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農村新面貌改變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農村新面貌改變

發布時間:2021-03-15 20:38:04

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的具體表現有什麼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年均減貧人口近1900萬人

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

2、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通過深化改革和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中國成為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3、貧困地區居民消費支出較快增長

改革開放之初,各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消費水平普遍較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聚焦貧困地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加大投入和攻堅力度,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保持較快增長,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生活消費水平明顯提高。

4、教育文化衛生設施配置逐漸齊全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明顯不足,公共服務水平落後。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投資力度,「四通」覆蓋面不斷擴大,教育文化衛生設施配置逐漸齊全,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農村面貌換新顏。

(1)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農村新面貌改變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世界銀行2018年發布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報告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17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時發賀信盛贊中國減貧方略,稱「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② 改革開放前後的農村的變化

做作業就另當別論了,不能說社會陰暗面,不能說災難,不能說任何負面話題版。
通常都有這么些東西,權其實是政府鼓吹出來的。
1、經濟收入增加了,達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在70年代中國農村處於絕對貧困狀態的貧困人口有2.5億,「改革、開放」以後,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急劇減少,到80年代末上述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3000萬;
2、物質生活提高了,各種生活生產用品的出現,給人民帶來極大的方便,農民告別草危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瓦房,全鄉人民的物質生活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精神財富豐富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各種文化產業也蓬勃發展……政府加大了教育財政撥款力度……;
4、社會救濟制度完善了,社會救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依法對特定的社會救助對象按規定向他們提供的社會援助。在80年代,中國社會救濟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門民政部門在國家規定的職責范圍之內對社會救濟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個方面:救災、救濟、五保和扶貧。
等等
這么多夠你寫的了。

③ 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我們這代親身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來說,這就是一幅恢弘而壯麗的畫卷,令人盪氣回腸。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了,回顧三十年歷程,付出很多,成就巨大。這幾天對改革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當然對農村的發展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三十年前,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破冰;三十年後的今天,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為契機,農村將掀起改革發展的新一輪熱潮。米袋子滿、菜籃子豐、農產品市場琳琅滿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三十年前,城裡人的食品還得憑票供應,許多生產糧食的人吃不飽肚子,是小崗村農民的18個指印,啟發更太多地區的農民開始了「包產到戶」的探索。
農業稅、屠宰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民政優撫費、教育附加費、民兵訓練費、計劃生育費、民辦交通費等,以前這些稅費加起來平攤到每畝地要100多元,現在這些稅費不僅全部免除,國家還給每畝地糧食直補和農資補貼至少60元錢。在這些支農惠農政策的帶動下,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來農民頭頂烈日收割莊稼的情景,深深烙在人民心裡。而今,秋收時節,耕牛馬匹在田野上已經不見了蹤影,到處都是農業機械化忙碌的身影,機器轟鳴給秋收增添了熱烈的氣氛,渲染著農民的豐收喜悅。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台了5個知道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篇章,迎來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相信隨著農村改革發展部署的一一落實,凝聚全社會力量,興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熱潮,開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項又一項惠農政策,讓廣大農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④ 關於改革開放新農村的變化

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能從根本是那個解決三農問題,農村的貧窮面貌不會因此而改變,重要的是從體制上改革
農民必須有自己利益訴求的獨立的團體,試想諾大的中國,八九億的農民連一個全國范圍內的農會都沒有,工人都有一個象徵性的工會,農民卻連這種象徵性的都沒有,連這點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新農村

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令國人振奮,三農學界振奮。在很短的時間內,國內學界與政策部門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表了很多觀點。我們長期從事農村調查和中國現代化研究,在學習和體會中央領導人講話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與當前國內主流看法有所差異的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特寫作本篇報告。

總的來講,當前國內學界及政策部門偏重從技術、策略層面討論新農村建設,忽視了中國有9億農民,及農村構成中國現代化戰略基礎這一事實。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就是要打造中國現代化的農村戰略基礎,就是要在當前既有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建造一個農民可以進城,又可以返鄉,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良性機制,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為中國現代化贏得更大的迴旋餘地。

