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資金管理政策有哪些
一是項目立項實行招投標制。財政部門會同主管部門將項目資金的投向、用途、投資規內模及項目立項條件、容形式、要求以項目指南的形式予以發布。項目單位按要求編制項目建設方案,填制財政部制發的《財政農業專項資金管理標准文本》,向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進行立項投標。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對投標的項目方案進行審查和評估論證,篩選出符合條件的項目,經政府領導批准後立項實施。
二是項目實施實行項目合同制。項目確定後,由當地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與項目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明確各自的權利和責任。項目合同書詳細規定項目的實施內容、建設要求、時間進度、資金來源及用途、實施措施等條款,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完成。
三是資金管理實行報賬制。對重點項目資金統一實行縣級財政報賬制。報賬部門根據項目合同支出預算進行報賬、撥付報賬資金,並實行項目資金按項目進度撥付制度,預留10%的報賬資金,待項目完成驗收合格後撥付。
四是項目竣工驗收實行審計制。項目完工後,項目單位聘請中介機構進行工程造價審計和財務決算審計,並出具審計報告。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嚴格項目竣工驗收標准,對項目未完成的,或資金管理不合格的,督促項目單位限時整改。
② 建設新農村鄉政府資金來源問題。
給你個範文,裡面地名自己改就行。 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及建議
――橫山縣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調查人:~~~
-----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6級
調查時間:2007年7月
調查地點: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城關鎮
調查背景:本人今年暑假參加了我院組織的「您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活動,在調查中對橫山縣城關鎮的十戶農戶以及一處行政村領導機構進行了問卷調查,之後在橫山縣縣委,縣政府,國稅局以及審計局進行了相關數據的調查。發現了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總結出了一些個人建議,如下文。
根據我所調查,橫山縣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年支出需15萬元左右,規模相對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於10萬元。但目前大多數村的經濟現狀都不樂觀。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約,企業改制斷了收入,稅費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資沒了收入;二是經濟發展空間小,受制於有限土地資源、資金和自然資源;三是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預見性支出不斷攀升,正常運轉難以為繼。村級集體往往經濟薄弱、無錢辦事,這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
巨額的鄉村債務對基層組織運轉、農村社會穩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1,是違法行政的重要誘因。鄉村出現收支失衡後,鄉村幹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資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對人收取各種費用,因而,農村「三亂」久治不止;為了彌補工作經費的不足,鄉村兩級均熱衷於違規徵用土地搞建設,通過炒地皮,從中獲取20-30%的收益;由於經費緊張,驅使政府機關和幹部採取各種隱蔽手段經商辦企業;為確保正常運轉,鄉村幹部千方百計找門路,以項目建設為幌子,通過非正常途徑,採取非正常手段,爭取上級支持,以彌補工作經費不足。
2、直接影響黨的執政能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沉重的債務包袱,使鄉村主要領導整天處於「借新債、還舊債、躲追債」的狀態下,影響了他們謀劃經濟發展的精力;橫山縣的幹部工資只有榆林市的1/2、西安市的1/3,並且還不能按時發放。鄉村幹部為墊交稅費、墊付工作經費,每人手裡攥著幾千元、上萬元乃至10多萬元的「白條」,兌付遙遙無期,鄉村千部人心渙散、意志消沉;面對存量和增量均嚴重不足且強制帶病超負荷運行的農村基礎設施、亟待完善的社會事業公益設施,鄉村二級無力改造和建設,農村公共產品供需脫節的現象更加嚴峻;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有限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和教育經費被鄉村挪用已習以為常,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基礎教育。沉重的債務包袱,致使鄉村二級運轉困難,公共服務職能難以正常發揮,勢必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同時,由於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民增收致富。
3,有損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巨額的鄉村債務使鄉鎮政府、村委會成為農村最大的債務人。對內,欠鄉村幹部的工資和公款私墊費用,對外,大到欠金融機構貸款、施工單位工程款,小到欠水電費、運費、餐費、辦公用品費,而且在目前狀況下,鄉村根本不具備償還能力,只能採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應對之策,社會公信度大打折扣。搞得鄉村幹部聲名狼藉,無法開展工作。
盡管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難。農民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挑戰。
首先是種養業增收難。農業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穩定性較大。雖然國家對農民實行了種糧補貼,但生產資料和機械作業費等持續漲價,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農民從事種養業增收困難。二是產業化帶動難。近幾年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還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四是政策性增收難。自2005年起,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及其附加,「一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途徑。
一、農業政策執行情況
稅費改革前的2001年,橫山縣農民的稅費負擔情況為:農業稅28404509元、農業特產稅5160000元、生豬屠宰稅1352700元、鄉統籌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負擔98元,畝平(按計稅面積計算)負擔108元。一些臨時性攤派和搭車收費(約30元以上/人)尚未計算在內。
