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延安经济怎么样
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594.03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增速高于全国、全省3.2和0.2个百分点,
在全省十市中与西安市并列,位居第四。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9亿元,增长6.5%,
第二产业增加值479.93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5.21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3.5%、82.7%和13.8%,分别拉动GDP增长0.6、12.0
和2.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6.8:81.0:12.1调整为7.0:80.8:12.2。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开发,气候条件良好,秋粮喜获丰收,
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1、
农作物涨势良好,粮食作物达到了以秋补夏目的,并且完成了全年生产目标。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318.4万亩,较上年减少5.98万亩,粮食总产76.07万吨,
增长0.18%,其中秋粮71.31万吨,比上年净增加0.24万吨;
蔬菜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拥有蔬菜大棚7.77万棚,
增长4.5%,蔬菜产量55.15万吨,增长6.1%;水果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140万吨大关
达到143.31万吨,增长16.9%,其中苹果产量138.09万吨,增长17.2%。
全年完成农业产值54.5亿元,增长8.8%。
2、
造林面积减少,但质高价优的占比重提高,林产品上年因灾基数较小,
今年产量增、价好,林业生产整体情况比较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44万亩,
育苗面积2.52万亩。完成林业产值2亿元,下降4.6%。
3、
畜牧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生猪出栏和存栏全面增长。2007年全市出栏生猪60.40万头
增长8.1%,生猪存栏达61.18万头,增长7.1%。畜产品产量平稳增加。
全市肉类总产量6.51万吨、牛奶产量0.42万吨、禽蛋产量1.84万吨,
分别增长6.8%、9.3%、10.1%。全年完成牧业产值11.56亿元,增长4.1%。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长庆)完成产值892.58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
从隶属关系看:中省工业增速明显快于地方工业。中省工业完成产值870.1亿元,增长17.6%,地方工业完成产值22.48亿元,下降14%;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产值870.03亿元,增长16.3%,轻工业完成产值22.54亿元,增长27.7%。
从行业看:石油工业仍是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动力。
石油工业完成产值819.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1.85%,
增长15.7%;煤炭、卷烟等其他工业增势强劲,但由于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重较低
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煤炭、卷烟等其他工业完成产值72.74亿元,增长32.7%。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地方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呈现“四增一减”态势。
全年生产原油887.53万吨,增长9.5%;加工原油934.6万吨,增长6.5%;
煤炭1034.83万吨,增长24.2%;卷烟31.5万箱,增长10.5%;发电量2.94亿千瓦时下降2.6%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98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9%。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8.14亿元,
增长76.6%。其中建筑工程25.45亿元,增长73.1%,安装工程2.31亿元,
增长1.6倍,其他0.38亿元,增长15.2%。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33亿元(含跨市区项目完成投资),
比上年增长36.1%。从三次产业看,全市城镇投资用于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1.96亿元、
190.91亿元和7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40.3%和1.1倍。
在第一产业中,林业投资1.28亿元,增长37.6%。在第二产业中,
工业完成投资190.68亿元,增长40.6%,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完成投资166.21亿元,
增长43.2%。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及仓储业完成投资21.81亿元,
下降15.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24.45亿元,增长1.3倍。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回落。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22亿元,
较上年下降4.2%。全年新建经济适用房34.7万平方米、廉租房2万平方米。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7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71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1.2亿元
增长33.4%。全年完成了凤凰山绿化、河道清理疏浚、排污管网配套、棉土沟搬迁等项目。
省道201宜川至延川公路路基工程、黄陵矿业公司二号井、延安东盛市场扩建、
省道303延安至吴起二级公路、市区道路西环线、原油产能建设、市区经济适用房、
姚店工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卷烟厂异地改造等收尾续建项目进展顺利;
延长—大宁黄河大桥、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矿、火车站广场、通村油路等20个项目建成投用。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17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
旅客周转量15.52亿人/公里,增长13.9%;公路货运量1507万吨,增长12.6%,
货物周转量14.98亿吨/公里,增长13.2%。随着延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市区大桥的竣工通车,市区街道改造完成,西延铁路复线、青兰高速延安段开工建设,
省市交通共建协议正式签署,延长黄河大桥建成投用,西环线一期、延安至壶口、
云岩至延川二级公路路基贯通,延安至吴起二级路改建、城区西过境公路达到计划进度
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达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6.76万户,增长0.1%,其中住宅用户29.32万户,增长3.6%,
在住宅用户中,城市用户17.24万户,增长2.3%,农村用户12.07万户,增长5.5%;
电话普及率为 22.4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55万户,增长25.2%。
