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2015前三季度内蒙古gdp排名

2015前三季度内蒙古gdp排名

发布时间:2020-12-10 11:49:40

『壹』 内蒙古gdp同比增长率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90亿元,同比增长1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比上年增加12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比上年增加3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

去年,全区宏观调控成效明显,叫停43个项目并在媒体上公布,对92个项目进行限期整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开局良好,试点工作全面启动,3个嘎查村列入国家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自治区选定的100个试点嘎查村建设方案全部完成,4个旗县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

(1)2015前三季度内蒙古gdp排名扩展阅读:

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运行平稳。全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总体经济运行更加健康。

报告指出,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贰』 内蒙古地级市排名省会是呼和浩特吧

排名?什么意思?是按大小?经济?还是其他?

应该叫“首府”不叫省会,因为是自治区。

我再给你们说一遍,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首府!不叫省会!楼下的还漏掉一个,最西部的是阿拉善盟。

还有是“巴彦淖尔”不是“巴音”虽然意思一样,但不能混了,,我是巴彦淖尔人。

『叁』 内蒙古经济排名

经济五名以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仅次包头.再过几年就是内蒙三大强市.

『肆』 内蒙经济发达县市的排名

第9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出炉 内蒙古占20席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7月26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发布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评出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这份报告将参评的西部12个省市区单列出,评出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其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据整份名单的1/5。更加值得欣喜的是,内蒙古入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 内蒙古入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地区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1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1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

『伍』 内蒙古GDP增长那么快,连续好多年全国第一

好不好要来了亲自看看,我们内蒙有那么糟糕?你去的是哪啊,内蒙不错的,起码不会有南方人那么狡猾,而且好吃的很多,内蒙古自治区——连续 六年经济增长全国第一!内蒙古自治区——全国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内蒙古 鄂尔多斯 ——未 来中国 最富裕的城市 ! 内蒙古 包头、呼和浩特 ——近五年 全球经济增长 最 快的城市!内蒙古 呼伦贝尔市 ——“ 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 最大的城市”, 2007 年内 蒙古人均 GDP 25558 元 , 位于 上海 、 北京 、 天津 、 浙江 、 江苏 、 广东 、山东七省之后居中国 大陆第八位,请注意,排在 内蒙古之前的除了首都北京之外全部是沿海发达省市,而另外两个沿海发达省份辽宁、福建尚不及内蒙古。内蒙古 还连续多年保持 着外送电量全国第一。前几 年说“北京四个灯泡就有一 个是内蒙古点亮的”,现在 是北京电力需求 70% 来自内 蒙古,没有内蒙古的电能,北京能够举办好奥运会无异缘木求鱼。社会稳定: 内蒙古有 49 个少数民族 居住,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21.1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65%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 为94.7 万人,占总人口的 3.97% ,这些民族中满族最 多,回族次之,达斡尔族再次。这样看来,内蒙古人口 排名第2、3、5 的三个民族 就是当年称雄中国的辽金元清四朝的统治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辉煌的历史。在这样复杂的民族环境 中,内蒙古的民族关系非常和谐,绝少爆发民族冲突,更没听说过哪个民族想闹独立。不然,为什么2007年8 月8日,出席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 ?

『陆』 内蒙古在中国的经济实力

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10日上午发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最新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2006年,上海、北京、广东继续蝉联三甲,安徽省上升了五位升幅最大。
新华网报道,2006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河北;排在中游的依次为:河南、内蒙古、黑龙江、湖南、山西、安徽、湖北、四川、吉林、江西;处于下游区的依次为:陕西、新疆、重庆、广西、海南、青海、宁夏、云南、甘肃、贵州、西藏。
与2005年相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明显的为中部省份,其中升幅最大的安徽省上升了5位,湖北省上升了4位,河南省上升了2位。评价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了0.04%。
评价课题组负责人之一、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平介绍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此次评价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增设了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等内容。在207个四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前三个指标为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科技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均占1%以上的权重,而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权重仅为0.63%。
根据评价结果,在全国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中,上海、广东、北京居前三位。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竞争力和软环境竞争力。
2006年全国各省、区、市发展环境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依次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北。
在全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中,内蒙古、辽宁、山东居前三位。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三个指标。
2006年全国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依次为内蒙古、辽宁、山东、浙江、北京、黑龙江、江苏、山西、天津、福建。
在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江苏、广东、上海居前三位。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实力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和经济外向度竞争力三个指标。
2006年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依次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天津、辽宁、福建、河南。
在全国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山东、广东、江苏居前三位。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2006年全国各省、区、市产业经济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依次为山东、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
在全国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排名中,浙江、天津、上海居前三位。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发展方式竞争力和协调发展竞争力。
2006年全国各省、区、市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依次为浙江、天津、上海、新疆、山东、黑龙江、江苏、福建、北京、河北。
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福建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中心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力求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心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等竞争力问题的综合评价报告。

『柒』 内蒙古各市的经济排名

  1.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位于自治区的西南部,下设2个区、7个旗。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鄂尔多斯似乎一夜间暴富起来,2017年GDP总量为4716亿元,排名国内第43,省内第1。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园、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草原等非常出名。

