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基建狂魔
中国的基建能力到底有多强
1.这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仅2016年,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为11.89万亿人民币,差不多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2015年GDP总量的41.6%。在巨额投入下,全国各地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座座“世界之最”拔地而起。很多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感触最深:三年五载不回家,可能连当年回家的路都摸不着。
2.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是全球基建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从同一时期看,古罗马帝国首都和汉朝首都长安城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汉长安城的城墙内面积为36平方公里,是古罗马城面积的2.63倍;如果加上城墙外的建筑,汉长安城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是古罗马城面积的4倍。
3.一说到基础设施建设,必然避不开道路和桥梁。而一谈起道路,就不得不提到堪称“高速公路鼻祖”的秦驰道。著名的秦驰道有9条,有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秦岭通四川的秦栈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秦直道等。这9条道路,以咸阳为核心辐射各地,构成了一个全国性交通网络。汉朝贾山在《至言》中写道:“(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4.秦直道为例,整个秦直道遇山开山,逢壑填土,全长约700多公里,路均宽30米,最宽处80米。利用这条宽阔的大路,仅需3天,秦国骑兵部队就可以从长安直达北部边境。
② GDP增长约8.4%什么概念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不同国家GDP增长约8.4%的概念是不同的:
1、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近20年里GDP增长没超过5%,8.4%增长就意味着绝对的繁荣,但这几乎不可能。
2、像金砖四国和土耳其、墨西哥、南非、阿根廷等大型或较大型发展中经济体这样的8.4%增长意味着快速发展,摆脱农业占主导地位,步入全面工业化,实现信息化的正常发展速率,若低于4%的增长率 ,那么对于这些国家就意味着倒退,在近50到100年里追赶不上发达国家。而像中国这样的超级发展中国家,低于8%的增长率就可能导致投资信心不足、消费指数下降、出口减缓、大面积失业、社会不稳定等等问题。
3、像上世纪50~70年代的西欧、日本、美国,60~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80~90年代的亚洲四小虎,GDP增长8.4%或以上,也是正常的,那时候他们也处于我们这样的快速发展阶段。
4、还有一些小型的经济体发张也很快,但持续时间短暂对所在地区或区域产生的影响较小就不一一说明了。
③ 中国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哪个阶段人均GDP接近70年代的美国
中国生活水平相当于美国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如果单单从生活水平上看,大致相当于美国的六十、七十年代比较合适: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用品过剩,房子和车子成为基本的追求;如果从中国经济走势上分析,大致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经济危机之前的年代——也就是段子所言的20世纪10年代:发展处在高速状态,但晃晃悠悠,经济危机的火种此起彼伏,充满隐患;但如果从人们的精神状态来分析,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恐怕要落后美国百多年以上的:或许相当于美国19世纪中期水平,法治在建设,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群情涌动,贫富差距大造成社会群体撕裂,彼此对立情绪严重(权贵与平民阶层的严重对立)。
当然,仅仅这么硬性地进行数据的、现象的对比并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因为彼此的政治制度不同,其实还有个发展潜力的问题是不好对比的。比如,美国是宪政民主制度,当社会出现了问题,舆论能够充分揭示出来,人们具有宪法赋予的表达和抗议的权利,并拥有选举权等等方面的政治权利,可以对社会规则进行修正,这在中国,几乎都是零,所以没法对比的。这就好像拿着中东最富裕的国家对比美日欧一样,只要不是傻子,谁都知道他们之间,谁才真正具有发展潜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的。美国在20世纪初曾发生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状告一名记者的诽谤事件,一名记者说他曾在巴拿马运河建设中有贪腐嫌疑,引发老罗斯福的不满,愤而状告,但最后美国法院判决了总统败诉——这种情况,能跟今天的中国对比么?别忘了,这可是段子所言的美国20世纪初的10年代!
即使如此,因为我们跟美国生存在共同的世界,不发生此类的对比,也是不可想象的,不管怎么说,人们总是要拿着两个大国进行对比的。可绝大部分人的对比,都是对比的社会现象以及生活水平,却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政治制度根本性的差异。对比社会现象和生活水平,总会找到相似的历史阶段,这很容易理解;但社会总是发展的,发展还有个潜力的问题和发生危机的隐患问题。我们其实明白,找到一个社会产生危机的根源是相当重要的,于美国而言,他们的社会危机,多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严重问题而引发,比如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投资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等等。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经常遭遇到的,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日本,恐怕都无法避免,能做的,就是提前预警,靠政策、法律和国际市场合作给予及时调整。
但对我们而言,我们的社会危机根源,又是什么呢?
