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農村的改革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什麼影響
中國農村的改革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對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想要一個國家強大,這個國家就必須是比較富有的,農村一改革經濟自然會提高,經濟一提高國家就強大。
Ⅱ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什麼時候提出
建設社會來主義新農村是在源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首次提出。並在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
1、《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的相關原文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2、《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14篇。第二篇的題目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且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等六個章節來詳細描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十六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重中之重」的思想是黨中央從當前「三農」工作的實際出發,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審時度勢提出來的。這是新世紀新時期我們黨對「三農」問題認識的深化、升華和飛躍,是解決「三農」問題方針政策的創新、發展與完善。
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之所以突出強調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它既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又關繫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更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目標的實現。
(3)新農村綱要擴展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將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意義的准確把握。
2、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在不斷加快,但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區域之間不協調的矛盾也越顯突出。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改善,勢必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3、深化改革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勁動力。
伴隨著從實行家庭聯系承包制到村民自治,從稅費改革到免除農民農業稅等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變「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的現狀仍然任重道遠。
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首次提出。並在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
1、《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的相關原文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2、《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14篇。第二篇的題目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且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等六個章節來詳細描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