2、包头

包头市是内蒙古的工业和制造中心城市,更是全球轻稀土产业基地,因此有“草原钢城”的美誉。这里是自治区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连接着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作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包兰铁路、包西铁路等铁路干线经过这里。境内的希拉穆仁草原、九峰山景区等较为著名。2017年GDP总量为3448亿元,排名国内第64。

3、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又称为“青城”。地处欧亚大陆的深处,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又被称为“中国乳都”,拥有国内最著名的两大乳业巨头。境内的五塔寺、大昭寺、蒙古风情园等景区较为有名。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3179亿元,排名国内第73。

4、通辽

通辽地处自治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的交接地带,属于副中心城市。通辽有名的特产有蒙古族白食、菜包、草原山杏等。在旅游资源上,扎鲁特草原旅游区、大青沟等较为著名。

5、赤峰

赤峰地处内蒙古东部,是自治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人口数量位居省内第1。全市经济农作物耕种面积广阔,产量逐年增加,经济增加值稳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省内第5。沙地风光、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境内较著名的旅游景点。

6、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地处中俄蒙的交接地区,土地面积相当于江苏、山东两省的总和。境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甚至很多国外专家称这里是最好草原。旅游产业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国际游客数量连年攀升,极大刺激当地经济增长。

7、锡林郭勒

锡林郭勒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更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其中农畜、能源、冶金是是锡林郭勒的优势产业,占工业比重的半壁江山,同时使得综合经济实力在自治区排名第7。

8、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的中部地带,与河北省接壤,下设11个县区,常住人口280万。乌兰察布占据战略要地,是自治区连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境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0多家。

9、巴彦淖尔市

巴彦淖尔属于自治区地级市,与包头、鄂尔多斯接壤。下辖1个区、2个县、4个旗,总人口数170万。在经济发展中,乳品产业、肉类产业、羊绒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极大拉动经济增长,使其2017年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9。纳林湖生态旅游区、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是境内有名的4A级景区。

10、乌海

乌海位于黄河上游地带,是自治区新型工业城市,一直有“黄河明珠”的称谓。乌海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储备量大,地方发展主要依靠建材、冶金等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城市,经济总量排名第10。

11、兴安盟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同时也属于我国东北地区。下设2个市,1个县,3个旗,总人口170万左右。兴安盟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农产品数量连年增长,为地方经济起到之称作用。这里曾是内蒙古的首府所在地,乌兰夫办公旧址、阿尔山等是较为出名的景点。

12、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的最西部,位于呼包银经济带上,与鄂尔多斯接壤。近些年阿拉善盟工业增加值逐步提升,其中原盐产量大幅提高,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较大作用。境内有名的景点有:腾格里通湖草原、南寺、巴丹吉林沙漠等。

(7)2015前三季度内蒙古gdp排名扩展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2018年12月12日,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李仲开作主题发布,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捌』 内蒙古各城市排名

内蒙古十二盟市综合排名 包头 呼和浩特 赤峰 鄂尔多斯 通辽 呼伦贝尔 乌兰察布 锡林郭勒 巴彦淖尔 兴安盟 乌海 阿拉善

『玖』 内蒙历年GDP是多少

2005 3822.77亿元 2386.40万人
2004 2712.08亿元 2384.35万人
2003 2092.86亿元 2379.61万人
2002 1732.48亿元 2378.59万人
2001 1545.49亿元 2377.49万人
2000 1400. 亿元
1999 1192.29亿元 2376. 万人