一、觀點綜述
1、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發表了大量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章和談話,就方向性的觀點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代表性的意見:
2、一是以林毅夫為代表的「拉動內需」說。
這種觀點認為,從短期來看,通過國家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拉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同時又可以拉動內需,消化國內製造業尤其是彩電、冰箱、洗衣機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防止經濟緊縮,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從長期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必須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為了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問題,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中國勞動力廉價的比較優勢。
3、二是以溫鐵軍為代表的「農民合作」說。
這種觀點認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農民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有效應對市場和國家。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農村人口都會十分地龐大,不僅農民缺少轉移進入城市的就業機會,而且那些已經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因收入太低,而無法在城市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必須立足現有城鄉二元結構,來解決保持農村穩定和改善農民生活的問題。
4、三是政策部門的觀點。
相對來說,政策部門較為務實。例如,陳錫文認為,新農村建設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發展農村生產力,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不提高,新農村建設搞不下去。(2)新農村建設要加快完善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鄉鎮機構設置、職能設置必須與農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適應。(3)通過城鄉統籌解決農民最無奈、最無法解決的問題。(4)要建設一個好的農村環境。陳錫文認為,衡量新農村建設好壞有三個標准,一是經濟上要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要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二是要依法辦事,建立法治政府;三是農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從落腳點上看,陳錫文關注的焦點問題依然是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1[1]
中央政策研究室鄭新立則更加註重村莊建設,他在「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經驗,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一文中認為,當前和今後的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包括三類:一是農村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該類項目覆蓋鄉鎮和有一定規模的中心村,與城市基礎設施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國家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網路。二是直接面向村莊的公益類建設項目,如村莊整治規劃,村莊道路,供水設施,村莊排水溝,公用水塘建設,公共廁所,村容村貌,垃圾場,村民活動室等等。三是農戶自主參與、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2[2]。
5、以上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觀點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其中林毅夫將新農村建設與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周期聯系在一起,事實上是將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緊縮的權益之計,側重在其投資拉動的方面。溫鐵軍注重從農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來討論農村建設,尤其注重農民合作的問題。陳錫文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而鄭新立注重村莊基礎設施的建設。總的來說,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的主流意見是將新農村建設定位在技術層面,較少從戰略層面考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6、我們認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遠較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主流認識為深的深意,其核心就是,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其中9億在農村)、有5000年文明、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城市化和市場化並不能在短期內解決中國9億農民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通過各種辦法來形成一個穩定的農村,從而使農村和9億農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尤其在當前中國現代化進入高風險時期,通過各種可能的辦法,保持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滿意,將成為決定中國現代化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工作。

