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省有幾個少數民族鄉
浙江抄省少數民族以畲族人口為多襲數,農村人口為主體,具有大分散和小聚居結合滴特點,分布狀況:溫州市(28.63%)、麗水市(19.42%)、杭州市(11.37%)、金華市(9.26%)、寧波市(8.53%)。其他6個市合計僅佔22.79%。設有全國唯一滴畲族自治地方——景寧畲族自治縣,並設有18個畲族鄉(鎮),少數民族人口佔30%滴行政村有400多個。
18個畲族鄉(鎮)是:麗水市老竹畲族鎮、麗新畲族鄉,雲和縣霧溪畲族鄉、安溪畲族鄉,遂昌縣三仁畲族鄉,龍泉市竹垟畲族鄉,松陽縣板橋畲族鄉,蒼南縣鳳陽畲族鄉、岱嶺畲族鄉,泰順縣司前畲族鎮、竹里畲族鄉,文成縣西坑畲族鎮、周山畲族鄉,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武義縣柳城畲族鎮,蘭溪市水亭畲族鄉,龍游縣沐塵畲族鄉,桐廬縣莪山畲族鄉。18個畲族鄉(鎮)總人口為162568人,其中畲族36368人。景寧畲族自治縣和18個畲族鄉(鎮)滴少數民族人口共5.23萬人,只佔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滴四分之一。
❷ 鹽都區龍岡鎮怎麼樣我想問下,介紹下經濟和民風,謝謝
鹽都區龍岡鎮地處鹽城市區西郊,距市區9千米。龍岡原名「岡門」,在解放前被一名鎮委幹部改名。龍岡鎮東臨鹽城機場和204國道,南接寧靖鹽高速公路和鹽金國防公路,省道鹽興、鹽淮路貫穿境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捷。
龍岡鎮總結了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即:打「三色」牌、闖特色路;念工業經、唱招商戲;扶龍頭戶、興支柱業;搭支撐架、建小山城。在民族工作社會化機制強力實施和各級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龍岡畲族鄉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發展。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新修村到組簡易公路54公里,新建百米大橋4座,小橋近30座完成50公里出鄉進村公路硬化建設,區位劣勢正逐漸轉變為區位優勢。
投入三百多元完成王家城等8個新農村建設省級示範點達標建設,新建校舍6000平方米,新建水陂10座,維修水陂12座、電排站8座、山塘6座,修復河墈400多米,渡槽水渠近2公里,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日益舒適;特色農業效益凸顯,年飼養白鵝、灰鵝4萬羽,種草養鵝已成為畲鄉農民致富的熱門話題。此外,高山蔬菜、食用菌、葯材苗木、山羊養殖等項目也有了一定的規模。油茶基地、毛竹基地、蔬菜基地、煙葉基地、種羊基地、食用菌基地等農產品基地紛紛建立,農民從事農業所獲得的收入穩步增加。 工業強鄉富民得以實現,通過招商引資、築巢引鳳等方式在縣城工業園興辦了雙宏電氣、瑞龍蘆薈茶、華鑫玩具、金匯實業、新紀元服裝、良家小品等十二傢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年產值16億元年納稅在8千萬元以上的江西東盛銅業有限公司落戶縣工業園區,將成為畲鄉富鄉富民的又一個產業支點;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完成了圩鎮整體規劃布局和老街拆遷,形成了四橫兩豎的「目」字新城區,自來水、有線電視、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基本到位,主街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墟鎮中心城區整體規劃及修編工作,新建設的休閑廣場達3000平方米;文化事業蓬勃發展,6個村通了有線電視,500多農戶安裝了衛星電視接收器,編排的5台民族歌舞多次參加文藝匯演並獲獎,《走進龍岡》一書進入審編階段,開堅持經常性開展群眾文體活動,民俗文化不斷濃厚,新建設的民俗文化新村成為了推介畲鄉的名片。在全民創業共建和諧社會的發展大潮中,龍岡一萬四千餘干群將發揚「齊聲喚,同心干」的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於畲鄉的項目建設和經濟騰飛中去。
❸ 雷潔暢的人物事跡
雷潔暢於1984年8月出生。2005年,麗水學院英語專業畢業,通過公務員考試,分配景寧縣鄭坑鄉工作。