很明显的是,我们的社会危机,不会是美日欧那样的市场危机——即使我们出现过那样的危机,但并没有形成他们的状态,也没有出现类似他们的解决过程。比如,90年代初,我们曾发生了出口下滑导致经济疲软的严重经济问题,大批企业被迫关停,国人收入急剧下降,表面上看,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其实谁都明白,那个危机的引发,正是政治问题导致的结果——认真地说,如果不发生那场政治问题,那次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再比如,美国并没有发生过权贵逃往国外的问题,你怎么比较,恐怕也难比较这个权贵外逃问题的,因为美国就没发生过此类社会问题的,而权贵外逃,就是典型的制度性问题,并非经济运行本身的问题。
④ 70年代抚顺的GDP比当时的湖南省高吗
70年代,抚顺的GDP在全国领先,肯定比湖南省要高。
⑤ 美国70年代gdp实际增长
最低出现过负数,最高达到百分之五以上。
⑥ 中国相当于发达国家哪个阶段
中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接近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
70年代末,欧共体和日本也曾相继开展了钢铁等重化工业的去产能计划。去产能与大宗价格、PPI和相关行业股价关系如何?以日本为例,我们发现,78年后钢铁行业表现以及拐点,均与通胀走势密切相关。日本钢铁行业的产能去化较慢,在去产能政策推出初期到产能真正向下拐点之前,钢铁行业股价迎来三波上涨行情,且涨幅明显优于大盘。这一期间PPI走势与PPI钢铁分项走势较为一致,股价的走势则呈现一定的滞后。产能向下拐点前夕,钢铁股曾迅速下跌,随后表现显著弱于大盘。
对环境污染与单位能耗的国际比较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倒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人均排放量看,中国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已经进入EKC曲线右侧下滑区域,中国相比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入EKC右侧通道晚20-30年。我们认为中国总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将迎来拐点。中国的单位能耗相当于全球平均单位能耗1993年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2000年左右能耗水平,高收入国家80年代水平。2017年政府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环比下降3.4%,与2016年目标保持一致。十三五期间单位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⑦ 中国自70年代2009年的gdp 以及消费占gdp的比重
去这个网站,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版究所数权据库
http://ifb.cass.cn/jrtj/
⑧ 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
2008年2009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前15位排名如下(单位:万亿美元): 国 家 GDP 实际增长率 2008年 2009年预计(根据各国GDP增长率)[--]欧盟 18.93 1.5% 18.55 —2.0%[1]美国 14.33 1.4% 14.62 2%[2]日本 4.844 0.7% 4.69 —3.0%[3]中国 4.222 9.0% 4.601 9.0%[4]德国 3.818 1.7% 3.779 —1.0%[5]法国 2.978 0.9% 2.918 —2.0%[6]英国 2.787 1.1% 2.703 —3.0% [7]意大利 2.399 0.0% 2.327 —3.0%[8]俄罗斯 1.757 6.0% 1.827 4.0%[9]西班牙 1.683 1.3% 1.683 0.00%[10]巴西 1.665 5.2% 1.732 4.0%[11]加拿大 1.564 0.7% 1.548 —1.00%[12]印度 1.237 7.3% 1.311 +6.0%[13]墨西哥 1.143 2.0% 1.143 0.00%[14]澳大利亚 1.069 2.1% 1.069 0.00%[15]韩国 0.953 4.3% 0.972 2.00%2008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及分析2009-02-19 20:34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网站世界概况栏目发表了2008年各国最新的GDP数据,前15名如下: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 1. 美国遥遥领先,其领先地位至少还要保持二三十年。 美国2008年GDP14.33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首位。但其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1.4%,是其近十多年来最低的,而2009年则会陷入负增长,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什么时候能复苏尚不能确定。名义增长率方面,2008年美国GDP仅增长了3.9%,而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4.2%,其PPI则是负增长,说明美国通缩的趋势已经显现。由于美国GDP总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国、第4名德国的总和还多1.4万多亿美元,表明美国的领先优势未来二三十年内不可动摇。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突破5万亿美元,接近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50%,但是此后却是连续十多年陷入滞涨期,如今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人均GDP已是西方七国中最后一名。美国自1894年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已经114年了,在今后的20-30年内,还将继续占据世界经济总量头名的位置,总共可能要保持150年吧,超越美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的任务也就只有指望中国了。 2.日本继续稳居第二位,但领先第三名的优势大大缩小。 2008年以美元计算的日本GDP为4.844万亿,名义增长了11.5%,这主要因为去年下半年最后几个月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实际增长率日本2008年仅有0.7%,接近于零增长,因为2007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还有2.1%。日本2007年的实际GDP为5608164亿日元,名义GDP为5158048亿日元(日本自2000年以来进入通货紧缩期,因此各年的名义GDP都要低于当年的实际GDP),2008年实际增长0.7%,CPI上涨1.8%。
⑨ 中国科技有哪些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
国防科技工业局宣布,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 圆满成功。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2014年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科研人员将对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 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 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发展高速独立激光干涉技术,结合高效率、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 探测器,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并将成码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创下新的世界纪录。
2014年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审稿人评论认为“实用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同时,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传输到远距离》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3、 超级稻亩产首破千公斤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团队牵头的国家 “863”计划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取得重大突破。
2014年9月24日和10月10日,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任组长的专家组和农业部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等专家,在牛形村和红星村现场测产,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006.1公斤和1026.70公斤,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 过千公斤的目标,创造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世界纪录。
