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为美国的扶持与日本自身的全面发展战略。具体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经济文化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执着于现实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原因:
1、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大,实现其自身的霸权战略,由最初想占领日本,并且扶植日本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那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美国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亚洲势力的扩张。
2、二战之后日本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战略,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与教育,国内的企业也制定出符合国家国情的发展策略,日本人独有的民族心理帮助他们在二战之后短时间内将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崛起。
(1)1981年日本人均gdp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
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㈡ 世界主要国人均GDP都是什么时候到达4000美元的,也就是今天中国现在水平的。例如,像美国,日本。
美国在1970年的时候,人均gdp为4084美元;
日本在1969年的时候还没到4000美元,1970年统计数据已经4000多美元了。
㈢ 世界人均GDP是多少
世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
1.01万美元(2015年内)
11311美元
7682.75美元
4052.75美元
422.75美元
1960年1974年1988年2002年2015年
1981年全年
人均容GDP2511美元
增长0.64%
㈣ 日本经济发展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
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
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
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1955年虽然已经不是战后了,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在经济方面已沦为三流国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二流半的国家。从位于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意义上说,日本当时还是一个中进国。1955年,日本的GNP只为美国的1/15,西德的1/2;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国中列第35位。其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为40%,出口商品结构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是靠纺织品和日用杂货来赚取外汇,在重化学工业方面,还没有与欧美各国相竞争的能力。由此看来,还不能说日本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因此,在战后时代宣告结束以后,按《白皮书》所说的现代化,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日本经济就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标,急急忙忙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
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1.8%,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3.高速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1955-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在这18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为9.7%,其中,1955-1960年度为8.5%。1960-1965年度为9.8%,1966-1970年度为11.6%,呈不断提高的态势。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大多数年度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不仅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在整个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为11.1%,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1%;与美欧各国相比,前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国的1.9倍,后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1倍、英国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国的2.3倍。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因战争和战败而拉开了的日本和美欧各国间的经济差距不仅迅速缩小了,而且还重新超过了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落在英国、西德和法国的后面,只相当于美国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高速增长达到顶点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西德的1.21倍、英国的2.30倍,对美国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这样,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就进一步巩固了。
表1 主要发达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比较
(1950-1975年,单位:亿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长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国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长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长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国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长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注:1,英国1950年拦内数据为1951年的统计。2,实际经济增长率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975年价格)计算,其中英国是按当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
资料来源:司楚、訾嘹祖译、矢野恒太郎纪念会编《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页。
三、低速增长〔1973-1990年〕
1.日本经济的三大转折
〔1〕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折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为4.8%、5.3%和5.2%,与高速增长时期比,只相当于1965年经济危机时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为此,《经济白皮书》在总结这种现象时说:虽然是4%-6%的经济增长,但却有经济景气的感觉,这意味着日本经济今后将进入“新的成长轨道”。与高速增长时期10%左右的增长率相比,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是低速增长,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3%左右的增长率相比,却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称之为中速增长。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参见表3-1),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实际经济增长率,单位:%)
年度 日 本 美 国 英 国 西 德 法 国 意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资料来源:〖日〗东洋经济新报社《经济统计年鉴》1980、1985、1995年版。
〔2〕由资源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的转折
第一次石油冲击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使日本经济陷入了负增长和恶性通货膨胀的险恶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冲击却并未对日本经济造成多大的打击,1979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为5.3%,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国和英国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西德和法国经济增长率也骤然下降到了1.5%和1.6%,连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于美国的9.5%和10.0%、英国的19.3%和14.5%,与西德的4.8%和4.0%大体相当。这样,日本经济就由第一次石油冲击后的“劣等生”,转而成了第二次石油冲击后的“优等生”。
