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龍亢有多少年的的歷史
龍亢鎮距今已經有2152年的歷史。
龍亢鎮建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西漢建元四年(公專元前137年)屬,漢武帝於此設龍亢縣,東漢至宋1200餘年裡,均為縣治所在。渦北老鎮區歷史遺存眾多,主要有: 「桓傅故里」、桓公墓、九廟十三閣、新四軍四師淮上紀念館等歷史遺跡。也是十大青年之一邵澤澤的故鄉。龍亢鎮自古為幾縣通衢,是懷遠縣區域經濟副中心,皖北較大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集散地,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經濟、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且是該地區少有的「天天逢」集鎮,八方輻輳,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交易場面熱鬧紅火。市場上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當地的扒豬臉、疙瘩雞、改刀魚、醋溜白菜、辣湯、燒餅等地方名吃,聲名遠揚。身置其間,能感受到濃濃的皖北農村集鎮特有的商業和文化氛圍。
B. 安徽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的墾地合作
「十一五」以來,省農墾集團把加強墾地合作、融入區域發展作為新形勢下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舉措加以落實,通過建立集團公司領導成員聯系有關地級市制度,圍繞城郊型農場開發,加強與農場所在市、縣主要負責同志的聯系接洽,提升合作層次,找准合作發展的切入點和地方發展的興奮點,主動以不同方式整體推進農墾融入區域發展。截止目前,集團公司已與省內宣城、淮南、蚌埠、六安、宿州、滁州6個地級市,中國種子集團、中石油、交通銀行、徽商銀行、安徽建工集團、國元集團、投資集團等多家央企和省企,安徽省農科院、農業大學、科技學院等科研院校和省旅遊局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相關農場與懷遠、郎溪、廣德、埇橋等14個縣區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明確了合作方向和合作項目,在合作共建中充分發揮農墾特色、產業優勢和資源效益,構建農墾新的融資和發展平台,實現了墾地互利共贏的合作成果。主要做法是:
一、墾地合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在墾地合作中,我們立足農墾,以城郊型農場為依託,按照「一個中心」、「兩個結合」、「三個堅持」的要求,即以加快發展為中心;與省委省政府大政方針相結合,與相關地市發展規劃相結合;堅持效益優先、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堅持因場制宜、因地制宜、創新合作方式,堅持由點到面、由單項到多項逐步推廣的合作步驟,全面實踐「開放辦農墾」。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堅持以集團為主導、以農場為主體、以土地和發揮農場現代農業示範帶動作用為平台、以項目為抓手、以共贏為目標,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農墾土地資源的最大優勢,實現當期效益最大化,長期效益制度化;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妥善安置合作發展中失地職工;堅持規劃先行,融入區域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二、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規范合作開發行為
我們開展的墾地合作是從城郊型農場土地開發運作和充分發揮農場現代農業示範帶動作用開始的。在土地開發中,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結合農墾實際,出台了《安徽農墾土地使用管理辦法》、《墾地合作開發管理辦法》、《墾地合作開發考評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提出合作開發要求,規范項目用地預審、審批程序,在工業項目、公益項目征地中,嚴格按照省政府規定的征地補償標准執行;在工業園區合作共享中,落實稅收分成獎勵和長效機制,保證農墾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商業土地上市方面,爭取土地凈收益墾地雙方共享政策。農墾內部按照「存量保證、增量共享」的原則,通過利益紐帶平衡集團公司、農場、職工、開發企業各方利益關系,激發合作發展的積極性。
三、因地制宜,因場制宜,不斷創新合作形式
按照「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因地制宜、一場一策」的總體要求,目前已形成多種合作發展的模式。
一是項目帶動模式。
省農墾敬亭山茶場位於宣城市郊,該場場部及山南等地約3萬畝土地納入宣城市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其中約3000畝在城市中心區,區位和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省農墾集團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東向發展」戰略和宣城市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以開發建設生態觀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主線,與宣城市政府共同實施敬亭山茶場山南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並配套建設居民住宅小區和生態旅遊度假區。此項目一方面盤活了農墾土地資源,實現了土地資本增值的最大化,茶場職工拆遷安置受益顯著;另一方面改善了宣城市部分市政設施和投資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1年省農墾集團與滁州市政府簽定戰略合作協議,以位於該市境內的5個農場為依託,就現代農業(種業)、汽車試驗場、農業產業化(大米等產業)、城鎮化建設(商住開發)、都市生態林業綜合開發(旅遊)等項目進行合作發展。
二是整體開發模式。