鄭坑鄉,海拔660米,山高地僻,是景寧縣內交通最不便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雷潔暢先後擔任了鄉政府報賬會計、民政助理員、黨政辦副主任、團委書記、婦聯主任等崗位。
雷潔暢的工作態度得到了鄭坑鄉黨委、政府的高度信任。她先後被任命為鄉報賬會計、民政助理員、黨政辦副主任、團委書記等職務。雷潔暢在共青團和青年工作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鄭坑鄉地處很偏遠,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留在家裡的團員青年較少。針對鄭坑鄉的特點,雷潔暢積極開展生產幫扶活動,安排團員青年與低收入農戶結對。
在雷潔暢帶領下,鄭坑鄉團的工作做的有聲有色。在主題活動方面,她圍繞農業穩鄉,以培養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民增收行動;圍繞生態立鄉,實施保護秀山鄭坑行動,動員青少年植樹造林、綠化鄭坑,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並建設了共青團沼氣示範村;圍繞文化活鄉,緊抓重大節日,讓廣大團員育教於樂,組織策劃了「喜慶十七大建設新農村」農民文化藝術節;圍繞旅遊興鄉,抓住爐溪峽自然景光旅遊開發的有利機遇,為青年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引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家鄉建設。
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雷潔暢帶領全鄉各級團組織廣泛開展團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效顯著。2007年,鄭坑鄉團委被評為全縣優秀團委,雷潔暢也被評為全市優秀團幹部。
2008年3月,雷潔暢光榮當選為共青團十六大代表。「我很激動,要去北京那幾天一直失眠,進到大會堂就感覺在做夢一樣。真的覺得很榮幸。」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雷潔暢依舊激動不已。這次北京之行讓雷潔暢大開眼界,同時也為她的人生畫上燦爛的開筆。從北京回來的雷潔暢成了村裡面孩子的偶像,他們經常讓潔暢姐姐講有關北京的故事。
2009年11月,雷潔暢分配到渤海鎮,被選為副鎮長,分管計劃生育、文、教、衛、社會保障等工作,
2012年6月,雷潔暢當選浙江省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同時也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也是惟一一個少數民族代表。
作為畲鄉惟一一名參加十八大的少數民族代表,雷潔暢深知責任重大,這是時代賦予她的光榮使命,也是畲鄉人民的共同重託與期盼。如何不辱使命、為黨和國家發展建言獻策?這個年輕的黨代表動足了腦筋,她與時俱進廣開納言渠道,通過微博公開徵集基層「好聲音」。這種形式頗為鮮見,也得到了眾多微友的支持。
當選十八大代表後,雷潔暢最關心的是如何讓畲鄉群眾致富、讓畲鄉的環境更美,讓畲族文化傳承發展地更好。通過微博這個平台,她共收到了數十條關於交通、教育等民生方面的「好聲音」,感受到了微友們對黨的十八大的高度關注。
2012年8月,雷潔暢被任命為景寧畲族自治縣大漈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❹ 景寧廣播電視台的專題欄目
[畲鄉風] 水利普查惠民生 謀發展 促和諧 閱讀:441 (2011年4月25日)
[畲鄉風] 消防安全從娃娃抓起 閱讀:631 (2011年4月21日)
[致富奔小康] 山水養雞 閱讀:622 (2011年4月21日)
[致富奔小康] 數字電視進鄉村 閱讀:917 (2011年4月15日)
[畲鄉風] 畲鄉三月大聯歡 傳統體育展風采 閱讀:938 (2011年4月15日)
[畲鄉風] 菌中猴頭 閱讀:1087 (2011年4月7日)
[致富奔小康] 話說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鄉鎮篇 閱讀:1116 (2011年4月7日)
[畲鄉風情] 2011年中國畲鄉三月三·民族大聯歡錄像 閱讀:1527 (2011年4月7日)
[致富奔小康] 話說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文教篇 閱讀:1570 (2011年4月1日)
[走進演播室] 三月三訪談 閱讀:1828 (2011年3月30日)
