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聽說封丘縣梅口村要搞新農村,你們看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蓋好新房的人怎麼辦
馬上就要開始動工了 等著入住新社區吧! 社區的名字就是以梅口村命名的 叫梅口社區
『貳』 封丘縣國土資源局
封丘縣隸屬新鄉市,南臨黃河,與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區域面積1225.5平方公里,耕地130萬畝,轄8個鎮、11個鄉(其中荊鄉回族鄉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605個行政村,總人口75萬。除漢族外,有回、滿、朝鮮、蒙古、苗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2%。封丘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封丘縣農業優勢明顯,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是著名的優質小麥、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和「國家級綠色肉牛、肉羊養殖科技示範區」,作為金銀花原產地,全縣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在全國享有大田種植面積、單位產量、管理技術、品質和出口數量「五個第一」。
馬紹文 黨組書記、局長
劉成海 副局長
王素梅 副局長
郭忠仁 副局長
劉進萍 副局長
孫秀菊 工會主席(副主任科員)
李慶良 副主任科員
范士寶 副主任科員
王龍 副主任科員
馬紹文簡介:河南封丘人,195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漢族,大專文化。1974~1983年,在部隊服役,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助理員;1983年,轉業分配到封丘縣城關鄉政府,任黨委秘書、副鄉長;1993年,調到陳固鄉任黨委副書記兼紀檢書記;1996年~1999年,任陳固鄉鄉長;1999~2002年,任孫庄鄉黨委書記、人大主任;2002年至今,任封丘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封丘縣土地局成立於1989年6月,正科級規格,內設4個職能科室,主要負責全縣土地管理工作;封丘縣國土資源局於2002年6月批准成立,內設6個職能科室;2004年,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時,副科級以上幹部由市局任免,縣土地管理局更名為縣國土資源局。轄城關鎮、城關鄉、陳橋鎮、趙崗鎮、留光鎮、馮村鄉、王村鄉、回族鄉、荊隆宮、居廂鄉、黃德鎮、黃陵鎮、曹崗鄉、李庄鄉、陳固鄉、應舉鎮、魯崗鄉、尹崗鄉、潘店鎮19個國土資源所,1個礦產資源所(荊隆宮鄉礦產資源所)。
【土地資源】截至2009年底,封丘縣有耕地76354.45公頃,園地.85公頃,林地5642.57公頃,草地382.8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458.3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967.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689.1公頃,其他用地401.9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對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耕地保護責任製得到全面落實,共同責任機制更加完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保持73440公頃和66507公頃。2010年,被新鄉市政府通報表彰「耕地保護先進縣」,並獎勵人民幣10萬元。實行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在年初縣政府分別與各鄉(鎮)政府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鄉(鎮)與各村簽訂保護目標責任書,同時,在全縣每個村明確1名土地協管員,把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明確到具體責任人,落實到地塊,形成了「層層有責任」的基本農田保護格局。按照《河南省關於貫徹國土資源部與土地整理標示使用和有關標志牌設立規定的意見》文件要求,截至2010年底,封丘縣耗資150多萬元規范和更新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在醒目位置設立標示牌、區片、地塊,位置統一編號,內容統一規范,數字准確。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了《封丘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10年)》,在此基礎上,加快了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將該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時把規劃中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約束性指標根據各個鄉鎮的實際情況,結合縣政府的意見,層層分解到鄉鎮,不得突破。截至2010年底,上報房管所、檔案館、污水處理廠、河南省美日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20個單位(項目),佔地面積共計65.2408公頃。
【新農村建設】封丘縣重點社區共24個,其中王村鄉大馬寨社區、城關鄉三里辛社區等5個社區使用的是存量建設用地;應舉鎮前蔣寨陽光社區、尹崗鄉大庄社區等11個社區通過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已被省國土廳批准;剩餘的魯崗鄉和寨社區、黃德鎮黃德社區等8個社區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於2010年11月15日上報新鄉市國土局。
