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15 18:19:56

㈠ 急求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範文!

相關範文:

關於我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調查報告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央和省市部署,我縣自2006年2月起,堅持以「二十字」方針為目標,突出「建設新村鎮、培育新產業、塑造新農民」這一主題,全面啟動示範工程建設。

一、成效及做法

我縣先後啟動了兩批新農村示範村建設,第一批確定了34個示範點,到今年6月,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並榮獲全市新農村建設年度考評第二名,取得了新農村建設階段性勝利;第二批選擇61個示範點(其中市點10個,縣點51個),截止目前,各示範村建設工程均已啟動,村莊道路、改廁、下水道等硬體建設正在推進。主要做法有:

——抓村莊規劃,繪就新農村建設宏偉藍圖。我縣先後投入資金110多萬元,聘請省級規劃設計單位,完成全縣村莊布點規劃和示範自然村村莊建設規劃。同時,安排建設設計部門按高中低檔設計多種戶型,免費提供給鎮村和農戶選擇。另外,對有建設規劃的村鎮,要求縣土地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建設規劃要求審批農民宅基地,沒有規劃的,在規劃編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暫緩宅基地和建房審批。

——抓凝心聚力,推進新農村示範工程建設。2006年,縣財政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對第一批示範村進行以獎代補,並出台新農村建設幫扶工作方案,確定縣直單位對示範村結對幫扶。對於第二批示範村,目前已有45個單位出資53萬元用於示範村建設。各示範自然村均組建了「五老」理事會,制定了理事會章程和村規民約,充分發揮了理事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理事、理財、監督」權力,突出農民主體地位,調動群眾積極性。截止目前,全縣第一批示範村全部建成水泥主幹道和通戶路,共修建水泥路71公里,改水2015戶,建成三格式廁所1475口,清理垃圾、雜草1500多噸,拆除破舊圈舍及廢棄房460多間,示範村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全縣第二批示範村已累計投入資金437.7萬元,修建水泥路37公里,改水1518戶,改廁147戶,清理垃圾、雜草669噸,拆除破舊圈舍及廢棄房487處。

——抓產業發展,夯實新農村建設物質基礎。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縣已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9個、面積29萬畝;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162家;創建國家、省、市名牌農產品11個、綠色食品2個。二是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建設。推廣陶廠生薑、仙蹤草莓、清溪螃蟹等特色種養面積8萬畝,涉及品種10多個。三是加強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出台了《關於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截止目前,全縣共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6家,年經營收入2.3億元,帶動農戶3.2萬戶。

——抓和諧構建,解決新農村建設民生問題。一是實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共投入2400萬元,建成村級水泥路86公里。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1400萬元,重點實施萬畝以上圩堤達標、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和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三是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投入648萬元,改造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9920平方米,新建校舍11824平方米。四是加大農村衛生投入。投入456萬元改造和修繕8個鎮衛生院,完善農村衛生網路建設;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縣86%的農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的狀況。五是加強社會低保體系建設。將低保標准提高到180元/月,發放農村特困救助資金50萬元。六是實施飲用水解困工程,解決了2萬多名群眾飲用水問題。七是實施清潔能源工程,全縣累計建成沼氣池3230口。八是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全縣累計培訓4300多人次,轉移勞力3800人,轉移就業率達90%以上。九是實施農機富民工程。全縣共有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06台,農機總動力達25.3萬千瓦,去年共發放購機補貼44.7萬元。十是實施村村通廣播工程。投入100萬元,用於村村通廣播工程建設。

——抓鄉風文明,豐富新農村建設內涵。在各村成立「禁賭協會」,加強村「紅白理事會」建設,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創業帶頭人」等評比,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引導人、教育人、感化人。與此同時,本著「政府倡導、社會支持、農民自辦」的原則,將民間藝人組織起來,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鄉土、長在鄉土、服務鄉親的文藝演出隊伍,先後發展業余劇團24個。大力興建村級圖書室和文體活動室,共建設農村文體活動室92個,建成農民科技書屋5個,每個書屋配備2000本科技書籍和一台電腦。

