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街社區民族文化的融合建設對新農村社區建設和管理有什麼借鑒意義
凡寺中一復概錢糧財帛出入,皆是制鍾住持掌管,林澹然毫不沾手,惟坐禪念佛而已。又過了數月,時值初冬天氣,黃菊籬邊甲褪,芙蓉江上裝殘。寒威逼體,邊關戍卒整征衣;冷氣侵膚,山寺老僧修破袖。當日卻值十月初三日,乃是梁武帝寵妃王娘娘壽誕之辰。聖上欽差內監、太尉,齎捧香燭紙馬、錢米蔬菜。到妙相寺來,令鍾守凈、林澹然主壇。又差二十四員僧官,做七晝夜預修功德。免不得敲鍾擊鼓,誦經念佛,滿寺僧眾,各守執事,循規蹈矩,毫不紊亂。城裡城外來看道場的,堆山積海,早惹動了一夥強人。
2.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 這句話有語病嗎
這句話沒有語病。
這句話是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
並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發展」「城鄉融合」「農村現代化」,這些概念都是首次見於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部署。
(2)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協會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兩相對照,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 「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
不難看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要求也與時俱進地進行了 「升級」,從而更符合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 淺談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屬於行政管理專業的論文嗎
淺談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這個我有的。
4. 村長書記的職責是什麼
村長書記的職責分別如下:
一、村長的職責
1、在黨支部的領導下,負責主持村委會的全面工作,及時處理、解決日常出現的各種問題。積極向村民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及上級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
2、做好街道治理、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小學、幼兒園、醫務室、老年協會、文化娛樂等工作。做好民調工作,做好家庭、鄰里和睦,干群關系融洽,不出現越級上訪。
3、及時向上級政府反映群眾要求和建議,保護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協助鄉鎮政府完成土地規劃等行政任務,教育村民提高納稅、依法服兵役意識。
4、抓好村委會自身建設,制定並落實村委會成員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工作任務。及時向支部匯報村委會工作,支持團支部、婦聯、民兵連、老年協會等組織工作。
二、書記的崗位職責:
1、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決議、指示。負責召集支委會和支部黨員大會。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檢查支部工作計劃和決議的執行情況,按時向支委會、支部黨員大會和上級黨組織報告工作。搞好支委會的自身建設。黨支部書記在發展黨員工作中的職責。黨支部書記在黨員教育工作中的職責。
(4)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協會擴展閱讀:
村長書記工作的幾點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鄉鎮要深入學習全縣黨建工作會議精神,不斷提高在村幹部中開展述職述廉活動重要意義的認識,切這加強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鄉鎮紀委要真正負起責任,慎密籌劃,精心組織。
(二)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反饋信息。各鄉鎮要廣泛宣傳開展此項活動的目的意義,根據本地實際,結合方案的要求,不斷完善創新工作機制。及時總結上報工作中的經驗、作法,推動此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
(三)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對在黨風廉政建設中存在問題的村支部要給予相應的組織處理,對存在問題的村幹部,要按有關規定追究責任,並及時上報縣紀委監察局。
(四)構建監督網路。各村要在黨員和村民代表中聘請黨風監督員,對村幹部的工作,特別是廉潔自律情況進行監督,對村幹部的缺點和錯誤提出批評。對不接受批評意見和提醒無效的,及時向鄉鎮紀委報告,重要情況直接向縣紀委報告。
(五)及時上報工作情況。各鄉鎮在年底前完成村幹部述職述廉工作,並將開展村幹部述職述廉計劃,於11月20日前上報縣紀委黨風室,年底前將村幹部述職述廉總結報縣紀委黨風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村支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村長
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和「根本目標」是什麼
孫家正:「四句話」概括「十一五」文化建設基本目標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09:30 雲南日報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周瑋、吳晶)「未來五年文化建設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所處的歷史階段、經濟趨勢、社會條件和面臨的矛盾挑戰,又要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願。」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10日閉幕的全國文化廳局長會上表示,從現階段我國文化事業的管理格局和實際情況出發,「十一五」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可以概括為「四句話」。
孫家正說,未來五年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路健全、服務優質、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官方、民間和貿易並舉的文化對外開放新局面。
孫家正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要抓住五個關鍵點。一是狠抓農村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跟上,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農村文化建設要兩條腿走路——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培育農村文化市場。二是大力塑造優秀民族文化品牌。目前,文化產品單從數量上看已經不少,但人們還是反映文化生活貧乏,這一方面是經濟原因,另一方面是文化資源沒有轉化為文化產品,而已有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品位不符合消費者的需要,缺乏吸引力。未來的文化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任務尤為迫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中國氣派,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民族文化品牌十分重要。
未來五年,將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兩項頂級的世界活動在我國舉辦,對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帶動力。孫家正指出,「十一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要抓住的第三個重點是深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重點,突破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為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四是著力構建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完備的文化市場法治體系,建立靈活高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公平競爭的文化市場機制和堅強有力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五是提升對外文化工作的整體水平。堅持官方、民間、貿易並舉,整合國內文化資源,國內國外形成合力,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僅要介紹古老的中華文化,更要宣傳當代的中國文化成果。
6. 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化保護傳統村落要求
傳統村落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堅持規劃先行,禁止無序建設;堅持保護優先,禁止過度開發;堅持民生為本,反對形式主義;堅持精工細作,嚴防粗製濫造;堅持民主決策,避免大包大攬。
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
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維系著中華文明的根,寄託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但是,近一個時期以來,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精神,遵循科學規劃、整體保護、傳承發展、注重民生、穩步推進、重在管理的方針,加強傳統村落保護,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堅持規劃先行,禁止無序建設;堅持保護優先,禁止過度開發;堅持民生為本,反對形式主義;堅持精工細作,嚴防粗製濫造;堅持民主決策,避免大包大攬。
(三)主要目標。通過中央、地方、村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用3年時間,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以下簡稱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防災安全保障、基本的保護管理機制,逐步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綜合能力。