二、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
1、如果聯繫到中國大部分人口住在農村,且進城務工經商的大部分農村戶籍人口事實上不能在城市安居樂業和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現實,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顯然不能只是權益之計,而應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要點是,在中國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讓佔中國人口多數的農民分享到現代化的好處,從而讓農民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讓農民能夠安居樂業。
2、具體來說,據2004年全國人口統計,中國有58.20%的人口住在農村,70.8%的人口為農村戶籍,其中有約1.66億農村戶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從事二、三產業。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真正能夠在城市安家立業的不超過30%,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需要依託農村來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在農村生育子女,養育父母;自己年輕時到城市務工,年老時回農村養老。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往往不足以養活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村戶籍人口在城市的家庭生活。這是由中國產業多處於高競爭性的國際產業分工的未端,因單純強調比較優勢造成產業利潤不足所產生的問題,是國家宏觀戰略中缺少戰略產業的惡果。
如果將不能在城市安居的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算作農村人口(因為他們必須依託農村來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則中國目前的農村人口約在8.8億左右。即使未來30年,農村人口每年減少1000萬,到2035年,中國還有5.8億人口要依託於農村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考慮到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到時的農村人口將超過7億。
3、當前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有兩種不同的可選方案,可分別稱為「積極方案」和「穩健方案」。所謂積極方案,就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尤其是通過戶籍政策和土地政策推動農村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其中學界部分人尤其主張給農民土地私有產權,通過出賣土地為農民獲得進城准備金,從而加快農民進城的速度。所謂穩健方案,就是在充分考慮城市就業吸納能力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積極方案的後果是大量進城農民無法得到穩定的就業機會,從而在城市形成規模巨大的貧民窟。穩健方案則在承認目前城鄉二元結構現實的基礎上,在避免形成大規模城市貧民窟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積極方案較穩健方案可以有更快的城市化速度,不過,積極方案可能造成的高達數億人口的城市貧民窟,不僅會威脅城市本身的生活生產安全,可能在中國現代化的某些敏感時期成為巨大的威脅性力量。而且相對於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而言,城市貧民窟的生活質量差很多。溫鐵軍在考察30多個發展中國家後得出結論:「在城市,一旦形成大規模的貧民窟,那麼,正規的政府治理根本沒有辦法進去。那就是黑社會控制,黃、賭、毒泛濫,社會矛盾就會空前加劇,正常的法制社會就無法建立」。3[3]中國發展戰略中,不能、不應該、實際上也沒有選擇積極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方案,表現在農村土地制度上,就是穩定家庭承包制度,表現在戰略設計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規劃的提出。
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發動機在城市,而中國發展的穩定器與蓄水池在農村。如何在承認城鄉二元結構現實的基礎上,以城鄉統籌為基礎,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從而打造中國現代化的基礎,應該是當前農村政策設計的焦點,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方向。
4、決定農民能否進城的關鍵,是城市可以為農民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及多少就業收入。在當前中國工業結構多處於高競爭性的加工製造業未端,從而利潤很少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務工收入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就業機會也不會因為農民進城多而增加更快。相反,遠遠超出城市就業機會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會在農民工之間,農民工與城市籃領工人之間產生激烈競爭,結果是,農民工更加缺少與資本的談判能力,農民工被置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就無法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他們將不得不住在城市貧民窟中,生活十分悲慘,也無法看到未來的希望,正如所有發展中國家貧民窟的情況一樣。
換句話說,積極鼓勵農民進城,除了看起來城市人口更多,城市化率更高以外,並不能因此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也不能增加進城農民工的福利水平,還不能加快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相反,因為進城農民過多,勞動力競爭過於激烈,勞動者相對資本的談判能力下降,大量進城農民不得不住在城市貧民窟,成為城市巨大的不安全地帶。
5、如果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民可以在農村安居樂業,則當城市經濟發展很快,就業吸納能力強,而且勞動報酬相對較高時,就會有更多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而當城市經濟發展較慢且收入較低,特別是出現大規模經濟下滑時,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可以回到農村生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就是要建設一個讓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可以容納9億農民在其中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在其中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生活的社區共同體,從而使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農村之所以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與當前中國農村的一些特點相關。擇要來說,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費用較為便宜;人均一畝三分地,基本可以保證溫飽有餘的生活;在農村,農民勞動力可以與土地相結合,養花種草,種經濟作物及糧食作物;在村莊中,農民擁有良好的熟人關系;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村莊,也容易形成對未來生活的穩定預期。因此,只要讓農民可以固守村莊,則農村就可能成為一個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隨著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在城市獲得安居的條件,和在城市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機會。城市化速度逐漸加快,城市化率提高,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因此實現。

