是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的學分制改革試點學校,是中國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學校,並在校內建立了四川省大學生就業市場分會場。近年來,學院學生獲得各級各類榮譽64項,其中國家級集體獎項1個、省級獎項8個、市級獎項12個,國家級個人獎項8個、省級獎項16個、市級獎項19個。學院高度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幾年畢業生綜合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連年被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在半個世紀坎坷曲折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始終秉承「親農之情不變、事農之心不改、學院第五教學樓興農之志不移」的堅定信念,堅持「以育人興農為出發點,以服務『三農』為落腳點,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以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為天職,以提高農民素質為要務」的「親農、事農、興農」辦學思想,緊跟社會發展,堅持教育改革,傾心服務「三農」,鑄就了「為三農服務、為興農育人」的辦學特色。50年來,學院培養、培訓了3萬余名農業技術人才和10萬余名農業一線的生產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學院辦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充分肯定,[編輯本段]目標目前,學院通過創建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著力推進「三創新」——即「育人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打造「四基地」——即「農業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基地,現代農業技術開發、推廣、服務基地,農業實用人才培訓、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基地,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基地」,努力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提供更好更多的技術、人才支撐。[編輯本段]歷史沿革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一所農業類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其前身為創建於1958年四川省溫江農業學校。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1980年,學校被國家教委授予「國家級重點中專」稱號。1983年,學校在中國率先進行招生分配製度一系列改革,開創了農業中專人才直接通向農村之路,為中國的教育「兩包改兩自」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同時,在中國農業中專中率先在"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院的改革得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教育部、農業部的充分肯定。這一改革經驗在中國農業中專中迅速推廣。1984年農牧漁業部在學校召開了「中國中等農校教育改革現場會」,向中國農業中專介紹和推廣學校的改革經驗,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新聞媒體均對學校的改革作了大量的宣傳報道。1985年6月,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的調查報告《從溫江農校看農村中等技術學校的教育改革》,全面介紹了學校教育改革的經驗。1986年7 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期間,李鵬同志接見了學校黨委書記余鴻良,聽取了學校進行招生分配製度改革工作的情況匯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王明達,農牧漁業部何康部長學院第七教學樓,相重楊、洪紱曾副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劉純夫、韓邦彥,中共成都市委書記吳希海等領導同志和兄弟省、校的同志相繼來校考察和指導學校工作。1991年8月,學校被農牧漁業部確認為「中國中等農業學校辦學水平評估A等二級學校」,1993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學校為「省部級重點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998年,國家教育部組織專家組對學校辦學水平進行了全面評估,學校再次獲得了「國家級重點中專」稱號。2001年初,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四川省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提出,在溫江農校基礎上申辦「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2002年4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至此,溫江農校通過40餘年的艱苦努力,把學校建設成了成都市的第一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省的唯一一所農業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院第七教學樓2004年6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決定成都畜牧獸醫學校和成都機電工程學校整體並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2004年7月省教育廳正式批准三校合並,2005年3月,啟動三校整合工作,2005年7月,成都畜牧獸醫學校和成都機電工程學校整體遷入了學院,完成了實質性合並。