[致富奔小康] 話說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鄉鎮篇 閱讀:1878 (2011年3月25日)
[畲鄉風] 粗手編織精細活 閱讀:1913 (2011年3月22日)
[致富奔小康] 話說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閱讀:1897 (2011年3月19日)
[畲鄉黨建] 播撒廉潔的種子 閱讀:1572 (2011年3月19日)
[畲鄉風情] 2011年三月三宣傳片 閱讀:1668 (2011年3月19日)
[畲鄉風] 森林防火始於春 閱讀:1522 (2011年3月16日)
[畲鄉風] 春鬧畲鄉 蘭花醉人 閱讀:1490 (2011年3月16日)
[走進演播室] 展望十二五喜看新農村——文化旅遊篇 閱讀:2623 (2011年3月1日)
[走進演播室] 展望十二五喜看新農村——人大代表篇 閱讀:2111 (2011年3月1日)
[走進演播室] 展望十二五喜看新農村——政協委員篇 閱讀:2080
……
❺ 鶴溪八景的文化鶴溪
畲鄉自古多遺跡,位於畲鄉政治文化中心的鶴溪更是位居其首。縣政協正在編撰的《鶴溪古城》文史資料已經對鶴溪古跡進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不久即將面世,我們不妨先睹為快。
鶴溪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一些歷史遺跡、遺物極具文物保護價值,為此,有效地搶救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資源,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自秦末漢初,中原氏族為避戰火渡河南遷,一部分進入景寧地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至今,本地還沿用「浮丘」、「沐鶴」、「釣台」等古地名,群眾中流傳著浮丘伯沿溪沐鶴、羽化登仙的歷史傳說。
鶴溪鎮區形成於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時置沐鶴鄉,隸屬於青田縣,已有1300來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至明景泰三年置縣,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壘石為城,周長二里有餘。歷經千百年的歲月滄桑,積淀了深厚的地方歷史文化。鶴溪古鎮格局獨特,民宅官衙依山臨水,兩條小溪穿城而過,不失浙南山城風韻。其街巷狹窄,曲折回轉,在建築布局上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如今,一些文物、古跡已有不同程度的損毀。為促進古鎮底蘊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縣政協文史委擬用一年的時間,編輯出版文史資料《鶴溪古城》,藉助圖片和文字載體將古城的原貌、文化歷史古跡、人文典故等記載下來,真切地給後人留下一份可資研究的內涵豐富、內容翔實的資料。
為了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文史資料 「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2009年,縣政協文史委根據縣政協年度工作要點安排著手落實第十三輯文史資料《鶴溪古城》的征編工作。
據工作人員介紹,編輯《鶴溪古城》的目的意義,首先,是為了配合鶴溪鎮創建省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活動,並從歷史文化的層面上,為其提供一些立論依據和輿論支持;其次,是深入挖掘鶴溪鎮悠久的歷史文化,推進鶴溪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其三,是積淀畲鄉文化底蘊,傳承地方鄉土文化,續接斷層的文脈,服務於打造「文化基地」工作;其四,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服務於發展旅遊產業和旅遊產品開發。