2002年稅費改革時,橫山縣核減一批不合理計稅面積,合理確定計稅產量,取消農業特產稅、生豬屠宰稅,將農業稅費門類規范為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稅費改革使農民減負約30元/畝。
2004年農業稅稅率由7%下調至4%,全縣農業稅及附加總額3304萬元,人平負擔31.98元,畝平負擔35.30元,較2001年下降67.42%。 2005年,農業稅全免,全縣預計免徵農業稅6046.4萬元,從此,農民完全從稅費負擔的梏桎中解放出來。
2003-2004年,橫山縣共減免農業稅10116.4萬元,得到了上級財政等額專項轉移支付。
2002-2004年,橫山縣共下援農業稅災社減免2163.7萬元,重點照顧貧困村組的農戶、五保戶、烈軍屬、殘疾人、受災群眾和水庫庫區內的困難群眾。
2004年,橫山縣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發放直補資金970萬元,糧補資金1544.4萬元,使農民直接增收2514.4萬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橫山縣農民收入情況
〈一〉、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及構成的變化情況。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內增加1037元,增長39.2%,年均遞增8.62%。
2000—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度增長具有極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較1999年增長3.97%,2001年較20001年增長5.3%,2002年較2001年增長5.7%,2003年較2002年增長7.5%,2004年較2003年增長16.3%)。5年中,農民收入雖穩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間增速低於8.62%的年均增速;其增長規律具有較強的階段性和明顯的跳躍性,前四年為低速期,年均增速僅6.17,2004年為快速增長期,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長16.3,首次超過城鎮居民純收入增返5.3個百分點。若沒有2004年的高速增長支撐,就不可能實現8.62%的年均增速。
5年間,農民純收入的構成基本穩定。家庭經營收入佔60.78%,5年間的增減幅度穩定在58—2.5%之間;工資性收入佔36.19%,5年間的增減幅度穩定在34.3~38.9%之間;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僅佔0.87%、2.16%。橫山2004年農業總產值10.3億元,農業增加值9.21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87.4萬畝,糧食總產量85.72萬噸,出欄牲豬134.49萬頭,農民人均純收入368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6%、8.5%、17.3%、14.7%、8.4%、16.3%。以上數據顯示,隨著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為核心的支農扶農政策的頒布實施,農業和農村取得了多年以來難得一見的好形勢,糧食生產在短期內實現了恢復性增長,農產品全面豐收,農業效益明顯提高,特別是農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成為國家宏觀調控下,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業大縣縣域經濟的最大亮點之一。
〈二〉、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
1、農民收入的增長仍然依賴於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收入來源渠道依然狹窄。
2、農民收入增長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連,2004年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是政策效應。免徵農業稅不僅使農民減輕了負擔,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根治了農村亂收費的痼疾,使各種巧立名目的搭車收費失去其依附的載體。3、較長時期內農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橫山縣2000~2004年為例,年均增速僅8.62%,其中,2000年較1999年僅增長3.97%,2001年增長5.3%,2002年增長5.7%。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00~2003年的農民收入增長處於停滯和負增長狀態。
4、農民收入的內部分化日趨加劇。今年,我調查了1個村10戶農戶的收入情況,戶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4戶,佔40%;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5戶,佔50%;年收入1000~5000元的1戶,佔10%。
三、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
1、農民增收的空間非常有限。1998年以來,農民收入持續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歷了10多年的家庭經營後,農村生產力、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效率已經發揮到了極至,在新的經濟體制、產業格局、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出現以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必然進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產、增收、增效緣於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幫忙,政策的引扶效應和市場的刺激效應又一次發揮到了極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發展態勢已屬不易,要謀求新的發展和突破,難度可想而知。
2004年,我國農產品的平均關稅從45%下降到17%,許多農產品的關稅普遍下調20—30%,國際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價格也將下降20—30%,農產品價格回落的壓力越來越大。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已經無法經受國際國內大市場的沖擊,國內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
2005年,農產品價格就遭遇「寒潮」,稻穀價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工資收入己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就業機會增多的影響,尤其是城鎮建築業、製造業等對農民工需求大的產業增長強勁,民工外出務工尋找工作的機會相對較多。。但是橫山縣的勞務經濟至今是一種自發經濟,管理鬆散,組織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視,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勞務輸出市場。
