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盧溝橋的建造傳說
說起姑嫂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末年,漁湖鳳林村有一吳姓富人,人稱吳員外,一條小河流經吳員外府邸一直流入榕江。在小河的出口處水流很急,形成一個漩渦,人稱三角渡。住這一帶的東鄉、廖蔡洋、盧頭、潮美、後河幾個村的村民上縣城必須經過此地。因此鳳林村人在此設船擺渡,但台風季節,搭渡很危險,每隔不長時間就有因為大風聚起覆舟之事故發生,所以這一帶村民們很想在這里造橋。可是鳳林村的吳員外家裡破肚軍師在吳員外耳邊吹奉說流經吳府入榕江的河流風水很好,如造橋會破壞風水。所以吳員外勾結官府,極力反對村民造橋。
話說東鄉村住著一戶魏姓人家,家裡只有姑嫂兩人,嫂子孫氏早年守寡,單生一子。其姑也因失婿歸住娘家。因此姑嫂相依為命,靠織布出售度日,共同撫養這個獨苗香丁。姑嫂眼見孩子一年一年長大起來滿心歡喜,誰料在孩子10歲那年在農忙季節挑草回家剩渡過河時遇大風落水失足落水……姑嫂倆哭得死去活來,更感無橋之苦,於是她們暗暗立下誓願:定要造橋,造福百姓。因此姑嫂兩人更加勤勞織布積錢,很多附近窮人知道後也一點點捐錢給姑嫂倆,幫她們籌錢造橋。但因吳員外勾結官府極力反對造橋,所以姑嫂和鄉親們不敢輕舉妄動。直到有一天吳員外的婢女報信說吳員外和縣太爺赴潮州府接受徵收「三餉」事務,姑嫂兩立即與四鄉串聯,趁機修橋。附近鄉親們在姑嫂的感召下,自備干糧和工具立即投身到修橋中……不久橋便建成,正當鄉親們正在為此高興時,突然吳員外帶兵丁和家奴趕來,喝令毀橋。魏家阿姑立即挺身而出,稱:你敢毀橋,誓與你拚命。後來在橋上和吳員外扭打時,兩人一起跌落橋下被水捲走……人們為了紀念姑嫂倆為民造福的功德,便把橋定名為「姑嫂橋」
今天,我們站在姑嫂橋原址建起來的水閘上,望滔滔榕江水,緬懷過去感人的故事,我們唾棄當年那為富不仁的吳員外和欺壓百姓的「官府」,也為姑嫂倆不屈的建橋造福百姓所感動!相比之下,今天的新揭陽,道路橋梁建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別說小小的內河出江口,就連滔滔榕江水,也不再是漁湖與外界溝通的屏障……
『貳』 盧溝橋是誰建設的
盧溝橋 (Lugou Bridge / Lo Kwo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回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答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叄』 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建設三里怎麼走
1)
從岳各庄橋向正南方向出發,行駛70米,稍向右轉進入G4輔路
2)
沿G4輔路行駛360米,朝京內石高速容/房山方向,稍向左轉
3)
行駛50米,直行進入岳各庄橋
4)
沿岳各庄橋行駛110米,從入口進入G4
5)
沿G4行駛3.2公里,從五環路/京開高速/G108出口離開
6)
行駛130米,直行進入G107
7)
沿G107行駛1.8公里,在閥東橋朝京周路/杜家坎/西北五環/石景山方向,稍向左轉
8)
繼續沿G107行駛1.5公里,朝大灰廠東路/二七廠路方向,直行進入杜家坎環島
9)
沿杜家坎環島行駛60米,在第2個出口稍向右轉進入大灰廠東路
10)
沿大灰廠東路行駛350米,過右側的北方製冷美的品牌專賣店約50米後,左前方轉彎
11)行駛5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二七廠路
12)
沿二七廠路行駛69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長興路
13)
沿長興路行駛300米,稍向左轉
14)
行駛820米,左後方轉彎
15)
行駛250米,到達終點
『肆』 農村住宅三層樓拆遷如何補償
算,我是江蘇的,是三層累加,閣樓和院子算一半,另外耕地和作物也是要賠償的,不要忘了
『伍』 關於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專關鍵部位均有屬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作為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擁有近8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經歷不同朝代的多次翻修和康熙時期的重建,凝結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是當中國古代橋梁建設技術高度的實物體現,也是古代建築風格和文化的一種傳承和保留。為現代學者研究古代建築以及歷史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幫助。
作為神聖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爆發地點,它是那段歷史的直接見證者,見證了中華民族刻骨銘心不屈不撓的戰斗,是當代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陸』 盧溝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是什麼
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Lugou Bridge Incident/Lukouchiao Bridge Incident/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oko Bridge Incident)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背景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柒』 盧溝橋的特點!主要的特點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捌』 盧溝橋的建造者是誰
令人遺憾萬分的是,不論是設計者,還是施工者都沒有留下只名片語。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專(1189年)命建石橋,金明昌屬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敕命曰廣利。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聯,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
『玖』 盧溝橋建於哪個朝代 盧溝橋建造於哪個朝代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版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權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但因2008年奧運會又重新貯滿了水。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 1189年六月,金章宗開始修建蘆溝橋,三年後建成
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但因2008年奧運會又重新貯滿了水。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
『拾』 盧溝橋的建設歷史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餘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於正值「文革」,原工區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隻。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多出5隻。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達到491隻。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並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跨盧溝水,金明昌①初建,我正統九年②修之。橋二百步,石欄列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態色相得,數之輒不盡。俗曰:魯公輸班神勒也。橋北而村,數百家。己巳歲,虜焚掠略盡。村頭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帝京景物略》,明代劉侗、於奕正編著。
盧溝橋橫跨在盧溝河上,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修復。橋長200步,石頭欄桿上列有柱頭,石獅子形態各異,有吃奶的,有回頭抱著的,有背著的,神態和顏色搭配得很好,數量數不完。民間傳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的神妙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戶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光了。村頭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過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一樣。
釋義
①金明昌:金朝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
②正統九年: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時為明英宗朱祁鎮。
③獅母乳:指母獅和幼獅。
④贅:通「綴」,連結。
⑤得: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