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時代新農村

新時代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0-12-02 17:32:48

㈠ 新時代,新戰略,鄉村振興,下句配什麼句子好

高科技,高發展,祖國繁榮。

㈡ 新時期黨在農村(社區)的方針、政策、法規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並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 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幹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㈢ 求新時代 新農村 新面貌的詩

我覺得新農村來建設應該以自人為本,加快農民產業結構調整時非常重要的,首先改變以前的生活勞作方式,將農田收攏為整體,然後出租個人,其次,大量輸入技術人才來農村傳授知識讓農民有一定生活技能,養殖或加工一些產品,以增加工資,再有就是改善農村教育衛生醫療條件,普及人們養老保險知識,在有就是政府要引導農村有些人的不正之風吧。大的方向就這些了吧

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農村功能價值有哪些

1、生活空間功能

有史以來,人類主要生活在鄉村。即使進入了城市社會後,仍有大量人口居住在鄉村。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還會產生逆城市化現象。近年來低碳、慢生活理念的傳播以及人們對健康的追求,都要求我們重新分析和揭示鄉村生活的特點,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2、生產空間功能

鄉村為農業提供生產空間,為城市提供蔬菜、畜禽、果品及水產品。都市鄉村的農業為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一些特殊時段,都市農業還能為城市安全發揮無以替代的作用。

3、生態涵養功能

鄉村的生態系統以村落地域為空間載體,將村落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等機制,綜合作用於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建立起人與自然、都市與鄉村高度統一和諧的生態環境,由此減輕「水泥的叢林」和「柏油的沙漠」對都市人帶來的煩燥與不安。

(4)新時代新農村擴展閱讀:

加強農村功能價值

一是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二是加快建立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土地出讓收入向農業農村傾斜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抓緊建立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緊緊抓住縣委書記這個「一線總指揮」,確保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責任到位、考核到位、激勵到位。