為了做好編撰工作,縣政協文史委組織有關人員,認真開展前期調研,傾聽各方意見,及時理清編輯思路,擬定《鶴溪古城》全書整體框架、目錄,確定了全書圖文並重、相互印證的整體風格。在編撰期間,還走訪縣老年大學、縣檔案局、雲和縣檔案局,聯合仙童、紅星、城南、城西社區召開座談會,深入縣城周邊山村、各名勝點、城南舊城,就當地的古建築、古遺址和歷史人文等資源開展專題調研,徵集相關線索、拍攝資料圖片。一年來,先後召開各種相關會議16次,拍攝圖片1200餘張,徵集文字資料10餘萬字。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文史資料《鶴溪古城》初稿現已基本完成。全書選目范圍為鶴溪盆地集水區域內的名勝古跡、古建築、古村落、歷史名人等,設「名勝古跡」、「古建掠影」、「畲村古韻」、「人物春秋」等四章,力求圖文並茂,史實與文化價值並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文史資料精品。
第一章名勝古跡。追根溯源,梳理古城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從宏觀上介紹古城的文化底蘊。「浮丘伯」為景寧最初的人文符號,亦是古城文脈的最早淵源,故本書開門見山開篇點題,首先介紹「浮丘伯釣台」,定下全書續接歷史文脈、挖掘古城文化底蘊的基調。其次,介紹「鶴溪八景」、「敕木山」、「寨山」及相關的文物古跡,是為鶴溪古城文化積淀的具體體現。主要篇目有浮丘伯釣台(附:《浮丘考》、《也說浮丘》、《浮丘伯與鯉魚精》);鶴溪八景(鶴溪春水、牛嶠朝嵐、敕巒霽雪、石印呈祥、莘嶺寒泉、鐵崖夕照、鴉頂晴雲、卓峰拱秀);敕木山(景邑之鎮山);石印山(附:登石印山歌);寨山(附:豸山古松詩、寨山風雲);浣紗潭(附:《浣紗潭韻事》);洞天門(附:《金字牌坊》、《陳璗故道》)等7節。
第二章古建掠影。分古宅尋蹤、古跡鉤沉、宗祠寺廟等三節,在選材立目時,著重考慮選目的歷史文化價值,並突出相對保存完好的古建,對一些已損毀消失,但在本地歷史上又有一定分量的古建,也力求以實帶虛,用適當的篇幅給予介紹,如「金仙寺」、「敬山宮」、「縣衙」等。這樣,一方面突出古城的文化底蘊,一方面也為打造旅遊大縣張本。
古宅尋蹤主要收錄了縣衙、潘家老宅(三處)、梅家老屋、大夫第;葉府、梁家老宅(二處)、洪家老宅(二處)、藍家老宅等。
古跡鉤沉主要收錄了街道里弄(梁弄底、陳宅里弄、塔頭街、戲台後、牌坊底、橋底弄、水井弄、文昌閣弄、南門弄、童弄街);古城八井;古城橋梁(上橋、下橋、鶴溪橋);忠烈祠(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文教遺跡(雅峰書院、桐琴小學、景寧簡師、浙江少數民族師范);醫葯舊蹤(施醫局、西醫診所、老葯店、育嬰堂);商鋪(亦我軒照相館、振源雜貨店)等。寺廟宗祠主要收錄了孔廟、湯夫人廟、惠明寺、金仙寺、清修寺、金錫庵、敬山宮(馬天仙的傳說)、社稷壇(附:城隍廟、東岳宮、武廟、文昌閣、玄壇殿瑣記)、宗祠遺貌(潘氏宗祠、葉氏宗祠、湯氏宗祠,帶述:梁氏宗祠、吳氏宗祠、陳氏宗祠、洪氏宗祠)附潘駙馬的傳說、造弓鎮馬的故事、開國名賢坊、節孝坊、節孝坊的故事等。
第三章畲村古韻。集中介紹7個古樸的村落,都分布在古城周圍,鶴溪盆地的集水范圍之內。介紹時各有側重,內容涉及人文歷史、文物古跡、地方特產、民族風情、當地名人等,主要篇目有葉山頭村(畲族始居地);惠明寺村(金獎名茶、葉乙照墓);敕木山村(德國學者史圖博寫畲族等);雙後降村(藍陳契山歌、村歌);周湖村(沼氣建設、藍春翠);東弄村(祭祖舞、綵帶);三枝樹村(新農村建設等)。
第四章人物春秋。鶴溪古鎮人傑地靈,曾涌現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本書收錄了生活年代在建國前、並已有定論(縣志收錄)的本土歷史人物十餘人,如潘特竦、潘翼、湯思退、葉翥、陳言、潘琴、潘辰、潘可藻、藍炳水、潘鍾俊、葉葆祺、葉桐、戴夢齡等。
❻ 急求雕刻在畲族村的簡短意深的新農村標語(5條以上)
我也是山哈人
❼ 景寧廣播電視台的電視欄目簡介
《畲鄉新聞》秉承「權威、全面、及時、客觀」宗旨,立足「畲鄉特色、報道景寧發展」,致力打造畲鄉景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新聞節目。《畲鄉新聞》突出欄目的特色、地位,以新聞為主打,以欄目為特色,「第一時間報道本地時事」。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社會變革,全面及時報道畲鄉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欄目由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兩大版塊組成。
首播:周一至周五20:00;重播:當晚22:00、次日12:30。 《新聞直通車》系《畲鄉新聞》子欄目,以嶄新的報道方式和報道視角記錄老百姓身邊發生的新聞。欄目始終以「關注百姓難事、急事,報道社會新事、趣事,揭露不文明現象,弘揚社會正氣」為宗旨。報道方式、語言特色和主持風格都體現「三貼進」,並且充分利用熱線平台,為政府與百姓搭建溝通橋梁。
