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屏山新農村政策咨詢,在中都鎮,新農村建設中,一戶多人口,且都滿足分戶條件,請問能申請分戶嗎謝謝
既然符合條件!
就可以分戶!
你必須提出申請!
帶上分戶的資料,戶口本、兩個房產證、村(居)委會證明等!
經所領導批准就可以了!
❷ 馬邊縣旅遊景點哪裡好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27195.2公頃,佔90.2%;森林覆蓋率82%。區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75科26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32隻)、四川山鷓鴣、牛羚等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白鷳等28種。是一個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保護區地處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彝族風情。1997年以來,已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到保護區參觀、科考15次100餘人,現日接待能力達200人次。這里動植物種類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區內有大熊貓、小熊貓、水鹿等2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離異獸;有連香樹、珙桐、銀鵑樹等珍貴樹種,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成片生長達萬畝以上,舉世罕見。
瑪瑙苗寨
瑪瑙苗寨位於民主鄉瑪瑙村,於2013年採取統規統建模式建設,2014年基本建成,入住苗族群眾50戶。配套建設1200平方米多功能綜合活動廣場1個,多功能活動室(鼓樓)1個,新寨環型路0.6公里,連戶路2公里,新建安全飲水供水廠1個,改造50口沼氣池。
目前,瑪瑙村「兩委」正引領廣大苗族群眾在發展林、茶、竹產業和畜牧業上下功夫,同時,通過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結合蘇民路建設與馬邊旅遊發展,打造苗寨物質文化旅遊產業,帶領廣大苗族群眾脫貧致富。2015年9月27日,瑪瑙村苗家新寨成功舉辦「印象·苗嶺」苗族花山節,吸引重慶、成都、樂山及馬邊當地遊客近5000人次,實現創收近20萬元。
煙峰彝家新寨
煙峰彝家新寨距縣城25千米,位於煙峰鎮煙峰社區和梅子灣村境內,煙峰社區共420戶1866人,面積10平方千米。縣委、縣政府規劃將煙峰社區打造成集新寨建設區、民族文化展示區、休閑度假旅遊區、公益商貿服務區、礦山後勤保障區五大功能區為一體的新農村綜合體,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同質化。該社區依託項目助推產業, 依託產業促進增收,已建成茶園4000畝、投產1500畝,核桃2000畝,柳杉等用材林2200畝,筍用竹林600畝。2014年,煙峰社區人均純收入4949.35元。年內,貫通全寨的瀝青公路、新寨廣場、民族文化博物館、碉樓、文化長廊、雄鷹雕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龍雕塑、籃球場、敬老院等建築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建成。在彝家新寨建設中,配套建設了水、電、路、通信、綠化、環保等基礎功能設施和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
❸ 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新農村建設對每戶補助金是多少
名稱2008年度計生三結合半年工作小結公開方式主動公開發布時間2008年5月20日文件編號信息內容 按照《樂山市農業局關於切實抓好2008年計生「三結合」工作的意見》(樂市農〔2008〕17號)及《關於做好2008年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的意見》(馬府辦發〔2008〕7號)精神,我局2008年上半年計生「三結合」工作在市農業局的指導和民主鄉黨委政府的配合下,按縣上下達的工作目標任務,認真開展工作,現將半年來的工作情況小結於後。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機構。 我局成立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由副局長李弘勇任組長,農技站張衛中站長為副組長,局辦公室、植保站、種子站、經作站、土肥站、農能辦、科教股等負責人為成員的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技站,負責「三結合」日常工作。 二、著力政策幫扶,搞好規模幫扶,突出行業特點真幫實扶。 今年縣上下達我局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幫扶任務建立基地1個,新增戶15戶,幫帶戶20戶,聯系戶5戶。半年來,局領導非常重視幫扶工作,切實加強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的領導,把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制定了具體的幫扶工作意見和基地建設規劃。 我局利用部門技術和項目優勢,堅持以政策傾斜為主,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將新增戶、幫帶戶、聯系戶共40戶列入了本年度國家專用玉米良種推廣補貼、水稻良種推廣補貼、油菜補貼、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糧油高產創建活動、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科技入戶工程等項目,結合幫扶基地建設,依靠支持農村發展的各項資金技術方法、新品種新機具的推廣,著力提高規模幫扶的科技含量和整體水平。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部門技術優勢,做好農業科技服務和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加大對計策「三結合」戶的技術和技能培訓,做到每個計生戶都掌握一門增產、增收致富的本領,達到農業科技扶智的目的,使計生幫扶戶全部受益。我局無償為15戶新增戶每戶提供了100元生產補助金,用於購買農業生產物資,「七一」前夕又為15戶新增戶每戶送去一包尿素和一台噴霧器,幫助他們發展農業生產。 為切實幫助計生「三結合」幫扶戶發展生產,增產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體現真幫實扶,我局派出多經、農技、植保、種子、農村能源方面的中、高級技術人員深入到民主鄉「計生三結合」基地,對基地的「計生三結合」戶和其他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分別向基地內的農戶傳授了茶葉管理和加工技術、大春糧食的中、後期管理技術和茶葉、大春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新技術。 附件名稱內容描述2008年度計生三結合半年工作小結