省農墾淮南農場位於淮南市東郊。省農墾集團以「合(肥)淮(南)同城化」為契機,抓住京福高鐵淮南站、淮蚌高速公路、206國道改線、淮河淮上大橋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均經過淮南農場場區,且京福高鐵淮南站坐落於農場區域的發展機遇,與淮南市共同開發淮南農場,並於2009年7 月成立了「淮南農場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與淮南農場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受淮南市政府和省農墾集團雙重領導,享受區級管理許可權和開發區財稅、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行使區級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和土地規劃建設管理等行政執法許可權。省農墾集團還與淮南市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了「淮南墾投建設開發集團公司」,主要從事淮南市東部濱湖新城區的開發建設。目前,淮南農場4.2萬畝土地已納入淮南市整體規劃,合理安排現代農業區、工業園區和新農村城鎮化建設試驗區等各類用地,11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及東部工業園區等項目陸續啟動,陝西重汽、山西煤機、中國建材等一批知名企業陸續入園,整體開發工作穩步推進。該項合作不僅提升了淮南農場整體經營水平,而且促進了淮南市的城市建設,達到場地共同發展的目的。
三是改革創新模式。
省農墾龍亢農場位於蚌埠市西郊,系全省100個綜合改革小城鎮之一。省農墾集團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合、蕪、蚌綜合改革試驗區」發展戰略,與蚌埠市政府合作,在原龍亢農場產業集中區基礎上組建「蚌埠龍亢農場現代農業自主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驗區以現有的龍亢農場產業集中區為基礎,藉助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創新機制,整合資源,著力建設農業科研基地、農業展示培訓基地、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綠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園、食品產業園、生態宜居城鎮和皖北農貿物流中心,從而成為蚌埠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目前,龍亢農場產業集中區已落戶工業和商貿服務企業近30家,年創利稅1500多萬元,並升級為「省級創業園」。投資4500萬元的農貿大市場年交易量15萬噸,輻射區域人口達10多萬人。
四是共建園區模式。
早在2003年,農墾與郎溪縣人民政府達成共識,共同招商引資,共建工業園區,成立了十字鋪工業園區,經過幾年發展,該園區於2010年升級為「省級創業園」。農墾與壽縣人民政府和懷遠縣人民政府也分別成立了壽縣工業園區和龍亢農場產業集中區,與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資。省農墾集團有11個農場位於國務院批準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之內。省農墾集團緊緊抓住這一戰略機遇,以農墾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工業園區為依託,積極爭取政策,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共建共贏。
五是科技合作模式。
省農墾集團與省農科院在龍亢農場共同成立了皖北科技創新中心,成功研發「皖科700」等小麥新品系、「綠旱一號」水稻和「皖豆28」等品種,並開展了國際合作水稻中國區高產栽培等試驗。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同選育繁殖優良小麥品系。開展了航天育種工作,為皖墾種業今後進一步佔領良種科研和繁育的制高點打下了堅實基礎。除加強與有關市政府合作發展外,農墾有關城郊型農場也加快融入縣域經濟發展。如,夾溝農場與宿州市埇橋區合作共建現代農業;水家湖農場與長豐縣合作發展草莓等高效農業產業;皖河農場充分利用土地、人力資源豐富及城郊型農場區位等優勢,著力發展高效蔬菜產業,打造安慶市菜藍子工程;碭山果園場與碭山縣進行場縣合作共建,發展小城鎮和特色水果等產業。
C. 龍亢鎮的人文歷史
龍亢鎮建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西漢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漢武帝於此設龍亢縣,東漢至宋1200餘年裡,均為縣治所在。渦北老鎮區歷史遺存眾多,主要有: 「桓傅故里」、桓公墓、九廟十三閣、新四軍四師淮上紀念館等歷史遺跡。也是十大青年之一邵澤澤的故鄉。龍亢鎮自古為幾縣通衢,是懷遠縣區域經濟副中心,皖北較大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集散地,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經濟、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且是該地區少有的「天天逢」集鎮,八方輻輳,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交易場面熱鬧紅火。市場上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當地的扒豬臉、疙瘩雞、改刀魚、醋溜白菜、辣湯、燒餅等地方名吃,聲名遠揚。因農業發達,糧食物產豐富,由高粱等多種糧食製作的「五糧醋」,也是當地的傳統特產,是「改刀魚、醋溜白菜、辣湯」等菜餚的點睛之料。身置其間,能感受到濃濃的皖北農村集鎮特有的商業和文化氛圍。
龍亢文化底蘊深厚,更是與新四軍一批老幹部結下不解之緣。根據《安徽旅遊周報》【第166期】報道內容如下「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3處中,懷遠龍亢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名列其中。
龍亢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位於龍亢鎮龍亢街西首火神巷南段,現有始建於民國初年的房屋20間,總建築面積308平方米。舊址原為當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軍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淮上行署,下轄懷遠、鳳台、蒙城、宿東、宿南5個縣,是當時行署辦公所在地和行署領導人生活起居之所,建立後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軍政素質的幹部和軍事將領,是英勇的淮上兒女不屈不饒抗擊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的歷史見證,是寶貴的革命歷史遺產。」
另外,龍亢鎮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對情侶,男的名悅,女的名怡,是他們開拓了龍亢鎮,龍亢三千年的歷史,從他們來到的那一天起,一千年出現一對男名悅、女名怡的情侶,那是一則神話,傳說悅跟怡就是他們的轉世一千年一次,所以悅跟怡的名字在龍亢都很少見,表達了淳樸可愛的龍亢人期望這個愛情神話繼續傳承下去的願望!