2、農民增收的風險性系數大。農村是一個龐大的「露天工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民是「靠天吃飯」。目前,我國農業風險保險制度還很不健全,一遇自然災害,農民就只能望天興嘆。
3、農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受思想觀念、認知水平的限制,農民死抱自己的一畝三分自留地不放,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土地浪轉機制難以形成,產業結構調整步履艱難。作田、養豬、打工不可能使農民收入出現量的飛躍和質的變化,增收動力明顯不足。
況且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卻一路飈升,因生產資料漲價,2004年橫山縣「二補一免」政策給農民帶來的收益被生產資料漲價幾乎全額抵消。
透過漲價現象還是可以發現一些不可忽視的深層次的問題。一是近年來,輿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宣傳有失偏頗。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把農村形勢說得天花亂墜,片面宣傳和誇大成就,對仍在存在的各種問題輕描淡定,給人以「三農」問題已經解決,農民已經富裕的輿論誤導,各行各業,特別是生產資料生產商和經銷商也就爭先恐後來分「蛋糕」,為生產資料漲價造勢。國家在農業生產資料的「產前」補貼方面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投入大量資金,但真正的「好處」往往落到了生產企業和經銷商手中,最終受「擠榨」的還是農民。
③ 貧困新農村建設省級補助資金屬於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嗎
記者在下鄉采訪時,常常有農民朋友詢問:現在國家在弄新農村建設,我們很...我省農村危房改造享受政府補貼的條件可以簡略表述為國家級貧困縣的貧困戶
④ 新農村建設補助資金是什麼性質的錢款
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專款專用。
⑤ 中央扶貧新農村建設,最高一個人口補貼多少資金
目前國家扶貧政策只是提出了「精準扶貧」這個口號,很多詳細的大綱和細節都沒有指定出來版,所以要權想確定你說的最高每人補貼多少錢我覺得很難下結論,而且每個省份情況也不一樣,比如廣東和甘肅,一個富一個窮,標准都不一樣,那補助的金額肯定也不同了。
二,我覺得扶貧關鍵還是要解放思想,不然給再多錢也是空,西部大開發搞了幾十年窮的地方還是窮,東北振興投了無數億結果現在遼寧經濟倒數,思想跟不上,給錢也只能解決一時溫飽,我覺得除了給老弱病殘發放金錢補助外,其他扶貧的錢應該用在下一代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學校,醫院,公路等建設)上,只有改善基本條件和人們的思想,貧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⑥ 新農村改建資金全部是政府出嗎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關於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指導內意見》中提出,農村容危房改造資金以農民自籌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助為輔,並通過銀行信貸和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集。至於補助標准,各地要從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的實際出發,參考農村危房改造方式、成本需求和補助對象自籌資金能力,合理確定補助標准。中央補助標准為每戶平均5000元。各地可在確保完成改造任務的前提下,結合翻建新建、修繕加固等不同情況自行確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分類補助標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提供消費信貸。最近,農業銀行河南分行已經在新鄉開始對農民建房提供信貸支持的試點工作。就新農村建設來說,針對有些地方基層政府出現的一些強制農民拆建房屋的情況,有關部門負責人特別指出,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是指導和合理引導,農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應當尊重農民意願,不得強行拆建或強制農民拆建房屋。對一些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中需要的集資問題,也必須堅持農民自願原則。
⑦ 國家給予新農村建設補貼資金60000元人民幣,老百姓還需在拿30000元嗎
不需要 我們這邊真他媽太坑了 蓋一個四五十個平方自己還要出兩萬五 他們補貼的只有三萬還有不給一次性一次拿一點 比如那個主人不給蓋 他們就隨便弄一點非牆就那些沒了他們吃了
⑧ 國家新農村建設補助是多少
有補助,只是沒有統一標准。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關於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農村危房改造資金以農民自籌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助為輔,並通過銀行信貸和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集。
至於補助標准,各地要從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的實際出發,參考農村危房改造方式、成本需求和補助對象自籌資金能力,合理確定補助標准。中央補助標准為每戶平均5000元。各地可在確保完成改造任務的前提下,結合翻建新建、修繕加固等不同情況自行確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分類補助標准。
在此基礎上,對東北、西北和華北等三北地區試點范圍內農村危房改造建築節能示範戶每戶再增加2000元補助,補助對象重點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和其他農村貧困農戶。
安徽的新農村建設補助是這樣的,可以參考:
一、道路建設
(1)公路硬化(村道寬3.5m以上,社道寬3m以上,厚度20公分)50000元/公里;
(2)硬化通戶路每米獎勵10元;
二、民房打造
(1)房屋新建每間獎勵200元(其它獎勵標准與舊房裝修一樣);
(2)封檐座脊每間獎勵30元;
(3)外牆貼磁磚每平方米獎勵3元;
(4)外牆刷塗料、搓沙每平方米獎勵2元;
(5)院壩硬化每平方米獎勵8元;
(6)新修欄桿每米獎勵4元;
(7)修建花台每平方米獎勵4元;
三、一建四改
(1)改井一口獎勵100元;
(2)改廁每戶獎勵100元;
(3)改圈每戶獎勵100元;
(4)改廚改灶每戶獎勵100元;
(5)修建沼氣池每口獎勵標准以農能辦規定為准。
四、水利設施(利用項目資金建設不予補助)
整治堰塘(魚塘):面積1-2畝每口獎勵2000元,面積2-3畝每口獎勵4000元,面積3畝以上每口獎勵6000元;
新修堰塘(魚塘):面積1-2畝每口獎勵10000元,面積2-3畝每口獎勵20000元,面積3畝以上每口獎勵30000元;(驗收標准:塘堰硬化或石砌,邊坡硬化表處,埂高不低於2m、蓄水深1.5m以上)
五、陣地建設(統一配置辦公設施)
(1)村黨支部活動陣地整修獎勵15000元;
(2)村黨支部活動陣地新建獎勵30000元(納入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的不再重復獎勵)。
⑨ 請求幫助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困難的報告示範
