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中部各市人均GDP

中部各市人均GDP

发布时间:2020-12-11 11:27:30

① 除了东部省份也就算了 为什么中部省份也在那说苏北穷

苏北其实并早就不穷了。
首先说一下传统意义上的苏北八市,即长江以北的八个市。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扬州。(最近省内还流行苏中一说,但对于外省人来说,好像只说苏南苏北)确实,在江苏省,这几个城市在经济上都不怎么靠前,但是别忘了,江苏经济在全国是一个什么位置,她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0%还多的GDP。当然,其中苏南五市创造了五分之三的GDP,苏北八市贡献了五分之二。在省内,苏北确实是个薄弱地区,但是,就因为这个就能说苏北在全国也是个落后地区吗??
先说GDP,2012年,江苏全年GDP为5.4万亿,苏北地区的GDP为2.24万亿,在全国差不多290个市当中,江苏13市有12个市都在百强之列,还有一个排102,看这几年的增速,今年13市全部跻身百强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把苏北看作一个省,那么GDP总量高于苏北的只有8个,有23个落后于你们眼中贫困欠发达的苏北。人均GDP,江苏已经破一万美元,遥遥领先,苏北是4.8万RMB,折合成美元七千六,除了京津沪,沿海的广东,山东,福建,浙江,辽宁,江苏,还有内蒙这个资源大户过了5万RMB,其他省份也就两万多三万多。麻烦下次嘲笑苏北的时候,先掂量掂量自己有这个资格没。。。
再来看看人均收入情况,江苏的人均收入,城镇人均: 苏南3万5, 苏北2万5。除去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城镇收入也就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这几个省强于苏北。 再看看农村人均收入,这个是江苏的强项,不管是苏南还是苏北在全国都是很靠前。农村人均:苏南1万7, 苏北1万1。除了三个直辖市外,也就剩浙江,江苏高与苏北了。

② 2009江西人均gdp排名是中部倒数第一吗

2009年中国各省区GDP排名2010年01月08日 星期五 下午 02:29注:此数据系2010.1国家统计局提供

名次 GDP(亿元) 增长(%) 常驻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
1 广 东 37775.49 5.83% 9449 39978
2 山 东 33621.32 8.20% 9367 35893
3 江 苏 33478.76 10.45% 7625 43907
4 浙 江 22716.98 5.73% 5060 44895
5 河 南 19724.73 7.16% 9360 21073
6 河 北 17067.99 5.44% 6943 24583
7 辽 宁 14696.23 9.18% 4298 34193
8 上 海 14344.73 4.72% 1858 77205
9 四 川 14050.78 12.35% 8127 17289
10 湖 北 12566.05 10.91% 5699 22050
11 湖 南 12299.85 10.25% 6355 19355
12 福 建 11855.08 9.14% 3581 33106
13 北 京 11469.28 9.36% 1633 70234
14 安 徽 10191.48 14.85% 6118 16656
15 内蒙古 8967.52 15.55% 2405 37287
16 黑龙江 8257.24 -0.63% 3824 21593
17 广 西 7903.47 10.21% 4768 16576
18 陕 西 7752.20 13.8% 3748 20497
19 吉 林 7072.25 10.09% 2730 25906
20 天 津 7068.56 9.52% 1115 63395
21 山 西 7050.38 1.62% 3393 20779
22 江 西 6954.12 7.32% 4368 15921
23 云 南 6178.25 8.39% 4514 13687
24 重 庆 5693.58 11.73% 2816 20219
25 新 疆 4005.41 -4.70% 2095 19119
26 贵 州 3662.43 9.88% 3975 9214
27 甘 肃 3373.78 6.23% 2619 12882
28 海 南 1585.19 8.65% 845 18760
29 宁 夏 1198.15 11.98% 610 19642
30 青 海 1012.69 5.38% 552 18346
31 西 藏 434.34 10.80% 284 15294

这里很全 自己看吧

③ 江苏有几个地级市

截止到2018年5月16日,江苏省共有13个设区市,分别是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

共有96个县(市、区),其中19个县,22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815个乡镇,469个街道。昆山市、泰兴市、沐阳县委省直管试点市(县)。

(3)中部各市人均GDP扩展阅读

全省耕地面积687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6亩。全省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共26个海岛。沿海滩涂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首位。长江、淮河、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

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南方最大的梗稻生产省份,也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玉米、花生、油菜及多种杂粮杂豆等特色粮经作物遍

