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農村建設有哪些項目
為進一步加快新農村一產跟進項目的實施,我區從基地建設、企業發展、產品流通、農民組織化和農民培訓五個環節入手。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增加基地數量,實現基地規模化。繼續壯大現有的磨盤柿、食用菌、豆類、肉禽四個區域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畜禽、花卉新產業。同時,以設施農業和標准化為基礎,發展反季節蔬菜、鮮食果品。加快土地向優勢地區、種養能手、農業企業集中,最終形成「三廊一區多個示範點」的發展格局,使全區的農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是創新經營機制,育強企業龍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力爭經過3-5年的培育扶持,使我區的每個主導產業都形成l-2個帶動能力強的加工龍頭企業或企業群。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把經營領域向生產基地延伸和拓展,以農產品「訂單」為紐帶,實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真正發揮企業對基地、對農戶的帶動作用。
三是構建銷售網路,培育市場體系,順暢農產品流通渠道。推廣京之源、利民恆華等特色農產品配送模式,把零星的農產品組織起來,把分散的農戶帶動起來。全面推廣採摘、體驗、觀光模式,把農產品與旅遊商品有機結合。發展壯大農業經紀人隊伍,引導農民開展網上交易,拓展農產品銷售領域。經過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產地市場與異地市場、季節性市場與常年性市場緊密結合的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多主體的市場建設新格局。
四是發展專業合作,注重自我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年內重點規范、扶持5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力爭使50%從事一產的農戶和65%農產品納入合作組織覆蓋范圍。通過3-5年的努力,使全區80%從事一產的農戶和農產品納入合作組織覆蓋范圍。
五是完成新型農民培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了解農民的需求,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圍繞新農村建設、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實際需求,完成「技能型」、「專業型」、「創業型」、「帶動型」、「管理經營型」、「儲備型」「公益服務型」七類新型農民培訓,年內完成4.6萬人次。
Ⅱ 新農村建設項目
這些問題不太好回答,
如果你是外行人要去搞這個會走很多彎路,
不過你是大學生內畢業,如果你容去創業搞的話,可能機會會大一點,
建議你花點錢請你那村民喝個酒,巴結一下,讓他教教你。
或到區或鎮里去了解了解。
對於一些本人所了解的給你講解一下。
ZF的規劃項目,一般都是要經過報價投標的,這個靠個人能力了,你懂的。
就像建個小區一樣,所有項目都是規劃好,等人找上來,有的還需要你給出施工方案,比如路燈、綠化、給排水等工程,當然你要去承包是要有相關資質的,不是隨便人都能包的,除非你有關系。
想要了解項目,多到地方政府官方及建設局信息網去找找,也許能找到一些東西。
Ⅲ 淚求新農村規劃實際項目案例~~~
征地補償費用項目
1、土地補償費 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2、青苗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毀損,向種植該青苗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3、附著物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屋、其它設施,因征地被毀損而向該所在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4、安置補助費、 用地單位對被征地單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餘勞動力而支付的補償費用。
征地補償標准數額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
補償費用的管理和歸屬
各項補償費用由被征地單位收取後,按如下方式處理:1、土地補償費、依法應支付給集體的安置補助費、集體所在的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由被征地單位管理和使用。2、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歸青苗和附著物的所有者所有。3、安置補助費的歸屬、使用:(1)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其管理和使用。(2)由其他單位安置的,支付給安置單位。 (3)不需要統一安置的,發放給安置人員個人或經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集體所有的補償費用的使用收益分配辦法:1、在當地金融機構設立專戶存放。2、使用情況公開,接受村民監督。3、分配辦法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過半數通過,報鄉政府備案。
征地補償糾紛及解決方式
1、補償標准爭議 先由縣級以上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2、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其性質為民事糾紛,當事人為村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3、征地信息公開糾紛 屬於行政爭議,當事人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方
拆遷房屋補償