【地政地籍管理】2010年,全面開展對城鎮國有土地使用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使用權證的登記工作。全年共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103份,發放集體土地使用證2102份。採取日常變更與集中匯總相結合的方法,做到外業實地隨時變化,日常及時調查登記,內業集中統一匯總,圖、表、冊、台賬與實地一致,按時准確匯總上報。隨著群眾土地意識的不斷增強,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也逐年增多,為解決這些問題專門成立了土地爭議案件調處領導小組,2010年,共受理各類土地權屬爭議案件26起,調解和處理24起,有效地保護了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化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穩定。
【第二次土地調查】按照國家、省、市「二調」辦要求,進一步核查完善了本縣「二調」資料,農村土地調查入庫工作已完成,等待國家驗收;其中城鎮地籍外業調查成果已經省國土廳預檢組預檢通過。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封丘縣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土地3宗,面積18.43畝,土地出讓金總收入341.02萬元,全縣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比例、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比例均達到了100%。
【節約集約用地】2010年,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對閑置土地、空閑土地、低效利用的土地進行了認真清查,共清查出閑置土地6宗,面積130餘畝,依法進行收回,納入政府儲備。對城市建設供地,大力推行舊城改造和住宅小區建設,變分散的單家獨院為高層住宅樓,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第一期)Ⅱ片區封丘縣第一年度工程於2010年10月19日開工,該項目總建設規劃為4534.91公頃(合68023.65畝),總投資9359.11萬元,項目區位於封丘縣西南部,東以汪寨加斗及村界為邊,西接原陽縣交界,南至黃河大堤,北臨S311省道。共涉及應舉鎮、荊隆宮鄉、城關鄉3個鄉鎮37個行政村,計劃工期200天,項目實施後,封丘可凈增耕地234.29公頃,新增耕地率為5.17%。
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第一期)Ⅱ片區封丘縣第二年度工程項目區位於封丘縣西部。項目區南至黃河大堤,西部、西北部接原陽縣、延津縣界,地跨應舉鎮北半部、陳固鄉全鄉、城關鄉南半部、荊隆宮鄉東北部。項目區南北長約25.45公里,東西寬約12.98公里,共涉及陳固鄉、應舉鎮、城關鄉、荊隆宮鄉共4個鄉鎮100個行政村(廠),該項目建設規模為13940.87公頃,總投資30726.83萬元。項目實施後,項目區建設規模中除了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用地以外均為耕地,整個項目區將增加耕地739.87公頃,新增耕地率5.31%,此項工作目前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及預算編制,預計在2011年7月進行招投標。
【執法監察】嚴格落實土地動態六級巡查制度,將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加大對耕地、沿路兩側等重點部位的動態巡查頻率,堅持打防並舉的原則,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將各類土地違法行為消滅在最初時期。2010年,共巡查發現土地違法案件15宗,制止10宗,拆除違法建築2000平方米,恢復耕種81.9畝;立案查處5宗,拆除違法建築4300平方米。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土地執法共同責任機制,繼續推行查處土地違法案件聯席會議制度的同時,認真執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土資源部關於在查處國土資源違法犯罪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08〕204號),不斷增強執法合力,嚴厲打擊各土地違法違規行為。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做到了依法行政,完善聽證制度,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陳述和申辯權。2010年共下達聽證告知書78份,下達聽證通知書12份,參與行政訴訟7次,案件復議和訴訟維持率在95%以上。
【信訪工作】利用節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深入鄉村,接觸信訪群眾,了解和掌握信訪形成的各種因素,當場調解。由群眾被動上訪變為幹部主動下訪。每月25日為信訪工作匯報分析日,召開由各基層所長、各股室負責人以上人員參加的信訪專題會議,分析排查上月信訪案件的處理情況,研究制定重點案件的處理方案,明確包案的責任人員,布置下月任務。2010年,共排查出24起信訪案件,解決22起,1起進入司法訴訟程序;接待來局咨詢1起,在辦理信訪案件中,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迴音。
(王勝 陳志國)
『叄』 我是河南省封丘縣東丈八村人,我家准備蓋房子,又新農村呢,不知道還能不能蓋
在原有老宅基上蓋抄房屋是不違背當中央政策的,相反借新農村為名侵佔新的耕地資源,是違背國家土地管理政策的。國家土地管理有明確規定:佔用一畝以上耕地必須由國家一級土地管理部門批准,省級、市級、縣級任何單位和各人都沒有批准佔用的權利。現下不讓農民蓋房是土政策,是縣里、鄉里領導為搞政績而實行的野蠻政策。就像前些年計劃生育抓人,扒房都是違背黨中央創造和諧安定社會精神的。須有能人向國土部反映,問題才會根本解決。平民百姓是告不倒那些惡官的。
『肆』 我想知道為什麼別的地方都建新農村,我們這里沒有,別的小的地方都可以查到,我們那麼大村子沒有梅營大村
主要為地方政策,這個新農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需要項目帶動,有錢就好辦事。所以許多地方也希望新農村建設,但是沒有資金或者項目所以無法啟動,有時候也是地方負責人不勤政。
『伍』 封丘縣梅口郭才唐張瑞敏民間借貸事件
您好,建議搜集固定證據,依法維權。強烈建議當面咨詢律師。
『陸』 新農村建設給農村帶來什麼影響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實踐與啟示
荊州市史志辦公室 鍾 鼎