D. 龍亢農場的生產經營
安徽皖墾食品集團(龍亢農場)地處懷遠縣西部,1959年10月建場,因緊靠有多年歷史的懷遠縣古龍亢鎮得名。佔地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人,其中職工1850人。該場東鄰蚌埠,西接亳州,分別與懷遠、蒙城兩縣接壤。北靠淮河支流渦河,307省道自西往東穿場而過,洛陽-南京高速公路設有出入口。
集團下轄10個農業分場,一個農業科研所;二三產企業有雁湖麵粉公司、天鴻脫水食品公司、綠豐農資公司;參股皖墾種業等;代管2個農業行政村。
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527.48萬元,職均收入13984元,實現統一經營利潤239萬元(不含雁湖麵粉公司和種業公司),實現財政收入200多萬元。 1958~1978年,基本上是單一的農業生產,工副業比重甚小.建場初期以種植小麥,雜糧(山芋,高梁)為主,因土質瘠薄,生產技術落後,產量甚低,小麥單產徘徊在20公斤左右.1964年,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以利養地改土,並試種水稻成功,從而形成麥,豆,稻三足鼎立的格局.經濟作物一直處於從屬地位,主要有棉花,麻類,油菜,花生,甜菜等,約佔全部播種面積的10%.1966年以後,降為5%.1970~1977年,水稻種植面積曾擴大到萬畝,由於肥水保持率差,管理粗放,產量低,成本高,經濟效益低.
1978年,根據省農墾(局)廳的指導方針,確立了麥,豆,肥輪作制,每年有三分之一耕地種植綠肥(田菁,檉麻),從而改良了土壤,農作物產量明顯提高.1979年,小麥畝產達185公斤,是1978年前的1倍.1987年小麥畝產上升到366公斤,以後一直穩定在320公斤左右.1981年,種大豆1.3萬畝,畝產達92公斤,是60年代前的3倍多.1990年,大豆種植面積增至2.8萬畝,畝產102公斤.1982年水稻已全部淘汰,由於市場需求變化,1990年再度種植水稻700畝,畝產達428公斤,但麥豆輪作仍佔主導地位.由於大力推行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改良土壤辦法,選用良種和栽培技術的改進,80年代起,農業生產直線上升.六五計劃期間,糧食年平均總產749萬公斤,比1978年的457萬公斤增長63.8%;七五期間,糧豆年平均總產1100~1200萬公斤,又比六五期間增長37.6%. 從無到有.1984~1985年,由商業服務部發展為商業公司,下轄7個商業門市部和飯店,旅社,冷飲店等,並吸引場內外集體和個人經商辦店.場部形成的兩條商業街和場內各處的商業網點,使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1988年,國營商業營業額951.5萬元,創利17.3萬元.供銷業務歷來經銷計劃內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從1986年起參與市場經營.
1990年,銷售糧食,化肥,油料,煤炭,鋼材及農機配件等,盈利17.5萬元.建築,運輸業也有一定的發展.農場基本建設工程隊發展為建築公司,承建場內水利建築物和房屋,道路建設.1990年,實現產值87萬元,盈利3萬多元.農場運輸隊,80年代以前,擁有機動拖船,駁船和木船,水泥船多艘,船員近50人.1980年起為汽車隊所代替,現有各式載重汽車34部.1990年,汽車隊實現產值53萬元,盈利3.3萬元.改革開放以來,該場工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迅速發展.使一個過去貧窮落後,長期虧損的農業企業,轉變成為具有中等規模的農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的農業企業.