目前我國的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的拆遷補償方式分為貨幣補償、產權調換和農民自建3種方式。一、實行貨幣補償的,貨幣補償金額包括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和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計算公式分別為:(1)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單價×被拆遷居住房屋建築面積。被拆遷人在同一拆遷范圍內有多處集體土地住宅房屋的,應區分房屋結構、等級分別計算合並補償。(2)宅基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宅基地綜合補償單價×核定的宅基地土地補償面積。附:未超過批准使用期限的臨時建設房屋,按照重置成新價和剩餘使用期限予以補償,不給予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單價、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單價由市國土房管局根據從化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從化市國有土地所有權基準地價、房地產市場變化情況予以適當調整,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定期公布。二、實行產權調換的,被拆遷人的安置面積按照以下標准核定:被拆除房屋的批准建築面積低於(25-30)平方米/人的,按人均(25-30)平方米核定;在(25~60)平方米/人之間的,按批準的建築面積核定;超過60平方米/人的,按人均60平方米核定。2人以下(含2人)的戶,按2人核定;已婚並達到法定育齡夫婦尚未生育子女的按3人核定。被拆遷人在同一拆遷范圍內有多處集體土地住宅房屋的,應合並計算房屋建築面積。附:以下情形,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按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不再提供安置房或者另行安排宅基地:(一)被拆遷人除被拆除的集體土地住宅房屋外,尚有其他集體土地住宅房屋,且其他集體土地住宅房屋達到人均建築面積40平方米的。(二)拆遷非本村籍的外來人員的居住房屋。三、實行農民自建,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村鎮規劃,並按相關規定進行建設。(一)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有宅基地,可以安排宅基地給被拆遷人自建住宅或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住宅。1.如由被拆遷人自建,拆遷人對被拆遷人按照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對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宅基地土地所有權區位補償價給予補償。2.如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住宅,拆遷人按本規定第九條的有關規定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建成的安置房分配給被拆遷人。(二)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有農用地,可轉為非農建設用地供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建設安置住宅的,由拆遷人依法辦理集體土地徵收、農用地轉建設用地等手續和支付相關費用,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被拆遷集體土地住宅房屋補償價給予補償。
過渡期內的臨時安置補助費
一、搬遷補助費(含電話、有線電視、空調、水表、電表、家電家私等搬遷涉及的一切搬遷費用)拆遷人對在規定時間內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並完成搬遷的被拆遷人,本村戶籍人口每戶可享受搬遷補助費;非本村戶籍人口,但有祖屋在拆遷區域的被拆遷人每戶可享受拆遷補助費;超過規定期限仍拒不搬遷的,拆遷人將申請依法強制拆遷,並不給予搬遷補助費和獎勵。二、臨時安置補助費(1)(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15(2)(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被征地塊需安置人數
地上附屬物的拆遷和青苗補助費補償
土地拆遷補償=土地種類×畝產量×該類土地補償標准土地種類:土地種類、稻田、專業菜地、魚塘、旱地、果園、茶園、水塘、渠、壩等青苗補助費=果樹種類補償×青苗生產期標准×果園面積果樹種類:油茶、油桐、苗木、花卉、葯、材桃、李、梅、橙、板栗、奈李、柚、葡萄、核桃等其他果樹林木種類:杉樹、國外松、樟、梓、楠、稠、馬尾松、泡桐、其他喬木、其他樹木及竹類青苗生產期標准:果樹類按栽種年限劃分;林木類按樹苗高度和胸徑來劃分。附:水池、糞池、井、排水溝、曬坪、擋土牆護坡、圍牆、水渠、墳地等按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一般按市場價格進行補償。種類劃分與各類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物價局定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第四十八條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第四十九條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五條徵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徵用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Ⅳ 新農村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介紹: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4)新農村項目簡介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Ⅳ 河南開封齊寨新農村項目
垃圾工程已經停工
Ⅵ 某個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怎麼寫急求!!!