布全省,棉花、蚕桑生产稳定,野生中草药材超千余种。园艺蔬菜是全省第-大经济作物。 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丰富,拥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30个,其中15个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级保种单位数量全国第-。品牌农产品叫响全国,“三品- -标”有效数达17095个。

水资源: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江苏省本地水资源量321亿立方米,过境水量949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径流占95%以上。

矿产资源:本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

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8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④ 关于湖南省部分城市的人口数量和人均GDP

统筹投资与消费 促进湖南发展

(决策咨询43期)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湖南属于中部地区,现阶段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两大驱动因素。分析并研究解决湖南省投资与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投资、消费需求现状不适应湖南省实现中部崛起目标的要求

衡量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一般以“投资率”或“消费率”来表示。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称为投资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称为消费率。消费率高,一般认为经济增长受消费需求驱动为主;相反,受投资需求驱动为主。
纵向观察,湖南省投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多数年份消费率维持在70%以上水平。从1996年以来,虽然湖南省投资率呈逐年升高,消费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消费率一直在60%以上,最高年份达67.8%。到2003年,湖南省消费率下降为62.2%,投资率上升为37.5%。

这种较低的投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给人一种错觉,即认为湖南省消费市场活跃,投资有效程度高。事实上,却表现为两个低增长。一是80年代以来,湖南省最终消费增长速度绝大多数年份低于GDP增长速度,也较大幅度低于资本形成的增速。从1997年以来的情况看,最终消费增速一直低于资本形成增速和GDP增速。低于资本形成增速最高年份达6.2个点,最低年份也有1.4个点;低于GDP增速最高年份达3.4个点,最低年份为0.4个点。二是投资增长近年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2002年湖南省全社会投资增速为12%,比全国平均增速17.1%低5.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江西、吉林、山西和安徽投资增速均高于湖南省。特别是江西,增速居全国第一,为46.3%。吉林、山西和安徽投资增速分别为18.8%、18.4%和17.7%,位居第7位、第9位和第11位。而湖南省投资增速由上年的第14位下降到第22位,位次在河南(增速为11.8%,位次第23位)、黑龙江(增速为11.5%,位次第24位)和湖北(增速为9.2%,位次第29位)前。2003年湖南省全社会投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继续扩大,增速为14.8%,低于全国12.8个百分点。增速位次继续下降,为第26位,比上年下降了4位,仅比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增速为12%,位次第29位)和湖北(增速为11.1%,位次第30位)稍前。河南省2003年投资增长26.9%,增速较大幅度反超湖南省,居第13位。江西、山西、安徽和吉林投资增速高于湖南省,分别为49.3%、33.2%、30.4%和19.5%,位居第3位、第7位、第8位和第21位。相对较低的投资增长速度与相对较高的消费率和较低的消费增长速度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这种投资与消费需求现状与湖南省实现追赶型的崛起目标不相适应。

二、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阶段,投资率、消费率合理比例关系的基本判断

1、世界各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历史经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的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倒‘马鞍型’曲线”。投资率和消费率这一演变进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在经济起飞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率一般较高。日本70年代投资率达39%,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个别年份投资率高达40%。新加坡1983年-1993年平均达39.7%。

2、东部先进省市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中部省份的启示。

上表显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投资率一般却在40%以上,消费率明显低于湖南省,而这些省市的消费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湖南省。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山西等省份正是以较高的投资率和较快的资本形成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而与湖南省支出结构类似的安徽,资本形成增长速度较低,而消费增长速度也偏低,GDP增速仅为9.2%,远远落后于东部先进省市,也落后于其他中部省份。这说明高积累推动投资的高增长仍是现阶段我国各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当前湖南省经济发展阶段投资率宜保持在40%-45%的区间。重化工业阶段具有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的特征。湖南省属于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已由轻纺工业阶段过渡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阶段表现为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在这一阶段要求固定资产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率较高有其合理性。因此,近年来,投资率呈现总体上升、消费率呈现总体下降的态势也是与湖南省经济发展阶段想对应的。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我国先进省市、中部崛起省份的发展经验,湖南省当前到今后5—8年左右的时间内应该保持40%--45%的投资率为宜。

4、投资率提高,消费率下降,并不意味着消费水平下降。在一定的经济总量前提下,较高的投资率,一般意味着较低的消费率,反之亦然。提高投资率适应湖南省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总量的扩大,虽然消费率下降了,但不意味着消费水平的下降。通过增加人们的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应该得到提高。东部先进省市投资率比湖南省高、消费率比湖南省低,人均消费水平却大大高于湖南省。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费水平3284元,仅相当于上海的20.7%、北京的31%、浙江的50.9 %。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目前湖南省投资与消费需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协调的具体表现