公開時限及時公開公開范圍全社會公開程序局內審核後公開責任部門辦公室索 取 號KK200-04009-2008-00021
❹ 國土部門應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什麼作用
在保護耕地面積和有效利用土地原則的基礎上,抓好合理使用土地的規劃工作。
❺ 沐川縣的地理環境
沐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余脈五指山北麓,樂山市東南部,北距樂山100公里、成都250公里,西至馬邊90公里、雷波150公里,南到雲南綏江80公里,東達宜賓120公里。
2011年,沐川縣以發展農村經濟為要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實施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扶貧連片開發項目為載體,整合政策資源,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品牌戰略,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2011年末耕地面積14031公頃,比上年增長0.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26萬畝,比上年增加0.14萬畝,增長0.4%,其中水稻播面10.97萬畝,下降1.2%;玉米播面8.44萬畝、紅苕播面5.08萬畝,分別增長5.2%和1.4%。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43萬畝,比上年增加0.89萬畝,增長9.3%,其中油料面積4.99萬畝,減少1%;黃姜播面1.71萬畝,比上年增長120.7%;白姜播面1.48萬畝,比上年減少11.3%;葯材播面1.82萬畝,比上年增長10.7%。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10.83萬畝,減少4.8%,其中蔬菜面積5.71萬畝,減少1.7%。茶葉面積17.5萬畝,增長21.0%;獼猴桃面積3.19萬畝,增長6.1%。糧食總產量8.95萬噸,增產1347噸,增長1.5%,其中:小春糧食0.42萬噸,增長1.7%;大春糧食產量8.53萬噸,增加1276噸,增長1.5%。油料產量5244噸,增加162噸,增長3.2%。蔬菜產量7.57萬噸,比上年減少1.1%;甘蔗產量3519噸,減少2.8%;黃姜產量7892噸,增長137.9%;白姜產量9303噸,增長9.1%;葯材產量2021噸,增長13.9%;茶葉產量4454噸,增長10.2%;水果產量4065噸,增長10.9%,其中獼猴桃產量394噸,增長110.7%。 201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0.11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占沐川縣GDP的4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戶,比上年減少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5.8%;實現總產值56.3億元,增長41.1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95億元,增長44.3%;產銷率為96.56%,實現利稅4.65億元,增長26.8%。
2011年造紙及紙產品製造產業產值增長12.03%,占沐川縣規上企業總產值的比重25.83%;煤炭開采及洗選產業產值增長47.58%,比重為36.46%;水力發電及延伸產業產值增長31.13%,比重為4.8%;板材加工產業產值增長158.98%,比重為11.99%;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增長64.97%,比重為11.21%。機制紙8.07萬噸,增長2.98%;漿板19.87萬噸,增長20.18%;發電量6.75億度,下降15.57%;黃磷4894噸,下降18.96%;水泥16.44萬噸,下降12.78%;澱粉2355噸,下降1.88%。 2011年,沐川縣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億元,增長2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68億元,增長28.7%。
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3億元,增長18.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8.48億元,增長8.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767萬元,增長38.4%;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81億元,增長56.3%。
❻ 馬邊縣農村養老保險一次性買斷交多少錢
農村新農保,是國家一項惠民政策,每年交100元/人,必須每年交,交滿15年,不允許一次性交,現在農民那個拿不出1500元?,
❼ 中國哪些地方有貧困山區
中國的貧困山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包括湖北、四川、廣西、甘肅、貴州等省份的部分山區。
貧困地區的特點如下:
1、面積廣
2011年,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覆蓋我國680個縣,覆蓋的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2%左右,覆蓋人群大概2億多人口。
