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農村「新」在哪裡
「新」在思路上。《建議》提出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新農村。為此,今後5年國家將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制,形成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機制和有利於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格局。
「新」在要求上。新農村20字要求,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今後5年國家將重點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新」在高度上。「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上,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為此,今後5年國家將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擴大農村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新農村20字要求的內在聯系很緊密:「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具體體現,「鄉風文明」是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環境氛圍,「管理民主」是體制保障。五個方面相互融通,相輔相成,互為推動。那麼,具體講,新農村主要應當具備五個「新」:
一是新村鎮。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是新農村的重要標志,只有建好新村鎮,新農村才有堅實的基礎。
二是新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需培育和造就千千萬萬個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有保障。
三是新風尚。除陋習、樹新風,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及鄰里和睦相處的良好環境氛圍是建設新農村的思想基礎。
四是新產業。縣有支柱產業、鄉有富民產業、村有板塊產業是支撐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產業支撐。
五是新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這是保證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措施。
⑵ 新農村的特點和內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特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時代特徵。這次新農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三大理念引領下的創新,是新農村最富時代特色的標志。二是綜合特徵。新農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生產領域或者某個環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綜合協調的發展。三是聯動特徵。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四是漸進特徵。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況和狀況都不一樣,新農村建設必須通過科學制定規劃來推進永續實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五是動態特徵。新農村建設立意十分高遠、內容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將
⑶ 以改革開放新農村新生活新建設為主題寫一篇作文3000字左右
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總共有1700萬知識青年從城市湧向農村。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農村的大部分知青回歸城市。
從城市到農村,又從農村回到城市,這一輪回,改變了知青的命運,也留下了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
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來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時有一些青年熱血沸騰,咬破手指寫血書,表示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也有一小部分人,從種種渠道感覺到了城鄉差別很大,不太想去。而我的態度既不十分積極也不推脫,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隨大流,這是我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上山下鄉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出發去貴州農村插隊的。我記得我坐上火車時,外面還穿著一件棉襖。「好兒女志在四方」人人都喊,喊的同時,我隱隱意識到:我們到農村去是紮根一輩子,不會再回來了。但那時更多的,是一腔熱情去接受再教育,相信我們應該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那時我們年輕、虔誠,也很狂熱,當然現在看來也有點盲目。
在貴州省的上海知青約有一萬餘人。
從現代大都市上海到閉塞、貧窮的貴州,路途遙遠,一路上我們的熱情也在疲勞打擊下慢慢地冷卻了。我們最先在貴州一個小城市貴定下了火車,在那裡鋪稻草睡了一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枕著稻草睡覺。
真正抵達我們插隊所在的修文縣,則是在第二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卡車之後了。如果說疲勞只是磨掉了我們的激情,那麼真正可怕的是踏進山區、山寨的剎那間,面對和我們想像截然迥異的農村時內心的巨大落差。到修文縣久長鎮時,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甚至不願意下卡車。她們就在卡車上跺著腳叫道:「我們是聽毛主席的話來的,是來建設新農村的,怎麼跑到這寸土不生的山區來了。」