近幾年,該場堅持「科學規劃,滾動發展」,城鎮建設不斷完善,先後注入資金近億元,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目前農場城鎮有商貿企業23家,個體工商戶近2000個,從業人員超過8000人。鎮區形成了種子、糧食、化肥等農產品專業市場,其中化肥、糧食的年交易量分別達到10萬噸和50萬噸,是安徽省農村城鎮中最大的農資市場和糧油市場,日均營業額近200萬元,大大方便並滿足了農民的各種農產品交易。
安徽省龍亢農場生產的百畝水稻順利通過有機食產品認證(轉換期),成為安徽省內第二家從事有機水稻開發的企業。
有機農業是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各物種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植生產方式。有機產品就是遵循有機生產方式生產出的產品。
2005年午季,安徽省龍亢農場通過考察論證,選擇生態環境優良的農科所,使用優質的傳統粳稻,嚴格執行(IFOAM)國際有機標准體系規程按有機生產方式,試驗種植了100畝有機水稻,經一年多的努力,2006年11月順利通過了經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和美國國家標准協會—美國質量學會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ANAB)認可、專業從事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的權威機構---杭州萬泰認證有限公司的有機產品產品認證(轉換期)。
E. 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超生四胎罰款多少
超罰款標准指社撫養費徵收標准調節自資源利用保護環境適補償政府社事業公共投入經費符合定條件育公民徵收費用所依據標准 超罰款標准並沒全統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民代表或者其務委員根據本省情況制定計劃育條例確定其規制定權級市民政府制定本市計劃育條例例深圳市民政府 廣東社撫養費 第五十三條符合本條例規定育應按列規定徵收社撫養費:[2] ()城鎮居民超夫妻雙別按縣(市、區)城鎮居民均支配收入額基數性徵收三倍六倍社撫養費本實際收入高於縣(市、區)城鎮居民均支配收入其超部應按照倍二倍加收社撫養費;超二超應徵收社撫養費基數按超數倍數徵收社撫養費; (二)農村居民超夫妻雙別按鄉鎮農民均純收入額基數性徵收三倍六倍社撫養費本實際純收入高於鄉鎮農民均純收入; (三)未辦理結婚登記育第六十內未補辦結婚登記按本條第()項或者第(二)項規定計算基數徵收二倍社撫養費;未辦理結婚登記育第二胎按本條第()項或者第(二)項規定計算基數徵收三倍六倍社撫養費;配偶與育按本條第()項或者第(二)項規定計算基數徵收六倍九倍社撫養費 未依辦理收養登記收養按前款規定處理 深圳市社撫養費 第五十條 區主管部門按列規定徵收社撫養費:[3] ()超男雙別按計征基數性徵收三倍社撫養費;超二超應徵收社撫養費基數每超超數倍數徵收社撫養費; (二)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三項規定情形男雙別按計征基數徵收社撫養費 社撫養費育行發本市度城鎮居民均支配收入額徵收計征基數徵收度實際收入高於本市度城鎮居民均支配收入額其超部應按照超部兩倍加征社撫養費 江蘇社撫養費 罰款何算超罰款律術語叫社撫養費務院《社撫養費徵收管理辦》規定社撫養費徵收標准由各省制定張藝謀妻陳婷戶籍房江蘇錫所張藝謀相關處罰按照江蘇省相關規定[4] 位計系統工作員坦言於超事實際收入調查現實難執行於明知實際收入超普通民眾收入超富般按照高限征繳倍數事夫妻各自徵收社撫養費 現行《江蘇省口與計劃育條例》規定:社撫養費徵收城鎮居民孩前設區市或者縣(市)城鎮居民均支配收入計征基本標准;符合本條例規定育孩按照基本標准四倍繳納社撫養費;符合本條例規定育二孩按照基本標准五倍至八倍繳納社撫養費;實際收入城鎮居民均支配收入二倍除按照述規定繳納社撫養費外其超均收入部應繳納倍至二倍社撫養費錫市城鎮居民2012均支配收入35663元則作計算基數 錫計部門相關負責昨向新華社記者介紹接要求張藝謀申報收入並向社公布疑義按照相關規定收取社撫養費;疑義嚴格接受社監督待取效證據追加相關費用[5] 2徵收部門 符合定條件育公民徵收社撫養費由縣級民政府計劃育行政部門作書面決定縣級民政府計劃育行政部門委託鄉(鎮)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作書面決定 3欠繳處理 未規定期限內足額繳納應繳納社撫養費自欠繳起按照家關規定加收滯納金仍繳納由作徵收決定計劃育行政部門依向民院申請強制執
F. 懷遠縣有多少個鄉鎮
懷遠縣復轄7個鎮(城關制鎮、包集鎮、龍亢鎮、河溜鎮、雙橋集鎮、魏庄鎮、萬福鎮、唐集鎮)、9個鄉(淝南鄉、淝河鄉、褚集鄉、陳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荊芡鄉、找郢鄉)。
懷遠縣位於安徽省北部,距省會合肥市119公里,東與蚌埠市、固鎮縣、鳳陽縣相接,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毗鄰,南界淮南市,北與濉溪縣、宿縣接界。南北長62.25公里,東西最寬38.41公里。縣境總面積為2391.02平方公里。
G. 蚌埠懷遠
懷遠縣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懷遠縣懷遠縣是安徽蚌埠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安徽省北部,蚌埠市境西部,淮北平原南部,荊山海拔259米,塗山339米,夾淮對峙,蔚為壯觀。地處「泛長三角」經濟圈腹地,陸路、水路縱貫東西、連接南北。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安徽省雜交稻制種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
中文名稱: 懷遠縣
外文名稱: Huaiyuan County
行政區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 安徽蚌埠市
下轄地區: 10個鎮、9個鄉
政府駐地: 城關鎮
電話區號: 0552
郵政區碼: 233400
地理位置: 蚌埠市境西部,淮北平原南部
面積: 2400平方千米
人口: 130萬人(2007年末)
方言: 中原官話徐蚌埠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和暖溫過渡帶
著名景點: 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樓
火車站: 懷遠站
車牌代碼: 皖C
民系: 中原民系
行政代碼: 340321
目錄
基本介紹
懷遠概況
區位交通
歷史人文名人故地
源遠流長的懷遠縣建置沿革
夏商時期
秦漢時
三國南北朝時
隋唐時期
宋明清時期
近代
解放後
經濟發展綜合
工業
農業
基礎設施建設
大型項目
招商引資
第三產業
社會事業注重民生
社會保障
懷遠古城
行政區劃
歷史上其它懷遠縣基本介紹
懷遠概況
區位交通
歷史人文 名人故地
源遠流長的懷遠縣建置沿革
夏商時期
秦漢時
三國南北朝時
隋唐時期
宋明清時期
近代
解放後
經濟發展 綜合
工業
農業
基礎設施建設
大型項目
招商引資
第三產業
社會事業 注重民生
社會保障
懷遠古城
行政區劃
歷史上其它懷遠縣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懷遠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懷遠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5′-117°09′、北緯32°43′-33°19′。轄10個鎮、9個鄉:城關鎮、鮑集鎮、龍亢鎮、河溜鎮、常墳鎮、馬城鎮、雙橋集鎮(趙集村,小街村等)、魏庄鎮、萬福鎮、唐集鎮、 懷遠縣地圖