太城,枯楊樹是一定要搬遷的
走進河北灤平金山嶺長城腳下的村村落落,錯落有致的鄉村民居,寬敞潔凈的戶戶通街道,主題鮮明的文化牆無不展示著塞北山城鄉村獨特的魅力
Ⅶ 發展新農村有哪些是國家扶持的項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是基礎,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核心是要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中國現代農業的建設還是初步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今後幾年,建設現代農業要緊緊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採取綜合性措施,扎實地加以推進。這些措施包括不斷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廣開農民增收渠道,提高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等。
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確定了三個方面的投資建設重點。
第一,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圍繞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今年擬安排120億元人民幣,繼續加強多項工程建設,包括種子工程、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大型灌區的節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等。
第二,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將集中力量辦好「水、氣、路、電」四件事。在農村安全飲水方面,今年將安排40億元,計劃再解決2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在農村能源方面,將安排25億元投資,再建250萬口戶用沼氣池。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將安排國債和車購稅資金170多億元.改建新建鄉村公路18萬公里。在農村電力建設方面,將安排12億元國債,對中西部部分地區農網進行完善,啟動無電鄉的建設工程。
第三,在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將安排60多億元投資,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主要項目包括:圍繞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繼續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強職業教育能力建設。配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建設。在農村文化事業方面,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希望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能夠為新農村建設奠定越來越厚實的物質基礎。
公共財政增量重點向農村傾斜。財政部門將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讓農民更多地享受發展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財政部將建立一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的存量,同時把增量重點向農村傾斜,不斷地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今年預算安排支持農業的資金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占總支出增量的21.4%。也就是說,將把今年總支出增量的1/5以上都用到農村。
全國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後,8億農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億元,人均受益140元。為此,中央財政為地方增加了轉移支付782億元。此外,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這三個補貼,將繼續完善和強化。據介紹,今年糧食直補資金在13個主產區達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比上年增長10個億。同時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另外,財政部還將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制度,由去年的55億元調整到今年的85億元。
為了解決農村上學難和看病難等問題,財政部也安排了相關投入。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將與地方財政一道,增加2182億元投入,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今年率先在西部中小學免收學雜費,明年在全國農村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今年合作醫療試點將擴大到農村40%的縣,明年爭取達到60%,在2008年全面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此。今年中央財政對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達到了47億元,是去年的7倍多。
為了防範支農資金被挪用,財政部和國家有關部門在安排項目的時候,都將採取公開、透明的程序,要嚴格進行專家論證,對資金的規模、用途、使用方向進行嚴格審核,很多項目都要在網上予以公開公布。
Ⅷ 建立新農村以後哪些項目具有發展潛力
新農村建設,農業發展是關鍵,如何發掘農業發展潛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進步,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以下謹以江陵鎮為例,淺談對當前農業發展潛力開發的一些認識。
江陵鎮位於高坪區北部,嘉陵江畔,距南充市區26公里,東接搽耳鎮,南連龍門鎮,西靠順慶區,北通蓬安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主要地貌為丘陵,多頁岩丘陵,土壤尤以遂寧組土、紅石穀子分布最廣、面積最大。全鎮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20畝,下17個村,1個居委會,156個村(居)小組,農戶7045戶,總人口26562人,場鎮人口1500餘人。全鎮各村均通公路,交通便利。
江陵鎮是以糧、油、生豬生產為主的農業大鎮,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紅苕。主要經濟作物以柑桔、油菜、花生、生薑、西瓜、商品蔬菜為主,其中尤以柑桔產業最為出色,江陵作為一個農業大鎮,有著深厚的農業基礎,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素質,轉變理念,拓寬思路,充分挖掘土地資源,加速土地流轉,實施規模經營,做大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按照「主導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已有產業做優、後續產業做實」的產業發展理念促進江陵農業的大發展,經濟的大進步,將大有可為:
一、從觀念轉變上謀發展
江陵鎮的農業生產還停留在較傳統的「小而全」的經營模式上,除少數產業外,還普遍的存在著,規模小,品種雜,生產手段落後等不足。如果轉變農業生產觀念,打破傳統生產模式,發展現代化農業,走集約化、商品化、市場化的道路,江陵鎮的農業產業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