国际互联网用户5.3万户,增长23.3%。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从城乡看:城乡市场持续升温,差距逐步缩小。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28亿元,
增长18.1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3.76亿元,增长15.7%,城乡差距由上年的 4.49个百分点
缩小为 2.4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33亿元,
增长23.4%;其他行业零售额0.82亿元,增长19.1%,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0.89亿元,
增长15.7%。
㈡ 陕西的宝鸡、汉中、延安那个城市的经济比较发达
陕西省各地市2008
年经抄济发展情袭况:
从绝对值来看,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西安(936.56亿元)、榆林(404.86亿元)和延安(327.83亿元)
位于前三甲的分别是西安、延安、榆林,分别为76.16亿元、40.39亿元、37.42亿元。
㈢ 延安经济怎么样
2016年互联网主要代表马云做客延安、为延安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动力。新型的购物方式使实体店面生存面临困境。只要很好的搭上互联网这个便车还是可以坚持。希望未来几年延安发展会更好。
㈣ 陕西延安市的经济
呵呵。.这问题有意思..
我感觉主要在于国家的好政策..放开市场...发展经济...
什么能让延版安经济这样疯狂..还不是权资源..你看看延安的人真正有钱的.
有几个不和油挂点钩...
延安的两极分化太重了。.
我很想问你个问题..延安人真的有钱吗。.他们有钱到那里了。..
你知道延安有多少人...多少穷人吗..多少富人吗..
有多少人适宜不了延安的经济消费。.他们也没办法..也要生活.
我只能说.你看到的只是延安人怎么在全国花钱...怎么在疯狂的过着富人美好生活..
你没有看到有多少人一年不买新衣服...一年不进一次城..可怜人太多了。.只是你生活的环境看不到这些..
延安太小了..所以什么好车..贵房..还不是扎堆吗。..
我建议你有机会看看..大城市的美丽.繁华..也看看大众贫苦人民..
看看他们的无奈..艰苦..
我说的不是让大家都回到旧社会..而是要知道还有很多人不如我们...
认真对待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我们来之不宜的东西..
纯属个人看法....一看了之..
㈤ 延安有多少县,各县的经济是个什么情况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延安市辖1个市辖区、12个县。
延安市面积36712平方千米,人口210万人(2004年)。
宝塔区面积3556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716000。
延长县面积229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17100。县人民政府驻七里村镇。
延川县面积19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717200。县人民政府驻延川镇。
子长县面积240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717300。县人民政府驻瓦窑堡镇。
安塞县面积2984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717400。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志丹县面积3781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17500。县人民政府驻保安镇。
吴起县面积3776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17600。县人民政府驻吴旗镇。
甘泉县面积2288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716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富县面积418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27500。县人民政府驻富城镇。
洛川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27400。县人民政府驻凤栖镇。
宜川县面积2945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716200。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
黄龙县面积2383平方千米,人口 5万。邮政编码715700。县人民政府驻石堡镇。
黄陵县面积2288平方千米,人口12万。邮政编码727300。县人民政府驻桥山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㈥ 延安市的所有县的人口排名和面积排名
辖宝塔区、吴旗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延川县、延长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共一区十二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地理状况
延安市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市府驻宝塔区,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延安市辖1个市辖区、12个县。
延安市面积36712平方千米,人口210万人
宝塔区面积3556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716000。
延长县面积229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17100。县人民政府驻七里村镇。
延川县面积19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717200。县人民政府驻延川镇。
子长县面积240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717300。县人民政府驻瓦窑堡镇。
安塞县面积2984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717400。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志丹县面积3781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17500。县人民政府驻保安镇。
吴起县面积3776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17600。县人民政府驻吴旗镇。
甘泉县面积2288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716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富县面积418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27500。县人民政府驻富城镇。
洛川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27400。县人民政府驻凤栖镇。
宜川县面积2945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716200。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
黄龙县面积2383平方千米,人口 5万。邮政编码715700。县人民政府驻石堡镇。
黄陵县面积2288平方千米,人口12万。邮政编码727300。县人民政府驻桥山镇。
㈦ 延安市分几个区,每个区的经济如何
延安只有一个区宝塔区,其他都是县城,外加一个正在修建的新区