淝南鄉、淝河鄉、褚集鄉、陳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荊芡鄉、找郢鄉;龍亢農場。縣政府駐城關鎮。地處淮北平原南部,荊山海拔259米,塗山339米,夾淮對峙,蔚為壯觀。淮河流貫縣境東南,渦河、芡河在此入淮。北淝河、珪河流經北部,茨淮新河橫貫南部。年降水量912.2毫米,年均氣溫16.1℃。國家商品糧基地。特產武昌魚、懷遠石榴。 206國道和蚌(埠)阜(陽)公路過境。淮河、渦河、茨淮新河常年通航。民間盛行的花鼓燈,以鑼鼓伴舞。名勝古跡有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樓等。唐建禹王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懷遠概況
懷遠縣地處皖北、淮河中游,始建於1291年。全縣轄19個鄉鎮、365個行政村,一 懷遠縣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396平方公里,總人口130萬人。懷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塗山—白乳泉風景區現為安徽省重點旅遊風景區,擁有禹王宮、白乳泉、啟母石、卞和洞等名勝古跡。民間藝術花鼓燈蜚聲海內外,素有「東方芭蕾」之稱。懷遠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發達。縣城坐落於荊山、塗山腳下,渦河、淮河匯合處,距蚌埠機場僅10餘公里。津浦鐵路從東側經過,206國道、307與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渦河等九條河流並列其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懷遠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該縣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宜人。 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富,境內已探明優質石灰石儲量6.3億噸、鐵礦儲量500萬噸。這里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安徽省雜交稻制種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盛產優質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蔬菜、淡水魚、螃蟹、畜禽等。懷遠石榴、白蓮坡貢米、純王雜交稻種、許橋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燒全雞等名牌農產品享譽全國,倍受市場青睞。
編輯本段區位交通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腹地,陸路、水路縱貫東西、連接南北 。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名人故地
懷遠人傑地靈,漢代經學大師桓榮、曹魏四代輔臣蔣濟、東晉大司馬桓溫、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花雲等都出自懷遠。清朝咸豐年間御史、同治年間陝西總督林之望及光緒年間內閣中書林介弼,詩文聞名江淮,有「江左二林」之美譽。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宋玉琳、程良,當今聞名中國商界的傳奇 懷遠縣
人物史玉柱也是懷遠籍人士。近年來,懷遠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懷遠是安徽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兩基」驗收的百萬人口大縣,1997年、1998年連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省衛生先進縣」等稱號。懷遠花鼓燈是安徽兩花之一,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多次榮獲全國大獎,曾應邀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國演出,97年懷遠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花鼓燈藝術鄉」。
源遠流長的懷遠縣建置沿革
懷遠縣地處安徽省北部,位於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 懷遠縣境內有荊、塗兩山夾淮對峙,又當渦、淮兩河匯流之處,形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我國出現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時,這里經常成為爭奪角逐的戰場,因而這片地方的名稱,歷代迭經變更,歸屬亦有所不同。 懷遠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當我國還是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這里就設有塗山氏國。夏禹王娶塗山氏女為妻,他治水鑿山的遺跡至今猶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塗山南麓的一個村落大會天下諸侯,以後稱為「禹會村」。
夏商時期
夏、商兩代,全國分為九州(注1),這里屬徐州地(注2)。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注3),這里分屬青、揚(注3)二州地。春秋、戰國時,東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互相兼並,天下大亂,連年戰爭,這里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
秦漢時
秦代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注5),淮南為九江郡(注6)。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這里設四個侯國(注7),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曲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龍亢、向縣兩縣屬沛郡(注8)。王莽新朝時,當塗曾改名山聚,曲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注9),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
三國南北朝時
三國時,地屬魏境,龍亢改屬汝陰郡(注10),義成、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注11)。當塗、向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龍亢改屬譙國(注12),復設當塗,與義成、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 懷遠縣
南北朝時,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龍亢並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注一三)。以後南朝梁又佔領,除龍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注14)外,又設葛山縣。其後復被北朝北齊占據,設荊山郡(注15)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並為臨淮縣,曲陽並人定遠。