2、在貧困地區中,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邊疆地區佔主體,這些地區在國家整體發展當中相對脆弱。
3、貧困地區往往人口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交織
沿用傳統的以開發為主的方式發展,可能會影響我國的整體生態結構。
貧困人口的特徵如下:
1、分布廣
從建檔立卡的情況來看,貧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個縣,12.8萬個村。
2、既相對集中,又分散
所謂相對集中,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個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所謂分散,是指除了這些集中區域外,還有1000多個縣也有貧困人口。
3、在現有貧困人口當中,中西部佔了大約93%,東部佔百分之六點多。
4、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佔比大,老年人貧困問題突出,個體特徵致貧的情況也越來越凸顯。
(7)馬邊新農村擴展閱讀
全國共有4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
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中國22個省級行政區內,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數量前九均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以西藏自治區最多,其後分別為貴州省、甘肅省、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2年3月,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名單出爐,調出38區縣,但總數不變。2014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一個扶貧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❽ 馬邊在什麼地方
馬邊馬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樂山﹑宜賓﹑涼山三市州結合部,全縣幅員面積2383平方公里,總人口18.83萬人,彝族佔37%。屬樂山市管轄。
區號:0833
拼音:Mabian Yizu Zixian
代碼:511133
郵編:614600
區劃:2005年,馬邊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民建、榮丁)、18個鄉(勞動、建設、石樑、荍壩、民主、老河壩、下溪、蘇壩、煙烽、袁家溪、沙腔、三河口、雪口山、鎮江廟、大竹堡、梅子壩、高卓營、永紅)。
縣人民政府駐地:民建鎮
民建鎮屬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北部與勞動鄉接壤,南與建設鄉連界,西與雪口山鄉、沙腔鄉毗鄰。幅員面積81.6平方公里。馬邊河呈「S」形穿城而過,形成河谷地帶,民建鎮即依河谷平壩而建。距樂山中心城區160公里,距省會成都340公里。海拔540米,年平均氣溫17℃。轄區內有建設街、中壩街、新建街、西街、濱河路、濱河大道、華西大道、東光大道、光明大道、鄢家巷。有長120米、寬20米北門鋼筋水泥平板大橋,長160米、寬12米南門大橋。有北門環城花園、西門花園、南門花園。馬銅路、馬新路、馬美路、馬水路、繞城路貫穿全境。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初步形成了「城在森林中,水從城中繞,家在花園里」的園林式縣城格局。建有紅牌坊工業園區,東光、光明農副產品加工區,城區商貿中心和東光、中壩農貿中心。全鎮轄張壩、民建、城南3各社區,7個居民小組。轄張油房、東光、紅旗、永樂、光明、西城、興隆、建新、天星、燈桿堡、水碾壩11各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其中純彝族聚居村2個、組17個。全鎮總戶數11175戶,其中非農業戶5946戶,總人口3695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37人。人口出生率9.7‰,人口自然增長率8.12‰。境內聚居著漢、彝、苗、回、壯、瑤、土家等民族。境內地勢相對較緩,多屬於平壩和二半山區,平均海拔750米,年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約300天。現有耕地15398畝,退耕還林13742畝。主產玉米、水稻、黃豆等農作物。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是全縣茶葉主產區之一。全鎮有公辦幼兒園2所、公辦小學13所、公辦中學2所,在校學生4784人;公辦醫療衛生單位6個,床位172張,醫務人員207人;畜牧獸醫服務中心1個。全年糧食總產6325噸,農業人口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全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757元,比上年人均凈增270元。全年出生人口326人,占計劃任務的90.5%。
❾ 求今日家鄉的作文
四川省簡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牧區和林區。盛產林特產竹子、白蠟及中葯材川貝、麋香、蟲草等,銀耳、生漆、毛竹等產品享譽全國。
四構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計21個地級單位),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共計181個縣級單位)。
成都市: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
自貢市: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和榮縣、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中江縣、羅江縣,廣漢市、綿竹市、什邡市;