6、小結以上討論,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城市,但依託農村生活的人口數量龐大。農村問題不解決,城市穩定就無法保證,中國現代化就會十分地危險。因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就是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安居樂業,至少可以溫飽有餘,有生存得下去的環境,從而使城鄉之間良性互動:在城市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多,務工經商收益增加的時候,農民可以進城務工經商;而當城市經濟不景氣,就業減少時,進城農民可以選擇回到農村。有了穩定的農村,中國現代化就有了迴旋餘地,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三、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分析
1、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如何?怎樣才能保證農民自由流動於城鄉?尤其是怎樣才能讓農民真正分享到中國現代化的好處而不是其壞處?
從長遠來看,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農民增收有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務農,二是務工經商。從務農方面來看,在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由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搞飯吃,是不可能有增收空間的。從務工經商來看,最近十多年,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報酬基本沒有變化,增收只能來自更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在就業機會不可能快速增加的情況下,進城農民越多,勞動之間的就業競爭就越激烈,勞動力價格就越低。因此,從長遠來說,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將長期慢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
從長遠來看,農民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廣告、時尚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構造了「有錢就有一切」的價值觀,傳統的往往也是正當的節儉價值觀被消費主義文化所侵噬。在收入不能快速增長而支出壓力快速增長時,農民應對壓力的一種辦法就是在形式上攀比消費,這也是為什麼有農民購買洗衣機卻裝著稻穀的原因,也是農民不是從實用的角度而是從攀比的角度建房的原因。雖然市場經濟必然以刺激消費來拉動內需,但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任由市場來刺激調動農民的消費慾望,事實上只是增加了農民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和他們的自我邊緣化,其後果是支出增加的壓力大於收入增長的速度,從而使農民強烈感到(注意是感到而非真正)經濟上的貧困。
2、也正是因此,中央提出節約型社會,就尤其適合當前中國大部分農村的實際。有經濟學家說,節約型社會是指生產環節的節約,而不是消費環節的節約。消費環節不僅不應該節約,也不能節約。這種說法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富人經濟學,不僅會誤導中央的意圖,而且尤其脫離中國大多數農村的實際。
3、從村莊生活的角度看,農民的村莊生活是祖祖輩輩以來的生活,他們生活在村莊的歷史中,生活因此是有意義的。農民的村莊生活,是一群祖祖輩輩共同生活於同一塊土地上的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有著親情與鄉情,正是在親情和鄉情網路的支持下面,農民可以應對生產生活中暫時的難題,可以築起對未來的信心,可以找到除經濟以外的人生幸福與價值源泉。而市場經濟的侵入,現代傳媒的切割,農民的流動等等,都構成對村莊原有生活的挑戰,並破壞了農民的穩定感與對未來的長遠預期。
依託於村莊生活的農民,不只是在村莊有一棟住房和一小塊土地,而且在這塊土地上,有著祖祖輩輩的歷史和熟人社會的聯系。而且,只要農民願意,他們可以在自己小塊土地上勞作,將體力與土地結合起來,解決溫飽問題。他們有住房,有歷史感,有熟人聯系,有體力可以使用,有感情可以滿足,有溫飽可以解決。他們至少可以保持「溫飽有餘、小康不足」的生活。
有了穩定的土地,農民可以進城務工經商,成功者可以移入城市居住。但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都很難真正在城市安家立業,因此,讓那些進城農民在務工經商不特別成功時可以選擇返回村莊,且可以過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就可以安撫中國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的大多數農民,從而可能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一個穩定的農村基礎。
4、農村再生產勞動力的成本很低,而可以生產出大量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廉價而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
5、當前農村問題有兩大症結。第一個症結是,在當前格局下面,從長遠來看,9億農民快速增加收入的可能性並不存在,相反,因為消費主義文化在農村的廣泛深入傳播,農民面臨的消費壓力空前增長。當前農民的苦,不苦於溫飽沒有解決,而苦於難以應對消費主義的壓力。一方面是農民事實上沒有增收的空間,一方面又是消費主義越來越以收入作為評價人的價值和福利水平的唯一標准。第二個症結是,農民的福利(不只是經濟收入,而且包括人生價值,社會關系,穩定感,生活環境等)與村莊關系極其密切,良好且穩定的村莊環境,包括其中的人際環境,是農民所追求的綜合目標,當前中國快速的現代化一方面在破壞農民從村莊中獲得的傳統福利,一方面又不能為農民提供以高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福利。
以上兩個症結也可以歸結為在中國農村人口眾多條件下實現快速現代化的兩個二律背反,造成這種二律背反的原因,則與唯以市場化和城市化來解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思路有關。
解決這兩個二律背反的方法,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實施。具體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肯定中國不能走一般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通過貧民窟來實現城市化的道路。中國的城市化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任由農村衰敗,而要通過國家財政投資,阻止農村的衰敗,防止因為農村過快衰敗所可能引發的嚴重問題;二是認為在中國過剩勞動力極其龐大的情況下,不能僅僅指望通過市場經濟來解決農村問題,農村問題的解決(或更准確地說是緩解),要強調「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要在包括增加農民收入在內的廣泛得多的方面增加農民的福利,包括提高農民主體性地位,改善農民的人際關系,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等等。
6、也正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不只是希望憑借城市化和市場化來解決中國9億農民的問題,就使國家有了比過去多得多的政策手段可以使用,有了多得多的政策想像力可以發揮。
7、按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思路,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刺激消費,就是要讓農民本來不多的存款轉化為事實上對農民無用或用處不大的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因為消費增加,而收入不能同速增加,農民對經濟貧困的感受就尤其強烈。在整個中國外貿依存度極高,而產業利潤很低,城市增加就業空間不大的情況下,拉動農民內需,可能是製造了一個潘多拉盒子。
相反,主張在經濟收入以外增加農民福利,通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農民的組織能力,改善農民的人居環境,人與人之間關系,發展農村文藝,等等,從而全方面提高農村的福利水平和滿意度,則是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
兩種思路的根本差異在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關系。前者認為必須藉助城市化和市場化解決農村問題,而後者則認為僅靠城市化和市場化遠遠不夠,還要在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上打更多主意。