中老人協會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中老人年人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是在本社區內開展活動的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保護的老年群眾自治組織。
第二條 協會的宗旨是遵守國家法律,積極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開展活動,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促進社區三個文明建設。
第三條 協會在社區黨總支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兩委」)的領導下開展活動,接受當地政府老齡工作機構和登記管理機關的指導和監督管理,並貫徹屬地活動的原則。
第二章 會員條件、權利和義務
第四條 條件:
1、凡居住在本社區的老年人和在本社工定居多年以上的外來老年人,均可自願入會。
2、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心社區「三個文明」建設,熱心發展老齡事業。
3、積極參加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
第五條 權利:
1、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2、有參與協會各項活動的權利;
3、有對協會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
4、有在協會中受教育、表彰及獎勵的權利;
5、有要求協會幫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權利;
6、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第六條 義務:
1、遵守國家的法律法令,遵守社會公德;
2、遵守協會章程,執行協會決議,參與協會活動,致力於實現協會宗旨、目標和任務;
3、積極參加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協助社區居委會做好老齡宣傳、維權、文體活動、調解幫教、治安環保等工作;
4、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搞好家庭、鄰里關系,教育好子女,爭創「五好家庭」;
5、每年交納 **元會費(老優撫對象、社會孤老、殘疾、「五保」、「低保」、困難老年人等可減免);
6、履行協會規定的其它義務。
第三章 組織領導
第七條 協會由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會員組成。
第八條 協會設會長1人、副會長1至2人,秘書長1人,理事若干名,每屆任期3年,可以連選連任。協會會長可由老年人自己擔任。也可由社區居委會主任或副主任擔任,並由社區內熱心於老年人及社會公益事業的老同志擔任常務副會長,主持協會日常工作。在社區居委會的領導下,組織開展協會的各項工作。會長、副會長由全體會員選舉產生。
第九條 協會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生活照料、文化教育、權益維護等工作小組的組長可由副會長兼任。
第十條 協會每年召開一次會員大會報告工作,每月召開一次會長例會;各工作小組每月活動至少一次。
第四章 工作任務
第十條 協會工作任務:
1、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任務,組織會員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按照自願與量力、社會需求與個人志趣相結合的原則,鼓勵老年人從事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幫助老年人與時俱進,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2、組織會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基本路線、政策,開展民主與法制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保健知識教育,做好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協助政府和「兩委會」依法開展工作。辦好各類老年學校。
3、積極協助當地政府及社區「兩委」調解組織調解鄰里、家庭等糾紛,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督促贍養人落實對老年人的家庭贍養和扶養,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4、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對邪教侵害和封建迷信活動,組織會員開展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體育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老年人健康長壽。
5、根據當地實際和資源情況依法積極發展老齡產業,組織會員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和勞務活動,為協會活動積累資金。
6、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老年人的要求和願望,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老齡政策法規提供依據。
第五章 經費、資產
第十二條 協會經費來源主要由社區所辦經濟實體的收入。
第十三條 協會經費必須用於老年活動室、老年電大、老年學校日常管理和設施維護,救助本社區困難老人,「老人節」開展活動和重大節日慰問高齡、特困老人等,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四條 本協會的資金使用情況每年向會員公布一次。
第六章 協會終止
第十五條 協會終止動議須經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經社區「兩委」審核,報街道老齡工作委員會。
第十六條 協會終止前由所在社區「兩委」主持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
第十七條 協會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所在社區「兩委」和街道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共同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協會宗旨相關的老齡事業。
第七章 附則
第十八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和修改權在本協會。
⑩ 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和融資的方式有哪些
國家政來策支持:
一、改革農業政源策性金融,疏通政策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二、合理引導農業商業性金融,疏通商業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三、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 鼓勵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向農村、農業、農戶提供貸款。
四、 鼓勵和扶持各類工商業向農業、農村投資。
五、繼續積極爭取外國政府援助性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和外國商業銀行貸款用於支持各地區大型農業開發項目和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