二、問題和不足

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試點村的面貌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主要體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存在誤區。一方面,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少數地方領導幹部沒有拿出足夠精力來研究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無論從理論學習上、政策研究上,還是實踐探索上,都缺少實際行動,表面的東西多,實際推進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麼抓、抓什麼心中沒譜。同時,少數鎮、村幹部因對建設新農村認識模糊,遇到資金等困難時就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另一方面,農民主體作用沒有真正發揮。有的示範村群眾認為建設新農村是政府的事,認識不到自己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對一些惠及自身的項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問題,不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投工投勞,等靠要思想嚴重,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意識沒有樹立起來,出現上頭熱、下頭涼的現象。

二是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盡管我縣已建立了「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群眾自助」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千方百計籌措建設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但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龐大工程,這些資金還遠不能滿足教育、文化、衛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設需求。與此同時,一些幫扶單位或因客觀自身財力有限,或因主觀積極性不高,工作被動應付,截止目前,全縣第二批示範工程縣直幫扶單位中,只有10個單位幫扶資金到位。

三是農民素質普遍不高。當前,我縣大多數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都把重點放在了「村容整潔」上,而對「村風文明」投入甚少,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一方面,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不足,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嚴重製約了農民的增收。

四是長效機制難建立。村莊整治建設層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公共設施如何管理維護、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問題,也必須建立一整套長效機制來管理。雖然我縣在實踐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機制,但還是初步的,不夠完善,還必須建立起一套有利於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深入推進的長效機制。
五是發展生產辦法不多。我縣農業總體上看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中,只是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不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

三、對策與措施

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內涵豐富、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既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和復雜性,穩步推進,又要有隻爭朝夕、迎難而上的開拓精神。如何抓好新農村建設,我認為需要把握關鍵、突出重點,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註重思想觀念的更新。新農村建設主導是政府,主體是農民。針對當前部分幹部、群眾在認識上的誤區,要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要放手發動群眾,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要更加註重工作方法的創新。在示範工程中,要繼續堅持「三清三改三整頓」,但在方法上,要採取「捆綁式」的「組合拳」,把群眾意願與政府引導有機統一起來。比如把改路與「三清三整頓」捆綁,把改水與改廁捆綁,等等。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勢而為,不搞大拆大建。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不過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註重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新農村建設不是要把農民固定在農村,固定在土地上,新農村建設必須與發展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探索讓村民變居民、農村變社

㈡ 求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具體以一個村莊為例

農業的發展將最終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證明,版農業發展權比較順利,就能夠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比較好的基礎,而一旦農業的發展出了問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一定會出現挫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要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二要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增收減負政策。三要改善農村面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四要培養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五要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其它政策。