2008年4月,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洪湖調研時,提出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構想。這一構想符合湖北省現階段新農村建設正由點到線、到面發展的實際,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省委、省政府和試驗區幹部群眾積極響應,並以超乎尋常的節奏和效率實施、推進。目前,仙洪區作為全國第一個跨區域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成為湖北省「帶、圈、區」區域發展戰略的新亮點,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比較系統地總結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一年來的實踐經驗,會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這些經驗和啟示,對於加深理解中央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戰略部署,指導和推動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工作,並進而指導和推動面上的新農村建設,也許會有所幫助。由於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本身還處於發展階段,他們的作法和經驗還有待完善,加之作者的實際工作經驗不夠豐富,理論水平較低,因此本文所說的啟示,也許難以觸及關鍵。如果本文的出現,能夠引起理論界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更多的關注,目標就達到了一大半。
一、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建立及其實踐
2008年4月10日,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洪湖市曹市鎮調研時,深深被一個叫「錦綉梅園」的項目區所吸引。
「錦綉梅園」當時是洪湖市血防「整縣推進」綜合治理項目區。曹市鎮地處洪湖市東荊河水網上游,是遠近有名的「水袋子」、「血吸蟲窩子」。按照血防流域治理的思路,2007年3月,洪湖市決定首期對曹市施港河兩岸的天井、梅橋等6個村連片治理,項目以兩村諧音命名「錦綉梅園」。在一年多時間里,洪湖市、曹市鎮整合農業、水利、衛生、林業、畜牧、農機、土地、交通、財政等9部門血防項目資金,捆綁投入項目區,修路、清渠、改水、改廁、建泵站、修沉螺池、造林綠化,綜合治理,整體推進,一改過去資金分散使用、互不配套、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效果明顯,項目區煥然一新。
羅清泉實地察看「錦綉梅園」的建設進展情況,詳細了解項目建設情況,進村入戶聽取村民反映,並就一系列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當天晚上,他集中應召而來至的部分省直部門「一把手」開會,提出在仙洪一帶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想法。
經過充分醞釀、討論,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2008年4月28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決定在仙桃至洪湖周邊地區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成立以省委書記羅清泉為組長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領導小組。
試驗區橫空出世,看似妙手偶得,其實不然。
2005 年10月8日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隨後制定的 「十一五」規劃,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了新農村的美好藍圖。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根據中央的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於2006年選擇100個重點鎮和10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百鎮千村」試點,取得明顯成績,示範鎮、村在荊楚大地不斷涌現,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因為示範鎮、村塊頭小,影響力、說服力、輻射力都不夠,更不能破解宏觀層面體制機制難題。因此,連片推進勢在必行。江漢平原腹地人口密集、人均資源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化程度低,群眾迫切需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黨的惠農政策使農民普遍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投入能力,要求黨和政府把大家組織起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更加迫切。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試驗區的戰略部署,目的是選擇洪湖周邊這樣一個跨區域、大范圍、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困難、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區,採取整合資源、整體推進、改革創新、試驗示範的方式,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創造出可看、可學、可用的經驗,進而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建立這樣一個跨區域的、較大范圍的、綜合性的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創。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仙洪試驗區建設成湖北省深化農村改革的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區,實現試驗區「三年取得明顯變化,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強度推進。
