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中部最经济最崛起的城市排名
1.上海
这座21世纪中国最受宠爱的城市,其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令人吃惊。上海被喻为中国再次经济起飞的龙头,或者是箭尖,人们寄希望于它能引领起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航船。
上海有中国城市里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区位和运输优势,也聚集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一批白领阶层。上海是经理人的绝佳诞生地,一个标准的上海产的经理人,应该是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国公司美国总部呆过,在麦肯锡等咨询公司做过,然后回国任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或者首代。
尽管上海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吸纳能力与北京相比稍逊一筹,但其整体商业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争夺优秀人才方面魅力独具。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区和亚太区总部的新的选择地,上海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浦江东岸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样令人惊骇。
总人口:1341.8万人
高校数量:57所
科研人才数:3.5万人
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项
高新企业数:1916家
技术交易: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合同金额142.78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374件
全市GDP:6160亿元
GDP增速:11.8%
著名高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3亿
2.北京
北京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统居住地,在这个城市里,有中国最密集的大学群和科研院所。仅仅一所北大、一所清华已经证明了这个城市不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传统。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着一座城市所能拥有的宽广胸怀和容纳度,尽管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落后于上海和广州,但这并不妨碍307.6万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选择在这里生活、创业。
所有繁华的大城市都有不适合居住的一些特征,比如拥挤、嘈杂、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这些方面令人心怀不满。但是,重视政府关系和商业环境的跨国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仍坚持把中国区总部设立于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仍显现出令其它城市胆寒的特质。
总人口:1456.4万
高校情况:73所
科研人才数:27.4万人
技术交易: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亿元
GDP增速:10.5%
著名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57.5亿元
3.广州
广州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毗邻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吸引港资和三来一补中,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迅速流动起大量资本。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活跃的私营经济又使得广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受惠的地区。但是,商业贸易的发达和低层次制造业的繁荣未能支撑广州进一步的发展,在对高级人才的竞夺能力方面,广州明显不如上海和北京,甚至不如深圳。
总人口:994.30万
高校数量:44所
科研人才数:1.79万人
高新企业数:270家
技术交易:广州地区共认定技术合同4324项,合同金额31.644亿元。
全市GDP:3466.63亿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0亿元
4.深圳
深圳曾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现代化城市,它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模式进行建设的。一张小小的边防证,让所有进出该城市的人都对其“特区”身份印象深刻。这座移民城市,曾经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灵活的政策,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为新兴企业的创业首选地。
但是今天,深圳面临着找不到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定位困惑,城市整体商业环境的先发优势已被赶超,而金融之城的地位又受到了上海的威胁,深圳的人才竞争力已被大大削弱。
总人口:557.41万
高校数量:42家(含高校驻深分校)
科研人才数:全年共引进户籍人才3万余人,海外留学生1200多人
高新企业数:673家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2361件
全市GDP:2860.51亿元
GDP增速:17.3%
著名高校有:深圳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18亿元
5.苏州
闲适、优美的园林城市苏州,因中国与新加坡共建的苏州工业园而成为中国新的高科技制造业聚集地,苏州工业园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开发区建设的范例。这里有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产业工人,并成为苏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明星。
总人口:590.97万人
高校数量:17所
科研成果情况:全市组织实施科技项目437项,14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高新企业数:555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60亿元
全市GDP:2802亿元
GDP增速:18.0%
著名高校有:苏州大学等
6.杭州
杭州首先是中国最佳人居城市的范例。江南才俊的经济创造能力在这个城市得以集中表现,自南宋以来,浙江就是国家最稳定的财税之源,这里富饶而优美。浙江私营经济的发达,又使得杭州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地区经济活动的重镇,虽近邻上海,仍无掩其光彩。
总人口:642.78万
高校数量:35所
科研成果情况: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
高新企业数:506家
技术交易: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286项,成交额42.75亿元
专利:申请专利3400件
全市GDP:2090亿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浙江大学等
7.天津
天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比北京低廉得多的劳动力,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较早形成了集聚优势。一个摩托罗拉成就了天津此前10多年的辉煌,而现在,是三星电子。但是天津的光芒多少还是被北京所遮蔽,毫无疑问,一个地区最多只能有一个“区域中心”,尴尬的天津,因与北京比邻而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甚至输于深圳、苏州、东莞等二线城市。
总人口:1011.30万人
高校数量:37所
科研人才数:48.1万
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03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59项
高新企业数:4000家
技术交易:签订技术合同7278项,合同成交额42亿元
全市GDP:2386.94亿元
GDP增速:14.5%
著名高校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8.成都
成都盛开在四川盆地上。从李冰造都江堰起,这里就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名城。川中多才俊,成都傲然于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之外。它成为跨国公司在考虑西部据点时的首选之城。但是,现代化的断裂感也在成都表现得更为明显,与长江流域的龙头上海相比,成都与之仿佛还相错一个年代。
总人口:1044.3万人
高校数量:60所
科研成果情况:年内新上科技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146项,省级95项
高新企业数:165家
专利:申请专利4169件
全市GDP:1870.8亿元
GDP增速:13.0%
著名高校有:四川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117亿元
9.武汉
武汉的区位优势相比郑州、长沙这几个中部城市来说,更为明显。而且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起步较早,并且高校集中,经济活动也相对发达。但是,武汉整体商业环境与中国一线城市的差距,使得这座人才充裕的城市却未能在人才吸纳能力、竞夺能力和人才创造能力方面表现优异。
总人口:781.19万
高校数量:48所
科研成果情况:260项
高新企业数:1751家
技术交易:全年技术市场成交技术合同2963项,合同成交额30.31亿元
全市GDP:1680亿元
GDP增速:12.1%
著名高校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2.43亿元
10.东莞
东莞令人奇怪的地方是,这座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关系的城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制造能力,并未因中国出现多经济中心而衰落。与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不同,东莞的城市综合薪酬竞争力位居前列,在所调研城市中排第5.难能可贵。
但是,要想成为中国的“潜力之都”,东莞还必须考虑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培育本地名牌企业之途。
总人口:158.96万人
高校情况:5所
科研人才数:12.49万人
高新企业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30亿元
技术交易: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58项,技术合同金额700万元,技术交易额680万元
专利:2858件
全市GDP:947.53亿元
GDP增速:19.5%
科技投资情况: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3.73亿元
⑵ 洛阳GDP在中部六省所有城市中排第几
洛阳GDP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