二、主要任務
(一)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村落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築,重點修復傳統建築集中連片區。保護古路橋涵垣、古井塘樹藤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二)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整治和完善村內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完善消防、防災避險等必要的安全設施。整治文化遺產周邊、公共場地、河塘溝渠等公共環境。
(三)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挖掘社會、情感價值,延續和拓展使用功能。挖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開展研究和教育實踐活動。挖掘經濟價值,發展傳統特色產業和旅遊。
(四)建立保護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落實責任義務,制定保護發展規劃,出台支持政策,鼓勵村民和公眾參與,建立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實施預警和退出機制。
三、基本要求
(一)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間的完整性,保持建築、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舊村不協調。注重村落歷史的完整性,保護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時期的風貌。注重村落價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經濟、社會等價值,防止片面追求經濟價值。
(二)保持傳統村落的真實性。注重文化遺產存在的真實性,杜絕無中生有、照搬抄襲。注重文化遺 產形態的真實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變歷史格局和風貌的行為,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製。注重文化遺產內涵的真實性,防止一味娛樂化等現象。注重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性,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面積比例,嚴禁以保護利用為由將村民全部遷出。
(三)保持傳統村落的延續性。注重經濟發展的延續性,提高村民收入,讓村民享受現代文明成果,實現安居樂業。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傳承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傳統習俗和傳統技藝。注重生態環境的延續性,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嚴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過度開發。
四、保護措施
(一)完善名錄。繼續開展補充調查,摸清傳統村落底數,抓緊將有重要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做好村落文化遺產詳細調查,按照「一村一檔」要求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統一設置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標志,實行掛牌保護。
(二)制定保護發展規劃。各地要按照《城鄉規劃法》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號)抓緊編制和審批傳統村落保護發 展規劃。規劃審批前應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以下簡稱四部局)組織的技術審查。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要編制文物保護規劃並履行相關程序後納入保護發展規劃。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要由保護單位制定保護措施,報經評定該項目的文化主管部門同意後,納入保護發展規 劃。
(三)加強建設管理。規劃區內新建、修繕和改造等建設活動,要經鄉鎮人民政府初審後報縣級住房 城鄉建設部門同意,並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應徵得文物行政部門的同意。嚴禁拆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未經批准前,影響整體風貌和傳統建築的建設活動一律暫停。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區劃內相關建設及文物遷移的,應依法履行報批手續。傳統建築工匠應持證上崗,修繕文物建築的應同時取得文 物保護工程施工專業人員資格證書。
(四)加大資金投入。中央財政考慮傳統村落的保護緊迫性、現有條件和規模等差異,在明確各級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基礎上,統籌農村環境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及美麗鄉村建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專項資金,分年度支持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支持范圍包括傳統建築保護利用示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歷史環境要素修復、衛生等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環境整治、文物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地方各級財政在中央補助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保護。探索建立傳統建築認領保護制度。
(五)做好技術指導。四部局制定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組織保護技術開發研究、示範和技術指南編制工作,組織培訓和宣傳教育。省級住房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財政部門(以下簡稱省級四部門)做好本地區 的技術指導工作,成立省級專家組並報四部局備案。每個中國傳統村落要確定一名省級專家組成員,參與村內建設項目決策,現場指導傳統建築保護修繕等。
五、組織領導和監督管理
(一)明確責任義務。四部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公布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制定保護發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組織、指導和監督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文物保護和利用,會同有關部門審核、下達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省級四部門負責本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編制本地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制定支持措施。地市級人民政府負責編制本地區傳統村落保護整體實施方案,制定支持措施,建立健全項目庫。縣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負主要責任,負責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的具體實施。鄉鎮人民政府要配備專門工作人員,配合做好監督管理。
村集體要根據保護發展規劃,將保護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發揮村民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主體作用。村兩委主要負責人要承擔村落保護管理的具體工作,應成為保護發展規劃編制組主要成員。傳統建築所有者和使用者應當按規劃要求進行維護和修繕。
(二)建立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四部局建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登記村落各類文化遺產的數量、分布、現狀等情況,記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村內基礎設施整治等項目的實施情況。推動建立健全項目庫,為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選擇、組織實施、考核驗收和監督管理奠定基礎。
(三)加強監督檢查。四部局組織保護工作的年度檢查和不定期抽查,通報檢查結果並抄送省級人民政府。省級四部門要組織開展本地區的檢查,並於每年2月底前將上年度檢查報告報送四部局。四部局將利用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和中國傳統村落網站公開重要信息,鼓勵社會監督。項目實施主體應公開項目內容、合同和投資額等,保障村民參與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的權利。
(四)建立退出機制。村落文化遺產發生較嚴重破壞時,省級四部門應向村落所在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瀕危警示通報。破壞情況嚴重並經四部局認定不再符合中國傳統村落入選條件的,四部局將該村落從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予以除名並進行通報。
六、中央補助資金申請、核定與撥付
中央補助資金申請原則上以地級市為單位。省級四部門匯總初審後向四部局提供如下申請材料:申請文件、各地級市整體實施方案(編制要求見附件1)、本地區項目需求匯總表(格式見附件2)、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明確要求的,應當同時按照要求另行上報。2014年申請中央補助的地區,省級四部門應於5月20日前完成報送工作。
四部局根據各地申請材料,研究確定納入支持的村落范圍,結合有關專項資金年度預算安排和項目庫的情況,核定各地補助資金額度,並按照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下達資金。各地要按照資金原支持方向使用資金,將中央補助資金用好用實用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