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1950中国人均gdp

1950中国人均gdp

发布时间:2020-12-19 06:36:15

❶ 介绍香港的资料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HK),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1)1950中国人均gdp扩展阅读

香港的名称来历: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❷ 日本1950年至1990每年的GDP和人均GDP各是多少。(美元计算)

90年我们人均GDP只有343.7美元,
1991年中国人均GDP为1450美元
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100美元
2000年中国人均GDP折合美元为856美元
2003年人均GDP为1087美元
2004年中国人均GDP为1490美元。“
200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3美元。
2006年是2017.6美元
07年中国 总 30100 人均 2280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单位:%
国家和地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 界 2.7 0.3 0.6 1.5 2.9 2.4
低收入国家 1.9 2.7 1.5 5.1 5.5 5.6
最不发达国家 1.8 2.7 2.1 2.7 3.7 3.7
重债穷国 0.6 1.9 0.6 1.2 2.7 2.5
中等收入国家 4.6 2 2.7 4.2 6.3 5.4
下中等收入国家 5 3.8 4.8 4.9 6.6 5.9
上中等收入国家 4.1 -0.2 0.1 3.3 6.1 5
中、低收入国家 3.9 1.8 2.3 4 5.9 5.2
东亚和太平洋 6.6 5.7 6.9 7.9 8.1 7.8
欧洲和中亚 7 2 4.7 5.8 7.1 5.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2.4 -1.1 -2.2 0.6 4.5 3.1
中东和北非 1.3 1.4 1.9 1 3.7 2.8
南 亚 2.4 2.9 1.8 5.7 6.2 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0.8 1.1 1 1.7 2.9 3.1
高收入国家 2.8 0.4 0.7 1.4 2.6 2.1
非经合组织成员国 4.4 -1.7 0.6 2.7 4.6 3.9
经合组织成员国 2.8 0.6 0.8 1.4 2.6 2.1
欧元区 3.3 1.5 0.5 0.2 1.6 0.9
中 国 7.6 7.5 8.4 9.3 9.4 9.2
中国香港 9.2 -0.3 0.9 3 7.3 6.3
中国澳门 2.8 0.7 9.2 14.2 27 7.2
孟加拉国 3.9 3.2 2.4 3.3 4.3 3.5
印 度 2.3 3.6 2 6.7 7 7.1
印度尼西亚 3.5 2.5 3 3.3 3.6 4.2
伊 朗 3.5 2 7.3 3.7 3.8 4.9
以 色 列 4.9 -2.6 -3.1 -0.1 2.8 3.5
日 本 2.2 … -0.5 1.2 2.5 2.5
哈萨克斯坦 10.1 13.7 9.8 8.9 8.8 8.4
韩 国 7.6 3.1 6.4 2.6 4.2 3.5
马来西亚 6.4 -1.8 2.3 3.4 5.2 3.4
蒙 古 0.2 0.1 2.8 4.2 9.2 4.6
缅 甸 8.5 9.9 10.7 12.5 1.9 3.9
巴基斯坦 1.8 -0.6 0.8 2.5 3.9 5.2
菲 律 宾 3.9 -0.2 2.5 2.6 4.1 3.3
新 加 坡 8.2 -5 3 2.6 7.3 3.7
斯里兰卡 4.3 1.8 2.5 4.7 4.5 4.4
泰 国 3.7 1.2 4.4 6.1 5.3 3.6
土 耳 其 5.6 -9 6.2 4.2 7.4 6
越 南 5.4 5.6 5.8 6.2 6.6 7.4
埃 及 3.4 1.5 1.2 1.1 2.2 2.9
尼日利亚 1.8 0.7 -0.7 8.3 3.7 4.7
南 非 1.6 0.9 2.5 1.9 5.2 5.6
加 拿 大 4.3 0.8 2.5 1.1 1.8 2
墨 西 哥 5.1 -1.2 -0.2 0.4 3.1 1.9
美 国 2.5 -0.3 0.8 2.2 3.2 2.5
阿 根 廷 -1.8 -5.4 -11.8 7.8 7.9 8.2
巴 西 2.8 -0.1 0.5 -0.8 3.5 0.9
委内瑞拉 1.8 1.5 -10.5 -9.3 15.8 7.5
白俄罗斯 6.1 5.1 5.5 7.6 12 9.8
保加利亚 7.3 6.1 5.4 5.1 6.5 5.8
捷 克 4 3.1 1.7 3.2 4.5 6.2
法 国 3.6 1.5 0.5 0.1 1.7 0.9
德 国 3.1 1 -0.1 … 1.6 0.9
意 大 利 2.9 1.7 0.4 0.3 1.4 0.2
荷 兰 2.7 0.7 -0.1 -1.3 1.1 0.8
波 兰 4.2 2.2 1.5 3.9 5.3 3.3
罗马尼亚 2.2 7.2 6.7 5.5 8.7 4.4
俄罗斯联邦 10 5.3 5.2 7.9 7.7 6.9
西 班 牙 3.6 2.9 1.4 1.1 1.4 1.7
乌 克 兰 7 10.3 6.2 10.3 13 3.3
英 国 2.1 2.7 2.1 1.7 2.6 1.2
澳大利亚 0.8 2.5 2 2.6 1.8 1.5
新 西 兰 1.7 2.9 3.1 1.8 3.1 0.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❸ 中国1950年GDP