2008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實施綱要》規定,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包括地處洪湖周邊的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所屬14個鄉鎮(辦事處、管理區、工業園區)、407個村,試驗區內共有19.78萬戶、75.45萬人,66.48萬畝耕地以及31.99萬畝養殖水面。2009年5月,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范圍擴大到23個鄉鎮。
隨後,仙桃、洪湖、監利三市縣片區的總體規劃實施綱要,14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407個村的村級發展規劃,省直有關單位支持仙洪試驗區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規劃、工作方案以及《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次第出爐。四個層面的規劃,構成了指導試驗區建設和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
為了有效工作,湖北省成立了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領導小組,建立了省直單位對口聯系工作制度和督辦檢查制度。從2008年8月份起,省委、省政府一個月召開一次現場會議,一個階段一個主題,一個主管部門負責一個專項規劃的實施,確保了試驗區各項建設健康有序推進。試驗區的仙桃市、洪湖市和監利縣,省直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廣大幹部群眾、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全面展開,有序推進。
從動議起步、制定規劃到組織推動、項目實施,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在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社會進步等六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重要的變化,是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試驗區優質水稻、油菜和水產等農業板塊建設快速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投入9000多萬元實施農業板塊建設項目37個,建設優質稻基地52萬畝,優質油菜基地28.3萬畝,新開發水產板塊14.3萬畝。2008年,試驗區糧食總產達48.30萬噸,水產品總量19.43萬噸,油料總產4.84萬噸,均大幅增長。試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絕對額和增長幅度,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明顯的變化,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一年來,交通建設投資3.2億元,對仙洪公路和峰觀公路主幹線進行了全面大修或改造,修建或改造縣鄉公路42公里,新修連村公路168公里。水利建設投資1.5億元,疏挖渠道56條,總長124.2公里。高產農田建設投資4.5億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2個,總面積30.6萬畝。電力建設投資1800萬元,完成了104個村的電網建設勘測與設計,啟動了一期電力配套項目。試驗區基礎設施大為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深刻的變化,是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民生問題得到較大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新機制政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共安排試驗區新機制經費2.4億元。共完成血防查病17萬人,治病化療1萬餘人。解決了2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補助資金188萬元用於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新增農村低保計劃7153人、達到2萬人,安排農村低保資金980萬元。完成42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並投入資金747萬元。投入近1億元用於電話及互聯網進村入戶、無線覆蓋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直觀的變化,是村莊建設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從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入手,以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水為主要內容的「一建三改」,推進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建設。先期啟動了100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目前正在推進實施一批環境建設重點項目。投入1000餘萬元,實施「清水養殖」和農村污水處理工程。通過整治,過去的「臟亂差」「舊貌」換「新顏」,有效推動了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建設。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關鍵的變化,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取得突破,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試驗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一年建設,建立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整合、推進土地經營制度創新、建立公共設施建設投入與管護機制、建立農村公益性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以及建立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深遠的變化,是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進一步完善,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通過大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腐敗風險防控體系等建設,各級黨組織戰鬥力明顯增強,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在推進試驗區各項建設中,黨員幹部帶頭參與,真抓實干,得到了試驗區老百姓的歡迎。
