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家》的主題思想
簡析《家》的思想主題和藝術成就。巴金的小說《家》以加作為封建專制王國的縮影,版無情地暴露權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腐朽,表現了封建大家庭中道德淪喪、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奢侈墮落等醜陋現象,有力地控訴了封建專制制度對年輕人的壓制和摧殘,同時熱情地描寫了封建家庭中年輕一代的覺醒和反抗,歌頌了他們向封建家庭及封建制度做斗爭的叛逆精神。作品通過上述描寫,從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發展趨勢。《家》在藝術結構上成功地用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通過解析家庭進而剖析社會,以小見大,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意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椅披封建家庭中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人物形象,特別是覺慧、覺新、瑞珏、鳴鳳、高老太爺等,都是典型環境里的典型形象。作品的語言樸素暢達而又充滿熱情,具有很強的心靈穿透力和審美感染力。
❷ 鄉村四月的中心思想
詩歌以白描手法寫出江南農村出現時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與繁忙 第一次做希望採納
❸ 鄉愁的主旨
1、主旨簡析
《鄉愁》一詩選擇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具有象徵性的意象,形象而濃烈地抒發了遊子思念故鄉的感情。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來表達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抒發內心一種思念親人、眷戀故土的深切情懷。
2、原文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餘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3、作者簡介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
❹ 文章主旨是什麼
主旨是構成文章內容的兩個基本要素之一(另一個是材料),其中主旨是文章的「版靈魂」和權「統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兩者是有機統一的。所謂文章的「主旨」,也叫文章的主題,是指在文章中通過有組織的文字表現出來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種思想、觀點和傾向。在不同的文體的文章中,主旨有不同的習慣叫法:在記敘文中叫中心思想,在說明文中叫說明中心或中心意思,在議論文中叫中心論點或基本觀點。
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幾種具體方法可以參考:
1、 標題提示法 即從文章的標題上窺視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2、首尾歸納法 即從文章的首位段落中歸納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3、 段意串聯法 即匯總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4、 重復即中心法 即從文中反復出現的詞句中發現文章的中心主旨。
5、層次順序分析法和關鍵詞歸納法。
❺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這篇小說以"我"回到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❻ 請問這篇短文的主題,中心思想,主旨分別是什麼謝謝。
這段話運用了語言描寫,寫出了羅丹與其學生的一段對話。通過羅丹的行為可知,殘缺才是真真正正的完美~
❼ 什麼是主題思想
主體思想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和理論基礎的主體思想(朝鮮語:주체사상,英語:Juche Idea)亦稱金日成主義(Kimilsungism),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故領袖金日成1955年首次提出,20世紀60年代下半期最終完成了其體系化工作。之後主體思想入憲,該國執政黨朝鮮勞動黨也將其列入黨章,是為朝鮮立國基礎。其繼任者金正日、金正恩嚴格執行並加以闡釋,作為國家及人民的唯一的活動指導理論,賦予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主體思想在朝鮮無處不在,1997年起,朝鮮棄用公元紀年,以金日成誕生年為主體元年,是為主體紀年;而平壤乃至朝鮮「地標」、寓意「主體思想是指引朝鮮人民前進的燈塔」的主體思想塔,更是主體思想理論絕對權威的象徵。
主體思想(朝鮮語:주체사상,英語:JucheIdea)由金日成(김일성,1912-1994)創立,並最終完成了對主體思想體系化工作[2] 。其後,繼任的朝鮮領袖金正日(김정일,1942-2011)、金正恩(김정은,1983年1月8日- )將主體思想作為立黨立國之本和指導方針,不斷闡釋、豐富內涵,並且堅信:「主體思想」正是實現「社會主體思想化,建設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目標的唯一指導思想,只要手握這「戰無不勝」的武器,「社會主義事業必勝不敗」。
❽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自殺前不能直面塵世的復雜情感的表白,但不是表達「對塵世幸福生活的嚮往」,也不是表達對「超脫遁世」的失望,而是表達了對塵世不能容納他這個淳樸天真的農家孩子的不滿和無奈。
❾ 現代化新論主旨思想概括
現代化新論:從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革等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的現代內化進程,把近容代中國的巨變放到世界大變革的總進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為核心的現代工商文明與以儒教為核心的東方農耕文明的矛盾)交織、四大趨勢(衰敗化、半邊緣化、革命化、現代化)互動作為近代中國變革基本線索的新觀點。指出革命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歷史地位,特別在抑制半邊緣化、衰敗化危機中的重要作用,但革命不能概括中國現代化的全貌。在1949年以前,中國現代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模式,現代化努力不斷遭受挫折和失敗,是中國社會內部上述四大趨勢相互交織,衰敗化、半邊緣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結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國家重建任務,從根本上抑制了衰敗化和半邊緣化的危機,而1979年開始的改革,最終使中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增訂本)》對現代化理論多有發掘,是了解中國現代化的傑作。先後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全國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