1952至2018年,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抄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超过8000万人;1949至2018年,粮食总产量从2000多亿斤增加到1.32万亿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

70年来,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增长近3000倍;2018年末,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一。

(3)1950中国人均gdp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70年来,我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正如宁吉喆所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飞跃。

7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此外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用也在凸显。

❹ 求日本1950-2006年的人均GDP数据

日本人均Gdp仅仅是美国的十四分之一!

❺ 求1950年1976年2009年的中日韩台人均GDP对比。

中日韩台1950,1976,2009人均GDP变化(美圆)

1950年 1976年 2009年
中国 29.2 163 3678
日本 50 6589 39731
韩国 41 1000 17074
台湾 140 1159 16392

对比仅做一参考;

❻ 1950年到2012年中国各省市的人均GDP。

  1. 你直接到统计局网站去查就好了

  2. 如果国家统计局没有,就逐一查各省统计局网站。

  3. 祝你查阅愉快!此工作需要20人工作一年时间。

❼ 解放初中国与印度经济对比

去年印度经济提速,增长率超过8%,这立即在中印两国乃至世界上激起讨论。“印度将超过中国”、“21世纪是印度世纪”等言论和认为印度经济积重难返不可能赶上中国的言论形成了一次小论战。今年印度大选,执政以来取得经济高增长的人民党政府却“意外地”败选下台,两国与世界又是一阵议论。 ( http://www.tecn.cn )
然而以中印这样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展望前景岂能以一日论短长?漫道印度不能仅以一两年的时段、IT软件等一两个产业而乐观,就是中国已持续20年的高增长也只是历史之一瞬。比较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中印农业:百年兴衰

