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道辯題: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正方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反方是農業產業發展.
你多寫一些關於農業產業發展的好處
㈡ 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設施有哪些
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田水利設施,主要有水庫、河道、機井;
第二類,為農民生活提供服務的設施,主要有公路、沼氣池、自來水管道和水塔、電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路,這一類大多是有償收費的;
第三類,為提高農民文化和身體素質服務的設施,包括鄉村學校和幼兒園、鄉村衛生醫療點、鄉村休閑娛樂小公園、老年人活動中心等。
㈢ 誰知道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村基礎抄建設和社會襲事業發展涉及到很多方面,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根據統籌城鄉發展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斷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二是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具體來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就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力度;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㈣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項目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 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 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 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包括交通郵電、 農田水利、供水供電、 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
基礎設施規劃是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基礎設施的改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科學的基礎設施規劃,可以有效落實國家政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規劃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和農民百姓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㈤ 如何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平民百姓,舉國關注,共謀大計。來自方方面面的討論與爭鳴,可謂如火如荼。但是,眼下至少有兩個不爭的共識:一是堅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心;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公路建設。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堅實基礎。
農村公路是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區唯一的運輸通道。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是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農村公路建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消除貧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陝西省農村公路的現狀,仍然可以概括為「欠賬甚多、任重道遠」。
目前,我國仍有4萬個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萬個鄉鎮30多萬個建制村還沒有通瀝青(水泥)路。陝西所佔比例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可喜的是,發展農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於歷史上任何時候,其突出特點是政策好、人氣旺。今年5月24日,陝西省與交通部共同簽署了《陝西省人民政府—交通部關於落實中央1號文件農村公路建設任務的意見》。李盛霖部長高度評價:陝西省政府和交通部聯手共建農村公路,是貫徹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大舉措,對於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陝西省代省長袁純清強調:農村公路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基礎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
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揭開了新時期劃時代的一頁。《意見》深刻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需求和重大方針政策。正像《人民日報》社論所述: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黨加強「三農」工作,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用5句話20個字為我們概括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嚮往的現代化鄉村社會的美麗圖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我認為,農村公路建設就像這幅美麗圖景的畫布一樣,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和載體。
公路是農村脫貧的必要基礎設施
長期以來,貧困與農村孿生,弱勢與農村齊名。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可為扶貧開發事業、農業長效發展機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三農事業」奠定物質載體,增強造血功能。
2004年3月,國際農村公路焦點組織(IFG)第四次技術交流會議在我國的昆明召開,會議主題是「農村公路改善與扶貧」。大會有一個可喜的研究共識:農村公路建設是脫貧的必要因素之一,農村公路在通達、教育和醫療設施、增強農業收入、刺激商業活動、加強聯系與溝通、提高旅行速度、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里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扶貧與公路改善之間應當如何保持平衡、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是各國政府和咨詢公司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來自亞洲的研究表明,如果有較好的農村公路,化肥成本會降低14%,農民收入增長12%,而農業產品產值則上升32%,而且方便的運輸條件可促進農副產品的精加工、附加值。來自非洲的研究表明,在目前非洲的公路條件下,只有5%的肉類通過卡車運輸,多數運輸活動靠步行,有時耗時數周,導致食品重量丟失、質量下降。研究表明,400公斤食品在12、24、48和96小時的運輸途中所丟失的重量分別為6%、8%、12%和14%。有專家指出,美國農產品全國的差價只有5美分,關鍵是公路的發達與運輸的快捷。由於交通不便引起的價格差異十分突出,在發達地區只賣幾元錢的半導體,在農村卻要數十元甚至上百元。市場上熱賣的一種土豆片,英文稱「PRINGLES」,中文名叫「品客」,190克賣價12元,在西安賣13元。美國人製造了「品客」,分廠卻設在交通發達的廣州,而其原料不外乎是陝西盛產的土豆,價格翻了100多倍,若按當地市值計算,剩餘價值高達千倍。
「要想富,先修路」的意義就在於,農業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的深加工,都離不開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礎保障。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是,便捷的農村公路會吸引類似「品客」等諸多的外企,像建設「坑口電站」一樣,把廠子搬到農民的田間地頭,那時候我們的一顆土豆也會變成「天價」。
有研究認為,農村道路在綜合扶貧與經濟發展戰略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貧困地區落後的基礎建設導致其與其他地區的貧富差距拉大;公路改善增加了村民收入,使他們容易獲得教育與醫療;促進了人口、貨物和服務的流動;加強了農村地區之間的交流。