首播:周一至周五20:00;重播:當晚22:00、次日12:30。 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新聞欄目《畲語新聞》,以畲族語言播報,同步配有字幕的形式對一周要聞進行回顧,是華東地區電視媒體中唯一用民族語言播報的新聞欄目。這檔語言貼近、內容貼近、形式貼近的特色新聞欄目,創造了電視節目新亮點。體現了我台堅持走「新聞立台、網路強台、特色亮台、隊伍興台」的發展戰略。
首播:周日20:00;重播:當晚22:00、次日12:30。 《畲鄉風》欄目,屬我台鄉土文化及現代生活類綜合版塊電視專題。欄目以「三貼近」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囊括知識服務、文化信息、人物介紹、法制宣傳、綜藝娛樂等方面內容,實行每周一期固定時間播出。2006年獲麗水市優秀欄目獎,成為全市電視媒體五個優秀欄目之一。
首播:周一20:20;重播:次日12:50。 《畲鄉新農村》欄目,作為涉農單位宣傳窗口,通過電視媒體架起政府與農民的「連心橋」,營造更加優良的「三農」工作發展環境。欄目屬農業類科普宣教專題,內容主要有新聞類(三農消息速覽)、知識類(鄉村視野)、服務類(小陳說農事)、人物類(我身邊的專業戶)、娛樂類(歡樂畲鄉行)五大塊。
首播:周四20:20;重播:次日12:50。 《畲鄉黨建》欄目,以「唱響主旋律、引領新潮流、樹時代新風、話畲鄉巨變」為宗旨。通過電視媒介系統地、全方位地報道我縣各地基層黨組織,一線共產黨員為畲鄉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將一個個真實故事搬上屏幕。
首播:逢單月18日(電教日)15:00;重播:當晚20:30,次日12:30。 《廉政畲鄉》欄目,以「以廉樹德、一心為民、共建廉政畲鄉」 為宗旨。通過電視媒介系統地、全方位地報道我縣基層組織、黨員、幹部清正為民,用心謀事,盡心幹事的經驗、做法和感悟。表現方式以知識和經驗介紹、故事講述記錄、專題訪問談話等類型呈現。
首播:逢雙月(電教日)18日15:00;重播:當晚20:30,次日12:30。 《歡樂畲鄉 快樂歌》欄目面向少年兒童,是一檔集知識、信息、趣味、益智、互動為一體的電視少兒綜合節目。與畲鄉少年兒童相伴成長,把歡樂播種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搭建起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首播:周六18:40 重播:周日18:40 20:20 周一12:50
❽ 「印象民小 『三月三民族和』」校園文化藝術節,約嗎
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青男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相傳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形節故稱歌仙節壯族於三月三掃墓通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侗族
於節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布依族
於節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內相往瑤族三月三乾巴節集體漁獵節並捕獲野物魚類按戶配共享收獲歡樂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畲族三月三穀米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烏稔充飢軍威振於三月三突圍功連戰連捷畲民紀念事每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歌畲族民眾三月三與春節相提並論重節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家往往選擇舉辦婚禮節吃烏米飯夜幕降臨則舉行篝火競相歌畲民善歌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畲族歌手登台獻藝場面十熱烈節要趕舞場跳起火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舞、魚燈舞同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畲族文歷史縮影具鮮明民族特徵濃郁鄉土氣息建設新農村加強民族團結等面都著替代重要價值由於畲族散聚居式居住東南沿海欠發達區隨著現代化進程畲族居住環境改變畲族語言、服飾、歌舞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黎族稱三月三孚念孚預祝山蘭(山旱谷)打獵豐收節青男自由交往稱談關於歷美麗傳說故事土家族三月三則土家族情節三月三土家族阿哥阿妹聚起山歌媒踩腳定親
