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太原新農村穀旦村

太原新農村穀旦村

發布時間:2021-01-11 21:09:11

① 求太原龍潭湖詳細介紹

太原市杏花嶺區(拼音:Xìnghuālǐng Qū)是1998 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太原市行政區劃調整後組建的城鄉一體化新區,位於太原市東北部,紀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春秋大鼎轄 10 個街道辦事處、 2 個鄉,有 99 個社區居委會、 45 個行政村,現有人口53.88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7.1%,其中非農業人口50.40萬人,佔全區人口的93.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166人,其中市區為每平方公里11861.9人,農業區為每平方公里273人;人口數量居全市各區之首;區域面積17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4%,市區的建成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農村鄉佔地127.1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勝利街。杏花嶺區轄10個街道、2個鄉:巨輪街道、三橋街道、鼓樓街道、杏花嶺街道、壩陵橋街道、大東關街道、職工新村街道、敦化坊街道、澗河街道、楊家峪街道、中澗河鄉、小返鄉。杏花嶺區位於太原市區的東北部,居汾河之畔,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區。北同蒲鐵路、東山過境高速公路橫貫南北,太原市最大的鐵路貨運站太原東站也坐落於此。轄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煤炭山西省人民政府、石膏、耐火粘土、鋁釩土等多種礦產。
杏花嶺區是省會太原的政治中心和商貿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太原市委、太原市政府等省、市黨政軍機關均駐在該區。區內人文自然景觀薈萃,既有汾河公園、龍潭公園、卧虎山公園(動物園)、城西水系等觀光瀏覽景點,又有城隍廟、鍾鼓樓、關帝廟、進山樓(梅山)、五福庵、龍角山、拱極門等文物古建,還有國民師范舊址、太原解放紀念館、徐向前元帥紀念館等園林化革命教育基地。全區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3%,空氣質量好於二級以上天數275天,人居環境優美,充分展現了中心城區的新形象。
杏花嶺區轄10個街道、2個鄉:巨輪街道、三橋街道、鼓樓街道、杏花嶺街道、壩陵橋街道、大東關街道、職工新村街道、敦化坊街道、澗河街道、楊家峪街道、中澗河鄉、小返鄉。共有124個社區、50個行政村。
龍潭公園楊家峪街道
轄:大窯頭村、小窯頭村、石柱溝村、楊家峪村、淖馬村、傘兒樹村、耙兒溝村、東溝村、河裡頭村、山莊頭村、長江村、剪子灣村、道場溝村、小棗溝村、敦化坊村、享堂村。
中澗河鄉
轄:中澗河村、東澗河村、牛駝村、丈子頭村、柏楊樹村、七府墳村、南窪村、穀旦村、棗溝村、耿家莊村、長溝村、西嶺村、下嶺村、王家山村、瓜地溝村、海家窪村、洪子峪村、瓦窯頭村。
小返鄉
轄:後溝村、東坪村、麥坪村、小返村、南坪村、水溝村、窯頭村、榆林坪村、莊子上村、鳳凰嶺村、前李家山村、後李家山村、大梁村、劉家河村、建華村、郝腦村。
解放前,閻錫山統治下的太原,行政區劃實行閭鄰制,全市分為內八區和外八區,內八區為城區,外八區為郊區,該區屬於內八城區,下設主街、自然街、閭。1970年以來,為促進太原的現代化的建設,對原來區劃進行了多次調整,在縣區以下建立了基層政權組織,農村設鄉、鎮,市區設街道辦事處。
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打破城郊分設的格局,實施城鄉一體化管理,強化中心區的對外輻射功能,1997年5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33號)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設立太原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杏花嶺區:轄原北城區的澗河、三橋、鼓樓、壩陵橋、大東關、職工新村、敦化坊、巨輪9個街道,原南郊區的楊家峪鄉及原北郊區的中澗河、小返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1998年元旦正式成立。我區由原來北城區更名為杏花嶺區,太原市原北城區轄15個街道:澗河街道、鼓樓街道、職工新街街道、南寨街道、大東關街道、三橋街道、光社街道、壩陵橋街道、古城街道、杏花嶺街道、尖草坪街道、敦化坊街道、巨輪街道、上蘭街道、迎新街街道、
1998年底,杏花嶺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364個居委會,3個鄉,51個村委會,60個自然村,全區人口47.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44.7萬,農業人口2.9萬,全區面積170.2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32.2平方千米。