如今中国人到了印度,总会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闲自得的“神牛”,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与文化历史背景差异较大的西方国家和地狭而殊、人稠而不众的东亚龙虎相比,印度作为我们的邻邦,同为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人口众多文明古老、当代政统(印度独立与新中国诞生)也几乎同时建立,不是更好的比较对象吗? ( http://www.tecn.cn )
于是国内通行如下说法:1949年时印度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后来由于两国选择了一“资”一“社”的不同发展道路,结果中国很快超过了印度,而且现在已经把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于是在不少场合人们都看到这样的论战模式:你要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吗?我就以与印度的对比来反驳你。 ( http://www.tecn.cn )
无疑,就上述说法而言,有两点的确是事实:1949年时中国的经济状况的确不如印度。而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我们现在在经济的基本面上(尽管不是在所有方面)已经明显地超过了印度。但这两个事实如果不加以如下的两个补充,那是很容易导致误解的:第一,1949年时中国十余年战争废墟上的经济不如印度,但这在中印经济比较史上只是个短暂的插曲,而在长时段历史中,不仅农业时代中国经济一般都超过印度,就是在工业化问题上,虽然英国殖民印度要早于中国的洋务运动一个世纪,因此印度的近代工业起步也早,但是从清末到抗战前的中国工业起步后发展就比印度快,民国时期中国工业水平已经一度高于印度,只是后来陷入毁灭性战祸才又垮了下来。第二,中国经济如今的确赶上并超过(确切地说是再次超过)了印度,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革时代,而不是在改革前达到的成绩。换句话说,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曾经领先于、至少不亚于印度。而改革前中国经济是否领先于印度,是大可怀疑的。 ( http://www.tecn.cn )
1980年代中国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关于民国史上相对和平时期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曾经有过一个估价。当时由杜润生班子中的研究人员完成的这项研究表明:如果把战乱中的生产剧降与战后的恢复性剧升排除不计,以1921-1936年15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76%视为比较正常的状况,则这个增长率要比同期未经战祸的印度高得多。民国时期正常(即相对和平)年份中国农业虽然远远称不上发达,与先进国家无法相比,但多数指标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不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尤其是明显高于印度。1936年中国人均占有标准粮529斤,当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02斤,而印度仅为309斤,相当于中国水平的58.4%。1934-1938年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213斤(标准粮,下同),世界平均为163斤,而印度仅为86斤。如果以劳动生产率计,则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产粮在1921-1936年间增长了35.2%,增幅高于总产增长。1936年中国劳均产粮1725斤,比1951年还高出14.3%(尽管1951年的总产已经超过1936年)。这个生产率低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位次是趋于上升的:在11个对照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1926年的水平占第九位,1936年第八位,1946年第七位。而且中国这一水平通常高于印度:按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平均年产食物折合百万净直接卡路里计,1934-1938年中国平均为5.3,印度仅3.9;考虑到印度在牛奶等若干畜产品中的优势,中国在粮食生产中对印度的优势应当更高。(注:文洁、高山:《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1卷,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26-335页。) ( http://www.tecn.cn )
总之,只要没有大战乱,中国农业从传统时代以来,无论在什么制度下一直都是领先于印度的。这种领先不仅体现于人均、亩均与劳均粮食产量,而且体现于包括牧渔诸业在内的大农业综合指标如总卡路里生产率。 ( http://www.tecn.cn )
而1949年以后到改革前的命令经济时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在最能反映经济进步本质的劳动生产率方面表现很差:由于中国农业产量与农业劳动者数量在此期间几乎同步上升,因而劳均产值在这二十多年中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值仅由263元微升至276元。1966年时,中国农业劳均产粮仅1162.8斤,远比1936年低;时至1975年,劳均产粮也只有1931.5斤,比1936年高不了多少。(注: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8页。) ( http://www.tecn.cn )
当然,由于印度的农业从来就不行,这样的水平仍然高于印度——即使在战争废墟上的1949年,中国的工业固然是毁得不如印度了,而农业虽然比抗战前明显衰退,仍然还比印度强。因此新中国的农业水平一直高于印度是毫不足奇的。 ( http://www.tecn.cn )
但是在改革前的20多年间,中国农业对印度的优势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中国放弃了城市化,把农民禁锢在农村,靠人海战术增加了产量,却牺牲了劳动生产率。而印度这期间城市化比中国快(当然,大量农民进城也扩大了贫民窟,就像我们这次在孟买和浦那看到的那样),并且靠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产量的增长也快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批学者在莫干山举行“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讨论会”,会后发表的《纪要》提出以下共识:解放后至改革前,印度粮食年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一直低于中国(按:这实际上是延续民国时代已经形成的局面),但两项差距都在缩小,即印度的两项增长率都高于中国:1952-1981年间,中国粮食总产增长1.04倍,年均增长2.5%,而印度增长1.19倍,年均增长2.75%。1952-1978年间,中国年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5.2%,年均递增0.55%;而印度年人均增长23.7%,年均递增0.8%。而且这三十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商品率在下降,印度则在提高。50年代中国粮食净征购量占总产量17.4%,1982年则降为15%左右。印度同期的粮食商品率却从7%上升到33%。结果,中国从50年代的粮食出口国变成70年代的粮食进口国,而印度则相反,从五六十年代的粮食进口国到70年代破天荒地变成了粮食出口国。(注:王红生:《关于1950-1980年间中印粮食生产状况的一些思考》,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化论坛》创刊学术讨论会论文。) ( http://www.tecn.cn )
至于非粮食作物,这一时期中国棉、油增长快于印度,印度乳产品及水果增长高于中国。综合而论,据印度学者斯瓦米《中印的经济增长:1953-1970》一书计算,也是印度增长更快:1952-1965年间,印度非粮食作物生产年均增长2.9%,中国只有2.3%。合计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整个农业的纯新增价值增长率,在此期间中国也低于印度。(注:SubramanianSwamy.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1952-1970:a comparative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 http://www.tecn.cn )
最后,在农业方面,甚至不仅关乎农业而且实际上涉及基本人道的方面,改革前中国与印度之比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阿马蒂亚·森提到的那个著名的事实:改革前中国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和平时期大饥荒,而历史上饥荒比中国更频繁的印渡,独立后尽管农业产量仍然低于中国,却在宪政民主体制下成功地消除了饥荒现象。 ( http://www.tecn.cn )