㈧ 陕西省延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全市生产总值713.27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全国6.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5亿元,增长7.1%,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5.61亿元,增长1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51亿元,增长12.7%,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三次产业的结构为7.3:80.7:12。人均生产总值达33332元,折合4831美元,较上年净增465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普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
㈨ 延安市各县经济排行
吴旗 志丹 安塞 黄陵 洛川富县甘泉 延川 延长 黄龙
㈩ 延安主要什么经济发展的好
命老区延安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百万吨乙烯项目推动延安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李忠强 记者宋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革命老区延安因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第一次经济崛起。石油工业也因此成为拉动延安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光阴似箭,二十多年过去了,延安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00万吨乙烯项目落户延安,为延安经济的发展安装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的“核动力”。
2006年4月由陕西省政府主持杨舒化工新区开工典礼仪式隆重举行;今年5月13日,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延安签订了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的合作协议,标志着100万吨乙烯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同时宣告延安工业经济结构进入优化开放的战略性调整期。
一、乙烯工业——推动中国十一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乙烯工业确立的发展规模是基地化、大型化、园区化;指导思想是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加快发展,实施扩能降耗,提高竞争能力,统筹兼顾区域发展,扩大原料来源,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国产化,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目标是依托千万吨级炼油基地,2006年启动了四川、天津、抚顺、镇海四大乙烯工程,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和中国化工沈阳重油制烯烃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拉开了我国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序幕。
二、“核动力”将产生巨大带动作用,让延安经济和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有关专家对100万吨乙烯工程落户延安的广阔前景作出这样的判断:
延安经济社会经过“十五”时期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需要有更高层次和级别的带动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正是延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由之路——走能源化工兴市之路。
10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可以完全改变我市石油工业单一燃料型局面,使石油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将极大地提高我市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延安的石油工业确实为延安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单一的燃料型局面,不能完全利用石油资源价值,深藏在其中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因此,石油工业急需转型为化学工业,才能更好地增加其高附加值。100万吨乙烯项目恰是解决石油工业升级的最佳项目。
10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对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商机。
追求“绿色”GDP,已成为延安经济科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经济总量正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据统计,2006年延安生产总值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速高于全国、全省5.5和3.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48亿元,人均财力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60.3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延安的“绿色”GDP就是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建设石油能源化工基地,是延安经济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坚强后盾。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延安人始终不忘环境生态的保护。
近年来,延安先后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生态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保护延安群众用水的安全,2006年,在延河上游一次性关闭油井上百口。如今,在延安看到的是绿化、管理一流的油区,林立的井架和绿树鲜花相辉映,呈现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在石油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延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战略,努力开创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也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抓。到2006年,延安市共退耕还林草845万亩,居全国第一,林草覆盖率达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95平方公里。全市有28万户,120万群众直接受益。去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25元,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延安还加大了对以果、蔬、畜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的投入和开发,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已形成气候,延安苹果这个世界上唯一达到优质苹果7项绿色指标的品牌,已享誉天下。草畜产业和棚栽产业正迅速在全市发展起来,成为今天延安农民的朝阳产业。延安生产的优质新鲜蔬菜,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延安农业走向全国的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