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加快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加快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發布時間:2021-01-20 02:12:54

㈠ 農村土地確權最新政策

首先,村民可以採取自治的方法,即針對超占的面積,放在集體面前一起商討決定。

其次,針對超出的面積,可以在該農民的承包地上做相應面積的扣除,這樣去做一個總數的平衡。

再次,針對超出的部分,也可以實行有償使用,即就是多用地了就可以多繳一些費,當然,如果、少用些土地,也可以適當得到一些獎勵。

要進一步做好村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建設規劃的工作,對待那些反映了宅基地總體實際面積的標准較低的地區,可以去適當的調整宅基地的面積標准,要做到人均的實際分地面積與規劃中是一樣的。

(1)加快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擴展閱讀:

農村土地確權證據依據:

1. 土地詳查形成的土地權屬協議書、認定書、人民政府下達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

2. 城鎮地籍調查資料;

3. 人民政府關於建設用地的批准文件;

4. 土地出讓合同;

5.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

6. 人民政府頒發的房產證明;

7. 新中國成立之後雙方簽訂的土地、山林等權屬或界線的協議;

8. 危改、安居計劃的聯建房合同和公證書;

9. 法院判決:使用土地的事實情況,是佔有還是侵佔,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等。

㈡ 為什麼說取消了農業稅,最受益的不只是農民

發端於1978年的農村改革,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僅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變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農村改革的創新實踐,不僅為我國成功實現經濟體制轉軌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為其他國家實現經濟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

農村稅費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農村土地改革、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後的又一重大改革。這項改革依法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和農民的利益關系,將農村的分配製度進一步納入法治軌道,大幅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2006年取消農業稅後,與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國農民減負1045億元,人均減負120元左右。通過配套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消除了農民負擔反彈的隱患。此外,農村改革從調整生產關繫到改革上層建築,干群關系明顯改善,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

1994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第八次工作會議,明確將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列為全國重點試驗項目。首批選擇安徽省阜陽試驗區太和縣、湖南省懷化試驗區新晃縣、貴州省湄潭試驗區作為試點單位,並把河北的正定縣和魏縣也列入試點單位。

1995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在安徽太和縣召開了農村基層稅費改革座談研討會,總結了前一階段農村稅費改革的試點情況,形成了綜合分析研究報告。會議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重視,他先後兩次把報告批轉給發改委和農業部等有關部門研究。

頂層設計:逐步推開試點,最終取消稅費

1998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制定農村稅費改革方案有關問題的通知》,成立了由時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牽頭,農業部部長陳耀邦、中央財辦副主任段應碧參加的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制定農村稅費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

1999年3月,三人工作小組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農村稅費改革有關重大政策問題的調研報告》,國務院辦公廳隨即以參閱文件的形式印發了這份《調研報告》。工作小組及其辦公室起草了《關於農村稅費改革的意見》,徵求各地及有關部門的意見。同年12月,工作小組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對《關於農村稅費改革的意見》進行了認真修改,並向國務院進行了匯報。2000年1月,國務院原則通過了工作小組提出的關於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並決定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之後,工作小組召集江蘇、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甘肅六省負責同志開會,就先行試點問題徵求意見,安徽省請求先行試點。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中發[2000]7號),俗稱「7號令」,確定在安徽以省為單位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

改革試點主要內容可簡單概括為:「三取消、兩調整和一個改革」。「三取消」是指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兩調整」是指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一改革」是指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當時全省6200萬人口中,農村人口佔80%以上,在安徽開展先行試點,具有一定的條件和基礎。第一,在中央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政策的同時,安徽省1999年在懷遠、來安、濉溪、望江四個縣試行了「一個取消、三個調整、一個改革和一個完善」的農村稅費改革模式,為制定全國改革政策文件提供了實踐經驗。第二,安徽是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大包干就紮根在此,人們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具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200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國發[2001]5號)。圍繞著取消積累工和義務工的步驟,進一步調整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政策。

在此文件推動下,江蘇省明確表示按照中央統一決策部署,在全省范圍內實施自主改革試點。與安徽試點不同的是,江蘇提出不要中央財政的補貼,自己掏錢搞稅費改革試點。據當時調查分析,在江蘇部分緊鄰安徽的地區,由於安徽試點產生的鄰里效應,逼著江蘇省開展試點。

2002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02年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02]25號),確定除安徽、江蘇之外的河北等16個省份為試點省份。2003年3月,全國全面推開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

2004年,中央決定農業稅稅率總體降低1個百分點,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並選擇吉林、黑龍江兩個省進行全部免徵農業稅試點。2005年中央決定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徵農業稅試點,在其他地區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率,在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稅試點,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免徵農業稅。200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議,農業稅於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

經驗啟示:「5個有利於」和「3個堅持」

取消農業稅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次重要調整,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措施,使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明顯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為建立現代稅制奠定了基礎,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供了契機,改善了農村干群關系,維護了農村穩定。

取消農業稅有著深遠的意義,我總結為「五個有利於」。取消農業稅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和規范了國家與農民的利益關系,更好地維護9億農民的根本利益,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有利於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轉變職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履行社會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來;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

通過6年來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我們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一過程表明,在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改革政策;也要始終堅持加強對農村稅費改革的領導,中央把握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則、大政策,依靠地方和基層、有關部門協調配合;更要始終堅持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兼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對改革的承受能力,這是農村稅費改革穩步推進的關鍵。

㈢ 當前新農村新牧區文化建設要提高哪些能力

加強農村牧區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滿足廣大農牧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那麼,結合鄂爾多斯市的實際,當前在新農村新牧民文化建設中應著力提高哪些能力呢?
一、 提高對農村牧區文化建設的領導能力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牧區文化建設,要把農村牧
區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幹部晉升考核指標,確保農村牧區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機制和農村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推動你那個村牧區文化建設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要建立黨委、政府農村牧區文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有關部門職責,落實有關部門職責,落實有關部門責任,密切協作,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農村牧區文化工作。要切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牧區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 提高農村牧區公共文化設施的承載能力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蘇木為依託,以村嘎查為重點,以農牧戶為對象,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旗縣、鄉鎮蘇木、村嘎查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牧區的傾斜力度,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新聞媒體要加大農村牧區和農牧業報道的分量和質量,把面向基層、服務「三農」作為主要任務。
三、 提高農村牧區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要結合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豐富和活躍農牧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並根據是時代的特點和農牧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要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牧區題材文化產品,吧農村牧區題材納入舞台藝術生產、各類書刊和音像製品出版計劃。
四、 提高社會力量支持農村牧區文化建設的凝聚能力
建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使「三下鄉」
活動小型化、經常化、多樣化,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到農村牧區輔導群眾文化活動,幫助農村牧區建設常駐不走的文化隊伍。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牧區文化事業,重點捐助文化站(室)、圖書室等農村牧區文化基礎建設以及農村牧區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對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五、 提高農村文化體制和機制的創新能力
要加快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通過改革增加投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增強活力、壯大實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要大力發展農村牧區民辦文化,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牧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牧區、面向農牧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牧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要鼓勵社會資本在政策范圍內,以各種形式興辦文化實體,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規范農村文化市場,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閱讀全文

與加快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