二、中印工业:世纪沉浮

在工业方面,其实中国超过印度也并不始于解放后。中国近代工业尽管起步晚于殖民地印度,但在正常条件下(即没有大战乱时)的发展速度却快于印度,到30-40年代民国时期绝大多数工业品最高年产量均已明显超过印度在1949年达到的水平。而这期间印度并无大的动乱,工业基本是持续发展的。中国却在1949年前受到毁灭性的战争破坏,1949年当年的产量自然低于印度。但这与农业的情况类似:“产量的下落并不是由于经济原因所致,而是由于战争的摧残。一旦这些不正常的外生因素消除后,情况马上就得到了扭转”。 ( http://www.tecn.cn )
从那时到中国改革前的20世纪70年代,在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方面,笔者能够找到的24种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和7项运输指标,它们展示了一幅复杂的图景:(参见表1) ( http://www.tecn.cn )
表1民国年间与1970年代中印工交经济发展对比(注:除注明者外,本表中中印民国时数据据马洪主编:《中国工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0、11页各表数据合编;1970年数据,中国见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857-874页;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258-1259页。印度见(无署名)《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书店,1974年,第72-121页;《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7》,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128-265页;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180-183页;本书编辑小组:《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以及鲁达尔·达特、K ·P ·M ·桑达拉姆:《印度经济》,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各章附表。) ( http://www.tecn.cn )