这是农业部首次针对超级稻千公斤攻关品种组织的国家级测产验收。2014年,“Y两优900”在全国13 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示范片开展高产示范攻关,在较为不利的气候下仍获得丰收。
4、光通信技术取得新突破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国家“973”项目在武汉通过验收,在国内首次实现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普通单模光纤中以超大容量超密集波分复用传输80公里。
传输总容量达到100.23Tb/s,相当于12.01亿对人在一根光纤上同时通话。这一项目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牵头,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参与,实现了我国光传输实验在容量上的突破。
网络传输容量是衡量国家网络承载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性 指标。这一项目致力于打造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网络,为下一代光传输网络进行的技术储备,推动我国在光通信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5、首架国产大飞机下线
2015年11月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首架机在上海正式下线。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5个标志,包括飞机总体方案、气动外形、飞机机体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管理等。
研制人员针对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实现先进材料首次在国产民机上的大规模应用、数百万零部件和机载系统研制流程高度并行。在研发的集成创新过程中,全产业链上有将近20万人参与研发制造,其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辐射拉动了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基础学科进步及航空工业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C919总装下线对于中国民机产业发展、基础工业实力提升、发展制造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按计划,该飞机将于2016年首飞。
⑩ 怎么把一个国家的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变成消费型
一、美国双赤字背后的双输入战略
经历了近200年的民主制度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积淀,以及凭借在二战中赢得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地位和实力,战后美国迅速成长为超级大国,并一手操办成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操控各种规则的制定,迅速树立起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进一步利用美元霸权地位推行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进行产业和生产布局,形成了以美国为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发源地和消费的最终场所,世界其他国家为生产车间的格局。这样,美国就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消费,大量赤字形成的资本又回到美国国内进行投资获取利息和支援技术创新。国外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工资,就连保护环境的公共支出部分也被美国拿走。
1、布雷顿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奠定了美国长期贸易赤字的基础
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45年美国GDP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60%,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黄金储备的75%。为了使各国能够购买重建的物资,避免出现一战后的竞相贬值、贸易保护局面,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体系是一套以固定汇率和资本管制为特征的汇率管理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体系规定的双挂钩是以美元为中心,或者说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样,作为本位货币的美元其实就是国际结算和储备的手段,地位等同黄金。从而,形成了美元赤字的基础。
首先,由于美元是结算手段,美国不用储备外汇,这给美国的赤字提供了条件。其次,由于美元是世界通货,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坐享铸币税不用担心美元的贬值。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显然是对美国有利的,美国通过各种对外援助、投资等方式大量输出美元,美国的贸易帐户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基本都是逆差,70年代,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尚且还能勉强维持在零水平周围,自 80年代后则处于不断下降的通道,一度到达-3%至-4%的水平,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再次开始下降,一路下跌到2004年年底接近-6%的水平。
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美元的双挂钩是不可能持续的。由于美元的世界通货地位,各国都努力地保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千方百计地增加美元的流入,这就必然造成美国的持续逆差,而且数额越来越大。最后,美国不得不放弃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并最终走向了黄金的非货币化。但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各国和美国的贸易量巨大,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2、美元的霸权地位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可能
美元的霸权使得美国具有无穷的货币创造能力,由于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不用为货币的贬值担忧。相反,美国大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并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出现滞胀,经济波动较大。
由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又使美国长期处在低利率周期中,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很轻松地从货币市场上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财政支出。这就是美国财政赤字的现实基础。美国的财政赤字政策又为美国的低税率提供了可能,美国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来减少税收。这种低利率、低税收的金融环境显然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3、美国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实现双赤字向双输入的转换
为了对付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使美元不至于由于巨额的逆差而出现过度的贬值,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为后盾,采用大量发行国债和吸引国外资金来美国投资的方式,使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这样贸易逆差的资金又回流到美国,维持美元低利率的宽松货币环境,促进经济的增长。
美国一方面将大量的落后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大量输出资本获取美元霸权地位的特殊利益,即通过美元的输出换取资源、商品和大量的真金实银,满足国内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利用其资本市场使花出去的钱又流回美国,使得美元得以维持。美国还可以将从海外赚取大量的利润和铸币税,用于支持国内的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以及教育等,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以及推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美国大量的商品进口和资本的流入,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便转变成了“双输入”,这就是美国的赤字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