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凉山州各县的经济排名是怎么样的
最好的是西昌市。
凉山州17个县市(截至2018年6月):
西昌市、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木里藏族自治县。
截至2018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7个县市,542个乡镇(其中404个乡(民族乡13个)、13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23个社区、3745个行政村(9304个自然村)、19845个村民小组。
(1)2019会理GDP扩展阅读:
西昌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谷地区,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11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西昌是全国粮食大县、全国生猪大县,中国洋葱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冬草莓之乡,是举世闻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2017年年末常住总人口为77.72万人,城镇化率为58.92%。
西昌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素有小“春城”之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境内及周边有邛海-泸山、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螺髻山、泸沽湖、灵山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知青博物馆、黄联土林等旅游景区。
近年来,西昌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㈡ 会理的GDP为什么那么高,求解
会理县矿产资源富集,品种多,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已探明的矿藏60多种,300多处。这些矿主要以铁铜铅锌为主,铁矿石保有储量3.5亿吨;其中钒钛磁矿2.8亿吨;铜金属量117万吨;铅锌金属量112万吨;锡金属量6万吨;镍金属量3万吨;黄金金属量6560公斤。此外,煤、高磷土、石英岩等非金属矿的储量也十分丰富。
五年来,会理GDP年均分别增长23.8%;增速连续35个月在全州安宁河流域县市保持第一。快,来自于做强工业与产业支撑两翼齐飞。
“十一五”以来,会理工业发展路径日益明晰,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同步加快发展的格局,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通过发展拥有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地域标志明显、县强民富的工农业产品,到2009年底,会理已形成了年价值近百亿元以上的“会理制造”,会理GDP四年增长100.7%,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做大经济总量和优势产业的崛起,是“十一五”会理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加快建设全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会理“跑步奔小康”的动力。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农田水利建设上,大海子水库、水窖等水利工程陆续开工或建成。交通建设上,完成会皎路、会攀路、施鱼路、和大路、洪团路、“两会”快速通道试验段等干道公路改造,硬化一批通乡通村公路,加快鱼鲊大桥建设,打造全州南部区域交通枢纽,全县新增道路里程2972公里。电力建设上,完成鹿厂220KV和黎溪、小黑箐、河口3个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组建县供电公司,城河电站开工建设,加快大草坝电站技改扩容,老鹰岩电站竣工发电。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各类用户数激增。生态环境建设上,创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通过检查验收,森林覆盖率达52.1%,较“十五”期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生态强县战略,全县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1个,县级环境优美乡镇14个、县级生态村18个。
加快建设全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县城1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县城防震减灾规划、黎溪和通安集镇灾后重建规划等45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保护好一个古城、建设好一个新城”的思路,修订完善《会理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施行,制定《会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完成古城保护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共实施道路、消防、管网、供水、排污、照明等治理工程50余个;建成元天街,县城南北街、科甲巷、东明巷和西成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国务院。完成“春天花园”小区、鑫源商业城、麒芝寓、华龙苑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启动5000套改善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打造区域房地产中心;以举办中国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为契机,建成滨河园、石榴文化广场、城北广场和金叶大厦、汇源大厦、瀛洲园商务酒店、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推动城市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全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活力与后劲持续增强。完成水务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粮食流通领域等改革,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会理县南阁村“土地银行”,积极探索“海溪”、“九榜”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成15户县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以资源入股方式,加快开发城河、益门河和冷水河流域水电资源;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收取各类资源拍卖价款3.58亿元;完成县城矿产品运销监督管理中心站和小黑箐片区5个站点建设;深化“五统十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绩效财政、公共财政、阳光财政;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加强县国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建设,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开展殡葬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一五”,会理靠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
“十一五”期间,会理在做牢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好新村、做实民生、做活流通、做优科教、做精文化等八个方面寻求突破,统筹推进全域会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会理的巨变证明,找准历史方位,抓住战略机遇,是一个地区掌握主动、赢得优势、拥有未来的关键所在。
会理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重点,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抓大产业、抓大项目、抓大开放,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五年来,会理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打造活力会理。