(一)投入偏少,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连续下滑,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不协调

湖南省经济增长相对落后,投资率历来偏低,直接原因就是投入偏少。湖南省是一个拥有6600多万人口的大省,人口总量居全国第7位,1998-2003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1.7亿元,仅相当于同期广东的32.6%、江苏的33.6%、山东的37.8%,只有人口相当于湖南省五分之一的上海的56.6%,比北京还少2143.7亿元。2003年,湖南人均投资2337元,仅相当于全国的55%,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4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27位,与全国人均投资的差额由946元扩大到1928元,3年内扩大了1倍多。

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至关重要。对于湖南省努力推进“三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讲,我们现有的电力、能源、交通、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是不足的。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央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的减弱,从2001年开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开始下降,且回落幅度大,由2000年的14.8%回落到8.5%。2002年、2003年更是连续出现负增长,增速分别为-2.7%、-19.3%。今年以来,湖南省经济承袭上年快速增长的惯性继续攀高,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缓与经济快速增长的落差更为明显,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凸现,煤电油运供求趋紧,原材料、能源需求增加,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受到挑战。

(二)从统筹区域发展来看,消费水平与东部先进省市差距大,与湖南省实现中部崛起目标不协调

湖南省消费率比东部先进省市高,并不是湖南省投资与消费关系演进阶段超过东部先进省市,而是湖南省总投入不足,低水平的消费由较大的人口总量放大后形成的总消费大于总投资的结果。湖南省消费率虽然一直较高,但实质上受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湖南省居民消费水平同东部先进省市比较,差距很大,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消费。2003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仅相当于同年上海的51.6%、北京的55.3%、浙江的58.2%;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更大,仅相当于上述三省市的38.1%、44%和47%。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直接导致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先进省市。与中部省份比,湖南省人均消费水平位居第5位,属于中下水平,比黑龙江、吉林、湖北和安徽低,比河南、山西和江西高。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居民占总人口70%左右,较高的消费率主要依靠较大农村人口数量来放大支撑。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近年来增长缓慢,导致湖南省居民消费(最终消费的主体)增长缓慢,从而导致最终消费增长缓慢。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费水平增长6.4%,居民消费增长6.5%;最终消费增长7.8%,增速低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低4.9个百分点。东部先进省市和中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均高于湖南省。2003年,北京人均消费水平增长11.5%、浙江增长13.8%、江苏增长9.9%、中部的山西增长11.3 %。湖南省这种层次的消费水平无法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也制约了投资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最终导致经济快速发展后劲不足。

(三)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之间投资、消费发展水平不协调

1、城乡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直接导致明显的消费断层。

有关资料显示:从1985年以来,大多数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镇各项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加快,2001年至2003年三年平均增长9.7%。同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4.9%。2003年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以农村居民为1)为3.03:1,而2000年为2.83:1。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的巨大断层。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222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7040元,后者是前者的3.2倍。从消费构成看,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其总消费的比重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03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是51.9%,而199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就为50.9%。由此可见,从消费构成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落后10年。

2、城乡投资不协调。

从历史年份分析,湖南省农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一直偏低,增长速度也大大低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长速度。1996年农村完成投资227.4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33.5 %,到2003年农村完成投资355.0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22.8%,比重下降10.7个百分点。1997年以来完成投资年均增长6.6%,增长速度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低6个百分点。按乡村年平均人口计算,2003年湖南省农村人均投资额为794元。同年,按市镇年平均人口计算,湖南省市镇人均投资额为5522元,近70%的乡村人口仅占有20%多的投资额。从国有经济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来看, 1996年-2003年中,湖南省国有经济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占国有全部投资的比重一直偏低,最低年份仅为0.26%。2003年比例提高到1.97%,仍远远低于当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四)投资偏重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湖南省社会事业基础相对落后,当前湖南省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阶段,对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的需求特别旺盛。虽然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发展与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利于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弱势群体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仍较普遍。2003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56%,此前连续3年下降,1999年为98.79%,到2002年降为96.76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4.4%,仍未达到100%。城乡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从2003年湖南省低保人数来看,月均享受低保的有148万人,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全省补差水平一直停留在月人均43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补差水平。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预算支出不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加大对经济领域的投资力度时,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但从国有经济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分析,湖南省社会事业投资比例偏小。2003年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国有投资占全省比例仅为6.55%。