首先,加強土地流轉,通過整合資源,統一規劃農業生產,突破以前農業生產中「各自為戰,有什麼種什麼,一樣作物種一點的」「小而全」生產模式。隨著新時期農村形勢的發展,現行土地承包制已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主要是把土地等生產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戶,制約了土地規模經營,影響對土地加大投入的積極性。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沒有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效率就很難提高,突破「一家一戶」局限,實現規模化、商品化、市場化經營,迎合市場需求,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因地制宜,發展商品化農業。改變「吃什麼種什麼的生產」觀念。走農業商品化的道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有特色、有經濟效益的產業,壯大已有的強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掘土地使用價值。
第三,要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發展農業相關的鄉鎮企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搞好小城鎮規劃,走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文明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路子,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向農業產後領域延伸,應用高新技術,在村鎮發展現代飼料工業、食品工業等,使產品向高質量、高檔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
二、從產業結構上促發展。
首先,擴大支柱產業規模,促進特色產業升級。江陵鎮是市、區確定的基地鄉鎮之一,柑桔生產面積達7200畝,年產柑桔1.5萬噸,所產的血橙、臍橙、椪柑、雜柑曾獲首屆南充市高坪區青林橙果節金獎。可以充分發揮江陵鎮柑桔產業基礎好的優勢,全力打造集農業生產與旅遊休閑於一體的江陵十里柑桔長廊,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柑桔品牌,壯大江陵鎮的支柱產業。以吊馬壩村、十聖宮村柑桔高產示範片為示範,在公路沿線的焦家溝村、雙拱橋村、牌坊村、謝家壩村、吊馬壩、十聖宮村、琴台寺村、唐家堰村擴大柑桔種植面積,優化改良柑桔品種,提高產業產量,擴大產業規模。
其次,加大技術投入,建立示範片。優化已有產業。江陵鎮除了支柱產業柑桔外,還有油菜、花生、生薑、西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可以通過政府投入資金技術,實施高產優質高效示範區建設。高標准建設油菜、花生、生薑、西瓜等示範點,著力推廣適合我鎮自然條件的種養模式,帶動農民生產,通過整合資源,改變目前我鎮農民在作物種植上多、亂、雜的不良局面,形成集約化生產模式,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第三,優化品種結構,拓寬增收渠道。鼓勵有條件的村發展新產業,延長產業鏈,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各村根據自身的條件發展特色產業,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如2008年,江陵壩村推進土地流轉,利用河灘地種植西瓜1200畝、葯材600畝;白陀寺村發展核桃基地200畝;十聖宮村種植葉煙300畝;唐家堰村種植生薑2000畝;雙拱橋村利用荒山發展大棗50畝,種植生薑500畝,引進業主種植蔬菜200畝;謝家壩村種植蔬菜300畝。亮埡子村新建了波爾多種羊場和太湖良種仔豬繁殖場,發展種羊120隻,母豬20餘頭;十聖宮村發展能繁母豬150餘頭。這些都是成功的實踐經驗。
第四,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觀光農業。
江陵鎮處於嘉陵江畔,大江側過,水秀山青,江陵壩更是有「嘉陵江畔第一大壩」之稱。同時江陵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村道公路貫穿全鎮,通過打造江陵十里柑桔長廊,公路沿線,橙花開時,千山飄香,橙果熟時,萬山紅遍,山水、柑桔相映別成獨特景緻。通過舉辦橙花節、橙果節等活動,發展以橙花、橙果為看點的觀光農業,既可以讓農民可以就地取材發展旅遊項目,也可以吸引業主投資進行規模性觀光產業建設,吸收剩餘勞動力,拓寬農民經濟增長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還能起到宣傳江陵鎮柑桔產業的作用。
三、從政府扶持上求進步
第一,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一、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注重發展質量,確保規范化運作,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
二、依託主導和優勢產業,積極籌建農產品交易市場和專業市場,促進以柑桔為主的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增收。
三、大力發展能人經濟,鼓勵外出務工返鄉農民帶頭自主創業、帶頭承包經營農村土地和荒山荒坡,促進土地流轉,帶動農民共同富裕。
四、以農業技能培訓為抓手,整合培訓資源,圍繞外出就業、農民回歸創業、地方特色產業、農村服務業、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開展培訓,積極培養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達到學一門技術,興一方產業,帶一方致富的目的。在抓好剩餘勞動力轉移、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和就近轉移就業的同時,突出抓好農民返鄉創業,培育典型,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第二、創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制。
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技術支撐作用,不斷探索基層農技推廣新方法,改變過去純粹就技術抓推廣的老習慣,樹立為優勢產業發展全程服務的新思路,按照農民需要、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對商品化農業生產進行探索。
第三,政府著力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通過三項措施為農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和增長契機。
一、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人員素質,完善提高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大力支持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和龍頭企業,開展科技入戶、技術承包活動,通過「引導農民調,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銷」,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
二、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損失賠付、事故投訴等服務,處理農民急需解決的突發性問題,及時為「三農」工作提供種、養、加及銷售信息。
三、加大政府投入,為基礎條件好,產業發展有特色,發展潛力大的村重點給予和爭取資金扶持,鼓勵農民發展創新。
綜上所述,該區在新農村建設上具有廣闊的前景,只要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思維觀念,解放生產力。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大膽創新,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