四、立足農民福利進行新農村建設
1、緣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立足農村,從增加農民廣泛福利的角度來打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
從增加農民福利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文章,一是提高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從而減少農民的生產生活支出,降低農業風險,緩解農民支出的壓力;二是通過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民提供非物質方面的福利。無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強有力的鄉村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2、與農民增收難相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支出的壓力快速增長。一方面,消費文化刺激起農民的消費慾望,引起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以教育、醫療為大宗的現代服務,構成了農民巨大的支出壓力。農民面對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以前以勞動和實物完成的交換(比如換工等),現在不得不以現金來支付。市場經濟越發展,消費文化越深入,農民現金支付的壓力就越大。
農民的支出壓力不只是市場經濟所造成。以取消農業稅後的情況為例,取消農業稅,農民獲得了較大實惠,但同時,在有一些農村,隨著鄉村組織的退出,農民不得不個人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公共事務,不得不通過打井來灌溉水稻作物。其後果就是農民雖然減少了每畝幾十元的稅費上繳任務,卻不得不增加每畝數百元的灌溉成本。
當前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因為公共品供給不足,而不得不以私人品替代,從而造成生產生活中的高成本的情況,十分普遍和嚴重。農村稅費改革以後,中央補貼農民的思路恰又是直補到戶,不能解決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到有效的供給公共品的辦法,來為農民提供廉價公共品,減少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支出。
在農民增收空間有限,而支出壓力不斷加大時,為農民提供廉價的公共品,是減少農民支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董磊明稱之為「增收、減負」以外的第三條解決農民問題的「減支」思路4[4]。農村公共品指構成農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基礎的物品,可以諸如水、電、路、調解、民風、村容等等。也可以將村組幹部作為農村的公共品,因為村組幹部是農村熟人社會的一員,他們具有強有力的調解村莊糾紛,維系村莊團結的功能。
3、在農民增收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緩解中國三農問題的辦法,除以公共品建設來降低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支出成本這一措施以外,更加根本的辦法則是要適應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會慢於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這一現實。也就是說,一方面農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長,一方面國家必須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讓9億農民感到滿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建設一種"低消費、高福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活方式。
所謂「低消費」,就是講求節儉,鼓勵「新三年舊三年」,反對鋪張浪費,尤其反對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生活方式。所謂「高福利」,就是人們感到生活滿意,有意義,有體面和尊嚴的生活方式。「低消費、高福利」的典型,如讓村民的生活有根,對未來有預期。讓村莊有文化,有輿論,有道德壓力,有生活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就是將村莊建設成為一個文化生產場所,從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
4、舉個例個來說,溫鐵軍總結他所主持的鄉村建設經驗時認為「文化建設、收效最高」,我們自2002年以來,開始在湖北荊門和湖北洪湖四個村莊進行老年人協會建設,我們以每個老年人每天一角錢來計算投入給老年人協會的活動經費,結果,四個老年人協會都建設的十分之好。有了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就有了自己的家,老年人在老年人協會見面聊天,表演文藝節目等等。也因為有了老年人協會,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意義,他們感到「心情舒暢了」,「時間過得快了」。僅僅為每個老年人每天投入一角錢,就可以讓老年人一天心情舒暢,老年人的心情舒暢,又給中青年人以未來的希望,這恐怕是全世界最有效益的投資,雖然不能被國民生產總值所統計,卻為農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5、站在農民的角度來看,構成農民福利和滿意度的,絕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是與他們主體感受有關的各個方面,比如政治社會地位的感受、人際關系的改善、文化生活及其對生活價值的體認,等等,這些方面正是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所在。通過村莊文化建設,發展諸如老年人協會等民間組織,就可能在只要國家較少投入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滿意度,並因此使農村成為農民出得去(進城),又回得來的場所,成為農民可以過上溫飽有餘,閑暇有意義,人際關系良好,未來預期明確的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此方面可以展開的內容很多,這也應該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方向。

