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利率市場化下農信社如何發展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兩次放寬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浮動范圍,由此銀行利率定價自主權進一步加大,銀行業的市場化越來越近。
這次浮動區間調整後,大型銀行存款利率以執行基準利率為主,中小銀行普遍上浮,同時大型銀行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小幅上浮,中小銀行上浮幅度較大,這種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利率定價分水嶺似的區別並非偶然,銀行的競爭力及抗風險能力決定了其在資金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影響其資金定價能力。
在利率市場化下,利率將由資金市場供求狀況決定,銀行自主定價,大銀行將擁有更強的話語權,農村信用社的利率風險將會前所未有的突出,利率的管理、定價能力不足,短期上會影響盈利能力,長期上會威脅到穩健發展,好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是個漸進的過程,農信社有機會為此提前做好准備。
一、明確定位,走特色經營道路
面對大型銀行,農信社的基礎相對薄弱,在無法與其全面開展競爭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發掘特色業務,把有限的資源凝聚成一個有力的拳頭,提升自我在特色業務領域的優勢。目前,我們可以結合流程銀行的建設,全面分析自身經營的優勢與劣勢,面臨機遇與挑戰,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市場定位,提升重點業務在當地的競爭力,做有特色的區域性銀行。
二、加快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利率風險對傳統業務的沖突更為直接明顯,為此加快業務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將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利率風險,同時又與農信社的整體經營目標是一致的。農信社應抓住近年業務快速發展期,加大中間業務產品的開發、推廣、運用力度,同時可圍繞自身市場定位開發有特色的中間業務,如針對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中小企業等群體開發特色鮮明的支付結算類、銀行卡類、代理類、理財類等中間業務。
三、借鑒先進,強化利率風險管理
在存貸款利率由央行管制的情況下,農信社的利率風險表現的並不明顯,隨著存貸款利率的逐步放開,借鑒引入先進銀行的利率管理方法、經驗,加強對利率預測、利率風險衡量及控制的指導,使農信社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已刻不容緩。
四、完善系統,細化利率定價標准
目前存貸款資金均使用批發價格,相同期限、相同擔保方式下的利率定價基本一致,這既無法體現客戶之間的區別,也無法及時反映資金供求變化。因此,農信社要制定更為細化的利率定價標准,頭開發利率定價信息系統,多方面收集定價基礎數據,區分客戶優質程度、考慮銀行自身資金狀況、資金市場供求狀況、金融市場動向乃至宏觀經濟動向等因素,分階段推進系統應用,從對不同類別的客戶給予不同的定價,到最終的一戶一價,最終實現零售化的利率定價管理。(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六安市郊區信用合作聯社)
Ⅱ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有哪些影響
影響不大,反正銀行業一早已是寡頭壟斷,市場化只是減央企、國企利率,轉嫁到百姓身上的借口唄!
