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村除了住房,道路交通,醫療衛生,還有那些新變化
我國農村公路的變化最大 這幾年到農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原來的坑坑窪窪土路變為平整水泥路面,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交通方便多了。農民出行條件的到了極大的改善,短短的幾年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 2002年,我國農村公路里程為215.6萬公里;2006年,這一數字攀升至302.6萬公里。短短幾年間,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87萬公里,其中瀝青(水泥)路58萬公里,是建國頭53年建成瀝青(水泥)路的兩倍。與此同時,全國交通系統4年內投入資金63億元,建設農村等級客運站9040個、停靠站點14.7萬個,全國建制村客車通達率由76.7%提高到83.2%。在已開通客車的地區,運力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班次密度進一步增加,客運網路進一步優化,安全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出行正在從「走得了」向「走得好」方向發展,新農村建設也藉此駛上「快車道」。 農村公路的大發展首先得益於國家「三農」政策的支持。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出台了4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1號文件,不但已有的支農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強化,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也陸續出台。 交通部積極貫徹中央精神,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2003年,交通部黨組提出了「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啟動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村公路建設工程。2006年,交通部黨組提出做好「三個服務」,即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經國務院批准,2006年,農村公路建設「十一五」「五年千億元工程」開始啟動。 按照規劃,「十一五」我國將新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解決7530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89970個建制村通公路問題,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 今年以來,交通部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公路的投資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村公路完成投資598億元,同比增長30.1%。各地也紛紛出台配套政策,加大資金投入,農村公路建設繼續加快。據統計,1月至5月,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4.87萬公里,通達鄉鎮、建制村分別為290個、4512個,通暢鄉鎮、建制村分別為645個、9983個。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我國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力度之大、里程增長之快、經濟效益之好前所未有,農村公路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是農村地區交通事業發展最快、農民出行條件改善最大的時期贊同
16| 評論(6) 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標准,衡量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標:一是人均期望壽命,二是嬰兒死亡率,三是孕產婦死亡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均期望壽命為35歲,目前提高到71.8歲(美國、印度、奈及利亞分別為77、61、49歲);嬰兒死亡率,建國初為200‰,目前下降到25.5‰(美國、印度、奈及利亞分別為7‰、30‰、112‰);孕產婦死亡率,建國初為1500/10萬,目前下降到50.2/10萬(美國、印度、奈及利亞分別為8/10萬、410/10萬、700/10萬)。這三大指標的變化,標志著我國國民的健康水平已經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平。
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國現有醫療、預防、保健、監督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近30萬個。2004年,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327萬張,平均每千人3.1張(美國、印度、奈及利亞分別為每千人3.6,0.8,1.7張),衛生人員總數525萬人,平均每千人有執業醫生1.5人(美國、印度、奈及利亞分別為2.7人,0.4人,0.2人)。此外,還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88萬人。一個遍及城鄉的衛生醫療服務網路基本建立起來,葯品的生產能力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民眾的醫療衛生需要。
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經過10年的努力,我國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系。目前,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有1.3億人,享受公費醫療的職工約有5000萬人。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縣,開展了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自願參加籌資、以大病補助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2005年參加試點的農民人數達1.56億人。
第四,重大傳染病防治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我國歷史上,傳染病曾經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上世紀50年代,因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死亡人數居於全國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下降到第9位,並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消滅了天花和脊髓灰質炎等重大傳染病。我國雖然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但多年來成功地實現了大災之後無大疫。2003年我們戰勝了來勢兇猛的非典疫情,近兩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類的傳播。我們正在認真落實各項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乙型肝炎等嚴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