仅次
武汉,长沙,郑州,合肥
位列第五位
2010年GDP
武汉5515.76亿
长沙4547.06亿
郑州4000.00亿
合肥2702.50亿
洛阳2321.20亿
⑶ 中部六省哪个省更富一点(GDP、综合实力等方面)(六省: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
应该是河南,然后是湖北,湖北除了武汉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城市了。相对来说,河南的城市除了郑州比不上武汉,第二等级的城市比湖北要强的多。gdp也是河南
⑷ 1985年中国GDP前十名城市湖北占了3个,现在为什么在中部只拍第三
可能那个时候,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都不好
⑸ 中国东部人均Gdp。和中部GDP西部gdp相差多少。
贫富差距很大啊! 根据《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结果,2008年有12个省市区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直辖市人均GDP超过5万元,其中上海72,536元,北京63,029元,天津55,473元,依次列第1至3位。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内蒙、辽宁6省市区人均GDP超过3万元,其中浙江42,214元,江苏39,112元,广东37,588元,山东33,083元,依次列第4至7位。除贵州人均GDP低于1万元以外,其余21省区人均GDP超过1万元。 ——2008年人均GD按美元折算: 2008年31个省市区人均GDP均超过1千美元。 1、人均GDP超过5千美元6省级行政区:上海过1万美元,北京过9千美元,天津过7千美元,浙江过6千美元,江苏、广东2省过5千美元。 2、人均GDP超过4千美元4省级行政区:山东、内蒙古、辽宁、福建。 3、人均GDP超过3千美元3省级行政区:吉林、河北、黑龙江。 4、人均GDP超过2千美元14省级行政区:山西、新疆、河南、湖北、陕西、江西、重庆、宁夏、湖南、青海、海南、四川、广西、安徽。 5、人均GDP2千美元以下4省级行政区:西藏、云南、甘肃、贵州。
⑹ 我国中部五省中哪个省的综合实力最强
五个省排名
1.河南 GDP18200 全国第五 GDP1000Y以上的城市有郑州3002 洛阳 1919 南阳 1620 许昌 1050 平顶山1050 安阳回 1036 焦作 10319(7个)
2.湖北 GDP 11380 全国第答10 GDP1000Y以上的城市有 武汉 3960 宜昌1060 襄樊 1020 (3个)
典型的省会独大
3.湖南 GDP11156 全国11 GDP100Y以上的城市有长沙 3001 岳阳 1140 常德 1050 衡阳1020(4个)
4.安徽 GDP8874 全国14 GDP1000Y以上的城市有合肥 1664 一个
5.江西。GDP6480 全国21 GDP1000Y以上的城市南昌 1650 一个
⑺ 连续几年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的是哪个省份
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达14.1%。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GDP为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同年河南GDP为10535.2亿元,占全国的5.8%,增长14.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河南GDP总量在全国居第5位。GDP总量高于河南的省份是广东(21701.3亿元)、山东(18468.3亿元)、江苏(18272.1亿元)、浙江(13365.0亿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总量为37046.5亿元,河南占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河南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最多、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也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为单位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6%;人均纯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个,占34.8%;人均纯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个,占46.6%;人均纯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个,占11.8%;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个,占2.2%。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户多,贫困面大,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2至2005年间湖北GDP平均年增长8.6%,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5年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005年,湖北GDP总量为6484.5亿元,2002至200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6%,经济增长的绝对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是GDP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为第12位,2004年甚至达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总量约为广东4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为不足30%,表明与沿海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优势并不明显。2005年湖北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4%,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增长率却最低。 蓝皮书认为,总的来说,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 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居中部最末位。 蓝皮书认为,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现在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年,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4341.88亿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2亿元,增长20.6%,其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均处于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见,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从人均GDP来看,却居中部最后一位,低于倒数第二位江西约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经济强县评选中,百强县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84个百强县,而其中的47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占56%。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凭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强县遍地开花,进入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4年间增加了8个县,2004年总数达到30个,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沿海一带,其中有21个县排在前50名。江苏省4年来百强县数量略有增长,2004年达到16个,但在前十名中,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占了6个席位,综合指数都超过80分。而中部地区只有河南2个,湖北、湖南、山西各1个,安徽省已连续4年无1个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全国百强县平均有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省10强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也只有80~100个。2003年,安徽61个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8.8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0元,分别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1.855亿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别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6%和46.2%。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县城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国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95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5960元,城乡收入之比为3∶1。同期,安徽十强县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29元,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21.2亿元,占全国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总人口3355万人,就业人口1475万人,总人口就业率44%,在中部排第6位;进出口商品总额为55.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对外经济合作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见,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山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蓝皮书认为,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十五”时期,江西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所以从纵向看,江西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但从横向看,仍有较大差距,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财政收入425亿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湖南与珠三角、安徽与长三角、河南和山西与京津唐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逐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江西城市群构建却尚在规划之中。
⑻ 湖北经济全国第几