在两次石油冲击中,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从劣等生到优等生的转变,是由于第
一次石油冲击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从第一次石油冲击中学习了经验,汲取了教训,在节省资源、节省能源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进口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0%,而原油进口量却从29000万千升减少到19600千升,减少了1/3。这样,日本生产每单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间就下降了40%左右(参见表3-2)。
〔3〕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
“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搞加工贸易,从国外大量进口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向国外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机械设备,廉价买入,高价卖出,使日本的经济财富迅速增加,经济实力也空前强大起来。
“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并改善了出口结构,提高了贸易条件和国际竞争力,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尽管如此,但由于重化学工业发展严重地依赖海外的资源和能源,易于污染环境,产生公害问题,因此,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消耗资源和能源多的产业就出现了优势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冲击以后,“贸易立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已开始显露出来了。为此,在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转移的同时,日本政府就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设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通向技术立国之路”、“创造性的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1981年也被称之为“技术立国元年”。
技术立国并不是对贸易立国的否定,而是贸易立国的继续。就是说,在新的条件下,日本的出口贸易已开始减少资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产品,而转为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型的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这种转换,不仅没有降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于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由于推行技术立国战略,日本经济不仅顺利地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而且在80年代继续保持了世界经济优等生的地位,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
2.平成景气-日本经济发展的顶点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内需贡献度
民需贡献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矿业生产指数
制造业开工率指数
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长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产业经常利润增长率
制造业经常利润增长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产者批发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实际工资指数
完全失业人数(万人)
完全失业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率
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率
个人住宅开工户数(万户)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数量指数
进口数量指数
贸易收支(百万美元)
日元汇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㈤ 中国gdp何时赶上日本
2025
中国去年到来日本52%,到美国源15%
中国科技落后是因为技术会给就业带来冲击。
科技 军事 经济是硬实力,民族凝聚力是更硬的实力。
毕竟中国1800年GDP还30%呢。
乐观,悲观,不如客观。
爱国从我做起,比如2.14 12.25这种小事。
中国有底蕴,底蕴是什么?是精神是必胜的信念!
希望采纳
㈥ 我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反映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按照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三者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构成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贡献率。由于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率高低不一、特点各异。与此同时,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世界各国消费的相互联系也在日益加深,并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总体上看,世界各国消费率的增长与GDP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平均世界各国消费率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国际消费率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显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明显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因此,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提高消费率,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世界各国消费率变化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纵览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演变,大体呈现以下基本趋势与特点:
一是消费同步或略高于GDP增长,消费率稳中趋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1986-1995年,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年均增长3%,私人消费增长3.1%;1996-2005年,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年均增长2.8%,私人消费增长2.9%。在这两个10年中,私人消费均高于实际GDP增速0.1个百分点,反映了私人消费略微超前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同样,在前后两个10年中,最终国内需求分别增长3%和2.9%,也都保持同步或略高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也呈现了类似的趋势。由于私人消费占据全部最终消费的绝大部分,其增长速度整体上快于GDP的增速,世界平均消费率因此总体趋于上升。近年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200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7.2%,2001、2002年分别上升到78.3%和 79.6%。
世界投资率的变化也可以反衬出消费率上升的趋势。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已从24%降至2002年的19.9%,按照世界最终国内需求基本同步于GDP增长的趋势可以判断,此期间世界平均消费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14个代表性国家中,只有中国投资率呈不断提高趋势,澳大利亚、新西兰、尼日利亚、巴西和美国等5国基本稳定,而英国等其他8个国家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样,储蓄率指标也可以反衬即期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世界平均储蓄率总体上同样在低走,2000年为22.8%,2001、2002年分别降为21.7%和20.4%。