第五,婦女兒童衛生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婦女兒童是一個國家衛生保健的重點,其健康水平代表著人口的總體健康狀況。我國歷來重視和關心婦女兒童健康問題,中國歷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傳統生育模式已經改變,實現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環。目前,全國孕產婦產前醫學檢查率達到90%,住院分娩率(包括在鄉鎮衛生院分娩)達到83%。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00‰下降到2003年的25.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50-300‰下降到2003年的29.9‰。
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為提高我國國民健康水平做出了貢獻,也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對於拉動內需,擴大居民消費,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② 農村道路、交通的變化有哪些
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第一,路況。路多了,路況好了。
第二,車況。車多了,機動車多了,人力車少了。
第三,人員。人少了,農民少了,城裡人多了。
第四,運輸對象。農用物資少了,現代化的生活物資多了。
③ 農村近年都有哪些變化
這些年來我國農村道路最大的變化是原來的坑窪和坑窪變成了光滑的水泥砼路面。村村通過水泥路,交通更便利。農民的出行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短短幾年的變化可以稱之為驚天動地。
2002年,中國農村道路里程為200萬15.6萬公里;在2006年,這個數字攀升至300萬26000公里。幾年來,國家重建農村道路87萬公里,其中道路建設58年來,建成53年來,建成瀝青(水泥)路面兩倍的道路為58萬公里,人民共和國。
同時,全國交通系統4年投入60億元,建設9040個農村客運站和14.7萬個停車位,全國建設村的總體客運能力由76.7%提高到83.2%。在公交車開通的地區,運力結構進一步改善,班輪密度進一步提高,客運網路進一步優化,安全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出行正從「走路」發展到「走出去」,新農村建設也走上了「快車道」。
農村道路的大發展首先來自國家「三農」政策的支持。十六大首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四個中央一號文件,指導「三農」工作有所改善和加強,一系列政策措施為「高含金量「已被引入。交通運輸部積極貫徹中央精神,加大農村道路建設力度。
2003年,交通運輸部黨組提出了「修路鄉服務,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並啟動了建國以來最大的農村公路建設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6年,交通運輸部黨委提出要搞好「三個服務」,就是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安全方便的旅行。
經國務院批准,2006年農村公路建設「十一五」,「五十億元工程」正式啟動。按照規劃,「十一五」中國將重組新農村公路一百二十萬公里,通過瀝青(水泥)路解決7530個鄉鎮,89970建設村公路問題,全國基本實現全部鄉鎮(城鎮)瀝青(水泥)路,東部和中部地區具備建成的瀝青(水)泥濘路村的條件,西部地區基本實施所有有條件的鄉村道路,提供了較強的交通保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
今年以來,交通部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道路的投入。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村道路投資5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1%。各地也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據統計,1 - 5月,全國共修建農村道路4.87萬公里,分別完成290戶和4512戶,645個村和9983個村建成。自黨的十六大政策,中國農村公路建設投資,里程快速增長以及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以來,農村公路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
這是農村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農民出行條件最大化的時期。
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交通方式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交通線路總長度、各種運輸工具數量都有很大增長,交通干線不斷版向內地和邊疆伸權展,運網不斷擴大,運輸能力逐步提高,客、貨運輸總量的增長相當迅速。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交通運輸業仍是經濟發展中一個較為突出的薄弱環節。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經把交通運輸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
交通大致可以分為陸運、海運和空運。
陸運
陸運是指以行走在地上交通工具的運輸,如汽車、火車等。由於陸運成本較低,所以大部份地區的主要短距離運輸均為陸運。
海運
海運是指以行走在海上的交通工具的運輸,如輪船、雙體船等。由於可作遠洋航行,而且成本較空運低,可運送大宗物件,海運通常用作運送貨物至另一個國家。
空運
空運是指以在空中的交通工具的運輸,如飛機、直升機等。由於速度較快,所以通常用作洲際航行。
⑤ 國家規定農村村內道路最低寬度是多少哦
標准同時對路基抄、路面寬度作襲出要求:
1、鄉道採用雙車道,路基寬度不小於6.5米、路面寬度不小於5.5米、路肩寬度不小於0.5米。
2、村道路基寬度不小於5.5米、路面寬度不小於4.5米、硬(土)路肩寬度不小於0.5米。
3、對於特殊地區,如三州及盆周山區、地形地質復雜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鄉道和村道可按單車道設計,路基寬度不小於4.5米,路面寬度不小於3.5米,錯車道數量每公里不少於3處。
⑥ 改革開放30年農村的變化(各方面如交通,生活,學習工作等)越詳細越好
改革30年商戶地鄉農村經濟成就
1、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商戶地鄉土地多,集體經濟實力雄厚,2007年,全鄉15個村集體實際收入總額達到 325萬元。稅費改革以後,為拓展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以前土地管理混亂,村集體收入來年歷欠的現狀,商戶地鄉將壯大集體經濟作為農業農村工作兩大奮斗目標之一,採取措施,強力推進。鄉黨委、政府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積極開源節流,內部挖潛,通過制定統一的集體土地發包程序,委派專人清查土地、改制現有村辦企業、集體入股成立農資經營協會、加大集體用材林建設規模等措施,使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不斷發展壯大。僅2007年同比增長了108萬元,有效保證了計劃內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組織的基本運轉。
2、招商引資促使二、三產業發展迅速