——深化改革。构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使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融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国有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农业发展担保公司、市政投资发展公司管理,扩大BT、BOT等融资方式的覆盖领域。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大户承包、土地银行、“海溪公司”、“九榜试验园区”等土地流转模式,办好农村村镇银行。
——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主动参与成凉、昆凉、攀凉合作,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昆明经济圈、攀西经济圈,跻身东盟大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力度,加强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吸引世界500强、亚洲500强、国内500强进入会理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建设制造基地。
——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探索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和市场准入并联审批的高效运行机制,构建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重点企业和重大招商项目,从“项目引用、项目落地、项目审批、项目开工”全过程实行特事特办,“只设路标、不设路障”,“超常规服务、零障碍推进”,切实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全县各级各部门增强乘势突破、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只争朝夕扎实苦干,舍我其谁主动担当,“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方一股劲”,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松劲,坚韧不拔、敢破常规、勇闯新路,紧跟全县击鼓奋进的发展步伐,唱响主旋律、打好总体仗,始终把重大项目突破作为会理发展的最强音,着力营造“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浓厚氛围,争当“项目书记”、“项目乡(镇)长”、“项目局长(主任)”,突出投资拉动、项目牵引、产业支撑、招商选资等各项工作重点,力拼大投资、快上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增量、提质增效,书写会理开发开放、跑步跨越的更加精彩篇章。
会理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三化”联动支撑增长。以“一主三化”为主导,以园区建设为主载体,立足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品牌,放大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园区“2665”发展战略,办好省级有色产业园区、县级特色工业园区两个园区,打造铜镍、铅锌、钒钛铁、电煤、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六大产业集群,做到资源高效整合、产业链高效整合、招商引资高效拓展、要素聚集高效保障、经营管理高效运作、协调服务高效到位六个高效,增强园区企业项目集中度、投资强度,提高投入与产出比,走集约聚集发展之路。省级有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投入11.65亿元,实现“五通一平”;建成投产面积419公顷,投资强度100.7万元/亩;规模以上企业51户,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68.2%;2010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87.9%,上缴税金8.9亿元,增长89.95%,争创省级成长型产业园区完成各项申报工作。县级特色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全县已形成年产粗铜10万吨、锌金属3万吨、铅金属3000吨、钒钛铁精矿450万吨、球团200万吨、电煤120万吨、钴金属150吨、钼精矿1300吨、镍金属1000吨、石榴浓缩汁5000吨、石榴酒2000吨、打叶复烤90万担的生产能力。
二是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提升黄(烤烟)、红(石榴)、黑(猪羊)、绿(生态农业)四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助农增收。2010年全县种植烤烟21万亩,实际收购烟叶61.04万担,
2006年—2010年,会理县万众一心、砥砺奋进、攻坚破难、坚韧不拔,谱写了“十一五”化危为机、穿越灾难、击鼓奋进、爬坡上坎、跳起摸高、加快发展、推进跨越的辉煌篇章。
“十一五”期间,会理县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抗震救灾取得全面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成为会理县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
烟农现金收入4.62亿元;种植石榴25.38万亩、果品产量24.8万吨,新增3.4万吨,现金收入9.1亿元,新增1.1亿元;预计出栏生猪110.84万头、羊52.4万只,肉类总产量10.43万吨,畜牧业现金收入13.75亿元,增长7.2%;粮食产量28.82万吨,增长2.97%,现金收入4.9亿元;蔬菜产量25.55万吨,现金收入3.6亿元;特色品牌建设力度加大,会理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现代农业基地县20强;“会理石榴”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石榴)标准化基地县一次成功;2010年12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2010第145号公告,批准对会理黑山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产业支撑,品牌带动,预计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增长9.4%。
三是依托城市改版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县城建成区面积6.8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4.88万人,城镇化率达32.39%,县城由“乡村版”向“城市版”过渡。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加强景区景点建设,会理会议遗址旅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皎平渡景区开工建设;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成功举办了“榴花红会理风情游”活动,节庆旅游、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游、民族风情游持续火爆,2010年预计接待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6%,旅游经济总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7.1%。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切实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不断扩大物流规模,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业,推进“诚信会理”品牌建设,创建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通过复查验收,元天街成为全州农村地区首条“银行卡刷卡消费无障碍示范街”,工商银行进驻会理;加快构建金融、保险、信息、通信、邮政和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种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扩大投资拉动增长。坚持抓发展既要强产业又要壮项目的理念,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扩大项目投资的乘数效应。预计2010年底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73亿元,增长15.7%,其中,续建和开工重大建设项目共18个,完成投资2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