(五)投资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湖南经济在较快增长的同时,资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长,环境受到破坏。经济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资源的高消费实现的,根据湖南投入产出表测算分析,1997-2002年间,GDP总量由2993.01亿元上升到4340.94亿元,增长1.45倍, 而同期各产品部门对能源的消耗(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钢材的消耗(钢压延加工业)、水泥的消耗(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电力(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资源(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消耗分别增长了1.78倍、2.04倍、1.32倍、3.19倍、2.32,各部门对资源消耗的增长大都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直接导致资源消耗过快,据《湖南省截至2002年底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汇总表》统计,2002年与上年相比,表中的81种矿产中,资源储量发生变化的共33种,其中资源储量减少的矿产共29种,占资源储量发生变化矿种的87.9%,锑矿减少幅度最大达8.5%,煤炭资源减少幅度达0.8%,减少幅度在0.2%以上的矿产共12种,资源储量增加的矿产仅4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603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754万吨,分别为1990年的1.7倍和1.4倍。

(六)湖南省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偏高,消费构成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不协调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两者比例大约在4:1之间比较合理。而湖南省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比重相对较高,2003年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重为2.32:1。

从政府消费的增长速度看,从1996年到2003年,除1998年外(8.2%)均为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除少数年份外(1996、1998年外),大大高出当年GDP增长速度。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比较,仅1996年比居民消费增速低,其他年份均高出。

从“以人为本”的要求看,湖南省政府消费比重偏高,增长速度偏快,不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也不利于湖南省的经济建设。由于用于政府消费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各种规费,而各种规费收入主要来自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企业负担过重必然影响经济效益,造成职工收入减少,不利于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消费比重偏高也与湖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财政能力又十分有限的现状不相适应。

四、按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全面统筹,加大投入,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第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使湖南省投资率达到40%

当前应以泛珠江三角区域整合为契机,发挥湖南省资源、地理位置、科技、人力、市场以及在钢铁、冶金,化工等材料和工程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设备、电机、建材等产业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品牌转移、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入资金、技术和项目,并把重点放在具有较强关联带动效应、在已有一定优势的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上,加强与泛珠江三角区域省份的合作,力争在一些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尽快使湖南省投资率达到40%,以较高水平的投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促进湖南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带动就业和消费。

第二 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契机,错位发展,改善投资结构

首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利于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湖南省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大交通、能源和原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力度,缓解湖南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其次注重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加快投资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投资的有效持久增长。再次政府要集中财力,加大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投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特别是满足城镇弱势群体和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投资增长,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努力改善“二元经济”结构

(1)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大力提高农村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逐步改变农村投资过少的状况。当前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消费环境。当务之急湖南省今年要完成为老百姓办的“八件实事”之一----加快县乡公里建设,今后还要加快邮政通讯及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

(2)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确保农民的增收。城市要以扩大投资为契机,积极增加就渠道,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预期支出,增加即期支出,提高农村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消费水平,从而提高全省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

第四 实现投资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由于湖南省已步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长较快。当前必须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实现投资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投资力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破除资源约束瓶颈;防止走不顾成本,高耗能、污染重、破坏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