學院整體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編輯本段]相關榮譽——中國農學會「中國科教興村試點工作先進單位」;——農業部「加強實踐教學,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先進單位」、「改革先進單學院圖書館夜景位」和「加強實踐教學,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先進學校」;——四川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支援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文明服務窗口示範單位」、「職教先進單位」、「校風示範學校」和「部門綠化百佳單位」;——成都市「科技興村先進單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園林式學校」;——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編輯本段]錄取規則1、按國家教育部、生源省有關普通高校招生政策、規定和程序進行 錄取工作;實行學校負責,招辦監督體制,綜合考慮德智體美勞,公平、公正、擇優錄取。2、政審符合要求,體檢執行教育部衛生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 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3、招生男女比例:不限;4、外語語種要求:英語;5、錄取時按照招生計劃數,根據各省、市、自治區招生委員會劃定的最低控制分數線,按照專業志願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6、按志願錄取的進檔考生原則上不退檔;7、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不另外加試,藝術類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專業按照專業 成績和文化成績的總和的原則錄取。8、 獎、貸、助學金情況:學院設有「優秀學生獎學金」、「集體獎學金」、「單項獎學金」和「勤工儉學助學金」,;除此以外學院每年還有數名「國家獎學金」;家庭困難的學生可向國家申請助學貸款;9、報考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專業原則上要求男生不低於168CM,女生不低於158CM。[編輯本段]金堂扶貧學院與相關企業共同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失地農民的轉移服務。採取理論與實戰相結合、集中與上門相結合、培訓與鑒定相結合,開展花卉園藝、畜禽養殖等項目培訓,年培訓量達到3000—5000人次。在金堂縣高板鎮包包店村,學院建立了佔地200多畝的科技示範園區,在學院教師的指導下,在該示範區飼養了100頭黑白花奶牛,推廣栽培篁竹草,還在園區內進行了食草雞的提純復壯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選育項目。2007年年底開始,學院在缺水的金堂縣淮口鎮冒頂山村科技扶貧,開展科技和文化下鄉活動,引入新品種,定期提供優質雞苗,改良種植和養殖的方式方法,培植示範農戶,為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在較短時間改變了面貌,農民增收明顯。[編輯本段]服務學生「好用、實用、管用」,這是用人單位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普遍評價。近年來,學院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實行人才培養方案 「逆向設計」,從學生畢業後可能的就業崗位或崗位群出發,分析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然後把這些知識、能力與素質分解落實到相應的模塊單元,配置相應的課程實踐活動,實踐性教學在各個專業都佔到近一半,並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形成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每年,學院都邀請用人單位(企業)的領導、專家、技師共同參與所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為了讓學校的專業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學院在學生培養上強調一定要服務學生,要讓學生積極地投身到農村及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中,在實踐中凝練學院師生建設新農村,服務新農村的價值觀。實踐教學中,學院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各種有利資源,讓學生盡可能身處真實的崗位環境、工作環境,甚至是創業環境中,到基地去、到農村去、到農戶中去,跟市場同步了解種植養殖的最新品種與技術,把書本知識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005年起,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與四川十強縣之首的雙流縣政府合作,在黃龍溪建立科技專家大院,由雙流縣科技局劃撥10萬元專項經費建設硬體。學院派出首席專家1名,專家2名及一些相關專業教師,負責在黃龍溪推廣以種植、養殖為主的科技成果,重點開展新品種、養殖技術示範,指導農戶建立規范化科技示範點,其中紅酒酵母飼養鳳凰雞和二金條辣椒提純復壯等項目都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當地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現在,學院又在籍田鎮紅碑村建立了專家大院,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搭建了又一個值得信賴的平台。對於專家大院的功用,學院院長盧曉東說:「可以為當地農戶解難,推廣先進的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技術,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產規劃,並最終推動當地經濟模式的轉變。」這種 「學院+地方政府+農戶」的專家大院模式,使學校的教師能夠將自己的理論研究引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學習,促進教師的創新與開拓,最終受益的還是學生。