商戶地鄉歷屆領導班子以千泉湖特色旅遊、特色養殖、千頭牛基地以及其它公益事業和優勢開發項目,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在工作中,按照「發揮優勢、外引內聯、招商與項目申報並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思路,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狠抓落實,通過實施招商引資責任制,配製完善優惠政策,建立優勢項目資料庫,落實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使招商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氛圍日趨濃厚,整體工作得以穩步推進。2007年,共完成14個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到位資金600萬元。帶動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個體工商戶從1998年的98戶增加到目前的356戶,私營企業從0到15戶。二、三產及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達到720人,完成營業收入13290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4510萬元,工業增加值 5070萬元,實現利潤780萬元。
3、農業科技推廣、科技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民要依靠有限的土地增加收入,只有不斷推動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民收入才能穩步提高。商戶地鄉充分發揮科技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制定新技術應用推廣補助及獎罰政策,實施「良種普及工程」,舉辦各類現場演示會,成立技術指導服務小組包片包村上門指導,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普及培訓,建立田園化科技示範田(場)等措施,使廣大農戶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應用科技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提高。2007年,全鄉共建立高產示範田22000畝,其中:棉花高產示範田20000畝,小麥高產示範田2000畝;全鄉計劃實施膜下滴灌10000畝,實際共實施膜下滴灌11345畝;推廣棉花雙膜播種17000畝,;各村完成測土配方施肥42000畝,深耕深松1500畝,實施秸稈還田52000畝;依託遠程教育「科技之冬」、「三下鄉」服務新農村等培訓資源,建立了符合農村實際、農民需要的培訓、示範、指導等綜合服務體系。目前,全鄉共擁有大馬力輪式拖拉機6台,聯合整地機11台。商戶地鄉還採取黨委引導、政府協調、集體入股、農民入會的構建模式,組建了商戶地鄉農資技術服務協會,落實入股資金30萬元,並於10家農資生產經銷企業和石河子農科中心等技術部門簽定了合作協議,石河子農科中心兩名資深技術人員長期駐鄉入村提供無償技術服務,並由農科中心為農戶免費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工作的扎實開展有效推動了農業的增產豐收。
4、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讓祖祖輩輩牽掛上百年的話題在改革開放發展30年後商戶地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2007年,在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利用村集體實力較強,農民收入相對較高的優勢,全鄉32公里的鄉村道路攤鋪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的「偉大夢想」。全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00萬元,新修防滲12.2公里,開挖排鹼渠26公里;完成沼氣池4座,7個村 「三室一場」實現集中供暖;並相繼順利實施了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衛生院商西村門診、中心校新建學生宿舍及配套設施建設等一大批工程項目。同時鄉黨委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時機,通過組織村幹部外出學習考察,舉辦新農村建設觀摩會等,增強幹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責任感。各村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積極開展了環境整治、村莊建設等工程,一個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拔地而起。
5、生態綠化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綠化建設關乎子孫後代,商戶地鄉積極大膽實踐、積極推進林權改革,結束了「年年栽樹年年廣、年年還在老地方」的百姓長談,使生態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商戶地鄉從落實造林地塊,整地方案,苗木選擇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入手,發揮包片領導、工作的協助、監督工作,以村村建設高標准示範林為標准,年年組織機關幹部率先垂範,開展為期一周至兩周的植樹造林勞動,為提高新植林木的成活率,林業站專人負責監督灌溉工作,檢查灌溉質量。各村進一步完善林木管護制度,在以往管護經驗教訓方面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定和完善相對應的制度條款,採取招投標的方式,明確林地權屬,明確管護責任,簽訂管護協議,頒發林權證。2007年,部分村隊農民積極承包林地,農民自己負責苗木購置、栽植管護,並向村集體上交承包林地費用,僅此為村集體節約資金十餘萬元,而農民也從綠色銀行中長足受益。全鄉新栽林木成活率均達到了90%以上,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樹在村中、村在樹中」的理想日趨實現。
6、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
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伴隨著對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加大,商戶地鄉黨委、政府始從加強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入手。深入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鄉村文明學校、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村級終端接收點為陣地,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各類科技文化知識的培訓。在全鄉范圍內廣泛開展了「誠信模範」、「文明禮儀標兵」等評比活動,舉辦各類新農村建設巡迴文藝演出。各村、各單位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心、職工活動室得到充分利用,活動內容健康向上,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極大地豐富了各族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形成了節日有慶典、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的生動局面。目前,全鄉地區級文明單位(村)4個,縣級文明單位(村)15個,有力的推動了全鄉「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進程。