⑤ 我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占全国的经济比重最高曾达到多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到了优先发展,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发展中西部
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自具有的优势、劣势、差距何在
与几何?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数量界定。为了给发展起步一个清楚的基点和科学的依据,我
们依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等有关数据资料,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类统计分析
,包括几个大类、若干方面、几十个观察点。在此提供给专家学者、决策者、经营者、
实际工作者参考。
比较分析之一:人口、面积、自然资源
一、人口与面积
1.人口密度:我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人,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全国平均人口
密度为130人/平方公里。东部为389人/平方公里,中部为168人/平方公里,西部为5
3人/平方公里。可见东部人烟稠密,西部地广人稀,中部接近于全国的人口密度。东部
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的7.34倍,中部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的3.17倍。
2.各地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东部为11.98,中部为31.77,西部为56.2
5。可见,东部地域相对狭小,只占国土面积的12%;中部适中,约占国土面积的1/3;
西部地域宽广,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还多。
3.少数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的比重(%):全国1998年少数民族人口为
7577.45万,占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6607.91万的45.63%。其中:东部地区5个省
区为 0。29—49.97%;中部地区6个省区为20.56—70.56%;西部地区9个省区为3
4.63—96.99%。
4.全国大中小城市地区结构与规模:1998年我国大中小城市668个,人口向城市聚
集趋势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半在东部,中小城市多半
在中部,而西部的中小城市仅占全国的1/4左右。详见下表:
5.全国乡村人口和乡镇地区结构:1998年我国乡村人口为91960.1万人,占总人口
的 73.7%,地区分布,东部占有1/3,中部占四成,而西部只占有1/4左右。但是
,西部乡村人口占其本地区总人口的78%,说明其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水平不及东
部与中部。农村基础组织乡镇为45462个,其中:镇为19060个,占乡镇总数的42%,而
且,镇的40%分布在东部,东部的镇数占本地区乡镇总数的近60%,中部占近40%,西
部只占30%强。
二、自然资源
6.大陆架和岛屿海岸线:全国共有大陆架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
里,还有岛屿5400个(计为3.87万平方公里),还有大陆架渔场面积28万千公顷,除属于
中部的河北省有500公里海岸线外,绝大部分为东部所有。可见海洋在东部地区发展牛的
地位,地少人多,科技发达的东部地区应继续向海洋进军,开展近海养殖、大陆架石油
开采、远洋近海捕捞等,以改变地少人多的劣势。
7.海域面积(平方公里):全国海域面积达473万,唯东部独有,多分布在东部各沿
海省市:渤海7.7万,黄海38万,东海77万,南海350万。以上两项的面积大大补偿了东
部地区地少人多的劣势,大于本土四倍多的广阔海域和丰富的海洋动植物、矿物资源增
加了东部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8.宜农宜林及可利用草地的资源:全国宜农荒地为3535万公顷,宜林山地和荒地为
6303万公顷,可利用草地为31333万公顷,多分布在中西部。这些资源如果充分利用,可
为贫困的西部带来生机和活力。
9.林木资源: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17.85亿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为101.37亿
立方米,也多分布在东北、西南的中西部地区。我们对于这些宝贵的资源如果加以养护
,防止滥砍滥伐,它们将会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的建筑材料和生
活资料,并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10.水利资源:我国大陆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可供开发水资源蕴藏量
为 3.79亿千瓦,内陆水域可养殖面积为1747万公顷。水利资源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尤其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均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中西部地区。
11.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全国煤为10070.7亿吨,铁矿石458.9亿吨,磷矿石为
132.7亿吨,钾盐为4.6亿吨,盐为4048.2亿吨,还有天然气、石油等能源资源。除了
盐以外,也是大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就在于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宝库

12.边境线:西部边境线长达几万公里,与东北亚、中亚、西亚、东南亚十几个国
家接壤,边境贸易口岸多、联系广,历史上有“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开放。尤其是
中西部拥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众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比较分析之二: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
三、经济实力
13.GDP总量:1998年全国为79395.7亿元,其中:东部占53%,中部占33%,西部
只占14%。
14.GDP人均量:1998年全国平均6392元,东部为9364元,中部为5139元,西部为3
838元。东部是中部的1.82倍,是西部的2.44倍,西部仅为全国平均量的60%左右,中
部也仅为80%左右。
15.第一、二、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1998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在GDP构
成中比重分别为18.4、48.7和32.9。
16.第一、二、三产业地区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第三产业所占比
重越来越大,我国东部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中西部10—20个百分点,大有占据国民经济半
边江山之势。详见下表:

四、投资与消费
17.1998年GDP中资本形成投资率(%)和最终消费率(%):1998年全国投资率为38,
而消费率为58,净出口为4。GDP中形成投资率的比重,中西部超过东部8—10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率的比重,倒过来是东部超过中西部,西部则以净出口负值为维持其最终消费
率62%的水平。详见下表:

18.居民消费人均量(元):1998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为2972元,相当于GDP的46.5
%,其中农村为1859元,城镇则为6182元。东部人均居民消费为4160元,占GDP的44%,
上海人均消费高达万元以上,中部人均居民消费为2472元,占GDP的48%,最低的是山西
农村只有1120元,西部人均居民消费为1958元,占GDP的51%,最低的甘肃农村人均消费
只有962元。
19.1998年各地区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家庭收入悬殊,少者不足千元,多者近
万元,东、中、西部有相当差距,并且,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更大。详见下表:
五、从业人员结构
20.1998年在总人口中有从业人员69957万人,我国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东部达到
68%,而中西部仅为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而从业于第一产业的东部为最少,西部高
达65%,从事第三产业的以东部为最多,占29%左右。但是,这个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较低的,从未来发展观察,必将是第一、二产业缩小,第三产业扩大的趋势。
21.从业人员在城镇与乡村的比重:1998年全国从业人员中城镇与乡村的比重是30
:70,其中,东部地区的比重为38:62;中部地区为26:74;西部地区为20:80。
22.从业人员对老年与少儿的负担系数:1998年全国15—64岁人口对少儿负担系数
为 35.61%,对老年负担系数为10.89%,合计总负担系数为46.5%。其中:东部
地区15—64岁人口对少儿负担系数为35%,对老年负担系数为12%;合计负担系数为47
%。中部地区负担系数分别为35%、9.8%和44.8%。西部地区负担系数分别为37.5
%、10.5%和48%。
23.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1998年全国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
度占 3.5%(男性占4.1%,女性占2.7%),我国从业人员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程
度的比重的多少,是关系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事,也是科教兴国的基础,从地区分析,
东部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应该指出:经济发展较快的福建等东南省区高级人才比重
是偏低的,而西部的新疆比重位居前列,并且,女性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程度不亚于男
性,这是新疆的特殊之处。
六、职工人数与工资
24.职工人数按经济类型分布构成:全国职工总数为12336.6万人,其中:东、中
、西部分别占42%、39%和1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占72%,城镇集体单位占15
%,其它单位占13%。各个地区职工人数占全国职工人数的比重详见下表:
25.职工人均年工资金额(元):全国1998年职工人均年工资金额为7479,其中:国有
、城镇集体和其它单位分别为7668、5331和8792;职工人均工资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
于中部;基本上是其它单位高于国有单位,国有单位高于城镇集体单位。详见下表:
比较分析之三:财政收支与固定资产和更新改造投资
七、财政收支
26.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1998年财政收入为9875.95亿元,占当年GDP的12.
4%,而地方财政收人为4983.9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46%,从东、中、西部各
占比重(%)分析,分别为58.29和12。关于地方财政收入九项来源的结构,详见下表:

27.地方财政支出觌模与结构:1998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0798.18亿元,占当年GDP
的13.6%;其中地方财政支出为7672.58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71.05%,从东、中
、西部分析,各占比重(%)分别为49.31和20。关于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组合,详见下
表:

28.实行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按照我国实行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全国
各地区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应该大体上是相同的原则,我国从1994年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
革以后,实施分级预算分税制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财政尤其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
付力度。但是,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在财政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还有较大活动空间,需要今后加深改革与操作。详见
下表:

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
29.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和经济类型构成: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8406
.17亿元,占当年GDP的36%。从地区来分析,东部在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占一半以上的
比重,中西部合起来只占四成多点。从经济类型比较,国有经济西部占到2/3以上,中
部下降10个百分点,东部更低于西部20个百分点。相对来说,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西部明
显处于劣势地位。
30.基本建设投资资金来源及项目隶属关系:1998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191
6.42亿元,按地区分析;这项投资东部占50%以上,中西部只占四成左右;投资资金来
源,自筹占40%,贷款占25%,利用外资占10%,国家预算内不足10%。因此,项目地
方占大头,中央占小头。不分地区项目则是90%以上隶属中央。详见下表:
31.更新改造投资资金来源与项目隶属关系比重:1998年全国更新改造资金为4516
.75亿元,从地区性分析,东部占1/2以上,中部占1/3左右,西部只占17%;资金来
源于自筹占2/3以上,贷款占1/5左右,外资和其他投资共占10%,国家预算内只有1%
强点。中央地方项目基本上是四、六开,西部则是对半开。详见下表:
九、房地产开发经营
32.房屋竣工面积和价值:1998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17566.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
价值为21391927万元,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大部分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只占1/3强,而且
,房屋峻工价值全国只有每平方米1218元,东部高200元,中西部少200元左右。这一数
据比目前楼房被炒得大几千元一平方米,实在费解。详见下表:

33.房地产经营:1998年全国房地产经营总收入为30583079万元,我国房地产总收
入达3000多亿元,构成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基础产业。但是,
总收入的80%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只占20%,在房地产总收人中商品房屋销售收入占80
%以上,国家税金占4.5%,比较起来是不高的,全国房地产经营利润仅占3.2%,但
是,中西部地区全是亏损,只有东部取得盈利。详见下表:
比较分析之四: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
十、工业产业
34.全社会工业企业户数与总产值地区结构(%);1998年我国全社会共有工业企业
7974565户,其中:东、中、西部分别占39、45和16,总产值(当年价格,下同)为11904
8.15亿元,其中:东、中和西部各占61、30和9。
35.国有与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类型结构:1998年我国国有与国有控股工
业企业加上集体企业的户数占68%,总产值占67%,也就是说公有工业经济占了主体地
位,从地区分析,我国的非国有和非公有工业经济在东部占全国的70%、80%、90%以
上,在西部只占20%或10%以下。因此,东部在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办企业,发展
经济,参与国际大市场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详见下表:
36.我国各地区轻、重工业的比例:1998年东部的轻、重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均占60
--70%的高水平,中部只占30%左右,而西部仅有10%左右。
36-A.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我国1998年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7.12%,按地区分析,西部(云南除外)低于中
部,中部低于东部,相差1—3个百分点左右。详见下表:

(2)我国1998年工业资产负债率为63.74%,按地区分析,东部低于中西部(云南除
外),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详见下表:

(3)我国1998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35%,各地区成本费用利润率普遍偏低,
比我国银行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4.77—5.22%和贷款利率6.93—7.29%都低许多。
从地区分析,全国有10个省区为负利润率运行,其中:中西部有6个省区。全国除云南省
工业利润率高于同期银行存贷款一年期利率外,其它多不及。相对来说,工业企业利润
率仍然是东部高于中西部。
(4)我国1998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2%,全国以上海为最多,东部高于中西部,
但是,除了西藏外差距并不算太大。详见下表:

(5)我国工业企业199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为31346.86元,全国以上海
为最高,江西为最低,总的说还是东部高于中西部。详见下表:
36—B.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1998年国有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6.5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
献率低于规模以上的全部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各地区情况,详见下表:
(2)1998年国有工业资产负债率为64.26%,负债率以上海和西藏为最低,其他省区
均在60—70%左右。详见下表:

(3)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61%,利润率偏低,比其他经济类型也
低。详见下表:
(4)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1%,按地区分析,东部最高,上海为全国第一
,中西部略差一些,详见下表:
(5)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为29053.87元,全国以天津为最低
,只有2582.54元,以上海、云南为最高,达到6万多元,按地区分析,也是东部高于中
西部。详见下表:

作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王石生 余天心 来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⑥ 北京人均GDP是多少是否到达发达国家水平

GDP总量排名 省份 亿元 常住人口(亿) 人均GDP(元) 美元
13 北京 13777.94 0.18 76544.11 11307.20

北京2010年GDP13777.94亿元,常住人口1800万左右,人均GDP76544.11元,按照2010年全年平均汇率6.7695计算,约合11307.2美元,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⑦ 中国现在是不是发达国家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崛起,国家经济以及国民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国人的生活慢慢变好,收入也在慢慢增加,大部分人都在逐步迈向小康。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还非常贫穷落后,后来经过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国家经济总量也仅次于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此有小伙伴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了很多西方国家,那么我们中国能不能算是发达国家?原因是什么?看完终于明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算发达国家,世界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还是比较宽泛的,总的来说就是以人均GDP、国家GDP、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实力来看。在亚洲的发达国家中,日本应该算是最突出的一个,这个国家的GDP总量虽不及中国,但是日本的人均GDP(26万人民币)、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实力都非常高,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基本上是领跑全亚洲的,我们中国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在人均GDP方面只有5.9万人民币,离日本还有不少的差距。


其次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发达国家,我们不能光看一个指标来判断,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只看国家经济总量的话,那么世界排名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按这么看的话我们中国算发达国家,那么是不是印度也算发达国家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印度只能算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距离我们中国都还有不少差距,更别说成为发达国家了。如果我们只看人均GDP的话也不行,因为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中,有很多是石油地区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这些国家靠卖石油赚钱,但是国内的基础建设、工业、科技业却很落后,这样的国家能算发达国家吗?答案显然不是。


所以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我国的经济总量、人均GDP、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实力都处于中上水平,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我们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00美元左右,距离发达国家的门槛,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美元还有不少的差距。


最后校长认为,虽然我们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小,但是综合多方面来看,我们依然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不过相信在国家和人民的努力之下,中国会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