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达14.1%。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GDP为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同年河南GDP为10535.2亿元,占全国的5.8%,增长14.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河南GDP总量在全国居第5位。GDP总量高于河南的省份是广东(21701.3亿元)、山东(18468.3亿元)、江苏(18272.1亿元)、浙江(13365.0亿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总量为37046.5亿元,河南占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河南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最多、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也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为单位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6%;人均纯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个,占34.8%;人均纯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个,占46.6%;人均纯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个,占11.8%;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个,占2.2%。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户多,贫困面大,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2至2005年间湖北GDP平均年增长8.6%,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5年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005年,湖北GDP总量为6484.5亿元,2002至200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6%,经济增长的绝对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是GDP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为第12位,2004年甚至达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总量约为广东4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为不足30%,表明与沿海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优势并不明显。2005年湖北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4%,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增长率却最低。
蓝皮书认为,总的来说,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
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居中部最末位。
蓝皮书认为,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现在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年,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4341.88亿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2亿元,增长20.6%,其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均处于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见,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从人均GDP来看,却居中部最后一位,低于倒数第二位江西约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经济强县评选中,百强县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84个百强县,而其中的47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占56%。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凭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强县遍地开花,进入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4年间增加了8个县,2004年总数达到30个,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沿海一带,其中有21个县排在前50名。江苏省4年来百强县数量略有增长,2004年达到16个,但在前十名中,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占了6个席位,综合指数都超过80分。而中部地区只有河南2个,湖北、湖南、山西各1个,安徽省已连续4年无1个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全国百强县平均有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省10强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也只有80~100个。2003年,安徽61个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8.8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0元,分别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1.855亿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别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6%和46.2%。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县城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国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95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5960元,城乡收入之比为3∶1。同期,安徽十强县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29元,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21.2亿元,占全国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总人口3355万人,就业人口1475万人,总人口就业率44%,在中部排第6位;进出口商品总额为55.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对外经济合作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见,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山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蓝皮书认为,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十五”时期,江西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所以从纵向看,江西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但从横向看,仍有较大差距,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财政收入425亿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湖南与珠三角、安徽与长三角、河南和山西与京津唐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逐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江西城市群构建却尚在规划之中。
⑼ 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从GDP总量上来衡量,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已拉大到6倍。中部发展牵动全局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2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2分)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分)④中部地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放缓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 ⑽ 中部六省各地级市GDP的中位数应该怎么排 应该是河南省 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达14.1%。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河南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最多、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也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之一。 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2002至2005年间湖北GDP平均年增长8.6%,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5年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发展优势并不明显。GDP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为第12位,2004年甚至达到第13位。总的来说,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 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居中部最末位。 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人均GDP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 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 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等。 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十五"时期,江西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所以从纵向看,江西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 与2017年中部gd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