㈢ 如何當好新農村建設指導員

擺正位子 找好路子 -- 白鶴灘鎮新農隊辦 何 耀 選派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員,在新農村建設中肩負指導員這一重要角色,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推進新農村指導員工作,我認為要當好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明確選派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的重要意義,熱愛指導員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非常重大。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深化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真正把這項工作作為新形勢下增加新農村建設新生力量、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夯實基層、打牢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作為面向群眾、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的重要舉措,作為培養鍛煉幹部的重要舉措,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選派指導員是加強黨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指導員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通過駐村入戶,指導員可以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增強為農民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意識;與村幹部同吃同住同勞動,可以學會許多在機關學不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斷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鍛煉自己的能力,增長自己的才幹;可以力所能及的解決駐村的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為新農村建設盡一分力。可以說,當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利國利民又利己,既然當了指導員,就要熱愛指導員工作,身體力行,積極投身其中。 二、要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 指導員派駐到村委會,需要處理好的關系很多,有與派出單位工作的關系,與村委會的關系,與駐地新農辦和鄉鎮黨委、政府的關系等等,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好指導員的作用,必須處理好「四個關系」。 (一)正確處理指導員與派出單位工作的關系。 派出單位是指導員的「娘家」、「後台」、「靠山」。指導員從工作、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環境一下子駐進了村委會,孤身在外,生活、工作反差較大,非常需要得到單位必要的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並盡力幫助家庭解決一些後顧之憂,使其安心駐村,努力工作,為單位爭光。指導員要做到不辱使命,很大程度上還要仰仗派出單位對駐地給予項目或資金的支持,才能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指導員處理好與派出單位的關系,既要服從縣委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工作之中,又要抽出時間辦理原單位的一些重要事務,做到兩不誤、兩促進,爭取獲得單位的最大支持,從而更好地開展好工作。 (二)正確處理指導員與村委會的關系。 工作上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管指導員是哪一級派出的,要明確自己的指導員身份,履行的職責是「村情民意調研員、政策法規宣傳員、富民強村服務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制度建設督導員、組織建設指導員」。必須明確村民和村「兩委」才是決定全村重大工作事項的主體。指導員既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好「六大員」的作用,又不能指手劃腳,越俎代庖。指導員駐村後,生活上要多理解村委會幹部,要充分認識到村委會幹部既是幹部也是農民,工資不算高,還要管好自己的責任田,單靠每月五、六百元的工資難以與指導員長期同吃同住,要換位思考村委會幹部的難處,在生活上主動降低要求,盡量不給村幹部和村民添加負擔。 (三)正確處理指導員與駐地鄉鎮黨委、政府及新農辦的關系。 駐地新農辦和鄉鎮黨委、政府與指導員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管指導員原來的身份是什麼,都要在駐地鄉鎮黨委、政府和新農辦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在思想上要與黨委、政府、新農辦保持高度一致。指導員要找准位置,明確角色,做到指導不指揮、參謀不參政、協調不包辦、監督不對立、幫忙不添亂。做駐地鄉鎮黨委、政府和新農辦的好幫手、好參謀。 (四)正確處理好工學關系。 指導員既要履行好「村情民意調研員、政策法規宣傳員、富民強村服務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制度建設督導員、組織建設指導員」的職責,又要回單位辦理必需的事務,工作量有所增加。所以,擠出時間搞好學習十分重要。要加強對黨的十七大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還要加強對「三農」知識及農村適用法律、法規的學習,學習基層工作的知識,切實做到一邊學、一邊思考、一邊用於指導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真正做到以實踐促進學習,以實踐提高自身處理復雜局面和事件的能力,提高對新農村建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 總而言之,要處理好各種關系,為履行職責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只有協調處理好各種關系,拋棄後顧之憂,才能安心駐村,深入調研,更好地開展工作,才能宣傳發動農戶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才能成為優秀的指導員,更好地實現指導員的價值。 三、切實履行好「六大員」的職責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多少年多少批次指導員不斷的努力。履行好「六大員」的職責,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學習。「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指導員來自黨政、企事業單位的各個部門,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綜合性強、涉及領域廣、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當指導員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首先,必須努力學習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黨委政府關於新農村建設和「三農」的重大政策和部署;學習做好「三農」工作的基礎知識;同時要放下架子,伏下身子,虛心向農民群眾學習。要把學習貫穿於整個工作的始終,結合自己的所長,努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和服務「三農」的本領。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由外行變為內行。尤其在駐村期間,更要以加強學習、為自己「充電」的方式來充實枯燥的工作生活,樹立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情趣。 要切實履行「村情民意調研員、政策法規宣傳員、富民強村服務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制度建設督導員、組織建設指導員」的職責。深入農村生產建設第一線,深入農戶了解村民想什麼、做什麼、需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從群眾最「盼」、最「難」、最「怨」的事情做起;要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掌握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村委會、村民小組和不同農戶的問題,按照新農村建設總目標的要求,找准優勢,克服劣勢,找准本村的切入點和結合點,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要分清輕重緩急以及重點和難點,有計劃、分步驟地一件一件的去爭取、去發動廣大村民,採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給農民群眾帶去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效。在整個指導工作中,有針對性的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要幫助村、組幹部和農戶多找好辦法、多出好主意、盡力幫助協調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發揮農民和政府間的橋梁作用,積極為民請願,主動及時向上反映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將政府的政策和決定及時廣泛地傳達給村民,甘做農民和政府的「連心橋」。要結合自己的長處,發揮自身的優勢,多為駐村辦力所能及的好事、實事。 一批次一年的指導員生活不長也不算短,如何履行好「六大員」的職責,真正發揮好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是每一個指導員都要遇到的問題,非常值得每位指導員去深思和落實。

㈣ 尋找一篇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範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家鄉帶來的變化調查
一、 調查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寒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鑒作用。在我家鄉的農村裡,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時間:2007年2月7號至2007年2月27號。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七里店村及附近幾個村莊:沙坡池村,王莊村,毛庄村,孫庄村。

方式:在村委會幹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

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及一年四季從農忙到農閑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 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范圍和人群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 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裡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為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發展到現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農村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製品出租、書報刊出租與零售、網吧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2、 按不同人群來說