a 1965年数字b 1969年数字c 1978年数字
(注:②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7》,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9页:1970年中国人口82992万,印度53396万,计得印中之比为0.643.) ( http://www.tecn.cn )
(注:③殷永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其中,在民国年间可比的14种产品中,中国占有优势的10种到1970年时都仍然保持优势,而且除2种(纯碱、烧碱)外,有8种优势扩大。而4种民国时代印度占有优势的产品,到1970年除糖一项外,余三项优势都转到中国一边。(但按人均产量则布的生产仍是印度为多,印度产糖的优势也扩大了)因此在上列基础工业领域,改革前中国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明显快于印度的。这使得民国相对和平时代中国已经存在的优势在经历战乱一度失去后,随着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重新得到恢复,而且似乎进一步发展了。 ( http://www.tecn.cn )
但同表也显示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在民国时期不列入统计的10项制造业产品与7项交通运输业指标中,1970年中国只有3项产品与一项运输指标产量高于印度,而且如果按人均产量,铁路货车制造与石油加工也是印度领先,只有塑料产量与铁路货运的优势属于中国。此外的9种工业品和6项运输指标印度的人均产量都高于中国,其中有的(如核电)中国当时还是空白。有12项指标按人均计印度超过中国都达一倍以上,其中民航客运、电气化铁路、电冰箱、乙烯等印度都超过当时的中国十倍乃至数十倍。公路、铁路、航空、家电、汽车、石化等等印度不是总量领先,就是人均领先。而这些产业大都是20世纪下半叶的新兴产业。可见当时印度工交部门的产业结构实比中国先进。今天印度软件业之类的新兴产业活跃,或许是有其传统的。 ( http://www.tecn.cn )
其次,同表还显示印度工业中,低附加值的上游产业、初级产品相对落后,而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终端产品相对发达,而改革前中国工业则有相反的特征。例如:1970年中国人均原油产量差不多是印度的三倍,但人均石油加工量却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三,而新兴石化产品如乙烯的人均产量还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中国棉纱的产量是印度的两倍多,而棉布产量却与印度大致持平。中国生铁产量是印度的236%,而钢产量只是印度的190%。1970年印度成品钢材产量是原钢产量的75.6%,(注:殷永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而同年中国成品钢材产量只有原钢产量的66.8%。(注: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259页。)尤其是高档轧材的数据表中阙如,但据笔者了解,当时中国在这方面对印度基本上没什么优势。 ( http://www.tecn.cn )
由于当时中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工业初级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工业品的生产中国却很少乃至并无优势。加之当时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落后,交通运输、高等教育、通讯、电影、旅游等等都比印度差得很远,因此当时虽然中国的著述常以钢煤油电等基础工业的优势傲视印度,并引以为体制优越性的证明,实际上其总体经济水平是很难说比印度领先的。 ( http://www.tecn.cn )

三、中印经济:200年间总体水平比较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优势,即使在1949年中国农业生产总量仍然大于印度,国民经济恢复后更是如此,但自国民经济恢复至改革前,20多年间中国农业发展慢于印度,导致优势变小。工业则因战争破坏,1949年时中国一度丧失曾取得的优势,变得不如印度。后来在和平时期中国恢复了原有优势,而且与以往的和平年代一样,基础工业发展快于印度,使这方面的优势有所扩大。但是改革前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比印度落后,基础产品以外的深加工、高增值、消费品与新兴产业大都屈居印度之下,因而整体工业水平与印度相比是否领先尚难断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革前中国不如印度应当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综合各部门而言,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比印度如何? ( http://www.tecn.cn )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研究似乎有两种判断,一是认为中国经济水平当时不如印度。中国的经济起飞和把印度甩在后面都是改革年代的事。二是认为历史上和平时期的中国经济一向强于印度,20世纪50-70年代也如此,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比此前及此后的和平年代都更糟,因此成为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而言优势最小的时期,或者说是印度经济最接近于追上中国的时期。不过上述两个说法也有一个共识,即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两百年来和平时期经济与印度相比最不利的时期。 ( http://www.tecn.cn )
第一个说法来源于世界银行。近年来,以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的国内总产值日益受到重视,它被认为可以矫正以往用官方汇率美元计值的GDP.不少人根据这项指标兴奋地认为中国实际经济水平比过去流行的说法要高。但是,这个新算法算出的印度经济指标比过去的算法高得更多。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总产值作为总体经济指标来衡量,在整个改革前时期中国经济实际上始终明显落后于印度: ( http://www.tecn.cn )
据表2,改革前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国内总产值只相当于印度的五分之四不到。再考虑到当时中国人口不仅多于印度,而且(由于那时中国尚未厉行计划生育)多出的幅度比今天为大,人均GDP 之低于印度就更加明显了。按照这一指标,甚至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中国总体经济仍然落后于印度,只是差距已经很小。随着1980年代中国改革对旧体制积弊的逐步消除,此后的中国经济逐渐转为领先于印度,而且由于印度的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中国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到1995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国内总产值已经高出印度77%了。 ( http://www.tecn.cn )
表2中印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国内总产值变化(注: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1.New York :Oxford,转引自胡鞍钢:《中美日饿印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民强国”的中国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第28页。) ( http://www.tecn.cn )