隋唐時期
隋朝將荊山郡撤廢,改設塗山縣屬鍾離郡(注16)。 唐代把塗山縣並入鍾離縣(注17),屬鍾離郡。五代十國時屬南唐,仍為鍾離縣。其後周世宗據有淮北時,在這里設「鎮淮軍」。
宋明清時期
北宋仍因唐舊制。南宋時,淮北一度淪人金國之地,在這里改設荊山鎮。金亡後,南宋收復,復設荊山縣。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於此設「懷遠軍」(注18),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並,改稱懷遠縣,屬濠州(注19),隸於安豐路(注20)。從此懷遠縣名沿用至今。 明代初屬應天府(注21),後改屬鳳陽府。 清朝初屬江南省鳳陽府(注22),後改為安徽省鳳陽府。
近代
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避到龍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
解放後
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17日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共轄城關、胡疃、河溜、包集、雙橋五個區,57個鄉。建國後行政區劃曾幾次作了局部調整。1952年5月,宮集區從鳳陽劃歸懷遠,改名為馬城區。1955年7月梅橋區桃園鄉的五個選區劃歸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劃歸鳳陽。1959年12月秦集公社劃歸蚌埠郊區,朱疃、耿集兩公社劃歸淮南市,1964年復劃歸懷遠。曹老集區於1950年由靈璧劃歸懷遠,更名新馬橋區,於1965年7月歸並固鎮縣。 懷遠縣1949年屬宿縣專署轄縣,1956年屬蚌埠專署轄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為屬縣,1983年7月改屬蚌埠市轄縣。 注釋: (1)九州:<禹貢>記載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州。 (2)徐州:古代九州之一。轄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地區,州置山東郯城,後移徐州。 (3)青州:古代九州之一。轄渤海與泰山一帶,即今德州、齊河以東,馬煩山以南及沿膠濟路向東至棲霞、乳山一帶,州置臨淄,後移至益都。 (4)揚州:古代九州之一。轄今安徽淮水和長江口以南地區汲江西、浙江、福建三省,還有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商城等縣。州置和縣,後移至壽縣。 (5)泗水郡:秦設此郡,轄今江蘇、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北,宿遷、泗洪以西,蕭縣{渦陽、風台以東地區。漢初改設沛郡,郡王江蘇沛縣。 (6)九江郡:轄今安徽、河南境內的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江西全省。郡置壽縣。 (7)侯國:指在封建社會分封諸侯管轄的地區。 (8)沛郡:詳見《北魏注》。 懷遠縣風景
(9)沛國:原為泅水郡,西漢時改為沛郡。 (10)汝陰郡:三國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所置。轄今安徽潁河流域及河南新蔡、淮濱等縣,後為潁州府、順昌府,郡置阜陽。 (11)淮南郡:即原九江郡。 (12)譙國:即今安徽省亳州市。 (13)馬頭郡:詳見《齊書州郡志》。 (14)臨淮郡:詳見《北魏注》。 (15)荊山郡:詳見《隋塗山縣注》。 (16)鍾離郡:詳見《隋書地理志》。 (17)鍾離縣:即今風陽縣。 (18)懷遠軍:詳見《宋史地理志》、《方輿紀要》。 (19)濠州: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所置。明初為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今為鳳陽縣。 (20)安豐路:安豐在今壽縣南、安豐塘北。路是地方區域名。為宋時置,金沿舊制,元時降為二等地方行政區域,隸屬於省。 (21)應天府:即今南京,見《鳳陽府志》。 (22)江南省:為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置。轄今江蘇、安徽兩省。康熙年間分設兩省。見《鳳陽府志》。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綜合
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宏觀經濟環境極為復雜的一年,也是我縣加快跨越發展的一年。全縣上下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凝心聚力,務實發展,順利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3億元,增長14.5%;實現財政總收入8.08億元,增長46.3%
工業
預計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6億元,增長25.3%。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6家。國電、華潤、浙泰等16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大富科技成功上市。開來環保科技和紙業、朗氏化學品、施封鎖業等項目建成投產。工業運行質量提升,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127億元,增長47.1%;利稅5.5億元,增長72.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75。工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1%。
農業
強化科技、政策措施,狠抓農業生產,全年糧食總產124萬噸,連續七年創歷史新高;實現肉類總產9.4萬噸、水產品產量3.7萬噸;農業總產值70億元,增長4.7%;農民人均純收入5340元,增長12%。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已達43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176家。加快農村土地復墾整理,全年完成土地整治項目80個、面積8500畝。加快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萬畝、除澇面積2萬畝、旱澇保收農田3萬畝;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3.15萬人。
基礎設施建設