Ⅲ 國外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影響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 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9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29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完善利率管理,並通過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7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 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9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29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完善利率管理,並通過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給一個網址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JC200106053.htm
Ⅳ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適應加入WTO的需要,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本文試版圖通過分析我國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難點,以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而提出商業銀行適應利率市場化的應對措施.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條件及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
http://www.nova.cn/Browse/ShowDoc.aspx?Code=3-15&Id=2006091109265645050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需要萬方數據帳號)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gskjzh200406059
Ⅳ 利率市場化對政策性銀行的影響
指日可待的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嚴峻挑戰,而靠商業銀行解決資金問題的政策性銀行卻成了頭一個被殃及的池魚。某政策性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利率中樞不斷上移造成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等機構的發債成本明顯上升,利差大幅收窄,嚴重影響了財務的可持續性。
利率上升對於上述銀行的沖擊,恐怕要大於中小銀行機構。從供給上看,在央行再融資逐年遞減的情況下,部分政策性銀行資金自給率已超過80%,而在自給資金中,金融債占據相當比重。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於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飆升,銀行負債成本不斷增加,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對商業銀行的吸引力已經很低。某商業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在一段時期內,沒有再購入金融債的打算。這意味著政策性金融機構融資模式受到巨大挑戰。
從需求上看,我國政府已提出城鎮化建設的具體目標,同時又進一步強調西部開發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而這些宏觀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政策性銀行的信貸支持,而且貸款利率也不能高。據相關部門預計,今後三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那麼資金還能從哪裡來?提高存款以及提高運營效率是很多政策性銀行的目標,然而在短期內是難以做到的,而利率市場化已經步步緊逼。而且,由於政策性銀行貸款對象多是期限較長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的建設項目,平均期限大約10年左右,相較於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的風險更高,難以做到盤活存量貸款。
由此看來,解鈴還須系鈴人,政策性銀行的問題是由國家政策造成,短期內也只能依靠國家來疏困。有政策性銀行負責人表示,希望國家專項基金能更多投向政策性銀行。
摘自 四川日報網
Ⅵ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觸動商業銀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銀行,他們就和我們說,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廳局級官員在上海一個內部討論會上表示,「過早地放開利率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在配套措施還沒有安排好的情況下就放開。」 他補充說,「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自律性比較差,一放開就會搞利率戰、價格戰,如果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你買米買油,給你送保姆。」 通常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由銀行自己決定。時至今日,銀行仍然沒有許可權在央行設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來,市場資金面日趨緊張,央行通過存准和利率這兩大貨幣工具回收了銀行間的資金,以期緩解因為巨額貨幣存量及乘數效應刺激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客觀上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逼近75%的監管上限。 而銀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各種「高息攬存」的手段吸納存款,另一方面通過以信貸證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規避監管。 此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工、農、中、建四大行測算,結果顯示,如果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四大行整體的利息凈收入可能會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場化幾乎確定性的擠壓了銀行存貸差的利潤空間。 原來因為國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規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將自己的資金借給銀行,很多時候連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也達不到。而由於社保體系的不完備,國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資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給銀行,銀行吸納大量低成本資金後又以高於基準利率的水平房貸出去,中間的價差空間非常大,而且關鍵是銀行承擔的風險很低。 這幾年信託等其他金融機構開始發展起來。