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30年來農村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原因是什麼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外出打工,為家庭建設打拚。
國家政策是好的,但總落實不到基層。
② 中國新農村的變化會如何
應該是越來越好吧,農村市場已經飽和了吧。
③ 新農村的變化
新農村變化表現在:
1 人的素質變化,從村幹部開始變化,會正規起來,村官回不會再隨便答從村裡找些個人來做,可能會加入專業人才或高學歷人才。農村村民素質隨著物質生活的改變而提高。
2 基礎設施,從住房到欽水,還有村裡的基礎建設要向城鎮學習靠攏。
3 各種惠農政策會陸續下來。
④ 我國農村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觀察中國農村、農民過去幾十年的變化,可以有多種角度,有人從「自由」的角度來認識。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帶給這個農業大國農民命運的最寶貴財富是——自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經濟室主任黨國英在中共建黨90周年慶典來臨之際作出這樣的表示。
他說,建黨之初,中國處在軍閥混戰、炮火連天的戰亂歲月,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更談不上任何的自由。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翻身做了主人,這才初嘗自由滋味。
「新中國的建立,使得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實現了從備受壓迫到飽嘗關愛的命運轉折,自此走上了自由之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黨給了農民種田的自由,種什麼不管了,到什麼地方承包土地去種也不管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多種經營方式解放了農民,打碎了束縛農民手腳的鎖鏈。」黨國英說。
「國家免除農業稅後,種田對於農民來說就不再有稅賦負擔,在更大程度上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在種與不種、種農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選擇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他說。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開始在廣闊的大地上自由遷徙,去尋求更多的財富,現在離開家鄉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就有2億多人。
67歲的趙仰思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他是山東省濟寧市魚台縣濱湖街道辦事處高庄村村民,如今負責看守村裡河堤上的樹木,月收入近千元,家裡還有2畝地。
以前,趙仰思的生活比較窮。他記得,是在1978年以後,村子裡實現聯產承包制,結束「大鍋飯」,「老百姓才頓頓吃上了飽飯」。
「2006年起,不用再交『皇糧』了,不管產多少糧食,都是自己的了。」雖然已過去了5年,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趙提起這事仍然很激動。趙仰思告訴記者,這些年農民的日子好過多了。不僅不用交稅,還有各種各樣針對農民的補貼:種地有補貼,買家電有補貼,危房改造有補貼。
其中,最讓老趙津津樂道的是惠農「四補貼」政策,即「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加上國家穩步提高小麥、稻穀等糧食最低收購價格,農民種糧收益增加了。
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鍾甫寧說,農民負擔過重,千百年來曾是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如今免稅、補貼、保障等多管齊下,投入巨額公共財政,有望從根本上破解這一千古難題。
但是,中國農民的「自由」還是很有局限的。他們仍然受著許多約束。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限制著他們拓展更大生存空間,而從居住條件到醫療衛生,他們都難以與城裡人相比。
在城裡人住進了鋼筋混凝土大樓時,趙仰思還長期住著土坯房,他直到2010年初,才申報了政府實施的「安居工程」。政府補貼給他12000塊錢,幫他建起了4間新瓦房。
他說:「以前的土坯房我住了40多年,牆壁常年被雨水沖刷,裂了大縫,屋子有點傾斜。趕上刮風下雨天,家裡的鍋碗瓢盆都要齊上陣接漏雨,住在里頭,我有時候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
2010年,中央採取多項措施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截至去年,全國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項目已開工590萬套,農村危房改造已開工136萬戶。
與農村其他老人一樣,趙仰思最擔心的事情也是生病無錢治療。他說,以前有個頭疼發熱的熬一夜就過去了,只有很厲害才去醫院,有時候一年的收入還不夠看一次病的花銷。
中國政府最近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新農合」覆蓋面持續擴大,參保率保持在90%以上。人均籌資水平達到155元,其中政府補助達到人均126元。60%以上的統籌地區實行門診統籌。
「前段時間,我生病花了5萬多元,『新農合』給我報銷了將近2萬元,2010年縣里又給補貼了7000元,給我幫了大忙!」趙仰思說。
趙仰思家庭收入在增加。「2006年我家六口人一年的全部收入只有4000多元,而去年光我一個人就掙了7000多元。」他說。
但是,目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3.23:1。這個不小的差距使許多農民生活還比較困難。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17日與中央媒體座談時說,2010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0.9%。
黨國英研究員說,消弭城鄉差別的任務仍然艱巨。
為使農民變富,中國一直在實行增加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的「雙輪驅動」戰略。
「當前農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市場化程度不夠。」黨國英說,「中國要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就要給農民更優越的生產條件。讓更多的農民轉化為『專業農戶』——即以農業生產為主,經營規模比較大,勞動投入主要在農業生產上發展農業規模經濟的農戶。」
他說:「『專業農戶』在西方國家比較普遍。中國在發展農業規模經濟這方面相對比較差,有必要培養一大批『專業農戶』,以進一步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也要進一步鼓勵農民進城務工、創業,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與此同時,農民工資性收入等非農業收入比重在不斷增加。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766元,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去年各地宣布提高了最低工資標准,這有利於外出務工農民收入增加。
最新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占總人口的50.32%。相當程度上,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十二五」綱要把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放在了與工業化、城鎮化並駕齊驅的重要位置。
「上世紀80年代之後,伴隨黨的好政策,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四個兒女逐個成家立業。我期待農民往後的生活更好一些。」趙仰思說。
內容出自中國台灣網的一篇報道。
⑤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生產關系先後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每次變化的原因有那些
建國後,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建國初期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所有制,實行個體經營;保護富農經濟。
原因:小農經濟影響農民生活、農村經濟發展、國家工業化的進行(客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要求(主觀)蘇聯農業集體化模式的影響(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公有,實行集體經營,按勞分配。 成立了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 結果:農村生產資料由農民私有制變成了集體所有制,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黨內主要領導人的主觀願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義嚴重。
1984年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1984年以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原因:人民公社體制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緩慢發展影響現代化的進程文革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及其決策總結建國以來正反經驗教訓。
確切時間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實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解放生產力、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需要新解放區尚未土改。
1953-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
實施原因:小農經濟的影響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蘇聯集體化模式的影響。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實施原因:1956年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8年總路線提出黨的領導人主觀願望。
1978-至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實施原因: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經濟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原因
這些都是課本上的知識:
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的獲得了解放,中國幾千年的封內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容。
農業生產合作社:單一的所有制變成了公有制
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損害了群眾利益,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的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是中國很快的解決了12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也使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⑦ 近五年來農村發生變化的原因
一句話,人類活動
地面植被被破壞,花草樹木森林被毀壞,亂砍濫伐,
農業上化回肥、農葯的使用
畜牧業答激素的使用 禽獸糞便的排放
工業廢水
生活污水
地下水超采
污水濫排——一些黑心廠家將污水排入地下
礦業廢水,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