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和給排水、道路、燃氣等專項規劃。全年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1億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3.2公里,建成區面積已擴大到22.7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1萬人,已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務工經商聚集中心。。加大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力度,拆遷1746戶、19.2萬平方米,禹城小區等老城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中央花園、遠大未來城等新城開發穩步實施。渦河四橋主體工程完工,南北接線工程加快實施。建成天然氣加氣站。重建欄桿橋排澇站。新建垃圾中轉站1座,改建公廁26座。新城區排澇工程啟動。以榮獲「安徽省首屆文明縣城」為動力,城市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快速推進,大禹文化休閑廣場開工建設,荊山體育文化休閑廣場規劃設計通過評審,城關圈堤生態綠化、渦河口灘地環境整治、307省道景觀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完成53條小街小巷、4座橋梁亮化工程,新增綠地面積12萬平方米。集中整治城市違法建設,市容市貌持續改善。堅持城鄉建設同步推進,完成30個村莊規劃編制,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投入資金450萬元,一批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初顯特色。
大型項目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5億元,增長38.3%。國電蚌埠電廠累計完成投資33.3億元,1號機組進入整套啟動試運行。配天通信、華泰特種鋼、祥宇鋼業、優提普採暖設備等18個工業項目建成投產,華潤年產10萬噸啤酒改擴建、浙康法蘭鍛造、博泰氟材料等39個工業項目快速推進。淮北大堤除險加固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3億元,荊山湖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湯漁湖行蓄洪區移民遷建等8個水利項目加快實施,北淝河窪地治理項目獲得立項。順利完成206國道災後恢復重建工程,改建縣鄉公路100公里,建成「村村通」道路87公里,完成25道渡口改造。雙溝渦河大橋已完成投資總額的63%,唐萬大橋開工建設,黃疃窯淮河大橋預可研報告通過評審。307省道收費站兩站合並西遷正式啟動。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共投入資金6022萬元,110千伏常春變電站投入使用,220千伏塗山變電站開工建設。全年編制儲備各類項目202個,《安徽省不銹鋼產業基地發展規劃》編報工作基本完成
招商引資
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重大項目招商責任人制度,創新招商方式,組建了不銹鋼、機械電子、農副產品及食品、建材能源等4個專業招商組,積極開展產業招商、駐點招商、以商招商,雨潤食品、中建材水泥等投資過億元項目成功入駐,華滔管業、建華管樁等項目相繼簽約。全年引進項目75個,實際到位資金48億元,其中引進外資3340萬美元,分別完成目標1.1倍、1.9倍。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分別達5.5億元、26億元。
第三產業
進一步落實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挖掘城鄉消費潛力,認真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消費品市場活躍。實現三產增加值37億元,增長13%,其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分別增長12.7%、11.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億元,增長19%,其中城鎮增長18.4%、鄉村增長19.4%。夯實旅遊業發展基礎,禾泉農庄賓館主體封頂,方陣中央賓館開工建設,何巷省級農家樂旅遊示範點項目啟動,大禹文化旅遊中心區項目付諸實施。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注重民生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認真組織實施29項民生工程,共投入資金7.04億元,生活保障、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各類項目加緊推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崗位5230個,新增農民工轉移就業11308人。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達1.76億元。切實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共投入教科文衛資金8.8億元,環境保護、人口計生、統計、雙擁、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信訪工作創新,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健全應急機制,高度重視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社會大局和諧安定。
社會保障
全年投入民生工程資金3.28億元,比上年增長2.1倍。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134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853人。穩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新增城鎮居民五項保險5.6萬人,將1642名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疇。發放城鎮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生活費138萬元。首批廉租住房開工建設,1500戶家庭獲得廉租房補貼,渦河口295戶停航船住戶得到妥善安置。全年發放農村低保金1842萬元,惠及35641人。新建和改擴建農村敬老院10所,農村五保供養金額達1751萬元。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對3871名貧困寄宿生、職業學校困難生給予補助,新建、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3.68萬平方米。城鄉醫療救助和重大傳染病人救助2320人次,發放救助資金32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108.4萬人,參合率達到94.2%。投入資金500萬元,完成6所鄉鎮衛生院、60個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發放獎勵資金51萬元,對792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進行獎勵幫扶。投入資金1712萬元,解決4.4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實現住房公積金全覆蓋,惠及全縣12367名幹部職工。成功為2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了復明手術。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懷遠縣轄10個鎮、9個鄉:城關鎮、鮑集鎮、龍亢鎮、河溜鎮、常墳鎮、馬城鎮、雙橋集鎮、魏庄鎮、萬福鎮、唐集鎮、淝南鄉、淝河鄉、褚集鄉、陳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荊芡鄉、找郢鄉;龍亢農場。
編輯本段歷史上其它懷遠縣