二是居民消费增长快于政府消费。发达经济体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期间,私人消费即居民消费年均增速比公共消费即政府消费分别高0.9和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居民消费增速更高于政府消费,即分别高1.4和1.8个百分点;欧盟居民消费增速也分别比政府消费高0.6和 0.4个百分点。只有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居民消费疲软,而政府为振兴经济极力扩大公共消费,导致政府消费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居民消费0.1和1.3个百分点。发展中经济体总体上居民消费增速也快于政府消费。正是由于居民消费增速较快,其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稳中趋高,大多数经济体都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最终国内需求的主体或绝对主体。
三是消费率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会有显著上升,此后基本趋于稳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在《发展的模式 1950-1970年》中采用多国模型所给出的标准结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最高,达到77.9%,为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本文分析中大多采用GDP数据,由于人均GNP与人均GDP的数值差距不大,因此一般认为,消费率与人均GDP的关系与上述结论接近。通过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证考察,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通向3000美元左右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都伴随居民消费率一定程度的攀升。比如,美国194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 1000美元,到1962年达到3144美元,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4.9%,GDP总量相应从1618亿美元提高到5865亿美元,增长2.62倍;同期,人口增加5167.8万人。按照支出法核算,同期美国居民消费率从1942年的54.9%提高到1960年的63%,18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从占 GDP的一半多一举上升到接近2/3的水平。
四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根据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饮料、烟草等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以下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在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另据对17个主要国家、地区数据的分析,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恩格尔系数平均从41%下降到32%。其中衣着类消费小幅下降,平均下降 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展享受型消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五是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大多消费率偏低。多数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是明显的例外,其消费率居于较低水平,而且没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明显提高。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3年韩国、香港地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消费率与1985年各自的消费率相比,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泰国和马来西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印尼和菲律宾消费率居较高水平,并总体呈上升趋势。日本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率有明显上升,但在人均GDP处于 1000-3000美元阶段,消费率也不升反降。日本人均GDP从1965年的1071美元增至1973年的3372美元,年均增长15%;但 1965-1973年,日本消费率却下降了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也同步下降了5个百分点。
消费率变化的国际比较
通过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各国消费率的广泛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消费率居于世界较低水平,明显偏离了世界消费率变化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20年我国最终消费与居民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与此期间世界消费同步或略高于世界GDP增长的基本趋势相悖。据计算,1986-2004年,我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5.74%,而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年均名义增长仅为14.55%和14.48%,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1.19和1.26个百分点。考虑价格因素,1979-2004年最终消费实际增幅更低于GDP增幅2.4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 90年代后,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长的幅度进一步扩大。
第二,我国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国际平均消费率高位稳定并趋于微升的趋势相比,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我国消费率仅在 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从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费率从48.8%升至53.1%;此后长期趋于下降,1997年最终消费率降至58.2%,居民消费率降至46.5%;2003、2004年最终消费率又进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费率则降至43.3%和 41.9%。与此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与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消费率65%相比,我国目前消费率也要低12个百分点。
第三,世界银行关于各大洲26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显示,1985-2003年间我国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多数欧洲国家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由于它们均属于高收入国家,其最终消费率的一般趋势是高位稳定或略有提高。比如,英国从1985年的 80.71%提高到2003年的86.63%,提高将近6个百分点。只有卢森堡是例外,其消费率从1985年的77.93%降到2003年的 61.11%,下降近17个百分点,从较高水平行列降到中低水平行列。北美洲三国都在高位稳定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其中同一时间美国和墨西哥的消费率分别提高2.35和8.1个百分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都稳居高位并略有提升,2002年消费率分别达78.47%和78.17%。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也是稳中趋升,2003年消费率分别达到84.77%和81.43%的高位。拉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四国的平均消费率也分别在70%-80%之间,虽有一定波动,但始终稳定在高于70%的水平。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10-20个百分点。
第四,我国消费率在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位列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内地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为53.05%,比日本的74.43%低21个百分点,比韩国、香港地区和泰国分别低15个百分点左右,比马来西亚低4.6个百分点,比新加坡低0.26个百分点。
第五,与印度相比消费率也有较大差距。印度同是人口大国,其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7%-78%之间的较高水平,最低为1995年的74.67%,最高为1998年80.31%。而同一时期,我国平均水平不超过60%,比印度低近20个百分点左右。
几点启示
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反映了各国经济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在如何对待和培育消费需求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逐步提高消费率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优化消费的制度环境,使消费保持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率,稳步提高消费率,使居民消费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其本身明显的脆弱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尽管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于出口高增长和高投资率的支撑而实现了更快的经济增长,但亚洲 金融危机 的教训表明,单纯依赖高投资率,国内消费需求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加重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或出口下降,就有可能引发国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乃至金融经济危机。