⑤ 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四大變化是什麼

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果,離不開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在過去的30年間,貴州省桐梓縣以抓基層打基礎為突破口,不斷強化基層黨的建設,為全縣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桐梓縣基層黨建有了四大明顯變化。

變化之一:村村有了辦公樓

「村委公章隨身帶,田間地頭把章蓋」,「辦事來我家,再窮也要買銀杉」,村幹部行蹤不定,群眾找村幹部辦事和蓋章時要兜許多圈子,耽誤許多農活。由於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造成村級管理不規范,群眾辦事不方便,資料檔案零亂。桐梓縣不斷加大村級辦公陣地的改造力度,在撤區並鄉時,就將閑置的原小鄉的辦公場所無嘗給部分村級組織使用,解決了部分村的有場所辦公的的問題。2003年來,我縣開展了撤村並組工作,將原來的594個村合逐步合並為現在的224個村、8個社區,縣委要求合村後要實現村村有辦樓的目標,加大了村級辦公樓的建設力度。採取縣、鎮(鄉)、村三級投入的辦法,累計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建設和改造村級辦公樓180棟,實現了大部分村有公房辦公。2006年,中央、省、市高度重視村級辦公陣地建設,將村辦公活動場所建設列入中央、省、市項目,各級投入160多萬元,鄉鎮自籌近100萬元,把我縣最後40個沒有辦公活動場所的村在十七大召開前全部建設完成,實現了村村有辦公陣地的目標,為基層組織建設打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變化之二:黨內關懷到基層

「政治上沒奔頭、經濟上沒想頭、工作上沒干頭」這是原來村幹部的現實寫照。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5年以來,縣委加大投入力度,村幹部由原來的沒有固定報酬,現在由縣財政轉移支付,村幹部的報酬由過去的每月幾十元不等逐步增加到了400至500元,有集體經濟的村可達1000元以上,並給各村一定的辦公經費補助。為了解決在職村幹部後顧之憂,在2007年6月,縣委建立了村幹部的養老保險機制,將全縣的在職村幹部納入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從機制上調動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離任村幹部困難生活補助標准,從原來的每年20至50元的標准提高到了現在的300元左右。明年將按照省、市的要求,進一步提高離任村幹部生活困難補助。另外,今年全省還在村幹部中招錄鄉鎮公務員工作,我縣有29名村幹部參加了考試,將錄取2名村幹部為公務員。同時,我縣加大了對基層黨員幹部的關懷力度,建立了10萬元的黨內關基金,每年定期對貧困黨員或離任村幹部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通過努力,實現了農村黨員幹部逐步向「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想頭,工作上有干頭」轉變。

