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農村規劃先行目的是什麼
在生產相對過剩時期,把出口商品降價賣給農村家庭,變相轉嫁經濟危機。
② 農村道路建設的作用和意義
對於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對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於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好農村路」的「四好」是指把農村公路建設好、管理好、養護好和運營好。這「四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總結提出,親自領導推動實踐的一項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2)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目的擴展閱讀
好「四好農村路」的工作,總體看還是三點:
第一,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建設的進度,把短板補齊。
第二,完善規劃、完善政策、完善法規、完善標准。
第三,加大落實的力度。農村公路建設和所有各項工作一樣,需要認真的抓好落實,各個地區、各個地方,特別是在基層在抓落實的具體的措施和辦法,比如說在一些地區已經實行了「路長制」,通過路長調動當地的積極性,促進當地做到「四好」。
③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村容整潔,是展現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
④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⑤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好處:1:改造農村的某些封建思想.
2:減少貧富差距
3: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教育水平.
4:使農民學習科學農作物,高新技術,可以使產糧產量升高
.
5:帶動經濟發展.
壞處:
環境,土地等又會被破壞了....
⑥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D(首先可以排除A,A項文不對題;接著排除B,B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再回接著排除C,C項明顯不答對,因為各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同,所說涉及范圍過大,D項,農村法制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普及法律知識,使人懂得向法律求助,推進依法治國。
⑦ 新農村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介紹: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7)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目的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任務,要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人口多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
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在新形勢下推進的農村改革發展,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實現的基本目標任務,包括現代農業建設顯著進展、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等,可以說都涵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中。只要按照「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可以保證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相反,如果不重視新農村建設,不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出現曲折或停頓,新農村建設「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實現不了,那麼,農村改革發展所確定的基本目標任務就會落空。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繫到新形勢下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目標的實現,關繫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成敗,因而關繫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新農村建設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工作的牛鼻子,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完成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從目前情況看,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慢,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只有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經過十幾年的持續不懈努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使農村社會生產力較大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進、農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農村面貌較大改觀,使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全面發展,讓廣大農民過上全面小康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因此,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
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生產發展,就是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生產發展。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經濟,培植新的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培植規模企業、龍頭企業和產業特色,注重投資強度,大力招商引資,不斷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發展質量。
生活寬裕,就是以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重點,促進生活寬裕。要調整所有制關系,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提高土地規模效益;要調整勞動關系,完善戶籍管理制度,轉變農民身份,建立平等的就業准入制度,健全其合法權益;要調整分配關系,幫助農民加大投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機制,有效降低農業風險;繼續加大農民減負力度,鞏固稅費改革的成果。
鄉風文明,就是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文明、環保、衛生的生態村創建。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制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著眼於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農民文明素質、農村文明程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要深入開展農村形式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切實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努力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村容整潔,就是要以利用潔凈能源、環境整治、加強管理和保潔為重點,促進村容整潔。要搞好道路硬化,從根本上解決行路難問題;搞好村莊綠化,優化生態環境;搞好街院凈化,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特別是把推廣使用新型沼氣、改水、改廚和建設養殖小區作為凈化農村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廣泛宣傳培訓,積極布點示範。在開展創建活動中,樹立和增強統籌發展地觀念,努力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注重建立監管並重機制,通過實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確保文明生態村的建成。
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幹部和群眾的民主意識為核心,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權,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精簡鄉鎮機構,嚴格機構編制,規范幹部報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適當調整政策,防止鄉村幹部運用執行不合理政策的權力向村民尋租;暢通農民投訴地渠道,嚴肅查處侵犯農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案件,絕不能放任鄉村幹部胡作非為。
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版。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權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
(10)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目的擴展閱讀: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