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江油市、三台縣、安縣、平武縣、梓潼縣、鹽亭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元壩區、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沙灣、金口河4個區,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
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南部縣、儀隴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閬中市;
眉山市:東坡區,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華鎣市;
達州市:通川區、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
雅安市:雨城區,蘆山縣、名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漢源縣、石棉縣;
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資陽市: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簡陽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九寨溝縣、小金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丹巴縣、爐霍縣、九龍縣、甘孜縣、雅江縣、新龍縣、道孚縣、白玉縣、理塘縣、德格縣、鄉城縣、石渠縣、稻城縣、色達縣、巴塘縣、瀘定縣、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編輯本段人口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7264957戶,87225224人。平均每戶3.20人,總人口數比2005年增加803779人,年增長率0.93%,比上年增加0.39個百分點。總人口中:男性45203052人,佔51.82%;女性42022172人,佔48.18%男女性別比為107.6:100。總人口中:18歲以下的18362175人,佔21.05%;18歲~35歲的24450746人,佔28.03%;35歲~60歲的31922206人,佔36.60%;60歲以上的12490097人,佔14.32%。
2006年全省共出生865743人,出生率為1.00%,出生人口比2005年增加14217人,出生率上升0.01個百分點。出生人口中男性458862人,女性406881人,出生性別比為112.8:100。2006年全省共死亡409284人,死亡率0.47%,死亡人口比2005年減少72427人,死亡率下降0.09個百分點。出生死亡相抵,自然增長456459人,自然增長率0.53%,自然增長人口比2005年增加86644人,自然增長率上升0.10個百分點。
2006年全省農業人口66517398人,占總人口的76.26%,比上年增加233481人。非農業人口20707826人,占總人口的23.74%,比上年增加570298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比2005年增加0.44個百分點。
2006年度全省農業人口轉非農業人口共586004人,比2005年減少497498人。「農轉非」中:招生53159人,佔9.07%;聘用1513人,佔0.26%;徵用土地97915人,佔16.71%;投靠親屬57150人,佔9.75%;落戶小城鎮20600人,佔3.52%;投資購房88223人,佔15.06%;其他267444人,佔45.64%。
2006年省外遷入人口184095人,遷往省外人口215577人。遷往省外比省外遷入多31482人,總體看四川人口呈外流趨勢。
編輯本段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6年,四川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強省戰略,全省經濟呈現「高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運行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完成生產總值8637.8億元,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5%、62.2%和33.3%。
2006年,全省農業生產雖然受百年一遇的乾旱影響,但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落實「一保四補」政策,編制規劃,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二是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8.8萬公頃,增加38.6萬公頃;油料作物107萬公頃,減少2.4萬公頃。糧食總產量3247.7萬噸,減產161.5萬噸;肉類總產量1025萬噸,增加69.1萬噸,其中豬肉產量702萬噸,增加44.9萬噸。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提升。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819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3386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51.5%。四是勞務開發效益有所提高。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874.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13.5億元,增長26.5%。五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7萬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49.8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3.7萬公頃。