其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各自傳統三月三節習
❾ 龍岡畲族鄉的鄉鎮發展
進入新世紀,畲鄉廣大幹部、群眾將按照「打畲鄉牌,闖特色路;念工業經,唱招商戲;扶龍頭戶,興支柱業;譜『三色』曲,建小康城」的發展思路,發揚「齊聲喚、同心干」的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推動畲鄉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走進龍岡》一書進入審編階段,開堅持經常性開展群眾文體活動,民俗文化不斷濃厚,新建設的民俗文化新村成為了推介畲鄉的名片。在全民創業共建和諧社會的發展大潮中,龍岡一萬四千餘干群將發揚「齊聲喚。
2007年概況
經濟總量大幅攀升。200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000萬元,增長15.4%;投資拉動效應明顯,全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25萬元,增長11.2%。
財政結構有效優化。2007年全鄉財政收入完成331.9萬元,增長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4.8萬元,增長32%;工業企業上交稅收167.1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50.3%。
招商引資效果紛呈。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務、第一菜單來抓,全年共簽訂合同項目6個,全同引資6345萬元,引進1000萬元以上進園區項目1個,500萬元以上項目1個。實際引進內資2400萬元,實際引進外資60萬美元,出口創匯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達到10.1萬美元。江西新紀元時裝有限公司、順興木業、盛威制花、天安氣運、福主凹水電站相繼開工投產。
墟鎮品位顯著提升。按照墟鎮建設總體規劃要求,投入100多萬元用於墟鎮建設,硬化街道路面3100平方米,新建下水道1100米,改造自來水管道四處300米,民俗新村新建房屋面積達1萬平方米,進一步美化、綠化、亮化了街道,墟鎮輻射帶動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
「三農」工作開創新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兩個一號文件精神和各項惠農政策,嚴格兌現了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政策。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達30495畝,總產達8870噸;油茶、毛竹等特色產業效益初步顯現;基本形成了龍岡、萬功山的蔬菜、果業,江頭、坑頭的煙葉、養鵝,龍雲、芭溪、勝豐的油茶、養殖,羊石、教頭的毛竹、食用菌,毛蘭、表湖的油茶、大米等「一村一品」格局,組建油茶、食用菌、毛竹、蔬菜4個專業合作社;深入開展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分山到戶率達94%,分戶登記率達93%,山林糾紛調處率達100%。
基礎設施有序推進。始終堅持把搞好基礎設施作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民心工程的重要舉措來抓。鄉財政投入資金943萬元,新辦了十件實事。一是投入400萬元完成了龍岡至東固公路二、三標段7.5公里水泥路面工程和四標段3.5公里路基工程建設,龍岡至東固兩鄉聯通公路全線貫通。二是投資150萬元完成了龍岡至毛蘭羅家大屋10公里水泥公路路基工程。三是投資40萬元新建了田溪坑等4條共5公里村組公路工程,解決了4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的問題。四是投資13萬元修繕了龍岡大橋。五是投資120萬元規劃新建和續建了凡埠等6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六是投資80萬元完善圩鎮基礎設施建設,中心區二期工程新建房屋面積達10000m。七是投入資金58萬元新建村級辦公樓800m、敬老院廚房膳廳316m、中小學附屬設施三處。八是投入19萬元幫辦扶持了兩家進園企業和四個農業示範服務基地。九是投資12萬元修復了「聖帕」台風造成的6處公路、水利設施水毀工程。十是投資51萬元新建了鄉政府院內廚房、膳廳、客房、廁所、車庫、大門等基礎設施。