2008年,試驗區洪湖片10個鄉鎮實現生產總值41.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2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6%和20.3%,高於洪湖市平均水平;仙桃片兩個鄉鎮(園區)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7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1%和13.8%,高於仙桃市平均水平;監利片兩個鄉鎮實現生產總值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億元和790元,高於監利縣平均水平。
二、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啟示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的啟示,首先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提出,試驗區建設要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總體方針,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整治與村鎮建設為抓手,以基層黨的建設為保障,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促進試驗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探索新路。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的另一啟示,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仙洪試驗區啟動伊始,從湖北省到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都徹底摒棄了「一哄而上、邊想邊干」的做法,嚴格做到「規劃在先,想好再干」。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洪湖、仙桃、監利在省直部門指導下,依據總體規劃制訂了各自片區發展規劃。2008年8月,省直相關部門依據總體規劃又分別制訂了交通發展、國土整治、衛生事業、水利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村鎮建設、林業發展七個專項規劃。試驗區14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407個村的村級發展規劃,以及《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陸續出爐,從四個層面構成了指導試驗區建設和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工作才能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扎實推進。洪湖市委書記幸敬華說,「一個好戰略加上分門別類的好規劃,推動試驗區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今後會發展得更好、更快。」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創新方式方法,創新體制機制。這是仙洪試驗區的靈魂所在,也是仙洪試驗區的獨特所在。
一是創新戰略舉措——— 跨區域、大面積、綜合性創辦試驗區。
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研究新農村建設以來「百鎮千村」辦點試驗的做法,認為「點狀」試驗確實起了一些作用,但有限、並有些制約:星星點點,不利於大范圍解決水田路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不利於大面積發展現代農業,不利於大規模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建設新農村。決定統籌謀劃,在建立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層面上,跨區域、大范圍地開展新農村建設創新試驗:改點狀試驗為塊狀試驗,改單方面試驗為全面綜合配套試驗。堅持一個中心———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兩個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改善民生;四大抓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整治與村鎮建設;多個探索———土地流轉制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投融資體制、農民組織化等等。試驗區把目標定位在「三區」上:把仙洪地區建設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區。 借用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主任劉田喜的話說,「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是湖北創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二是創新發展方式———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仙洪地區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試驗區建設將修路修橋修渠修涵閘修泵站作為「開篇之作」。1000多平方公里的試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遍地開花。疏挖清淤主要河渠60多條,總長200公里,重點河段以混凝土護坡。土地整理項目每畝投入1500元。毛市鎮土地整理項目完成後,新增耕地1200多畝。湖北省准備用3年時間對試驗區所有耕地全部整理一遍。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要求為「五化」,即公路水泥化、灌溉渠網化、產業板塊化、農業機械化和城鄉一體化,具體指標為:公路硬化率達到98%以上;農田灌溉暢通率達到90%以上;建設高標准農田30萬畝;產業板塊達到100萬畝;農業機械化逐步實現「無耕牛鄉鎮」和「無耕牛縣市」;人口布局達到縣城人口佔1/3,中心鎮人口佔1/3,農村人口佔1/3。