現實從一開始就殘酷地顛覆了我們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那些美好的想法即使不是我們十多年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持我們來到農村的最主要動力,而這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處都在勝利前進的農村畫面完全不同。
當時我們是6個年輕人一起插隊落戶在砂鍋寨。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住的泥牆茅草屋。第一次看到這座茅草屋時,用呆若木雞來形容我們的表情並不為過。可生活還得繼續。
然而,當十年下鄉結束,要回歸城市時,我已經和許多農民一樣了。有時生產隊派我到貴陽出差,買打米機之類的農具。我就穿件破棉襖擠火車,沒有座位了,就席地而坐,和周圍的人一起聊聊天氣如何、收成如何。聊到天旱、洪水,我也會發愁,會想這青黃不接的日子大家都沒糧食吃了。
十年七個月的插隊生活教會我用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這是我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筆財富。我從小生活在上海,這10年則使我熟悉了最貧窮山鄉的生活。也正是在這些日子裡,我開始思考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這一代人的命運,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真正生活。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後來我在貴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出來,這些都可說是得益於十年又七個月的農村生活。
1700萬知青的回城心願
「一擁而下」的170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之後,諸多涉及生計、生存的根本問題一並冒了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文革」的復雜性,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現實,問題的堆積終究釀成了知青雪崩般的回城浪潮。1980年,中央作出決定:從當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一律作為待業青年,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10年中,我們可謂是身在農村,心向都市。當時惟一溝通的渠道就是給家裡寫信。我們6個人,無論誰家來信都能激起我們的興趣。信里提及關於上海的消息,像是夏天天氣有多熱,冬天如何的冷,甚至黃浦江畔外灘流氓鬧事,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心是和城市聯系在一起的。
在經歷多年的農村插隊生活後,知青共同的心願就是上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而是因為他們真正了解到如果他們不回去,單靠天天勞動,是不能養活自己的。
我插隊所在的砂鍋寨是方圓二三十里最富裕的寨子,每天要跋山涉水,挑糞、挑灰、耙田、犁田、進洞挖煤。我身邊有一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典型的生產隊,從早干到晚,每天勞動日值只有8分錢,是有名的「郵票隊」。之所以被稱作「郵票隊」,是因為「文革」期間,中國所有的郵票票值都是8分錢。
1973年,毛主席收到了李慶霖寫來的信。信中反映知青下鄉中的諸多問題。毛主席作了「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的回復。而「文革」結束,思想松動,果然鑄成了知識青年雪崩般的回歸浪潮。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回城潮、新疆阿克蘇事件更是將回歸浪潮推上了最高點。幸運的是當時黨中央和國家領導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傳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1975年,我當時正在耕讀小學教書,師范院校來招生,有三大招生優待政策,特別優待上海知青中當了民辦教師的人。我的條件都符合,但我沒有報名。因為我當時在小學教書,我走了,200個學生就沒有老師了。不過,更主要的是這個小學校課表是我排的,我有很大的自由。比如,下午我可以排一些其他農村老師也能教的體育、勞動、自修課,而我就能騰出時間寫小說。可以說我是有些私心的。為了能夠寫小說,我選擇了留下來。
第二次機會我也沒有要。當時復旦大學到貴州招生,成績只要求190分。我已經出了三本書了,招生的老師對我說只要你寫一篇作文,我們把分數打得高些,其他五門分數加起來你還不用達到90分。我婉辭了他們的好意。那時我正在寫《蹉跎歲月》。
我的情況和大多數知青不同。《蹉跎歲月》完成後,1979年10月,我被調到了貴州省作家協會,就這樣,我在滿腦子只有出書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我連出了3本書,稿費是每千字2元至5元不等,總共拿到了400元。實事求是地說,我是1700萬知識青年中運氣較好的。
我真正回到上海是在1990年,是在上海領導關心下才調回的。當時貴州也想挽留我。後來我獲知當時貴州領導曾有這樣的表示:如果本人堅決要走,也不要硬卡。再加上我母親年事已高,我便再次爭取,終於得以調回上海。
⑷ 城市化和新農村與美麗幺村有什麼區別
城市化指的是工業文明發展模式,通過擴大城市體量和功能,使各種生產要素人力、資本、技術等集中,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方式。而新農村是相對於舊的破敗貧困的農村而言的,美麗鄉村則著重表達對優美環境的追求,這兩個名詞都是國內對農村建設目標的表述。
遺憾的是從目前地方政府的做法看,似乎已經把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同於簡單的城鎮化,通過城市擴張、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措施,使農民都轉變成市民,農村成為城郊。農民生活福利沒有多少實際提高,而農村的故鄉文化全被刨除。
所以中國應該走城鄉二元共生的城市化道路。或者說,應該走城市化和鄉村復興並舉的道理。因為西方國家的單一城市化模式,已經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繼續走這條不歸路,絕對無法實現偉大復興。未來應該是鄉村利用現代便利的高鐵、互聯網、新能源技術,根據自己的特點優勢,發展各種可持續經濟,如有機農業、文化旅遊、養老休閑等,實現不砍樹、不挖山也有好收入,不搬遷、不奔波也有好生活。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鄉土農耕文化,也能繼續綿延發展下去。中國鄉村將和城市一起成為兩翼,共同助力中國夢的最終實現。
更多資訊可以參看微信公號「生態文明觀察者」
⑸ 新農村,新城市 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一個大人
⑹ 積極向上傳播正能量的主題需要繪畫。都有什麼主題
祖國新貌、大好河山、城市新榮、新農村、祖國花朵、幸福晚年,太多了!