當前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裡還是自己家裡,他們主導著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進行的內容,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裡看電視或者聽廣播,23%打撲克,10%左右搓麻將,7%下象棋,另外的6%讀書看報或作其他文化活動。

農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體來看缺乏指導、監督和引導。比如我在調查鄰村的一個網吧時,發現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學生幾乎全部是在玩電腦游戲或者聊天。電腦和網路本來是一種現代文明的傳播工具,而如果缺乏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導,使孩子們整日沉迷在游戲或聊天的虛擬世界裡,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業,甚至毒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他們的文化生活相較於其他年齡的人群顯得相對貧乏,我所調查的這些農村裡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組織。建議農村鄉鎮的相關部門和幹部多關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組織開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類的文化活動,為他們購置一些健身器材,使農村的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三、 當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是:

1、 賭博風的抬頭

在我這次調查的幾個村莊里,有近30%的農民在打撲克、搓麻將的時候賭過錢,雖然數額不大,一般都是一元、兩元,並且按這些農民所說,「如果不來點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這種風氣必須加以遏制,阻止其擴散蔓延。

2、 迷信活動

在這次調查中我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我調查的村莊幾乎全部是漢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於農村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當地農村的傳播中,為了吸納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揚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針吃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這已經帶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農民的參與熱情不夠

有些農民仍然只注重掙錢,而忽視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群體文化活動熱情不高,參與較少。

四、 幾點建議

以上就是我所調查的家鄉農村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況,通過這次調查,我認為家鄉農民對目前的現狀是基本滿意的,農村的文化活動是豐富多彩也是農民喜聞樂見的。但目前的現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不適應,存在著一些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對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硬體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放映廳等。

2、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3、加強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應提高鄉村教師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使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㈤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白奎鎮轄1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2000多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區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06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005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2005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20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2所小學,實現了區級標准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台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准》,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6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初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鍾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白奎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庄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准、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並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㈥ 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家鄉帶來的變化調查
一、 調查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寒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鑒作用。在我家鄉的農村裡,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時間:2007年2月7號至2007年2月27號。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七里店村及附近幾個村莊:沙坡池村,王莊村,毛庄村,孫庄村。

方式:在村委會幹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

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及一年四季從農忙到農閑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 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范圍和人群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 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裡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為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發展到現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農村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製品出租、書報刊出租與零售、網吧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三、 當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是:

2、 迷信活動

在這次調查中我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我調查的村莊幾乎全部是漢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於農村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當地農村的傳播中,為了吸納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揚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針吃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這已經帶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農民的參與熱情不夠

有些農民仍然只注重掙錢,而忽視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群體文化活動熱情不高,參與較少。
對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硬體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放映廳等。

2、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㈦ 急求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 論文,