工業強省戰略成效明顯。工業經濟效益、速度雙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3144.7億元,增長21.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5.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597億元,增長24%。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完成增加值1904.7億元,增長2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3.3%。工業利潤創歷史最高水平,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430.7億元,增長33.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74.7。「三個百億工程」初見成效,新增6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企業家信心指數達到129.3點,企業景氣指數達到132.6點,為歷史最高點。
服務業快速發展。精品旅遊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新五大旅遊區建設開始啟動,旅遊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實現旅遊總收入979.6億元,增長35.8%。入境遊人數達140.2萬人次,增長31.9%;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億美元,增長25.1%;接待國內遊客16580.6萬人次,增長26%;實現國內旅遊收入947.6億元,增長36.6%。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1627.9萬人次。鐵路旅客發送量5307萬人次,貨物周轉量546.4億噸公里。城鄉消費穩步擴大,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1.6億元,增長14.8%。商品房、汽車、文化、體育等消費持續升溫。物流業發展較快,6家企業獲得國家A級物流企業稱號,其中有3家獲得AAAA認定。光纜線路長度達到23.9萬公里。互聯網注冊上網用戶345萬戶。固定電話用戶1711萬戶,普及率19.6%;行動電話用戶達1977萬戶,普及率22.6%。
編輯本段文藝
川劇形式活潑,曲調多樣,淺顯易懂,語言詼諧,表演程式多樣化,一些特技如變臉、旋舞、噴火等,有強烈藝術效果。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為主要曲藝形式。相書由一人在幔後表演, 能模擬各種聲音,惟妙惟肖。 諧劇寓壯於諧,能及時反映生活現實。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編輯本段民族
四川的少數民族聚居在東西部地區,主要包括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以及苗族。已建立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3個自治州。彝族是四川境內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是一個古老且具有獨特文化的民族,男女老少幼都喜歡披一件羊皮氈,俗稱「擦耳瓦」。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編輯本段日照
東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在地域上由西向東遞增:盆西900~1200小時,盆中1200~1400小時,盆東1400 ~1600小時。在時間上,春夏多於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陽總輻射量3100~4200兆焦爾/平方米,其時空分布與日照類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數為2000~2500小時,地區差異不大,僅龍門山區相對少,為1600~2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多為5000~6800兆焦爾/平方米,屬全國光能豐富區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時數1200~2700小時,較東部盆地多一倍。空間上,由東北向西南部遞增;時間上,乾季多於雨季。全年太陽總輻射量4000~6200兆焦爾/平方米,除小涼山東側外,光能資源大於東部盆地。
編輯本段降水量
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於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佔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的70~90%;11月~4月為乾季,各月降水量小於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於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
編輯本段交通
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經過建國後40多年的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綜合發展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成了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
鐵路是四川溝通省內外運輸的大動脈。目前,四川省鐵路已形成包括寶雞-成都等5條鐵路干線、8條鐵路支線和4條地方鐵路組成的鐵路網。寶成復線電氣化鐵路連接隴海線,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襄渝鐵路與達成鐵路連接,是四川與湖北間的重要通道。成渝鐵路溝通巴蜀,同是也是四川通往貴州及華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成昆鐵路南接南昆線,是成都至北海、至海邊最近的鐵路線。正在修建的內江至昆明、遂寧至重慶、達州至萬州、達州至巴中鐵路將繼續完善四川與鄰省市的鐵路交通狀況。
