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GDP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关心经济增长,国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国政府的统计部门都把GDP增长率作为描述经济增长情况最重要的综合性宏观经济指标。 第二,GDP指标是描述经济规模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是对等的。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国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也很难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GDP指标是描述经济结构的重要标志。经济结构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许多重要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地区经济结构等等,都是通过GDP来描述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比重偏低,地区经济结构中中西部地区比重偏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GDP反映出来的,它们是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四,GDP指标是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指标。国际上通行的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描述的是用于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另一个是GDP缩减指数,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即除了用于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外,还包括用于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和进出口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CPI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缩减指数也很重要,因为它反映的价格变化更全面。 第五,GDP指标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承担国际义务的轻重,享受优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和这个国家的GDP有密切的联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联合国确定其成员国承担联合国费用、维和费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世界银行确定其成员国享受优惠待遇的重要指标。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确定其成员国发言权时也要重点考察这一指标。 客观地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经济总量指标GDP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都有著密切的关系,也是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因而它至今都是国际上用来衡量所有国家与地区经济表现的通用标准。 但是,当人类迈入了21世纪后,以GDP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标准却日益显现出其片面性和滞后性。GDP指标只考虑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没有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状况考虑在内,并且没有剔除对环境和生态破坏这一因素。目前很受关注的由美、德两国作者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对GDP曾这样描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在GDP日益显现其不足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新的经济运行指标,力求将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率等因素考虑在经济运行状况中。然而在中国,GDP增长率目前依旧是考核官员的最重要标准。各地官员为了提高GDP以实现政绩,很多时候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马各类所谓的“开发区”、“工业区”等项目,不仅造成了滥占耕地等环境问题,而且经济效益也微乎其微。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GDP的“虚假繁荣”,但就其质量来说,很可能出现《四倍跃进》中所描述的情况。 在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更加合理的经济运行指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唯GDP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唯GDP论”的第一个危害在于,它没有意识到,GDP的增长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减少。比如说,当年的大水灾引发了巨大灾后重建需求,推动了GDP增长,但实际上社会财富却是绝对的减少。再比如,在许多地方是一任领导,一任工程。班子一换届,工程可能就没人收尾,投入了资源,增加了GDP,却没有任何收益。而农村征地和城镇拆迁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当地政府官员在这方面的观点错误有关。“唯GDP论”的第二个规律在于它为短期目标往往牺牲长期利益,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根据一份对苏州引资情况的调研通报,这些年苏州由于外资大量进入,经济发展很快,而代价是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消耗4000亩土地,以目前14%的增长率发展速度来看,到2020年苏州工业用地就没有余地了。这实际上就是将当前的GDP建立在透支未来的基础上。“唯GDP论”的第三个危害在于:在追求总量增长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就容易忽视结构的平衡。 国内湖州市就率先取消GDP指标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它摒弃了几十年来“唯GDP论”的片面做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考虑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⑵ 我国如何计算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总产出(即 GDP 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 总人口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称作“人均GDP",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⑶ 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我国人均GDP
一方面有必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做大GDP与人均GDP,另一方面,还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向民资开放领域,大力破除垄断,让民资能够进入更多的行业领域做大做强;
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社会保障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断提高老百姓直接到手的收入,促进消费。
不断提高GDP与人均GDP的“含金量”,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在更大程度上惠及民众,才能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⑷ 什么是人均gdp 人均gdp的意义作用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人均GDP的意义:
一、除资源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人均GDP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较而论,人均GDP虽不能正确反映中日两国综合国力,但确实表明日本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人口寿命以及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中国,尤其是日本城乡发展的相对均衡以及农村农业基本上“水旱无忧”的抗灾能力与抗灾水平,更是让中国望尘莫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农业的滞后发展恰恰拖了我国人均GDP的后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最终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以阎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卢森堡等经济体为例,尽管它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能与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但是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指标而言,卢森堡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乡均衡发展程度却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二、人均GDP本身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构成了一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事实上,强调人均GDP的国家,一般也比较注重提高本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人均GDP观念及其人均GDP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
三、人均GDP与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据亨廷顿分析,在一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社会安定、社会和谐成正比。发展理论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认定为工业化起飞阶段,4000-60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起飞后,相对于传统社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时,一些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往往进入高危阶段。但人均GDP一旦达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后,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稳定状态。阎文提到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的法国和意大利似乎并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个国家更稳定,显然混淆了国家基本政治稳定与领导更换政府更迭之间的巨大差别。不论左派还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见,应该承认,包括西欧国家在内的这种民主政治条件下的某些不稳定表现,与转型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社会不稳定,存在本质不同。
⑸ 人均GDP各阶段剖析
GDP(GrossDomesticProct),就一个国家而言,被称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产量的标准测量指标,表示该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使用GDP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重要指标。这三个指标分别具有不同的功效。 GDP总量,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它的主要功效是:1、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2、用于国际间和地区间进行比较。3、用于制定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4、用于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GDP指标为经济学家分析经济运行状况、政府调控管理经济提供了广泛的用途。 GDP增长率,衡量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其主要功效是: 1、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通用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测度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围绕潜在的生产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动,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必然的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 3、是横向、纵向比较的重要参照指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今日与过去相比较,一国与他国、一地区与他地区相比较,除了比较GDP总量外,更重要的是比较GDP增长率1978—200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4%,国际地位快速提升。 在横向比较中,1996—2002年间我国GDP增长分别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的4.5个、5.0个和3.3个百分点。 人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时也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世界银行按人均GDP水平(实际购买力平价),将各国分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个等级。2000年,人均GDP1980美元为低收入组,460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组,912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组,27770美元为高收入组。中国当时为3920美元,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7400美元)的53%。 从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看,国际上通常把一国的发展水平按人均GDP分为几个阶段:300—400美元以下是贫困阶段;400—500美元是摆脱贫困的阶段;800—1000美元是开始走向富裕阶段,我国称小康阶段;3000—6000美元是比较富裕阶段,我国称全面小康阶段。如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9项现代化量化指标,其中第一项就是人均GDP(或GNP)在3000美元以上。我国研究机构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共分3类12项,其中第一项为人均GDP9000美元。可见,人均GDP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对GDP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在人们对GDP普遍质疑时,仍然要看到,GDP是美好的,其“功”不可没。
⑹ 2017中国人均GDP有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年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和2012年分别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为6995美元,2014年为7595美元,2015年为8016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拓展资料
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⑺ 我国人均GDP不到一万美元,为什么西方国家说我们是发达国家
要发展成发达国家,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最起码要达到一定的收入和发展条件。而我国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明显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为何西方非说我国是发达国家呢?而且还非要我国做发达国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四个字。
从世界现状来看,整个世界有30多个发达国家,除了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外,基本上都在欧洲,北美洲。而作为发达国家,基本上满足发展的很高条件,如工业成熟,百姓收入高,国家福利体系完善等。
其实西方国家一直让我国做发达国家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我国发展太快了,有点受不了了。因为如果我国继续这么高速发展,那么西方对于世界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而鉴于我国强大的势力,西方又不可能阻止我国的发展速度。
⑻ 人均GDP怎么计算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⑼ 人均收入与人均gdp是怎样的比例关系
两者比例关系说明了两个反应生活水平状况的标准之间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为1:6.33.说明人均实际收入反应的生活水平远没有达到人均GDP反应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资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们没有享受到经济迅速发展的红利。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当前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故用户籍人口作为比较指标是不科学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