試驗區把發展優質產業和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頭戲。仙桃市張溝鎮等多個鄉鎮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建立了以網箱養鱔和特色水產為主導產業的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做大做強了水產板塊。監利縣福娃集團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在周邊農村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簽訂合同,定向生產,並且在技術指導、生資供應、收購定價等方面對農民給予扶持,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2008年「福娃雪餅」銷售收入5億元,「福娃大米」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1億多元,安排農民工就業1800人。
三是創新投入機制——— 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整合資金、集中建設。
仙洪試驗區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辦法,初步建立多元化的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
政府的引導很重要。試驗區的辦法是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籌補結合。以獎代補被廣泛應用於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門前曬場鋪建、房屋立面改造和農村文化中心戶建設等方面。仙桃工業園按照每戶獎勵2500元的標准,發動80戶村民投資140多萬元進行立面改造,戶平投資1.75萬元。毛市鎮將「一建三改」、門前曬場、路燈、綠化等項目列入獎補范圍,對按要求實施了「一建三改」的農戶每戶獎補5000元,其中10戶相連的另獎每戶200元;門前硬化10戶以上相連的每平方米獎補10元;路燈每盞獎補400元;綠化每株樹獎補20元。一年來,四項累計吸引農民投入資金1607萬元,占總投入的61.9%。
市場運作更有魅力。試驗區「市場引資」模式有上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水結合模式」,即政府將河道、溝渠兩邊宜林堤坡使用權承包或租賃給民營業主或造林公司植樹,由民營業主或造林公司按照統一規劃疏洗河道溝渠和整治河兩岸環境。2008年,監利縣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資達到1.5億元。洪湖市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資過億元,疏挖擴洗溝渠450公里,植樹200萬株。仙桃市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入8000萬元,新栽苗木450萬株。目前,林水結合已衍生出林路結合、林灘結合、林灣結合等多種模式。
企業與部門支持。湖北洪湖浪米業有限公司通過「訂單農業」,每年收購周邊農民的常規稻、優質稻2000萬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萬公斤。德炎水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產品5萬噸,銷售收入達2億元。企業幫扶型。毛市鎮組織鎮直部門對口幫扶老河村、崔吳村貧困農民開展「一建三改」,每戶扶持資金2000多元,共提供幫扶資金20多萬元。
整合項目資金和社會資金。錦綉梅園小區打破行政區劃,15個村連片治理,把血防綜合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集中9個部門的項目資金捆綁使用。洪湖市成立整合領導協調專班,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洪湖市政府將他們的作法歸納為8句話:「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全面建設,整體推進」。
四是創新土地經營——— 多種形式流轉,農民集體雙贏。
試驗區創新土地經營方式的作法兩種。一種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實現耕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毛市鎮把零散耕地和養殖水面集中起來,打包出租給種養大戶或養殖公司,發展蟹蝦共生8000畝,稻蝦連作7000畝,網箱養黃鱔2000畝,珍珠養殖1000畝。承包養殖水面300畝以上的11戶,100畝以上的25戶,50畝以上的42戶。耕地流轉的結果是產業得發展,出讓戶得實惠,承包戶得大利,集體經濟得壯大,公益事業得促進。另一種是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入股、聯營。洪湖市柏枝村拿出20畝土地入股參加閩洪水產品市場建設,與外商實行對等分紅,村集體每年可分紅利30多萬元。
五是創新社會服務——— 打造綜合模式,培育市場主體。
湖北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後,鄉鎮普遍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試驗區堅持鞏固和完善這種機制,構建新型農村公益事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益事業服務水平。仙桃市張溝鎮聯潭村加強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民政、計生、勞動、社保、招工、文化、體育、衛生、電信、商貿等十多個項目都集中在一起,縣鄉十幾個部門輪流在此值班服務,「一攬子」解決農民辦事難的問題。農民辦小事不出村,甚至在家裡用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過去需要到縣城去辦的很多事。這種綜合服務體正在試驗區各村全面建立。
試驗區特別重視市場化服務主體的培育。洪湖市政府與市場結合,解決農村沼氣建設「三難」問題。發展養殖小區,低價出售雞糞、豬糞給農戶,政府給養殖小區一定的資金補助,化解原料籌措難題;建立機械服務隊,配套沼液吸取車,直接把沼液運到農戶田裡,化解出料換料難題;成立服務站,提供維修和技術服務,化解故障維修難題。
六是創新民主管理——— 百姓當家做主,干群關系融洽。