⑧ 中国东部人均Gdp。和中部GDP西部gdp相差多少。

贫富差距很大啊! 根据《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结果,2008年有12个省市区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直辖市人均GDP超过5万元,其中上海72,536元,北京63,029元,天津55,473元,依次列第1至3位。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内蒙、辽宁6省市区人均GDP超过3万元,其中浙江42,214元,江苏39,112元,广东37,588元,山东33,083元,依次列第4至7位。除贵州人均GDP低于1万元以外,其余21省区人均GDP超过1万元。 ——2008年人均GD按美元折算: 2008年31个省市区人均GDP均超过1千美元。 1、人均GDP超过5千美元6省级行政区:上海过1万美元,北京过9千美元,天津过7千美元,浙江过6千美元,江苏、广东2省过5千美元。 2、人均GDP超过4千美元4省级行政区:山东、内蒙古、辽宁、福建。 3、人均GDP超过3千美元3省级行政区:吉林、河北、黑龙江。 4、人均GDP超过2千美元14省级行政区:山西、新疆、河南、湖北、陕西、江西、重庆、宁夏、湖南、青海、海南、四川、广西、安徽。 5、人均GDP2千美元以下4省级行政区:西藏、云南、甘肃、贵州。

⑨ 为什么中国各地工资差不多,但GDP差别却很大北上深人均GDP差不多2万美元,中西部很多地方人均只

中国各地工资差不多?
这怎么可能!
我在上海,外省来打工的人比上海本地人的数量还多。如果工资一样的话,他们何必千里迢迢跑到上海来找工作。

⑩ 苏州,无锡,常州分别为几线城市

苏州、无锡为新一线城市,常州为二线城市。

一线城市

上海市。

北京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广州市。

新一线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

浙江省:杭州市。

重庆市。

湖北省:武汉市。

江苏省:苏州市。

陕西省:西安市。

天津市。

江苏省:南京市。

河南省:郑州市。

湖南省:长沙市。

辽宁省:沈阳市。

山东省:青岛市。

浙江省:宁波市。

广东省:东莞市。

江苏省:无锡市。

二线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

辽宁省:大连市。

福建省:厦门市。

安徽省:合肥市。

广东省:佛山市。

福建省:福州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山东省:济南市。

浙江省:温州市。

吉林省:长春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

江苏省:常州市。

福建省:泉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贵州省:贵阳市。

江西省:南昌市。

江苏省:南通市。

浙江省:金华市。

江苏省:徐州市。

山西省:太原市。

浙江省:嘉兴市。

山东省:烟台市。

广东省:惠州市。

河北省:保定市。

浙江省:台州市。

广东省:中山市。

浙江省:绍兴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山东省:潍坊市。

甘肃省:兰州市。

三线城市

广东省:珠海市。

江苏省:镇江市。

海南省:海口市。

江苏省:扬州市。

山东省:临沂市。

河南省:洛阳市。

河北省:唐山市。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江苏省:盐城市。

广东省:汕头市。

河北省:廊坊市。

江苏省:泰州市。

山东省:济宁市。

浙江省:湖州市。

广东省:江门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山东省:淄博市。

河北省:邯郸市。

安徽省:芜湖市。

福建省:漳州市。

四川省:绵阳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海南省:三亚市。

贵州省:遵义市。

陕西省:咸阳市。

江西省:上饶市。

福建省:莆田市。

湖北省:宜昌市。

江西省:赣州市。

江苏省:淮安市。

广东省:揭阳市。

河北省:沧州市。

河南省:商丘市。

江苏省:连云港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湖南省:岳阳市。

河南省:信阳市。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省:衡阳市。

湖北省:襄阳市。

河南省:南阳市。

山东省:威海市。

广东省:湛江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辽宁省:鞍山市。

2017年5月25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举办“新一线城市峰会暨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仪式”,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城市商业魅力榜单。

这份2017年最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评估了中国城市的商业魅力。

这份新的榜单沿用了以往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的评估标准,并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综合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位次有了变化;15个新一线城市的名单及位次均有一定的改变。

(10)中部各市人均GDP扩展阅读:

城市分级

除传统的2012年GDP规模、居民人均收入、500强企业落户数量机场吞吐量等硬指标外,该媒体在综合这些一手数据的基础上。

对400个城市进行了一线品牌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排名、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共10项指标的单项排名。

根据一个特定公式,综合计算了每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基于这个排名,对400个城市进行了全新的分级。

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就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正在冲破行政级别的枷锁,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由商业驱动的都市。这种突破意味着,依据工商业繁荣程度对城市进行分级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

阅读全文

与中部各市人均GD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