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屆全國新農村建設先進模範事跡人物,詳情
由中國東北亞國際技術經濟合作促進會、環球智庫研究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第三內屆全國社會主義容新農村建設先進模範人物事跡徵集活動表彰大會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北京、河北、山東的蔣模華、王井義等長年工作在基層的「三農」幹部獲得新農村建設十大先進人物獎。何俊峰、劉文濤、何國庭、彭清慧、抱雪等作者獲得優秀作品獎。
Ⅱ 國內新農村(新農企)建設典範有哪些
華西村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全村共有380戶,1520人,面積0.96平方公里。2009年,華西村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是中國目前最富有的村子)
華西村從2001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一分,就是村與企業要分開,把新合並的16個村規劃成12個村,合並後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二是勞動力在同一條件下統一安排,三是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四是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 .和周邊的16個村一起組成了大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2000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2009年,華西村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吳仁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華西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5年,全村實現銷售超300億元,每戶村民的存款最低100萬元。
Ⅲ 新農村的容貌是什麼樣子
美麗新農村建設之後的容貌是寬敞的柏油路馬路,現代化的廣場公園社區公共休閑娛樂設施,有安全的景觀護欄裝飾,家家戶戶住上了新的房子,大部人有四輪代步車,學校美麗整潔電腦教學設施聯網,山清水秀,環境整潔,人人講文明,機械化農耕!總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Ⅳ 改革開放後有哪些引人注目的新農村
根據我國目前沿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已走向小康生活的農村居民社區現狀和世界發達國家農村的情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確立以下九個標志:
——農民居住集約化。中國農民居住的分散性、隨意性,是自古以來存在的顯著特徵。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看,人類群體居住的集約化程度,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凡現在保存下來的農村千年文化古鎮,當代經濟發達地區的強鎮、名村,無不是農民高度集約化的居住地。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居住集約化為突破口,使各地農村的土地利用達到集約和節約的目的。只有實現農民居住集約化,才能提高住房質量,提高抗災減災能力。農民集約化居住、加強了農戶之間的緊密性聯系,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鄉村文化,創造了條件;便於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大大降低通電、通信、通氣、通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和公共設施的管理成本;便於集中環境污染治理,便於發展循環經濟;便於農民生產專業化分工,便於節約的土地進入農村工業用地流轉。
——生產方式合作化。農民生產方式從一家一戶轉向專業合作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趨勢,是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當代的農民合作化,主要建立在產業化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產業化生產以規模化、商品化為特徵,面向市場。實現商品規模化的產業化生產,必須靠專業化的分工協作,才能提高生產率,實現效益最大化。專業分工的產業化生產組織者,要靠面向市場的農業企業平台或農業專業協作組織進行市場運作,而不是靠傳統的自然村、行政村自治組織集體領導行為來進行,這是當代新農村生產方式區別於過去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的最大不同點。
——生產工具機械化。機械化水平是衡量農村、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確保提高農村生產力,促進更多的勞動力轉移,徹底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據。
——農民享受公共產品公益化。新農村要重點加強公共產品公益化建設。根據現代農民的生活需求和社會制度所應承擔的義務,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文化、娛樂、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產品設施的政府投入。同時,制定鼓勵政策,在貸款、稅收、財政上,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積極開拓公共產品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公共產品管理機制和制度,全面構建農村公共產品服務保障體系。
——農民素質知識化。重點包括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盲教育、職業教育等,全面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農民流動市場化。勞動力轉移的市場化,主要是通過城鎮化建設,讓勞動力資源在城鄉配置上趨於合理,減少農村勞動力盲目流動和農民工受歧視現象,讓農民在城鄉流動中能安居樂業。國家應頒布《農民遷徙法》,從法律上保證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的合法權益,明確農民工就業最低工資標准政策、勞保政策、醫療工傷、養老保險政策、戶籍政策、農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同等教育待遇政策等等。通過法律政策的保護引導,逐步使進城農民成為城市安居樂業的產業工人和永久性居民。
——農民醫療、教育制度化。通過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民醫療、衛生、教育保障制度,使農民醫療、衛生條件改善,降低非正常死亡率,提高平均壽命指數;讓農民人人都享受文化教育、素質教育的平等條件。通過制度建設,加強對農村醫療、教育網點布局的規劃和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醫療、教育設施的規模和檔次。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和實施全民教育制度,使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重病不出縣;農民掃盲不出村;農民子女幼教、小教不出村,中教不出鄉,職教不出縣。
——農民養老保險普及化。實現農民養老保險普及化,才能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這是穩定農村、繁榮農村、落實計劃生育國策的根本保證,這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追求的最終歸宿。
——城鄉服務一體化。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使城鄉服務一體化,使農民轉為市民成為現實。
Ⅳ 新農村,新社區
唯一的辦法就是防止拆遷。一個類似的情況,民政部局不關心,新農村建設應僅是一個自願性的項目,所以不僅要防止拆遷。
Ⅵ 怎麼做一個新農村的新村民
引進現代化機械、
科學生產、盡量不撒農葯
帶領大夥一起致富
Ⅶ 新農村「新」在哪裡
「新」在思路上。《建議》提出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新農村。為此,今後5年國家將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制,形成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機制和有利於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格局。
「新」在要求上。新農村20字要求,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今後5年國家將重點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新」在高度上。「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上,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為此,今後5年國家將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擴大農村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新農村20字要求的內在聯系很緊密:「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具體體現,「鄉風文明」是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環境氛圍,「管理民主」是體制保障。五個方面相互融通,相輔相成,互為推動。那麼,具體講,新農村主要應當具備五個「新」:
一是新村鎮。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是新農村的重要標志,只有建好新村鎮,新農村才有堅實的基礎。
二是新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需培育和造就千千萬萬個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有保障。
三是新風尚。除陋習、樹新風,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及鄰里和睦相處的良好環境氛圍是建設新農村的思想基礎。
四是新產業。縣有支柱產業、鄉有富民產業、村有板塊產業是支撐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產業支撐。
五是新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這是保證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