另外,學院還有一種模式是「學院+協會+農戶」,一村一品的「一條龍」模式。學院在成都市青白江區福洪鄉解放村建立凱特杏基地,推廣凱特杏系列果樹優質新品種,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成立了「優質杏產業協會」,有142戶農戶參加,每畝可為農民創收1萬元以上。產生效益後,當地政府配套資金修通了栽種凱特杏果樹的村級水泥公路,以「農家樂」的形式開辟了賞杏、品杏的旅遊項目。前些年,還只是「只有玉米作口糧、只有賣豬換錢糧」的解放村村民們,如今依靠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帶去的一個品種,發家致富,生活更新。成都「三個集中」展開後,周邊土地開始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一些以農為本的農字型大小龍頭企業開始日益做大做強,設施農業、立體農業、精確農業、循環農業等先進技術在不少地方得以推廣。近年來,學院開始與這些企業親密接觸,以全新的視角與超前的意識,從學生實踐到學生最終就業、創業,嘗試各種形式的深度合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學院今年剛剛啟動的一個項目,已在雙流落戶開建:與新加坡新川公司合作,依託學院技術力量參與成都肉雞產業化項目建設。項目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向中國西南市場提供1500萬只以上肉雞,可實現年產值4億元以上,每年當地農民可獲利2000萬以上,並可帶動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運輸、包裝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新川」項目的打造中,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即由學校每年承包2—3個養殖場,由學生組建創業團隊,飼養、管理、經營、銷售的每個環節學生都分工協作、全程參與,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業。在這個既是模擬卻又可以產生直接效益的實踐場里,學生可以了解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經營模式,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得到全新洗禮,擁有全新體驗。同時,學院也利用自身的科研與師資資源,為龍頭企業提供各方面的示範。
③ 天府新區籍田附近有什麼可以玩的景點
天府新區-籍田鎮:
籍田鎮「一心、三帶、三基地、一廊、九園、五建設(133195)
籍田鎮打造成為「天府新區田園花語城」
——「一中心」,天府新區南部現代商貿旅遊服務中心
充分把握「現代產業新城、生態田園新城、幸福宜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國際時尚新城」內涵,建一座由場鎮,及散布在場鎮周邊的多個大型農民聚居區、中心村等兩部分組成網狀城市,與周邊山水風光、農林資源有機相融,真正體現「城在田中、田在城中、城田相融」的美好景象。
依據天府新區規劃,將籍田場鎮及成仁路以東,包括地平、紅碑、回江、蔡堰、糧豐5個村(社區)共計13.98平方公里區域劃為「中心」建設范圍,按照城市化建設標准進行打造。下一步,重點是抓好以下6項工作:一是在回江、蔡堰啟動「舊城改造」工程。二是充分利用落雁、柴山「兩河」,金華、天燈、大坪「三山」資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和生物科技項目,以及文化、旅遊、商貿、居住等服務產業。三是以籍田場鎮為核心,打造向周邊輻射的路上、水上交通網路,建成南部服務區交通樞紐。四是逐步向天府新區功能區周邊:西安、長征、鏵爐、五聖、清華等區域輻射,以聚居區和中心村建設為載體,建成5-8個天府新區「新型鄉村綜合體」。五是以籍田場鎮為中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對主幹道,及兩側人行道、小街巷進行硬化、亮化改造,加快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速度,進一步增強城市化服務功能和中轉承載能力,構建起「服務中心」的框架網路體系,提升場鎮凝聚力。六是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切實提升籍田政府、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體系服務群眾、服務建設、服務發展的能力。
——「三帶」,「柴山河、落雁河、鹿溪河」三條水上觀光帶
柴山河、落雁河、鹿溪河串聯了籍田13個村(社區),原始山林、農林田園、河灣灘塗,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等各類景觀沿河散布,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一是通過水路與成都市將打造的錦江水上航線相連接,沿水路打造柴山河水上生態休閑觀光帶、落雁河水上生態休閑觀光帶、鹿溪河水上生態休閑觀光帶三條精品旅遊路線,將沿線散布的各個景點串聯起來。二是完成鹿溪河碼頭建設,開通連接錦江航線的水上旅遊航線。三是完善航運、碼頭、垂釣等休閑娛樂設施,發展一批「吃漁家菜、住漁家屋、玩漁家樂、興漁文化」為主題的水上休閑、度假、觀光旅遊項目。
——「三基地」,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基地、天府新區南部旅遊服務基地、統籌城鄉改革試點基地
1、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基地。一是力爭率先啟動天府新區「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起步區建設;二是在成仁路、籍大路以南,打造全國一流的高科技現代農業基地,重點是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合作,落戶一批生物科技項目。
2、天府新區南部旅遊服務基地。一是力爭落戶中國西部旅遊購物城、成都南部旅遊集散中心建設項目,並在今後重點引進此類旅遊服務項目。二是發揮籍田鎮作為成都市南部軌道交通、水上航線、公路交通節點優勢,開通以籍田鎮為中心、連接周邊各旅遊景區和區、縣的交通網路。
3、統籌城鄉改革試點基地。一是在地平、長征、西安進一步深化城鄉統籌改革試點工作,完成「統籌城鄉改革試點基地」起步區建設;二是發揮城市近郊區位優勢和統籌城鄉改革政策優勢,在「統籌城鄉改革試點基地」內,通過招商引資,打造1-2個大型的一、三產業互動體驗型生態旅遊項目。
——「一廊」,打造山水花澗詩意休閑廊道