2000年,杏花嶺區轄9個街道、3個鄉。總人口520702人,各鄉鎮街道人口: 巨輪街道 75614 三橋街道 77952 鼓樓街道 32471 杏花嶺街道 32981 壩陵橋街道 33676 大東關街道 42497 職工新街街道 41849 敦化坊街道 74601 澗河街道 68392 楊家峪鄉 16937 中澗河鄉 16880 小返鄉 685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楊家峪鄉改設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杏花嶺區轄2鄉10個街道辦事處。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杏花嶺區轄10個街道、2個鄉:澗河街道、三橋街道、職工新街街道、杏花嶺街道、壩陵橋街道、大東關街道、鼓街道、敦化坊街道、巨輪街道、楊家峪街道;中澗河鄉、小返鄉。
杏花嶺原本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街名,而是一個花園林苑的名稱,是誕生於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晉王府花園之一。當時的杏花嶺,確實是個有坡有嶺,遍植杏樹,令人賞心悅目的去處。它與毗鄰的松花坡,亦稱松花園,相映為趣,堪稱太原城中的園林之最。
據記載,早年的杏花嶺,地處晉王府城內東南隅。每逢仲春之際,坡嶺翠綠,杏花簇簇,綠紅掩映,香氣噴溢,簡直是一個杏花的世界。後來,晉王府城壽終正寢,杏花嶺也逐漸荒蕪。直至清中葉之後,這里又慢慢地得到開發,杏樹、榆樹成林,成為太原城中的一片公共林地。大約是在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山西農林學院墾植杏花嶺一百餘畝林地,作農林試驗場,栽培新的苗木。民國八年前後,晉軍的兩個團在這昔日的杏花嶺和松花坡的樹林中進行軍事演習,可見這片林地之大了。
日本侵略軍攻陷太原後,看中了杏花嶺這塊風水寶地,砍伐林木修建神社。40年代初,這些侵略軍又將杏花嶺北坡上的林木砍伐一凈。為掩飾其掠奪行為,他們在這被砍伐殆盡的嶺坡上修建了簡陋的體育場,供在並日人和軍隊操練服務。
太原天主教堂日寇投降後,閻錫山又在這個所謂的體育場上,修築碉堡加固城防。太原解放前夕,這個體育場則成為閻軍固守太原、困獸猶斗的炮兵陣地。一個延襲數百年的林木茂密,花香鳥語的鬧市中的良好自然景觀,就這樣在短短的十多年間,葬送在日本侵略軍和反動軍閥的魔掌之中。日軍投降及太原解放,這里已是樹木凋零、花卉無幾、滿目蒼夷的荒坡禿嶺。
太原解放之後,人民政府和太原人民,在這片荒坡之上重新修建了體育運動場,以其原稱杏花嶺命名,全稱杏花嶺體育場。
對於美好的東西,人們總是懷念不忘的。杏樹、杏花雖一去不返,土坡土嶺雖已湮設為平地,然而,這使人嚮往的名字——杏花嶺,卻演變為街名流傳了下來,給太原的人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杏花嶺區位於太原市區東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12.38~112.47,北緯37.52~37.59,西北部與尖草坪區新城鄉、陽曲鎮、 尖草坪街道辦事處為鄰,北部與陽曲縣的侯村鄉交界,東部與壽陽縣南庄鄉毗鄰,南部與迎澤區的孟家井鄉、郝庄鄉以及市內的柳巷、廟前街道辦事處相毗,西部以汾河為界與萬柏林區隔河想望。
杏花嶺區地形北、東部高,西南部低,海拔在800米--1670米之間。東部丘陵較多,屬太行山支脈系舟山延續,山勢緩和,基本屬於黃土丘陵,山坡和山間谷地被黃土層覆蓋,構成黃土溝谷、洪積盆地、沖積扇等多種地貌特徵。區內有東山前的城關斷裂和汾河西側的新城斷裂。
全區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嚴寒乾燥,全年日照2808小時,無霜霜期120-180天,結冰期年均155天,年平均氣溫9.8C。全境春冬季風日較多,多為西北風和偏北風,風力一般為5-6級,有時可達8級,6級以上大風年均47天,由於氣候乾燥,大風出現往往伴著風沙。秋季風日很少,秋高氣爽,雲淡風輕。
近年來,杏花嶺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五區並重」戰略(即:商貿興區、民營富區、環境優區、科技強區、依法治區),以率先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步入全面協調發展的新軌道。「十五」期末,全區地杏花嶺區鳥瞰區生產總值達到1178974萬元,財政總收入達到606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81元,工業總產值達到416841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106萬元。全區三次產業之比達到0.1:34.4:65.5。商貿服務業繁榮,第三產業發達。陽光、江南、中聯等一批大型商貿集團涌現,北京華聯、美特好等諸多大型連鎖超市興起,國貿、華宇精品、中盛國際、中聯世紀廣場等一大批標志性樓宇建成,全區初步形成了「東起五一路,西至新建路,南連府東、府西街,北接北大街」的中心商務圈。該區工業基礎雄厚,區內擁有山西機床廠、晉安化工廠、太原礦山機器廠、太原機車廠等一批省市大型企業,產業技術工人資源非常豐富,各類機加工能力和研發能力優勢明顯。農業基礎不斷夯實,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特色種植、養殖取得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

閱讀全文

與太原新農村穀旦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