全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干線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隴公路、川陝公路、川渝公路、川雲東路、川雲中路、川雲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與重慶直轄市之間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它全長340.2公里,於1995年全線開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綿陽、成都——樂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內江——自貢——宜賓、達州——重慶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
四川的航空事業發展很快,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成為中國四大航空港之一。全國民用航空機場已發展到8個(成都、綿陽、瀘州、宜賓、達州、西昌、南充、廣元)。目前使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線140多條,可以直飛國內外眾多城市。
四川是全國水運發達的省份之一,長江橫貫全省,是水路運輸的干線,並與岷江、金沙江等支線溝通,在境內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路運輸網路。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長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鎮以下,岷江樂山以下,嘉陵江閬中以下常年可通輪船,樂山、宜賓、瀘州是水路幹道上的重要城市。
四川車牌號:
川O—四川省公安廳車輛管理所
川A—成都市 川B—綿陽市(原為四川省重慶市代碼,重慶直轄後改掛)
川C—自貢市 川D—攀枝花市 川E—瀘州市 川F—德陽市
川G—原為綿陽市代碼,現空缺 川H—廣元市 川J—遂寧市
川K—內江市 川L—樂山市 川M—資陽市(原為四川省萬州市代碼,重慶直轄後改掛)
川N—原為四川省涪陵市代碼,重慶直轄後空缺 川P—原為四川省黔江地區代碼,重慶直轄後空缺
川Q—宜賓市 川R—南充市 川S—達州市 川T—雅安市
川U—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川V—甘孜藏族自治州 川W—涼山彝族自治州
川X—廣安市 川Y—巴中市 川Z—眉山市
編輯本段旅遊產業
四川歷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餘年文明史,號稱「天府之國」。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貢、樂山、宜賓、瀘州、閬中、都江堰等7座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24座。從古代水利工程、古鎮民居到名人故居,從寺廟道觀、石刻壁畫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從史前遺址到現代建設風貌,應有盡有。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四川旅遊業蓬勃發展,作為四川旅遊中心的成都已成為中國西部的一座現代化城市。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我國四大空港之一,現有國內國際航線160餘條,可直飛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地,開通了到吉隆坡、莫斯科、伊爾庫克茨、尼泊爾、加德滿都、哈薩克、阿拉木圖的直航包機。以成都為中心的寶成、成昆、成渝、達成等八條鐵路干線橫貫東西;成都至重慶、內江至自貢高速公路和成都至都江堰、德陽經成都至樂山大件公路、成都至九寨溝旅遊環線已建成通車,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即將建成,來川旅遊交通十分便捷。省內主要城市和風景區國際直接電話可達世界200個國家和地區。全省現有涉外旅遊飯店140餘家,其中星級的達百家;有國際國內旅行社190餘家;綜合性的國際展覽中心會議中心、體育中心、藝術中心拔地而起,古老而神奇的巴蜀大地正張開她熱情的懷抱,恭迎四方佳賓來四川旅遊觀光。
四川是我國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最多的省區,九寨溝、黃龍、樂山大佛——峨嵋山和卧龍5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都江堰--青城山、劍門蜀道、貢嘎山、蜀南竹海、四姑娘山、西嶺雪山等9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另外,四川還有國家森林公園11處、自然保護區40處、省級風景名勝區44處,從高原、山地、峽谷到盆地、丘陵、平原,從江河湖泊到溫泉瀑布,從岩溶地區到丹霞地貌,一應俱全,素有"風景省"的美稱。尤其是我國三大林區、五大牧場之一的川西橫斷山區,雪峰卓立,林海蒼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洶涌澎湃,奔流其間,形成了許多神秘、險峻的曠世奇觀,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
四川旅遊資源豐富,許多景觀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獨有或罕見的。貢嘎山,海拔7559米,不愧為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西嶺雪山雄峻美麗;若爾蓋、阿壩、紅原大草原廣袤無垠;「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雄、夔門天下險」久享盛名;大足、安岳石刻、樂山大佛、都江堰等人文景觀中外馳名;列入世界人類自然遺產的九寨溝黃龍寺更比作「童話世界」「天上瑤池」。四川不僅有以大熊貓為主的各類珍稀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還有眾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川菜、川酒享譽海內外,四川已成為中外旅遊者矚目的旅遊勝地。來過四川的遊客,一定會為四川雄、奇、險、秀、幽、野、古、絕的自然風光所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