變化之三:黨內民主顯生機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黨內民主不斷發展的30年。在三年一次的換屆選舉中,村委會70%以上實行了海選,村級黨組織從2004年起開展了「兩推一選」試點工作。2007年村級黨組織換屆,全縣232個村(社區)黨組織全面推行「兩推一選」或「兩推直選」。通過黨員推薦、群眾推薦,然後由黨員大會直接選舉村黨組織負責人,有效地擴大了黨內基層民主,體現了尊重黨員、群眾意願的的價值取向,選出了黨委滿意、黨員放心、群眾擁護的村級黨組織幹部,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2005年,開展了「公推直選」鄉鎮黨委書記試點工作;今年,我縣又拿出鄉鎮或機關部門的16個職位進行「公推直選」、「公推提名」、「公推公選」,科學設置了公開報名、綜合測試、試崗調研、競職演講、公開推薦、差額考察、縣委常委會或全委會差額票決、選舉等環節,實現依靠基層黨員群眾選幹部,在大多數人中選幹部,避免和克服「圈內選人」、「部門利益」的局限,保證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2006年10月,我縣啟動了鄉鎮一級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各鄉鎮把黨代表大會常任製作為一個總抓手,通過開展「四聯」活動、「雙列席、雙視察」活動、承諾活動等,把黨的先進性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基層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整合了資源,帶動了人民民主,推動了發展,促進了和諧。通過試點工作,總結出了鄉鎮黨代表大會常任制是擴大黨內民主的有效機制,是解決黨員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問題的有效手段,是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有效載體,是凝聚黨心民意的有效渠道這「四個有效」的經驗或啟示,體現了我縣在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理論上或是認識上有了明顯突破,推進黨內民主建設。

變化之四:載體豐富增活力

近幾年來,我縣不斷創新黨建載體,增強黨建活力。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大力開展「三創三強」活動,不斷鞏固和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2007年被市委評為「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先進縣」。開展了「農村基層黨建示範帶」、「支部+協會+涉農部門+遠教」等典型創建活動,努力建設一批計劃生育、平安村寨、產業結構調整、和諧村寨示範帶。廣泛開展城鄉黨建幫扶活動,「黨員活動日」活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黨員承諾活動等,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農村黨建格局。以創建學習型、服務型、效能型、廉潔型、文明型「五型」 機關為目標,有效地推進了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圍繞全縣發展改革大局,以服務群眾為重點,開展「黨員示範崗」、「黨員責任區」、「志願者服務隊」等主題實踐活動,創建「四民社區」示範點,構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和諧社區。同時,強化了學校黨建,以加強師德師風為重點,開展「五比四優三滿意」(比學習、比創新、比管理、比服務、比貢獻,爭創思想品德優秀、服務態度優質、育人環境優美、教學質量優良,讓師生員工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創建活動,開展「手挽手」等主題實踐活動,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教學創新、弘揚先進文化。通過工作機制和載體的創新,桐梓黨建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方 其) 望採納謝謝!!!!!!!!!!!

⑥ 改革開放前後農村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版,在生活方權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筆者信手列舉出以下有趣的變化,從中可見一斑。當然生活五彩繽紛,變化遠不止這幾個鏡頭,相信每個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裝修像賓館。有的裝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幾萬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級賓館還要豪華。