一,526年,薄骨律鎮改置靈州。後民戶增多,在原飲汗城置懷遠縣,隸靈州。534年,北魏東西分立,廢懷遠縣。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復置懷遠縣,並設懷遠郡治此,仍隸靈州,轄今銀川市、永寧縣、賀蘭縣及青銅峽市、石嘴山市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懷遠郡廢,以懷遠縣屬靈州(治今寧夏吳忠市)。大業三年(607年),屬靈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隸屬靈州。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城遭黃河泛損,遷今銀川市區。宋開寶年間,懷遠縣改置為鎮。西夏攻佔懷遠後,西夏國升為興州,又升為興慶府,尋改為中興府。懷遠之地名至西夏時消失。 二,明置懷遠堡,清雍正九年(1731)置懷遠縣,屬陝西榆林府。民國改橫山縣。橫山縣舊縣城原址在柴興梁山頂。195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H. 蚌埠市有幾區和幾個縣
截至2019年8月,蚌埠市下轄4個市轄區、3個縣: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蚌埠經濟開發區。
1、懷遠地處皖北,淮河中游,素有「淮上明珠」美譽。縣域總面積2212平方公里,總人口131萬。全縣轄18個鄉鎮、361個村(居),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白蓮坡食品科技產業園),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懷遠經濟開發區、龍亢經濟開發區),
2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龍亢農場、古城鎮),蚌埠市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龍亢農場)。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省科學發展先進縣。
2、五河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因境內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而得名。
建縣於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1073平方公里、丘陵面積17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85平方公里,人口67.7萬,轄14個鄉鎮、217個村(居),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沱湖)和1個省級森林公園(大鞏山)。
3、固鎮縣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北岸,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90C,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時,南北方大部分動植物能在此繁衍生長。
全縣地勢平坦,海拔16.0-22.5米,面積1363平方公里,人口65.2萬,耕地132.8萬畝,現轄11個鄉鎮,228個村(居)。縣城規劃面積38.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9.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人。
4、龍子湖區位於蚌埠城區東部,北依淮河,東鄰鳳陽縣,與鳳陽新城和縣工業園區接壤,下設1個鄉、6個街道(中心)。轄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人口21萬餘人,區人民政府駐治淮路706號。
5、蚌山區,是蚌埠市的中心城區,也是蚌埠市發源地。行政區劃面積83平方公里,人口約33萬人,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商貿中心,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文明城區、電子商務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6、禹會區轄區總面積331平方公里,其中原馬城經濟開發區、秦集鎮、長青鄉所轄共24個村由高新區託管,共114平方公里,禹會區實際管轄面積217平方公里。禹會區轄區戶籍總人口36萬人,其中高新區9.3萬人,實有26.7萬人(城鎮人口16.7萬人、農村人口10萬人),另有流動人口3萬人。
7、淮上區位於淮河北岸,是2004年3月蚌埠市委、市政府為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實施擁河發展戰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新區。新區歷經兩次區劃調整,現轄5個鎮2個社區,總人口26.8萬人,面積412平方公里,是全市轄區面積最大的行政區。
(8)龍亢鎮新農村擴展閱讀:
蚌埠的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今蚌埠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
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縣、鍾離縣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南宋時期,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分鍾離縣(今鳳陽縣)置懷遠軍和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朝時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治今鳳陽),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東屬濠州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宿州靈璧縣、泗州五河、濠州懷遠縣分領。
明朝時期,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鳳陽府懷遠縣、鳳陽府宿州靈璧縣、鳳陽府泗州五河縣、鳳陽府鳳陽縣。濠州先更名臨濠府後更名鳳陽府,全境均屬鳳陽府。
清朝時期,清沿襲明制全境屬鳳陽府,雍正年間泗州脫離鳳陽府,五河縣屬泗州,其餘均屬鳳陽府。其中鳳陽縣主簿衙門駐小蚌埠鎮,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
1914年,全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鳳陽、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
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
1938年,鳳陽縣城由府城遷至蚌埠,同時蚌埠又為安徽省會(當時名為鳳陽縣蚌埠鎮)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府城又重新作為鳳陽縣城),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宿縣地區。
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劃屬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