第三,经济贸易大国尤其应该内需外需同时并举。日本采取"贸易兴国"战略,在经济高速成长阶段,形成了"高积累、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国内居民消费处于受压抑状态,消费率不升反降,加重了对外需的依赖。由于过于依赖外需,日本在日美贸易谈判中被迫步步退让。"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下降,并引发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扩大内需政策前后反复,收效甚微,居民消费更趋疲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10 年",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而德国,由于市场开放度较高,高出口与高消费率并举,其受外部打压和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自身适应和调整的灵活性大,所以贸易摩擦相对较少,马克升值并未给德国经济带来大的冲击。
第四,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经济的稳定性。2000年美国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次年又遭遇"9·11"事件的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危机,美国一方面连续多次降低利息,另一方面大幅度减税,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在投资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的较快增长为支撑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促进消费以稳定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五,低消费率不一定与人口大国直接相关,关键取决于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制度环境。印度消费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高,伴随经济的增长劳动工资水平增加较快;二是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政府公共消费发展相对平稳,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较完善。
第六,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居民吃穿类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住用类比重显著上升,住房、汽车、交通、通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促进住房、汽车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上述新兴消费热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㈦ 最新亚洲各国人均GDP排名
2009年亚洲各国人均GDP
排名 国家 IMF
1 卡塔尔 59990
2 阿联酋 45615
3 日本 39740
4 澳门 39500
5 新加坡 36379
6 香港 29803
7 塞浦路斯29620
8 科威特 27835
9 以色列 26874
10 文莱 25386
11 巴林 19817
12 韩国 17074
13 台湾 16372
14 阿曼 15996
15 沙特 14745
16 黎巴嫩 8951
17 土耳其 8711
18 世界 8587
19 马来西亚6950
20 哈萨克斯坦6930
21 阿塞拜疆4798
22 伊朗 4399
23 约旦 4199
24 马尔代夫4154
25 泰国 3941
26 中国 3735
27 土库曼斯坦3451
28 叙利亚 2615
29 亚美尼亚2615
30 格鲁吉亚2450
31 印度尼西亚2329
32 伊拉克 2108
33 斯里兰卡2085
34 不丹 1881
35 菲律宾 1748
36 蒙古 1551
37 朝鲜 1200
38 乌兹别克1176
39 越南 1068
40 也门 1061
41 印度 1032
42 巴基斯坦989
43 老挝 886
44 吉尔吉斯851
45 柬埔寨 768
46 塔吉克 667
47 孟加拉国583
48 缅甸 571
49 阿富汗 501
50 东帝汶 499
51 尼泊尔 462
数据来源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㈧ 美国近10年人均GDP是多少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 卢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爱尔兰 (46,335) 丹麦(45,015) 冰岛 (44,133) 瑞典 (38,451) 英国 (36,977) 奥地利 (35,861) 荷兰(35,393) 芬兰 (35,242) 比利时 (34,081) 法国 (33,126) 德国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腊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国):美国(42,076) 加拿大 (32,073)
亚洲(2国):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 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马 (18,190) 斯洛文尼亚 (17,660) 以色列(16,987) 韩国 (14,649) 马耳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从新增的8个发达国家来看,大多是原有发达国家的近邻,如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匈牙利、捷克、塞浦路斯是欧盟成员国的近邻,韩国是日本的近邻,巴哈马是美国的近邻。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在发达国家之中,卢森堡仍位居榜首,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继续拉大 ;爱尔兰的人均GDP在20年前只是发达国家中的中下水平,2005年已跃居世界第5名,是过去20年中经济最成功的发达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东欧国家在经历了90年代初转型期的阵痛之后,在过去10年间纷纷走出低谷,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东欧国家中转型最顺利且最靠近欧盟的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等国也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预备梯队中。
在人均GDP 的下一梯队中(5500-9000美元),有下列国家:
塞舌尔(8,892) 爱沙尼亚 (8,885) 斯洛伐克 (7,963) 克罗地亚(7,764) 立陶宛(6,796) 墨西哥(6,566) 波兰 (6,373) 拉脱维亚 (6,150) 智利(5,742)
如能保持发展劲头,它们有可能在未来10多年内成为新增的发达国家。
人的眼光都向前看的,人们都看到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有几个人注意到最贫穷的国家呢?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新闻公报宣布,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已达49个。它们是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也门;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中非、乍得、科摩罗、刚果(金)、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萨摩亚、瓦努阿图、图瓦卢、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拉丁美洲1国:海地。
世界最穷国是莫桑比克,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约为瑞士的1/500。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1996年5月1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统计资料表明,卢旺达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年人均收入为80美元。
这些数字中惟独没有提到中国的情况,那是因为,中国既不是最发达的国家,也不是最贫穷的国家。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2002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重道远。
㈨ 1992-2007年世界各国的人均GDP,要全部国家的,写论文急用,谢谢谢谢
http://pub.club.163.com/223/1113120824213.html
只有这个,看看版吧权
㈩ 求2001-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57306.0 18268 (2009.01)
2008 300670.0 22674.92 (2009.02.26)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