㈤ 說說新時期農村改革發展方向有哪些

具體分三部分:
第一,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的台階,糧食生產連續「十一連增」。同時,農業深層次問題不斷浮出水面。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我們重點報告以下七個方面的趨勢:
一、城鄉生產要素相互流動,工農業形成交融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經濟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規律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從國際經驗看,廣大農民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城鎮企業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工農業交融發展,是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普遍現象,我國也不例外。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年均新增農業轉移勞動力900萬人左右,「十三五」期間700萬人左右,2020-2030年間預計在500萬人左右。據世界銀行模型預測,今後農村勞動力每轉移1%,GDP可提高0.7%;轉移5%,GDP可提高3.3%;轉移10%,GDP可提高6.4%。近3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已達45%以上,超過了家庭經營收入,正如農民所說的:一家人一人務工解決溫飽,二人務工實現小康,三人務工達到富裕。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相當多的地方,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多為婦女、小孩和老人,群眾稱為「386170」部隊。加上農業耕種面積小而分散,基礎設施落後,形成缺人、缺錢、缺技術和缺裝備的局面。這種狀況迫切要求通過外部生產要素的引入,通過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企業與合作社聯盟等,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企業進入農村之所以有動力,主要是從事第一產業經營風險小、市場好、發展空間大、優惠政策多,能夠發揮企業資金、信息、人才、技術和管理的優勢。特別是黨中央提出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為工農業交融發展創造了條件。工農業交融發展的這種趨勢,目前在全國各地已頗具規模,在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尤為突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勢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二、農業集約程度提高,設施農業成農業增效新途徑
要正確認識農民增收與農業本身發展的關系。一些地區農民收入高,並不說明農業本身就發展得好,主要是農民收入是多方面的,相當多的地區,農民收入很大部分是來自二三產業,近幾年有相當部分來自政府對農業的補貼等優惠政策。因此,農民的收入水平並不能完全說明農業發展的水平。正如群眾所說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常常出現「農業增產,農民不一定增收;農民增收,農業不一定發展」的現象。而發展設施農業,既是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是「一計雙贏」的產業。
所謂設施農業,是指具有一定設施,能在局部范圍改善或創造環境氣象因素,為動植物生長發育提供穩定的良好的環境。設施農業包括設施栽培,如各類塑料棚、各類溫室和人工氣候室等;設施養殖,如畜禽、水產和特種動物的設施養殖和現代集約化的養殖小區等。設施農業已經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專家調查表明,標准化日光溫室畝均收益相當於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澆地節水38%。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蛋雞產蛋量可提高18%,奶牛產奶量可提高12%。設施漁業單位水體產量和效益大大高於池塘等傳統養殖方式。隨著現代農業建設的不斷推進,設施農業必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資源節約型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增長將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增長主要依靠資源開發和消耗。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卻分別為世界總用量的30%和26%,在單產相近的情況下,氮、磷肥用量分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農業污染量已佔全國總污染量的1/3~1/2;這表明,僅靠大規模增加資源消耗來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增長,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這種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現階段農業的發展,主要不是靠擴大耕地面積或增加化肥和農葯投入,而是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靠廣泛應用高新技術。
實踐表明,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充分發揮科技在集約降本、增產提質、轉化增值等方面的潛力,使農業發展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這是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長,產業化經營已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經營機制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在實踐中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35.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4.56萬億,分別比2010年增長41.6%和75.4%;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農戶」,逐漸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又進一步發展為「公司+合作組織+農戶」。這些發展形態反映了現代農業發展不同階段市場對生產、加工的要求,反映了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經營環節、經營單位之間協作互利關系的調整變化。「公司+農戶」主要解決最初農產品賣難問題;「公司+基地+農戶」穩定了企業與農民對農畜產品的供求關系;「公司+合作組織+農戶」規范了企業與農戶生產、經營和銷售等合理的經濟利益。由於我國東中西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必然是多樣的。
參考: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Speech/201507/t20150713_229511.htm

㈥ 中國發展至21世紀新時代,農村還保留了哪些陋習

雖然現在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農村依然保留了很多陋習,老一輩人的思想,多多少少還有些封建殘余,就例如一直延續至今的,重男輕女,婚禮葬禮鋪張浪費狂收彩禮,還有女性的地位低等等,這都是農村還保留的陋習。


最後就是婚禮葬禮鋪張浪費,農村在結婚時要宴請整村賓客,每個到場的賓客都要給足禮金,葬禮的時候,並不是急著給逝者下葬,而是舉行葬禮三天左右才下葬。這些都是現在農村還保留的陋習。

㈦ 求新時代 新農村 新面貌 的詩

新時代 農村新面貌,


農村只剩老人照。


年輕壯年都去城了,


留下的不是老,


就是少。


青壯年因何往外跑,


是家鄉不好?


是土地不妙?


均不能這般叫,


是資本家把田中勞力掏。

農業產品價不高,

工農產品成剪刀。

經濟糟,

農村不易把錢找。

離鄉背井把家拋,

棄農打工田長草。

㈧ 新時期我國農村呈現出怎樣的新面貌

新世紀我可能程程像是怎樣的心面膜新時期就系麵包現在建設新農村就是西面貌。

㈨ 求新時代 新農村 新面貌 的詩

新時代 ,
新農村,
新面貌,
農村只剩老人照。
年輕壯年都去城了,
留下的不是老,
就是少。
註:上面詩描述的是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覺得押韻稍差,下面改動一下,使押韻變得好些:
新時代 農村新面貌,
農村只剩老人照。
年輕壯年都去城了,
留下的不是老,
就是少。
青壯年因何往外跑,
是家鄉不好?
是土地不妙?
均不能這般吆,
是資本家把田中勞力掏。
註:據我調查,當前在許多農村,死了人,找個青壯年抬喪都困難。

閱讀全文

與新時代新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