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農村建設什麼時候開始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版"生山東省權巨野縣龍堌鎮新農村風光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B. 新農村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是不是一個意思
建設釋義為1. 建立、設置。2. 陳設布置。3. 是指創立新事業;增加新設施;充實新精神。
發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是指一種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發展分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漸變發展階段;質變或部分質變階段。
福建美麗鄉村建設1.8米梯形仿木護欄施工圖
C.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分析 理解在中國為何要建設新農村或建設新農村的意義,首先需要理解新農村建設戰略性決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與三種宏觀背景密切相關。一是時代背景,二是中國現實背景,三是知識背景。當今時代,人類社會處在現代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全球化不斷延續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現代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種普遍趨勢,又是重要的時代特徵。這樣一種大的背景特徵,其影響是普遍的、不可迴避的。無論是開放的社會系統,還是較為封閉的社會系統,時代背景特徵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只不過影響產生的程度、方向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提出,也是順應時代背景需要的結果。或者說,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順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時代潮流。現代化是指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不斷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現代化讓我們生活在一種混合狀態中:既不能跟著大眾文化的趨勢走,又對我們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戀。現代化既是一種持續過程,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農村發展是這一過程和趨勢的必然要求,傳統專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實質就是向現代化的轉變。中國必須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與時具進,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 市場化是自由市場機制在經濟領域中的主導作用不斷確立和鞏固的過程。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可以視為市場化過程的重要步驟,也可以看做是市場化過程的結果。「對那些生活在計劃經濟中的人而言,市場是奇怪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制度。但是,市場體制對於現代經濟活動來說,是一項不斷推廣、影響越來越大的經濟制度。所以,市場化無論是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將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經濟生活之中。 與現代化、市場化一起,全球化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伴隨技術進步和市場經濟的擴展,經濟、社會與文化聯系已經越來越多地擴展到全球領域。不論人們是否願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響已經成為一種事實。那麼,中國眾多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分散經營的農村,該以何種方式來適應這一大背景的變遷呢?從純粹理想型的角度來看,建設新農村似乎就能和新時代特徵相一致。 就中國社會現實背景而言,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經濟與社會在快速增長和轉型的同時,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鄉隔離的格局越來越突出和固化。 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經濟與農民經濟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隨著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拉大,而且還有擴大的趨勢,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會差別顯然與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不相一致。那麼,造成如此巨大的城鄉差別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政府再分配機制還是市場機制或兩者的共同作用呢?無論是那一種情形,政府改變這種社會不平等的責任都是義不容辭的。 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經意識到農村發展關繫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諧、更加穩定、更加安全的社會。如果不改變農村發展現狀,允許城鄉差別繼續拉大,社會結構的失衡就難以避免,隨之也將危及中國食物生產和供給保障。因此,農村社會的發展水平,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具有「短木效應」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發展水平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農村發展水平。 此外,「三農」問題自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一直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問題,但是,現實情況則是,盡管為解決此問題而有較多惠農政策出台,而問題沒有實質的改變。進入21世紀,政府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旨在以此作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 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提出,有著一定的知識背景。某種意義行說,它是學術或知識話語轉換為政策話語的結果。 從有關農村建設的學術或知識傳統來看,早在1930年代,一些知識分子就已提出鄉村建設理論,並為這一實踐而艱苦地工作。如梁漱溟提出,中國的發展要靠鄉村建設運動,培養鄉村的力量,促進組織,形成自治,認為「新制度之運用實有資與新習慣」,倡導通過教育和訓練,讓人民養成政治新習慣。宴陽初認為,中國問題關鍵在農村,「中國之所以貧弱,主要的原因是『忘本』,『本』是什麼?『本』就是『民』,民為邦本······」農村建設就是固本工作。為推進農村建設,他們組織平民教育促進會,以河北省安定縣翟城村為試點,推進鄉村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實踐。 早期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是建立在認為鄉村是落後的因而是改造的對象這一基本之上,知識分子所倡導的鄉村建設,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教育。 當今學術界,學者在對「三農」問題的探索中,試圖對傳統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資源加以動員和再利用,認為「三農」問題的症結在於農村內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國又不可能走完全城市化道路,於是,他們主張通過新的鄉村建設,來提高農村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活水平。而且,他們在早期鄉村建設的實驗點定縣翟城村,恢復了鄉村建設學院,試圖延續鄉村建設運動,提出「實際上我們僅僅是改良主義者,和當年鄉村建設運動的先驅者一樣,是主張社會改良的。 從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現實和知識背景分析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理解: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處在與時代發展不相和諧、不平等發展的狀況之中。
D. 新農村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介紹: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4)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E. 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都有什麼
具體內容:
1.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2.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5.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
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5)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
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
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F. 新農村,建設,農村如何發展。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G. 新農村建設二十四字方針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是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新農村20字總體要求,講到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講到了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講到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講到了農民素質的提高,也講到了農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進問題。
(7)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認真審議好涉及新農村建設的重大事項,發揮好引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浩繁的工程,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決定重大事項這一職權,把那些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新農村建設重大事項以及對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受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適時做出決定或決議,把黨委的主張、人民的意願通過法定的程序變成國家的意志,以此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在這一點上要突出抓好兩方面工作:
一要審議好本行政區域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切忌走過場,目的是通過審議,確保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指導思想明確、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當、保障手段有力的基礎上得到順利推進。
二要依法審查好新農村重大建設項目。通過聽取審計匯報和重大建設項目匯報等方式,堅決防止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確保新農村建設真正為民、利民。
H. 新農村建設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I. 新農村建設最先提出是什麼時候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
口號:1、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 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