2008年中國新農村建設進程調查報告
2008年2月11——18日,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赴江西東北部東鄉、余江、余干3個縣、5個鄉鎮、52個村莊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調研。調研對象包括:農民個人、家庭、自然村、村委會、鄉鎮。既含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莊(往往是臨近城鎮的村莊),也包括非試點村莊。全面調查(對村領導進行系統訪談,並對每家每戶進行上戶全面調查)的村莊有招賢沅何村、河山村、桂家山村。其他村莊為部分抽查或個案抽查。調研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與組織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另外,還通過對農民工的隨機訪談調查了湖南、湖北、廣西、四川、安徽等省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報告認為,新農村建設不應是一般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
成績:環境普遍得到改善
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路、電、電話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村鄉之間一般都連通了水泥公路,但村與村之間很多地方尚沒有連通水泥公路。農村個人交通工具主要為自行車與摩托車,其中摩托車越來越普及。鄉縣之間全部有公交系統,但鄉與鄉之間尚無公交系統直接相連。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靠近城鎮的農村有的也連通了寬頻網路。
宗教組織發展迅速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村民自治基本實現;宗教組織發展迅速,特別是基督教組織,信教群眾一般約占當地人口的3%——9%之間,不同村莊比例差異較大,有些家庭是全部信教。據調查,招賢沅何村人口數約為32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28人,有1個教堂。河山村委會約260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120人,有3個教堂。
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經濟建設方面,農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有改善,農村能源利用由木材、草、糠逐漸為電與燃氣取代。農民全年總支出一般在萬元以上,多則達30000——40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多則有達8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在1000元以下,甚至500元以下。農業人口中農民工比例高,農民外出打工比例一般占當地總人口的40%以上,占青壯年勞動力的70%以上,務農農民在農閑時一般也在當地打工,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純粹靠務農收入的家庭已不多見。據調查,招賢沅何村外出打工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81%,桂家山村為23%,河山村為50%多。往往離城鎮越遠,打工人口比例越高。打工的主要城市為上海、廣東深圳、東莞、廣州、福建廈門、泉州、浙江溫州、寧波、義烏等地。打工的主要行業集中在建築裝潢、家電、紡織服裝、酒店餐飲等。打工者月工資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600——800元之間者,甚至500元以下者。也有農民在沿海城市自主創業,有的辦公司,有的從事各種零售、傢具製造、發藝與餐飲服務。自主創業者的收入一般年人均在2萬元以上。
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 社會建設方面,住房條件大有改善,80%以上的農民住上了鋼筋水泥磚頭房,住房面積達到當地一般標准。普遍參與合作醫療,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原五保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農村老齡化尚不嚴重,一般以子女養老為主。據調查,河山村委會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當地人口比例)約為8%,河山村為8.4%,桂家山村約為15%,招賢沅何村約為12.5%。政府對耕地實行補貼,每畝平均100元左右。
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 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農民工普遍受到發達地區思想文化風氣的影響,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生活有更樂觀的預期。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有許多村莊達到100%,也有少數貧困村莊達標率極低,甚至只有10%左右。
生態系統逐漸恢復 生態建設方面,農村環境普遍得到改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人均耕地面積在0.8——2畝之間不等。由於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數量日益增多,也由於沿海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就業工資較高,去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居高不下,致使農村資源環境壓力不斷減輕,環境逐漸好轉。
問題:存在「豆腐渣」工程
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整個村莊顯得雜亂無序,嚴重影響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欠美觀。原因在於:一方面,農民往往根據合作化以前的土地產權建房,另一方面,土地批租時缺乏規劃。清潔飲水嚴重缺乏,基本沒有自來水,有自來水的地方自來水也沒有經過科學凈化,直接飲用的井水沒有經過技術檢測鑒定合格。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尚未完善,有的地方公路損壞極其嚴重,一方面在於缺乏日常維護與管理,另一方面直接與公路質量相關。有線電視還沒有普及,寬頻網路極其有限。除家庭電視與體力勞動外,文化娛樂健身設施欠缺。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等方面尚需加強。這次暴雪凍雨暴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是新電線干大量折斷,這一方面固然與本次惡劣天氣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對其質量是個嚴峻考驗,暴露了其明顯的質量不良。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定要注意質量管理與質量監督,堅決保證建設工程質量,而不能再製造「豆腐渣」工程。
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除勞動力單向輸出外,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各類社會經濟組織不發達,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名存實亡。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經濟建設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單一,一般以種植某種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鄉鎮民營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有限,缺乏規模經營。青壯勞動力基本上外出打工,打工收入佔全部家庭收入來源70——100%。
養老等社會保障體制欠缺 社會建設方面,除合作醫療、低保外,其他社會保障體制欠缺,如養老,應對各種突發事故等。一胎計劃生育達標率低,普遍生育在兩胎以上。直接原因在於:養老保障主要依靠兒女,尤其是兒子。維持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兒女打工。由於收入有限、觀念限制與勞動力轉移,家庭農業主要勞動力來源也主要靠兒女,而不是依靠僱傭。維持家族地位與勢力也主要靠兒女數量多。由於法治不完善,保障家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靠兒女。還有養兒防老、多子多富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由於城市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許多城市的社會保障不是直接與戶口掛鉤,而是與就業單位掛鉤,因此,一些已轉移出農村的農業人口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合適就業,生活極其困難,期待恢復農業戶口,出現了一種逆城市化現象。
文化娛樂單調貧乏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除看電視、打撲克、打麻將外,文化娛樂單調貧乏。家庭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一般為初中,女性則為小學。義務教育流失率高,達標率低。原因在於: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依靠打工,許多初中未畢業的農村學生紛紛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新農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農民工未經過專門培訓,留在農村的農民更缺乏社會教育。消防意識淡漠,亂搭電線與違規使用電器與燃氣現象比較嚴重,火災隱患多。
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廢物與污物處理欠缺,廁所建設不合理,沒有良好的排污系統。生態農業、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生態經濟不發達。