民生工程有效落實。圍繞實現「四個全覆蓋」,全鄉共發放民生工程資金29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參合率達86.1%,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00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16萬元,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81.6%,128人城市低保對象和333人農村低保對象發放標准分別提高到120元和70元,結合「陽光工程」、「雨露工程」、「金藍領工程」,2007年培訓農民700人次,各種惠農補助資金全部實行「一卡通」,做到及時足額發放。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投入明顯加大;計劃生育工作力度有所加強;公路建設捷報頻傳,鄉村公路養護機制進一步健全。老建扶貧成就斐然,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重點抓好了凡埠、坪上、龍王閣、店下、民俗新村5個省級試點村的建設,農村面貌明顯改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標本兼治,成效明顯。
人民生活穩步提高。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530元,比上年增長18%,創歷史新高。城鄉群眾的現實購買力持續提升,年末儲蓄余額突破7000萬元,比上年增加2000萬元,人均儲蓄額為5147元。
❿ 景寧鶴溪古跡都有哪些
鶴溪古跡知多少
http://bbs.jn0578.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82&fromuid=11
畲鄉自古多遺跡,位於畲鄉政治文化中心的鶴溪更是位居其首。縣政協正在編撰的《鶴溪古城》文史資料已經對鶴溪古跡進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不久即將面世,我們不妨先睹為快。
鶴溪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一些歷史遺跡、遺物極具文物保護價值,為此,有效地搶救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資源,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秦末漢初,中原氏族為避戰火渡河南遷,一部分進入景寧地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至今,本地還沿用「浮丘」、「沐鶴」、「釣台」等古地名,群眾中流傳著浮丘伯沿溪沐鶴、羽化登仙的歷史傳說。
鶴溪鎮區形成於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時置沐鶴鄉,隸屬於青田縣,已有1300來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至明景泰三年置縣,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壘石為城,周長二里有餘。歷經千百年的歲月滄桑,積淀了深厚的地方歷史文化。鶴溪古鎮格局獨特,民宅官衙依山臨水,兩條小溪穿城而過,不失浙南山城風韻。其街巷狹窄,曲折回轉,在建築布局上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如今,一些文物、古跡已有不同程度的損毀。為促進古鎮底蘊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縣政協文史委擬用一年的時間,編輯出版文史資料《鶴溪古城》,藉助圖片和文字載體將古城的原貌、文化歷史古跡、人文典故等記載下來,真切地給後人留下一份可資研究的內涵豐富、內容翔實的資料。
為了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文史資料 「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2009年,縣政協文史委根據縣政協年度工作要點安排著手落實第十三輯文史資料《鶴溪古城》的征編工作。