信託公司一方面幫助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0%-15%左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風險水平(信託公司極少有投資失敗的項目),這側面更說明銀行在制度的保護下的日子是多麼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場化賣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後,應該說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空間幾乎確定被擠壓了:貸款利率和原來變化不大,而吸納資金的成本卻提升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銀行股一直處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場擔心銀行的美好年代即將逝去,能否維持和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存在不確定性。 3、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升級。 銀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銀行不會坐視過去告訴的業績增速下滑,而是試圖利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優勢,發展和深挖其他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具體的如基金代銷等。 4、利率市場化推動了銀行之間更大程度的競爭,有利於銀行差異化的出現。 現在國內的銀行普遍業務模式比較簡單,主要收入還是依賴於存貸差。利率市場化後,這么多銀行不天可能還是就靠這一塊吃飯,需要拓寬思路,爭奪更細分的市場。
Ⅶ 利率市場化破冰 農信社應如何應對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著力深化金融關鍵領域的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2012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並同時宣布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意味著,政府對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各銀行金融機構將逐步全面進入「利率競爭」 時代。面對這種政策環境和經營形勢的變化,農村信用社如何調整戰略,積極應對,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的話題。
一、利率市場化對農信社帶來的挑戰
利率市場化的實質是變革融資活動的風險定價機制,使利率水平及其風險、期限結構由資金供求雙方在市場上通過競爭決定。它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必然,也是適應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將對農信社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
1、經營成本增加。利率市場化的趨勢是銀行存貸利差的逐步縮小,這意味著農信社的經營成本將增加。每年將增加利息支出,如果考慮貸款利息下調減少利息收入,財務成本增加的壓力將更大。
2、優質客戶爭奪更加激烈。利率市場化後,各銀行機構對優質客戶的搶奪將更加激烈。存款方面,目前,各大銀行都對利率實行了上浮,下一步,銀行之間的競爭必然圍繞優質存款客戶開展,對優質客戶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具差異化的利率政策必將成為利率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同時,商業銀行不斷向縣域和農村地區設點,搶占市場。貸款方面,在存貸款利差收窄後,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大型商業銀行將有更大的意願向能接受更高利率的中小企業放款,搶佔中小企業市場份額。農信社主要的優質客戶集中在縣域和農村,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是主要客戶,優質客戶競爭壓力將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而逐步加大。
3、對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利率市場化對農信社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決定農信社盈利能力的,一方面是客戶基礎和結構,更重要的還有農信社的風險管理能力。利率市場化後,利率波動的頻率將加大,幅度將提高,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更為復雜,利率水平表現出較大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是資產負債結構的安排,還是市場營銷策略的設計,都會使農信社不得不考慮利率風險的承受能力,利率風險的管理難度逐步增加。
二、當前農信社對利率市場化的應對之策
農信社對利率市場化不能逃避,必須調整經營策略,趨利化弊,積極應對。
1、轉變經營思想和機制。利率市場化將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業務進一步市場化,市場環境變化將更迅速和激烈,要求農信社的經營管理機構能隨時應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和正確的決策。目前許多農信社的經營管理機構還不能適應這種要求,主要表現在決策管理部門與市場經營的脫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經營與管理緊密結合的扁平型經營管理模式,減少管理層次,實現業務處理的專業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實現管理與經營緊密結合,使農信社的決策管理部門能與市場融合,對市場的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2、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對利率市場化後金融競爭加劇的趨勢,農信社要想搶占市場,獲得發展,必須要大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是要加快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將經營模式從獲取利差業務模式向開展綜合服務業務轉化,發展中間業務、電子銀行產品等非利差收入業務;將利潤結構從利差收入為主過渡到多元化收入為主,分散和轉移因利率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二是要加快推進產品創新。要加大創新力度,不斷開發適合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的金融產品。存款業務方面,重點研發具有農信社特色的理財產品;貸款方面,以行業協會、專業市場為突破口,針對不同的行業客戶開發有特色的貸款品種。三是要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提升競爭力,要嚴格按照企業文化視覺識別系統要求,統一宣傳口徑,統一網點標志。
3、培育核心客戶群。應對利率市場化競爭,農信社要明確戰略和市場定位,在「農」字上下功夫,培育核心客戶群。對存款客戶,要把握城鎮化的歷史機遇,在「農民」向「城鎮居民」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大土地款資金營銷,夯實客戶基礎。對貸款客戶,要注重將信貸資源向本地區優勢行業以及其他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高的行業傾斜,向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傾斜,向城區、城郊結合部、誠信度高的區域傾斜,針對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不斷調整信貸投向,改善客戶結構,在「朝陽行業」逐步建立農信社核心客戶群。