没有看到2000年的人口数字,呵呵。另外经济普查后的2004年数据应该是:2923亿元

『拾』 内蒙古经济发展概况

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

(二)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

(三)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二三产业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内蒙古西部非农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输出人力资源获取劳务收入为主,真正经营性非农收入很少,非农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二、影响内蒙古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内蒙古人均耕地8.3亩,是全国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场122亩,位居全国首位。农牧业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调研所及的四个市第一产业收入都占绝对优势,非农牧收入只占19%到43%。巴彦淖尔市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达81%,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即使工业化较快的鄂尔多斯市目前农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来自第一产业,非农收入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6个百分点。呼市近年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一产业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还有较大幅度上升。严重农化的产业结构,说明了内蒙古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另一个问题是农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进非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就农业抓农业,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思想上认识不够,一些地区农牧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不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新兴村农民刘金牛认为现在生活“猪肉不误吃,烧酒不误喝,日子过得顺溜”, “儿子出去不省心、女儿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边。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包头固阳县域内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商品薯全部以鲜薯外运,该县金山镇红崖湾村农民仅鲜薯运费一项就比在当地销售多支出90多万元。同时,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受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不仅发展壮大困难,有的生存也成了问题。鄂尔多斯东胜区的移民村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有创业计划的农牧民都反映贷不到款,贷款没有渠道;国家设立的创业贷款只给城市下岗职工,而农牧民就地兴办二三产业或进城创业都不能享受该项贷款。此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牧区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等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工作落后,外出打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环境仍有待改善。农牧民务工的组织领导系统、信息系统、维权系统未完全建立,农牧民打工70%靠自发,政府组织职能不到位。农牧民工子女上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仍未纳入打工城市统筹范围。呼市赛罕区的双树村村民说,划归市区后,所交养老保险费与原城市居民一样多,但领取养老保险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们只能领到418元。赛罕区大台什乌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教育“两免一补”。为城市盖楼房的乌盟人,打工十几年也买不到当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农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乡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帐户不能跟着转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农村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滞后。全区职业技术学校很多已并入普通学校,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缺乏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师、实验室、实训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办学成本较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鄂尔多斯市旗县区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职业技校都并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县区没有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鄂尔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四市农村牧区相当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农村牧区务农,增加了农牧民的数量,需要社会高度关注,加强就业培训,但目前除鄂尔多斯市外,对这部分新增农牧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还没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国家对农牧民转移培训的补贴量小、标准低,难以满足对农牧民进行有效培训的需要。由于农牧民自筹能力弱,而大多数旗县区又没有安排转移培训的配套资金,每人300元的补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开展一些引导性和简单工种培训,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训,导致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据呼市教育局测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属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住校的农村学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学费、生活费约3900元,而2006年国家和自治区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最高每生1000元。“阳光工程”只有国家补贴300元,时间是15天到3个月,根本满足不了掌握就业本领的需要。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现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训,时间过半、人走一半,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训资源分散,有关农牧民的培训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农牧业等多个部门,四市呼吁整合农牧民培训资源。

三、有效增加非农收入的对策建议

继续坚持自治区七届、八届党代会以来形成的战略思路,解决农牧业问题在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解决农牧民问题在减少农牧业人口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充分运用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出科学决策。彻底摸清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农牧民收入结构、投资意向等家底。从调查情况看,有效增加内蒙古农牧民非农牧收入。

(一)继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把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努力提高二三产业中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牧区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使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并列入各级政府农村牧区工作的考核指标。

二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最直接最就近的县域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布局谋划农村牧区经济。将非农牧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着眼于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增收,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牧民转移培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合理区划农牧业资源,实施禁止开发区内的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一产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巴彦淖尔市2005年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就超过了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水平,达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也达到近3000元,功在产业化。要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进城务工农牧民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要制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具体优惠政策,使转移后的农村牧区人口降低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入托等所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综合出台加强部门协调的意见,责成农牧民工办出台政策,并牵头监督现行农牧民工工作政策执行情况:由自治区劳动保障厅执行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等18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区发改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1405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教育厅执行的《关于教育系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06]6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科技厅执行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科技培训和产业发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国科办农社字[2006]26号)等3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司法厅执行的《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发通[2004]159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财政厅执行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3]561号)等5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农牧业厅执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科教[2004]4号)等3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厅发法规[2006]28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执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 [2006]287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工商局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工商个字[2006]75号)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执行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令第三号)等4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团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等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对实施状况进行评估、完善配套衔接、营造农牧民工务工的整体良好氛围。

教育厅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教育“两免一补”覆盖到进城农牧民与在村农牧民同享的政策办法及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让农牧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学的问题。社保局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纳入所在城镇的社保范围,同时允许保留和参加户籍所在地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建设厅和发改委、财政厅要研究解决为农牧民建设适用住房问题。农牧民工办和农牧业厅要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农牧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

(三)加强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牧民。

要抓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变以追求升学为主要目标为追求就业为主要目标。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实用技术,毕业后能尽快就业。

增加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补助标准。建议将户籍在农村牧区、参加中高考的初高中落榜生全部送到职业技术学校上学,使其将来具备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其学费由政府买单。据自治区扶贫办多次调研结果,培训一名市场认可、能够就业的技术工人,最起码需要1000―1500元的投入。鄂尔多斯在国家补贴300元的基础上,将阳光工程的补贴由市、旗县两级扩大补贴600元,达到每人900元。建议自治区再增加补贴300元,使有条件的地方,转移培训的补贴达到每人1200元。

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民营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将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针对农牧民培训的资源整合使用,产生合力,要建立农牧民工培训的联席会议制度,使农牧民工培训有组织、有机构、有经费、有场所、有保障。

(四)深化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发展现代农牧业,充分挖掘农牧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草牧场等农牧业资源有较大的相对优势,即使实现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第一产业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最现实的选择。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牧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努力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充分挖掘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优势和农牧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农支牧力度;切实解决农牧民兴办二三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转变县乡政府职能改革,为提高农牧民非农牧收入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征用土地对农牧民的补偿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严防农牧民的负担反弹,使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不留死角,增加农牧民政策性和财产性收入。

自治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资金对农牧民兴办二三产业,农村牧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中小企业进行贴息贷款,促其发展壮大,为农牧民增加非农收入拓展渠道。

县乡财政改革后,核心任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乡政府不再承担税收任务,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上,为提高农牧民非农牧收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阅读全文

与2015前三季度内蒙古gdp排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