將鹿溪河和柴山河作為未來籍田鎮產業發展的核心「走廊」、重點區域,建設集高科技產業、旅遊休閑、商務金融、居住、生態、農業體驗、園林觀光等為一體的濱河產業聚集區,促進功能互補,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打造風光秀麗、產業復合的山水花澗詩意休閑廊道,使之成為拉動籍田鎮未來城市經濟、產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載體。
按照規劃,籍田地處天府新區南緣,擬打造的「九園」中有「三園」在天府新區城市功能區內,其餘六園則在天府新區綠地之中。要帶活園區整體發展,就需要一條輸送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主動脈」,一線串連起分布全鎮的六園,形成連動模式,組團發展。因此,我鎮擬利用山水花澗詩意休閑廊道,有效串聯起主體位於天府新區綠地之中的長征、西安、鏵爐、五聖、魚鶴、清華等村的優勢資源,強勢承接天府新區輻射,按照功能的不同,形成「一廊串六園」的格局,即以休閑廊道串聯生物技術及農業品牌孵化園區、五陽彩林鮮果觀光體驗園區、生態養生林間產業園區、樂齡休閑產業園區、主題農庄休閑體驗園區、有機蔬菜及糧油基地產業園區等六個功能產業園區。
——「九園」,生物技術及農業品牌孵化園區、五陽彩林鮮果觀光體驗園區、生態養生林間產業園區、樂齡休閑產業園區、主題農庄休閑體驗園區、有機蔬菜及糧油基地產業園區、紅色文化體驗園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生物科技產業園區
「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園」產業發展格局
1、在長征村、西安村打造生物技術及農業品牌孵化園區。依託兩村較為成熟的農業產業基地優勢,一是加快推進貝安迪項目和和龍岩寺水庫水上旅遊項目建設,利用其品牌影響力、經濟實力、市場效應,打造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綜合體。二是開發花卉蔬果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草編工藝等手工業加工企業,並將生產加工過程開放展示,接受遊客的參觀、參與;三是加快西安村「西蜀花都」項目,培育集花卉觀賞、休閑養生、觀光旅遊、生產線參觀於一體的綜合體項目;四是以企業為依託,適時建成農產品加工基地和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
2、在紅陽、五聖兩村打造五陽彩林鮮果觀光體驗園區。依託「綠寶石」「紅櫻李」等已經具有一定品牌效應的水果產業,一是建成集生產種植、加工提煉、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寶石梨、紅櫻李、獼猴桃三個水果生產基地;二是通過科技提升、包裝營銷,開發「籍田鮮果」系列品牌產品。
3、在鏵爐村打造生態養生林間產業園區。一是發展林下生態種、養殖業,主要以生態豬、生態雞等野生放養畜禽,以及菌、蕨類培育為主。二是加快「鏵爐狩獵場」項目引進。三是運用鏵爐村天然泉水,發展養生康療產業。
4、在西安村打造樂齡休閑產業園區。依託轄區內多丘陵、台地、山地,森林覆蓋面廣,河流、灘塗眾多等生態適宜、環境優美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一批老年公寓、老年醫院等老年服務項目,打造環境優美、居住舒適、功能齊全、節能環保、管理科學、服務一流的「樂齡工程」,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國樂齡城」。
5、在糧豐村、魚鶴村打造主題農庄休閑體驗園區。依託統籌城鄉改革試點優勢項目和雙流縣產業招商優勢政策,發揮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一是打造「北望錦官城,南來籍田村」的系列一、三產互動體驗型生態農庄,率先建成一三產業互動項目產業發展示範基地,並最終建成「一三產業互動發展示範鎮」;二是做大做強「蜀望雜柑」、雙福果觀光園。
6、在清華村打造有機蔬菜及糧油基地產業園區。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綜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全面配套橋、涵、閘、站、渠,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准有機糧油蔬菜生產基地,全面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增強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一是完善路、溝、渠等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田生產條件。二是實施農用地整理,增強土地利用效率。三是積極爭取國家農財資金和政策扶持,申報國家級有機糧油蔬菜生產基地,盡快完成國家地理標識認證。
7、在地平村打造紅色文化體驗園區。依託籍田鎮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一是恢復紅岩烈士丁地平同志故居,並以此為基礎,建成丁地平烈士事跡陳列館和雙流縣紅色文化陳列館;二是充分發揮籍田鎮的歷史文化優勢,挖掘歷史文化脈絡,以文化旅遊為核心發展「文化新鎮」,力爭申報為「四川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
8、在紅碑村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著力於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的轉變,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生產加工示範區,集聚資金、設施、科技、效益、功能。一是著力創新現代農業研發、生產機制,盡快促成貝安迪、大拇指等在談項目的落地;二是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科技、人才和特色項目,大力推進品種更新、技術改良和營銷推廣,努力提升農業生產科技化水平、農業經營市場化水平,打造籍田鎮自己的特色農業品牌。
9、在地平村打造生物科技產業園區。對接四川省「天府新區」功能區規劃,重點打造生物科技產業園區,發展生物醫葯科技研發、生產種植等產業,建設全國一流的生物醫葯產業基地,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合作,落戶一批生物科技項目,首批著眼於科研開發和現有產業的延伸,發展食用、葯用花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