4、建立完善、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一是風險管理理念必須向長期穩健型轉變。要提足撥備、控制杠桿,關鍵是將風險作為績效考核指揮棒的內在要素,推進RAROC和EVA考核,從會計利潤最大化觀念向股東利益最大化轉變,從短期行為向長效發展轉變,根本上確保穩健經營。二是優化風險管理架構。傳統的行政式管理架構要向垂直、矩陣式管理轉變,提高風險管理的獨立性,縮短風險管理傳導和決策鏈條,提高風險管理效率。三是提高風險管理技術。要積極推進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廣泛推廣VaR等風險量化管理技術;要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強化主動負債管理,強化缺口管理機制;要加強利率風險研究和管理,盡快彌補當前風險管理短板。
Ⅷ 農村信用社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著力深化金融關鍵領域的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2012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並同時宣布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意味著,政府對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各銀行金融機構將逐步全面進入「利率競爭」 時代。面對這種政策環境和經營形勢的變化,農村信用社如何調整戰略,積極應對,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的話題。
一、利率市場化對農信社帶來的挑戰
利率市場化的實質是變革融資活動的風險定價機制,使利率水平及其風險、期限結構由資金供求雙方在市場上通過競爭決定。它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必然,也是適應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將對農信社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
1、經營成本增加。利率市場化的趨勢是銀行存貸利差的逐步縮小,這意味著農信社的經營成本將增加。每年將增加利息支出,如果考慮貸款利息下調減少利息收入,財務成本增加的壓力將更大。
2、優質客戶爭奪更加激烈。利率市場化後,各銀行機構對優質客戶的搶奪將更加激烈。存款方面,目前,各大銀行都對利率實行了上浮,下一步,銀行之間的競爭必然圍繞優質存款客戶開展,對優質客戶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具差異化的利率政策必將成為利率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同時,商業銀行不斷向縣域和農村地區設點,搶占市場。貸款方面,在存貸款利差收窄後,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大型商業銀行將有更大的意願向能接受更高利率的中小企業放款,搶佔中小企業市場份額。農信社主要的優質客戶集中在縣域和農村,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是主要客戶,優質客戶競爭壓力將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而逐步加大。
3、對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利率市場化對農信社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決定農信社盈利能力的,一方面是客戶基礎和結構,更重要的還有農信社的風險管理能力。利率市場化後,利率波動的頻率將加大,幅度將提高,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更為復雜,利率水平表現出較大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是資產負債結構的安排,還是市場營銷策略的設計,都會使農信社不得不考慮利率風險的承受能力,利率風險的管理難度逐步增加。
二、當前農信社對利率市場化的應對之策
農信社對利率市場化不能逃避,必須調整經營策略,趨利化弊,積極應對。
1、轉變經營思想和機制。利率市場化將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業務進一步市場化,市場環境變化將更迅速和激烈,要求農信社的經營管理機構能隨時應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和正確的決策。目前許多農信社的經營管理機構還不能適應這種要求,主要表現在決策管理部門與市場經營的脫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經營與管理緊密結合的扁平型經營管理模式,減少管理層次,實現業務處理的專業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實現管理與經營緊密結合,使農信社的決策管理部門能與市場融合,對市場的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2、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對利率市場化後金融競爭加劇的趨勢,農信社要想搶占市場,獲得發展,必須要大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是要加快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將經營模式從獲取利差業務模式向開展綜合服務業務轉化,發展中間業務、電子銀行產品等非利差收入業務;將利潤結構從利差收入為主過渡到多元化收入為主,分散和轉移因利率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二是要加快推進產品創新。要加大創新力度,不斷開發適合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的金融產品。存款業務方面,重點研發具有農信社特色的理財產品;貸款方面,以行業協會、專業市場為突破口,針對不同的行業客戶開發有特色的貸款品種。三是要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提升競爭力,要嚴格按照企業文化視覺識別系統要求,統一宣傳口徑,統一網點標志。
3、培育核心客戶群。應對利率市場化競爭,農信社要明確戰略和市場定位,在「農」字上下功夫,培育核心客戶群。對存款客戶,要把握城鎮化的歷史機遇,在「農民」向「城鎮居民」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大土地款資金營銷,夯實客戶基礎。對貸款客戶,要注重將信貸資源向本地區優勢行業以及其他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高的行業傾斜,向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傾斜,向城區、城郊結合部、誠信度高的區域傾斜,針對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不斷調整信貸投向,改善客戶結構,在「朝陽行業」逐步建立農信社核心客戶群。
4、建立完善、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一是風險管理理念必須向長期穩健型轉變。要提足撥備、控制杠桿,關鍵是將風險作為績效考核指揮棒的內在要素,推進RAROC和EVA考核,從會計利潤最大化觀念向股東利益最大化轉變,從短期行為向長效發展轉變,根本上確保穩健經營。二是優化風險管理架構。傳統的行政式管理架構要向垂直、矩陣式管理轉變,提高風險管理的獨立性,縮短風險管理傳導和決策鏈條,提高風險管理效率。三是提高風險管理技術。要積極推進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廣泛推廣VaR等風險量化管理技術;要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強化主動負債管理,強化缺口管理機制;要加強利率風險研究和管理,盡快彌補當前風險管理短板。
(作者:饒貴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