據工作人員介紹,編輯《鶴溪古城》的目的意義,首先,是為了配合鶴溪鎮創建省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活動,並從歷史文化的層面上,為其提供一些立論依據和輿論支持;其次,是深入挖掘鶴溪鎮悠久的歷史文化,推進鶴溪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其三,是積淀畲鄉文化底蘊,傳承地方鄉土文化,續接斷層的文脈,服務於打造「文化基地」工作;其四,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服務於發展旅遊產業和旅遊產品開發。
為了做好編撰工作,縣政協文史委組織有關人員,認真開展前期調研,傾聽各方意見,及時理清編輯思路,擬定《鶴溪古城》全書整體框架、目錄,確定了全書圖文並重、相互印證的整體風格。在編撰期間,還走訪縣老年大學、縣檔案局、雲和縣檔案局,聯合仙童、紅星、城南、城西社區召開座談會,深入縣城周邊山村、各名勝點、城南舊城,就當地的古建築、古遺址和歷史人文等資源開展專題調研,徵集相關線索、拍攝資料圖片。一年來,先後召開各種相關會議16次,拍攝圖片1200餘張,徵集文字資料10餘萬字。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文史資料《鶴溪古城》初稿現已基本完成。全書選目范圍為鶴溪盆地集水區域內的名勝古跡、古建築、古村落、歷史名人等,設「名勝古跡」、「古建掠影」、「畲村古韻」、「人物春秋」等四章,力求圖文並茂,史實與文化價值並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文史資料精品。
第一章名勝古跡。追根溯源,梳理古城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從宏觀上介紹古城的文化底蘊。「浮丘伯」為景寧最初的人文符號,亦是古城文脈的最早淵源,故本書開門見山開篇點題,首先介紹「浮丘伯釣台」,定下全書續接歷史文脈、挖掘古城文化底蘊的基調。其次,介紹「鶴溪八景」、「敕木山」、「寨山」及相關的文物古跡,是為鶴溪古城文化積淀的具體體現。主要篇目有浮丘伯釣台(附:《浮丘考》、《也說浮丘》、《浮丘伯與鯉魚精》);鶴溪八景(鶴溪春水、牛嶠朝嵐、敕巒霽雪、石印呈祥、莘嶺寒泉、鐵崖夕照、鴉頂晴雲、卓峰拱秀);敕木山(景邑之鎮山);石印山(附:登石印山歌);寨山(附:豸山古松詩、寨山風雲);浣紗潭(附:《浣紗潭韻事》);洞天門(附:《金字牌坊》、《陳璗故道》)等7節。
第二章古建掠影。分古宅尋蹤、古跡鉤沉、宗祠寺廟等三節,在選材立目時,著重考慮選目的歷史文化價值,並突出相對保存完好的古建,對一些已損毀消失,但在本地歷史上又有一定分量的古建,也力求以實帶虛,用適當的篇幅給予介紹,如「金仙寺」、「敬山宮」、「縣衙」等。這樣,一方面突出古城的文化底蘊,一方面也為打造旅遊大縣張本。
古宅尋蹤主要收錄了縣衙、潘家老宅(三處)、梅家老屋、大夫第;葉府、梁家老宅(二處)、洪家老宅(二處)、藍家老宅等。
古跡鉤沉主要收錄了街道里弄(梁弄底、陳宅里弄、塔頭街、戲台後、牌坊底、橋底弄、水井弄、文昌閣弄、南門弄、童弄街);古城八井;古城橋梁(上橋、下橋、鶴溪橋);忠烈祠(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文教遺跡(雅峰書院、桐琴小學、景寧簡師、浙江少數民族師范);醫葯舊蹤(施醫局、西醫診所、老葯店、育嬰堂);商鋪(亦我軒照相館、振源雜貨店)等。
寺廟宗祠主要收錄了孔廟、湯夫人廟、惠明寺、金仙寺、清修寺、金錫庵、敬山宮(馬天仙的傳說)、社稷壇(附:城隍廟、東岳宮、武廟、文昌閣、玄壇殿瑣記)、宗祠遺貌(潘氏宗祠、葉氏宗祠、湯氏宗祠,帶述:梁氏宗祠、吳氏宗祠、陳氏宗祠、洪氏宗祠)附潘駙馬的傳說、造弓鎮馬的故事、開國名賢坊、節孝坊、節孝坊的故事等。
第三章畲村古韻。集中介紹7個古樸的村落,都分布在古城周圍,鶴溪盆地的集水范圍之內。介紹時各有側重,內容涉及人文歷史、文物古跡、地方特產、民族風情、當地名人等,主要篇目有葉山頭村(畲族始居地);惠明寺村(金獎名茶、葉乙照墓);敕木山村(德國學者史圖博寫畲族等);雙後降村(藍陳契山歌、村歌);周湖村(沼氣建設、藍春翠);東弄村(祭祖舞、綵帶);三枝樹村(新農村建設等)。
第四章人物春秋。鶴溪古鎮人傑地靈,曾涌現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本書收錄了生活年代在建國前、並已有定論(縣志收錄)的本土歷史人物十餘人,如潘特竦、潘翼、湯思退、葉翥、陳言、潘琴、潘辰、潘可藻、藍炳水、潘鍾俊、葉葆祺、葉桐、戴夢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