鄉村治理、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試驗區從一開始就把組織建設和紀律作風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省紀委、省監察廳研究制定了《關於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腐敗風險防控體系的意見》和試驗區建設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村務公開和民主監督辦法、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和管理辦法以及農村基層幹部作風建設的意見等管理辦法和制度。省委組織部下發了《仙洪試驗區基層黨建工作指導意見》,舉辦了試驗區鄉村幹部示範培訓班,對試驗區218名鄉村幹部進行了集中培訓。省民政廳指導試驗區所有村完成了換屆選舉工作,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帶頭致富能力強、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幹部進入村委會班子,提高了村民自治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省委宣傳文化部門建立農村文化建設、文明新村建設新機制,使農村文化、廣播電視、體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有一個運轉有序的載體。
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試驗區建設中得到加強。試驗區深入實施了「三級聯創活動」,普遍建立了「兩會一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了縣、鄉、村三位一體的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制度,順利完成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村「兩委」戰鬥力明顯增強。試驗區的所有村都完善了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黨員幹部在試驗區建設中走在最前面。
試驗區普遍推行洪湖市萬全鎮創造的 「五民工作法」: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籌、民事民建、民事民管。通村通組公路、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多項涉及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群眾做主解決。很多政府項目建設實施,也必須經「群眾做主」這環節。仙桃工業園鐵匠灣村群眾通過實行「五民工作法」,籌集7.5萬元,對通組連戶路進行整修,老百姓一家一戶要出上千元錢,沒有一戶出錢不積極,沒有一人做事發牢騷。
七是創新領導體制——— 黨政重視、部門配合、社會推動。
2008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書記羅清泉任組長的仙洪試驗區領導小組,健全了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口聯系試驗區鄉鎮的聯系制度,建立了省、市、縣(市)各級工作及建設項目定期報告和檢查督辦制度。2008年8月份以來,每月一次現場會,省委書記羅清泉都親自主持,省長李鴻忠多次出席並講話,省委常委張昌爾、李春明、湯濤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多位領導多次深入試驗區開展調查研究。
堅持上下配合、整體聯動是試驗區的重要領導特色。省直31個廳局派出工作隊進駐試驗區。試驗區14個鄉鎮都有兩個以上的省直單位對口聯系,許多單位還建立了常年工作專班。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省、市、縣直部門齊心協力,形成推進工作的強大行政力量,也形成了上下齊動的新農村建設局面。
除了用行政辦法和經濟辦法進行組織動員外,試驗區大量採用的是「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推進體制和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繁重的長期任務,也是我國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全國的新農村建設,目前還處於試點階段,黨和政府還會有針對性地出台一些新的優惠政策,比如國土資源部2008年出台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湖北省結合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實際,出台了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的最後到位,必然會對試驗區的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建設,目前還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在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經驗。我的這篇文章,是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一年來建設實踐的並不全面的小結,以及在些基礎上進行的一些思考。不當之處,請專家學者指正。
2009年6月3日第二稿
『柒』 新鄉封丘 新農村規劃
建議你不要蓋,蓋的話就不要在原址上蓋。因為建設新農村是發展的趨勢,也就是內說,你的村早晚都會到容合並的那一天。只要不是在原來的宅基地上建房,你新蓋的房還有利於到時候的拆遷補償,補償的錢夠你蓋好幾個新房的。說到底,這是一件對你很有利的事。
『捌』 封丘梅口村都有什麼姓氏
曹,翟,范,樊,谷,郭,李,呂,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玖』 齊河縣 ,想了解齊河縣仁里鎮梅庄村搬遷及相關信息建設新農村建設情況。
出門右轉德州吧
『拾』 2012年度整村推進村道路財政扶貧項目有封丘黃德嗎
益民社區等13個新農村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完成扶貧開發整村推進15個,解決了6.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 民生改善有了新提高。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財政支出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