三人兩個衛生間。以前整座樓才一個公用廁所,早上起來排隊倒馬桶是城市一道風景。現在家家有衛生間還不滿足,有的還在主人卧室里再裝修一個衛生間。

一家兩台大彩電。有的一家還不止兩台,免得一家人爭頻道。

家中有了電影院。功能齊全的「家庭影院」已進入不少家庭,起碼也有VCD機。

出門跟著輪子轉。以車代步Ô緋上質擔

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就像( )(填歇

芝麻開花——節節高

⑧ 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的變化

1978的春風吹向中華大地,改革開放的戰鼓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擂起。不論是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包產到戶」,還是鄧小平同志在1979到1992年的一系列作為,都為農村改革開啟了的新篇章,為新時代的我們造福。作為一個95後的「留守兒童」和「農村大學生」,我在改革開放後的農村成長,我雖沒有經歷最困難最精彩的時代,但改革開放在持續,我也有幸見證改革開放下發展的家鄉。我眼中的家鄉在改革開放下變化的越來越「美」,其中最讓我不能忘懷的就是修到家門口的高速公路。
我的家鄉位於湖北省黃梅縣西南部,瀕臨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隔江相望。絕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的樞紐一直是我家鄉的代名詞,但一直以來,最讓人困擾的也是交通問題。「石子路」、「豆腐渣公路」、「一直需要維修的公路」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家常。年幼時的我並不太懂什麼是交通問題,我只知道上學的路上是泥巴小路,下雨就會被淹,要奶奶穿著長雨靴把我背到學校上課。小學六年,這條我不喜歡的路也走了六年,直到我去了位於鎮上的初中讀書。不過,我依舊不喜歡家鄉的路。初中上學要走的路在我眼中是一條危險的路,它一年四季都是年久失修的模樣,一直破,一直修,一直需要施工。爺爺也開始在這一年騎上電動車帶我走過這破舊而又珍貴的水泥路。終於,在政府支持的下,村村通公路工程也2012年來到了我的家鄉。那時我只關心家門口的路能不能堅持一段時間,在半年的等待後,家門口的石子路終於不見,去往小學的路也是最期待的石子路,鎮里的主街道也煥然一新。這時,我開始喜歡上家鄉的路,它很堅固,也很乾凈,更重要的是它很方便。不過,當真正的高速公路而修到家門口了,我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家門口有高速公路的理想在2015年實現了,我從家裡到想去的目的地又可以節省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我沒有關心佔地和補貼的事情,我關心著我下次去看爸媽的時候會不會快一些,關心著我從大學回來家裡看爺爺奶奶會不會很快。這樣一條連接數個地方的沿江一級公路就在我家鄉上盤旋開來,家鄉的交通便捷指數也迅速上升。不只是我很喜歡這條公路,爺爺也開始向我念叨這公路的好。爺爺告訴我說,他以前是靠著一雙腳踏著泥巴路走到30公里外的市裡買肩上扛著的小麥,來回往往要花費一天一夜的時間,現在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爺爺的真實故事很感動我,我的親身體會也讓我感受到公路的魅力。時至2017年4月12日,我還是愛著家鄉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不過我對它的喜愛因為一則交通事故變成了擔憂。4月12日上午9:30左右,黃梅縣公安局接到報告,黃梅縣新開鎮沿江一級公路陸埓村地段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兩輛二輪摩托車和一輛客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三死一傷。我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事件,現場的照片、視頻和報道直擊我的內心。那一刻,我沒有想著這起交通事故,我只是想著,這樣的事情會不會經常在我的家鄉上演,我的爺爺奶奶和家鄉的村民們會不會也發生這樣的事情。實際上,公路真的建了家門口,在村莊之間穿過,直接和村子裡出行的進出口相連,在村莊之間穿過。其中,被公路分開的村落光是新開鎮的村子就佔了有十幾個。我不想猜測政府會怎樣對待這樣事情,但我希望真的能夠找到有效控制這條路的交通事故的方法。
改革帶來的是發展,我們需要感謝,但我們也需要正確的態度看待它。我們要反思改革帶給我們的改變,不管是好的改變,還是壞的改變。在不斷的反思和經驗積累中,相信我們的改革之路會越來越順利,給人民大眾帶來沒有瑕疵的改革發展。

⑨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風貌的變化

打麻將的,迷信的,酗酒的,以及打官司的,都比以前多了.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農村新面貌改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