第二个说法可以麦迪森为代表。近年来国外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出现所谓“加州学派革命”。一些学者以高度评价亚洲传统经济来批判过去强调欧洲先进的所谓“西方中心论”。这些学者“重新面向东方”的眼光也包括印度,看看他们的中印比较是颇有意思的。其中,A ·麦迪森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1820-1992》据说曾被行内评价为:“经济学家们都将死去,惟有这本书是不朽的”(注:见该书中译本卷首,“译者的话”。)。该书在以若干方法(主要也是购买力平价等)对现有的各种统计作了一番考证修订后给出如下情况: ( http://www.tecn.cn )
表3中印经济长时段相关数据比较(注:A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1820-1992》,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09-144页。中印之比值为笔者算出。) ( http://www.tecn.cn )

从上表看,中国经济总量自清代、民国以迄新中国200年来一直大于印度,但1980年代以前其比值并没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尤其与1820年及1936年的比值相较,改革前中国对印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地低了一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比值相对最低之时不在清末也不在民国,甚至不在战后废墟上的1950年(当年中国GDP 为印度的156.6%),而是在三年饥荒之后的1962年(当年仅为印度的139.9%)。只是在改革后,这个比值才持续上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达到三倍于印度。 ( http://www.tecn.cn )
但由于中国人口更多,人均产值与印度相比优势要小许多。上表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到清末则开始超过印度,1936年中国这项指标比印度要高出26.3%。进入大规模战争时代后,中国经济滑坡,但根据麦迪森的计算即使在百废待兴的1950年,中国人均GDP 仍略高于印度,而到1956年,中国在人均GDP 方面相对于印度的优势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然而很快中国经济又陷于混乱,到1962年人均GDP 一度低于印度,甚至低于清代的中印比值,是两百年间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而言最糟的时期。以后中国经济复苏,人均GDP 自然又超过了印度。但直到改革前夕的70年代中期,中印之间的这项比值才达到与超过1936年水平。而进入改革时代后,中印的距离才明显拉开,到90年代中国的人均GDP 已超过印度一倍以上。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提速,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此期内严格计划生育而印度则保持着高于中国的人口增速有关。 ( http://www.tecn.cn )
就纯粹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GDP 指数而言,上表显示清代中国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印度:以1913年水平为100,印度从1820年的55.8增至这一水平,中国只从66.2增至这一水平。进入民国后,在1913-193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印度:中国增长了将近四成,而印度增长还不到两成。1936-1950年间,中国经济因战争而大滑坡,印度经济仍保持增长,GDP指数也出现印度高于中国的局面。1952年后,中国GDP 指数再度领先于印度,但大跃进的后果与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趋势再次逆转,60年代印度的GDP 指数又高于中国。70年代虽然中国又一次恢复领先,但直到改革前夕的1977年,中印GDP 指数之比仍然没有达到1936年时的水平。只是在改革年代,中国的GDP 指数才稳定地超过印度,而且超过的幅度也大大突破了1936年水平。 ( http://www.tecn.cn )
总而言之,无论是麦迪森的计算还是世界银行的统计,都显示出中国长时段(例如200年)的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优于印度,但1950年后至改革前这一时段的经济发展绩效,则不能说比印度更好。 ( http://www.tecn.cn )

❽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为美国的扶持与日本自身的全面发展战略。具体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经济文化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执着于现实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原因:

1、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大,实现其自身的霸权战略,由最初想占领日本,并且扶植日本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那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美国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亚洲势力的扩张。

2、二战之后日本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战略,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与教育,国内的企业也制定出符合国家国情的发展策略,日本人独有的民族心理帮助他们在二战之后短时间内将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崛起。

(8)1950中国人均gdp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

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❾ 我国1950—2011年三次产业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劳动力数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国家统计局网站自己查噻。三次产业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肯定有,劳动力数量没注意过,好像没有。

阅读全文

与1950中国人均gd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