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在全面提升綜合國力的過程中,對改變相對薄弱的農村面貌都有一段集中並快速的發展階段。韓國在「二元經濟」轉型中,政府斥資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970年11月,韓國政府首先撥款20億美元啟動「新村運動」,主要用於修建鄉村道路等。該國中央政府免費向全國3萬余個村莊發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戶4袋,每袋50公斤,並明確規定這些水泥只能用於村裡的公共事業。地方政府則提出了修建橋梁和村級道路等20種鄉村基礎建設項目,交給農民自己開發。為了鼓勵、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政府還確定了「先動先扶,不動不扶」的扶持政策。對那些達到政府要求的村莊,第二年每村加撥500袋水泥和1噸鋼筋。如果基礎工作面貌發生了改變,政府第三年再為該村再追加1000袋水泥用於鼓勵等。
綜上所述,農村公路的發展,無疑可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可以增加農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生活寬裕」;可以加快農村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激發農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可以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村容整潔」;可以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從而向新型農民的時代過渡,提高參政的意識,促進「管理民主」。
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最近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諸多方面取得成果,使建設新農村的過程真正成為不斷帶給農村群眾實實在在好處的過程。」
努力實現農村公路發展的歷史跨越
「十一五」時期是農村公路建設的新時期,中央明確要求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是新時期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思想。交通部部長李盛霖在最近召開的全國農村公路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以往的經驗,認真審視和准確把握新時期我國農村公路建設的新變化。我們可喜地看到,農村公路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農村公路建設的目標任務和要求,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今年,全國交通工作會議把農村公路建設擺到「十一五」交通工作的突出戰略地位,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要求。近期,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對全省農村公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抓住我省列入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試點先行省的機遇,把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切實加強起來,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基礎工程。要科學規劃,堅持質量第一,確保『十一五』時期實現陝西省高速公路建設和農村公路建設的雙勝利、雙豐收。」
「十一五」陝西省農村公路發展的目標是:縣鄉公路里程達到4.6萬公里,其中瀝青(水泥)路里程達到3.5萬公里,等級公路3萬公里,村公路達到6.9萬公里,每年安排不少於1萬公里的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力爭鄉鎮、建制村通班車率分別達到100%和95%。
為實現上述目標,目前我們主要做的五項工作是:第一,大力建設通村公路。按照「縣組織驗收、市審查上報,省公路局核准、交通廳撥款」的程序以及「據實補助、先干後補」的辦法實施。凡達到交通廳頒布標準的通村瀝青路,關中地區每公里補助10萬元,陝南、陝北地區每公里補助12萬元;凡達到交通廳頒布標準的通村水泥路,全省統一按每公里15萬元給予補助。在整個建設中,要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四項制定」,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質量控制,確保建設質量。嚴格資金管理,公示資金使用,保證國家補助資金真正用到農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擠占和挪用。
第二,動員各方積極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政策引導作用,緊緊依靠地方政府、農村群眾及社會力量,堅持「國家投一點、地方籌一點、群眾自願出一點」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各地交通部門要積極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支持、建設農村公路的合力。要認真總結延安市修建農村公路經驗,堅持以往「鄉村群眾打底子,交通部門鋪面子」等做法,依法用好「一事一議」政策,引導農村自願出工投勞,合法籌集建設資金。要尊重農民的選擇,不修農村不需要和不願意建的路,不搞強行攤派和集資,決不能增加農民的負擔。
第三,堅持經濟節約的原則。農村公路的設計、建設、養護和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進行,修實用之路、安全之路、資源節約之路。要合理把握標准,適當簡化程序,標准規范以及線型選擇等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推廣就地取材、經濟耐用、易於養護的路面結構。不搞大改線、大拆遷,保護沿線農村利益。注重環境保護和節約用地,最大限度地保護耕地資源,合理利用土源和料場,不得亂采濫挖,防止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
第四,加強改善養護管理。認真實施《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建立、完善以縣為主、鄉村配合的管理體制,統一規范管理機構,市設農村公路管理處,縣設農村公路管理站。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穩定資金渠道,特別是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和地方財政預算資金投入。健全養護機構,完善養護模式,推行專業養護與群眾養護、常年養護與季節養護相結合的養護方式。加強對農村公路的技術指導,做好全省農村公路通達以及技術狀況普查工作。
第五,積極發展農村客運。把農村客運網路作為支農、惠農、興農的實質性舉措加快發展,充分發揮農村公路效益。按照「路、站、運」一體化發展原則,修建簡便、經濟、實用的停靠點或招呼站;積極進行農村客運公交化試點,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讓廣大農民群眾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實惠。
㈥ 政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怎麼寫 有模板么很急在線等
沒保額
㈦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創新
你的問題不清晰,這邊簡答回答一下您的問題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1 做好規劃,明確目標
搞好新農村建設要系統完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政策體系規劃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好「三大規劃」的編制,明確村落的去留,防止出現重復建設。抓好村莊整治建設規劃編制,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2 推進農業產業化
推進農業產業化,打好新農村經濟建設基礎。一要抓龍頭,調整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二要發展生態經濟,著力布局合理的生態農業體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三要強化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形成特色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態勢。
3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新農村建設及其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構建相應的機制體制及制度框架。一要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二要深化合作醫療,保障農民群眾的健康;三要提高農村社會救助和福利水平;四要規范管理、加強政策執行監督。
4 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必須先行。一要全面推行「三改」(改路、改水、改廁);二要認真做好「四普及」,重點普及沼氣、太陽能熱水器;三要全力推行「三綠化」,綠化環境,建設生態新農村。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當然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以申請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術方面廠家會全程負責,你只需要跑單子就行,賺錢也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