⑺ 農村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農村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這幾組到底是什麼關系!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回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答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農村城鎮化、農村新型城鎮化是不標準的提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會全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的,即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概括地說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不矛盾,也可以說新農村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方面。
⑻ 什麼是新農村
新農村
所謂"新農村"應該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新農村的范疇。
1、「新房舍」就是農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體現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徵。他批評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農村出現的"農民豪宅",看起來繁富講究,其實有土地和資源浪費之嫌。在建設新民居時要加強管理、統一規劃、廣泛採用節約的新技術。
2、「新設施」就是要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這是新農村的重要"硬體",往往成為制約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基礎"瓶頸"。
3、「新環境」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像農村的生活垃圾區、污水溝、廁所、畜禽住所應按照衛生標准規劃和建設。這也正是我國農村和發達國家農村的主要差距。
4、「新農民」有了新的設施和環境遠遠不夠,關鍵要有具備現代化素質的新農民,即"四有農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在農村教育、農民培訓和文化道德建設上,我國農村要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農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沒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5、「新風尚」就是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像浙江一些富裕農村大修豪華墳墓等現象就不符合"新風尚"的要求。
新農村之所以「新」意義在於:
1、生產發展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2、生活寬裕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強扶貧開發工作。
3、鄉風文明 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
4、村容整潔 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
新農村與新民居
1、新民居是新農村的標志性建築符號。
中國農民的傳統,有的錢,首先要蓋房,因而民居的建設水平往往成為一個地方富裕程度的外在體現之一。在新農村的建設中,經過統一規劃而以全新面貌出現的新民居,將成為新農村的標志性建築符號。
2、新民居是現代民居文化與農業文化的全新展示空間。
民居不僅僅是一個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的空間場所,它同時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像力、文化意識和精神價值,是居住文化與農業文化的體現。新民居的建設是建設農民的新民居,將傳統文化內涵融入現代建築手段中,將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新民居有望成為農村旅遊的重要接待設施與景觀組成部分。
民居,顧名思義,指老百姓居住的房子。在構成旅遊活動食、住、行、游、購、娛的基本要素中,住、食、游、娛是農村旅遊中可以在民居空間中進行的主體內容。人們常說的「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這樣的「農家樂」等就是以民居為主要遊憩空間而進行農村旅遊的具體體現。民居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在新民居的改造與建設中,保存並很好體現出來的傳統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內涵也能夠成為農村旅遊中的重要景觀組成部分。
新農村建設案例:鄯善縣蒲昌村新農村
2007年底,受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縣委、縣政府的邀請,著名旅遊規劃策劃機構——北京綠維規劃設計院承接了鄯善縣蒲昌村新農村建設的改造工程,負責整個項目的方案設計及後期的施工監理工作。 蒲昌村位於城市郊區北部,緊鄰AAAA級旅遊景區庫木塔格沙漠,是城市、景區、鄉村的交匯節點,非常適合於開發旅遊。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有關專家經過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確定的設計手法和目標是:用獨特的地域性語言展示城市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景觀、用原生態的建造手法塑造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和旅遊品牌、用真心為農的設計理念詮釋新農村建
⑼ 新城市,新農村新在哪裡,實例說明
兩個小傢伙不愧是將門虎子
⑽ 繪畫的來歷
中國的繪畫工藝十分古老,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七千餘年的。最初的中國繪畫,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漸而發展到畫在牆壁、絹、和紙上。
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筆和墨,以及天然礦物質顏料。在無數畫家不斷探索、創新的努力之下,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並有著自己獨立的繪畫美學體系。
照這么說中國工藝也十分古老,也可稱之史前繪畫。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
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10)新農村新城市繪畫擴展閱讀: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
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中國畫家故事:
齊白石是我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最善長畫小蝦小蟲等小動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頗有建樹。齊白石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
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
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
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他吃飯,他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
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閑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的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