思路:新農村建設的六大誤區
有人把新農村建設歸結為「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環境,四看樹」,新農村建設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新農村建設與以前一再反復倡導的鄉村建設、農村建設究竟有什麼不同?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般
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新農村建設就只能是重復以前一再倡導的鄉村建設而已。
從這一思路看,新農村建設必須澄清以下六大誤區。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但它並不等於基礎設施建設 清潔用水、沼氣、電力、燃氣、通訊、網路、消防設施、住房、道路、橋梁、水利、農業機械、文化娛樂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完成這些工作,只是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端,而不是意味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功告成。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國際開發機構、政府、企業部門的援助與救濟,但它並不等於外來的援助與救濟 農村資金與技術薄弱,外來的援助與救濟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僅僅只能發揮協助功能,並不能完全替代農村自身持續的成長活力。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仍然只能是農村與農民本身。
新農村建設固然需要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新農村建設並不等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醫療、教育、養老、撫恤、轉移就業等,都應該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之內,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新農村建設中的風險因素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但社會保障僅僅是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安全網,是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基礎與保證。
新農村建設固然要提高農村大多數地區與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但它並不是以平均主義的方法去進行建設 中國農村區域的地方資源特點不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不能以同等的投資、技術、方法去進行建設,而應該在原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資源與風情,建設富有地區特色的新農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就單個村莊而言,新農村建設也不是平均分配集體財富,而是按照集體與家庭(或個人)的雙層經營模式,根據要素與效益進行分配,不能完全取消集體這一層次的分配收益,要留夠集體自主發展的空間。
新農村建設不是農村與城市分別建設 不是要農村獨立自主地發展,使農村永遠成為農村,而是要農村更加緊密地與城鎮結合互動,進一步融入城鎮化的軌道,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
新農村建設不應該進一步污染和破壞農村生態環境,而主要是保護、修復和改良農村生態環境 大規模地耗用土地資源、林木資源、水資源,不斷污染空氣、河流、土壤,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方向。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構建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經濟(生態農業)、旅遊經濟(觀光農業)、服務經濟。
對策:向著社會和諧化方向邁進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在以下六個方面需要切實加強:
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使城鄉基礎設施差異不斷縮小,使農村也能夠較快地趕上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服務化、城鎮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潮流。因此,需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清潔飲水、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文化娛樂健康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步伐。
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要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著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農村管理規范化制度、城鄉市場一體化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生態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制度,農村環境責任制度與保潔制度,文化教育技術創新制度,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村經濟社會組織。必須在農村構建包含資本市場、信息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人力市場在內的完善的市場制度。穩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漸進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健全農民自組織化的制度,維護農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改良並發展以合作投資、合作管理、合作承擔風險、合作收益為基礎的農村各項合作制度。有序建設城鄉一體、互助、聯動的城鄉和諧融合制度。健全有關法律與管理制度,切實轉換政府管理職能,建設以引導和服務農民為職責,而不是以創業贏利為目標的新型鄉政府。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經濟建設方面,要使農業向著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公司化、多樣化、科技化、生態化、綠色化、服務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邁進。大力發展節水節能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 社會建設方面,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進一步完善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推進老齡、孤兒、貧困與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社會。對農民工要普遍推行綜合保險,包括勞動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等,有條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斷地使長期在該城市服務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市民。
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在文化教育建設方面,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娛樂健康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確保義務教育的完成與達標,大力發展多種形式與內容的社會教育。在核心價值觀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觀、八榮八恥觀、生態文明觀引領新農民培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積極推進傳統道德的科學化、規范化、合法化與現代化。從觀念變遷看,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主性與自覺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面向市場、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新農民。因此,新農村建設應該成為對農民的一場思想、行為與文明的現代化啟蒙運動。政府及有關開發機構不僅要傳授農民各種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知識及其技術,以提高農民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尤其要著力培育農民的市場與創業意識、法律與維權意識、風險與安全意識、生態與社會意識,使新農村建設普遍成為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洗禮,真正使農村迸發出持續發展的內在活力。
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在農業生態經濟方面,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科學使用農葯與化肥,加強食品生產的檢查與監督;在生態農村發展方面,要積極推進生態村落與綠色家園建設,全面推進農村保潔制度建設。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