7、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多年來,商戶地鄉黨委、政府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採取措施,狠抓落實,使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有利條件。計劃生育工作認真貫徹執行「一法四規」,堅持從實際出發,切實依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的要求開展工作。2007年,全鄉總人口出生率為6.15‰。鄉黨委、政府牢牢把握「穩定壓倒一切」的工作方針,認真開展了各類法制宣傳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動,進一步做好維穩創安工作,大力開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全鄉無一起刑事案件發生,一般治安案件和民事糾紛全部查處和調處,查處調處率達到100% ,無突發惡性事件發生。共創建平安村15個,平安家庭近2000戶。全鄉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教育工作嚴格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開展「兩基」鞏固提高年檢和復查准備工作。2007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全額投入120萬元,在中心校新建了佔地面積607平方米,可容納150名師生就寢的宿舍,並配套了生活水房,衛生廁所等設施。在上級的支持下,我鄉配套5.5萬元,新建了總投資58萬元,建築面積達500平方米,集門診、治療、留觀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衛生院商西村門診。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得到全面落實,2007年全鄉參合群眾達6126人,參合率達到98.5%,完成殘疾人危房改造 10戶,籌集扶貧幫困捐款6950元,為困難戶協調春耕生產貸款近10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7308元。
⑦ 農村道路建設的作用和意義
對於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對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於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好農村路」的「四好」是指把農村公路建設好、管理好、養護好和運營好。這「四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總結提出,親自領導推動實踐的一項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7)新農村道路交通變化擴展閱讀
好「四好農村路」的工作,總體看還是三點:
第一,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建設的進度,把短板補齊。
第二,完善規劃、完善政策、完善法規、完善標准。
第三,加大落實的力度。農村公路建設和所有各項工作一樣,需要認真的抓好落實,各個地區、各個地方,特別是在基層在抓落實的具體的措施和辦法,比如說在一些地區已經實行了「路長制」,通過路長調動當地的積極性,促進當地做到「四好」。
⑧ 改革開放前後交通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的城市建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更為明顯。從1990年到1996年北京市道路面積的年增長率為4.86%,道路等級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由於北京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們的出行頻率和距離的增加,更為重要的是導致了對交通工具需求結構的顯著變化,使北京市的機動車以每年17.86%的速度急增(非機動車為7.5%),車輛的增長快於道路的增長和道路等級的提高,北京的交通擁擠狀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而由此帶來的環境狀況惡化則更為嚴重,城市中各種交通工具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在市區內已成為最主要的污染源。這已成為令北京市政府不易解決的棘手難題之一。盡管如此,北京市政府近年來還是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盡力解決這些問題。道路改造和建設資金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並盡力籌集資金加快地鐵的建設。從1998年4月開始實施的使用無鉛汽油措施是北京市政府為緩解環境污染而推出的一項新舉措,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與交通有關的能源與環境問題產生的動因及發展趨勢
產生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最基本動因就在於,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產生了更多的出行需求和對出行速度、方便性及舒適性更高的要求。但不幸的是這種需求發展方向恰好與增加能源消耗、加重環境污染的交通工具結構變化趨勢呈典型的正相關關系,表現為單位人公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長,更為不幸的是這種需求發展方向也恰好與增加交通擁擠呈典型的正相關關系,表現為單位人速度佔用道路與佔用停車場面積的增長,而擁擠又進一步加劇了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
這種對出行速度、方便性及舒適性具有更高要求的結果是:如果出現擁擠(這在大城市中已成為必然),則不但不會提高出行速度,反而會進一步降低出行速度。最為惡劣的是這種要求增加了其他眾多人員的出行時間和不舒適性,並且使其他受影響人員在既成事實條件下,根據因擁擠已改變了的成本—效益重新進行出行方式的選擇;而這種重新選擇的方向則很可能是自購小汽車。由於新進入的車輛只負擔其自身的擁擠損失,而不負擔其給其它車輛造成的損失,因此不能阻止車輛的繼續增長,必然形成目前的惡性循環局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比較合理的自我調節,這就是有一個完全獨立的交通系統(如地鐵、輕軌),並且這一系統的效率高於道路上絕大多數的交通工具;而北京市目前此系統恰恰又很不完善,還遠遠談不上「獨立」和高效率。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發生擁擠的情況下,公共交通工具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損失將以高於私人交通工具的速度增長。其根源是公共交通工具是連續循環使用的,擁擠使速度下降,如果維持原有頻率就必須增加數量,也就增加了相關的各種成本;而私人交通工具不需要增加數量。更為重要的是公共交通工具的載客量明顯高於私人交通工具,其因擁擠造成的邊際效益損失(時間、舒適性等損失)當然遠大於私人交通工具。所以,擁擠程度的增加使私人交通工具在與公共交通工具的競爭中越來越占優勢,形成惡性循環。
從問題的實質來看,產生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傳統的經濟學未能計入資源與環境的價值,也就是公共財產的稀缺性和定價問題。在資源和環境被無償或低價使用的情況下,必然會形成大量消耗這些資源的交通工具的製造和使用,這不僅使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加劇,而且造成城市土地資源緊張和環境惡化。其直接表現則是城市交通工具結構呈現不合理變化,並且其造成的不良影響無法解決。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為解決城市交通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研究的理論基礎,將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中的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引入城市交通系統中來並加以深入研究會有助於問題的認識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