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2015年的人均gdp
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标准后,将会出现消费升级的趋势。随着中国逐渐迈入消费不断升级的时代,中国消费者将不再一味追求低价,而是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消费者,品质生活成为必需品。这种趋势将催生众多发展新机遇,主打智能化与更高质量生活的智能家居将从中受益
㈡ 2016年中国人均GDP预测多少人民币
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会达到1.2-1.5万美元。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中国近几年飞速发展。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已成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社科院7日发布《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预测,到2015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22%,而四国GDP增量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和印度发展更为迅速,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印度则可能跃至世界前五。近十多年来,金砖国家发展迅速,追赶发达国家的势头相当明显,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世界排位提升,对发达国家赶超效果明显;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国际经济影响力提升等。21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印度超过7%、俄罗斯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此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出现巨大反差。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2000年的76.6%、2008年的20.8%和2010年的约30%。而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60%多,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超过30%,居世界第一。在近十多年里,除新加入的南非外,金砖国家相继进入了万亿美元大经济体俱乐部。由于经济增长较快,金砖五国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2001年的17.71%上升到2009年的24.22%,五国经济占美国经济的比重也有所上升,显示金砖国家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在缩小。在金砖五国中,中国发展潜质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希望和最快赶超美国。其次为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南非次之。2001年以来,中国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IMF数据,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全球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6%和2010年的约9%(第2位)。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001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23.7%和2010年的约40%。如果按照中国年均7%~8%的经济增速和人民币年均升值5%的速度,美国则按照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即1.7%),再考虑到美元在未来将出现的长期贬值趋势。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测算,中国名义GDP可在2015年内达到美国经济80%左右的规模,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的水平,中国将替换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到2020年则可能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经济体。根据很多预测显示,当前中印差距较大,如印度高技术出口商品只占总出口的5%,只相当于中国的1/6。因此,印度不大可能在今后10年或20年内变得与中国势均力敌,但到2020年可能跃至世界前五,在中国超越美国后,印度也将在2040年前接近或超过美国,中印美世界经济新三强将会形成。而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则难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创造超越美国的奇迹。
㈢ 人均GDP如何反应趋势
你不会问问题吗?
㈣ 未来10年中国人均GDP
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未来15年经济呈现巨大增长潜力
在17日召开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也是国家GDP核算的权威人士许宪春作了《未来15年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展望与预测》的演讲,这也是对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所主持的有关未来15年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展望与宏观研究的课题所作的报告。
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会面临哪些新矛盾和新问题?
报告预计,“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左右,“十一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近1.9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2000美元;“十二五”(2010—201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42万亿元,人均GDP将接近3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4年标准我国由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左右,“十三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5000美元。
报告认为,2000—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这期间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是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然高达50%以上。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率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
而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预计到“十二五”期间,贡献率将超过40%。
从预测结果来看,GDP的生产结构在未来15年呈现以下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上升。
分时期看,“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需求的上升,另外,W 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 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
针对GDP的使用结构,报告认为,预计在“十一五”期末,投资比重(即投资率)将达到42%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最终消费率比重(即消费率)将达到57%左右,比2005年将有所上升;净出口比重将达到1%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进入2010年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储蓄率的下降,预计“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费比重则上升到接近60%。净出口比重或落到不足1%左右;到了“十三五”期末,投资比重将加速下滑的35%左右,消费比重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不足0.5%。
报告指出,在未来15年,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显现。报告从三个大方面作了分析,从约束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来看,一是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二是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三是国民经济技术含量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另外土地、能源、水资源、一些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缺口会有所扩大。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来看,一是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扭曲。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因素来看,主要存在五方面的不足:投融资和财政税收体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削弱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尚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需求;缺乏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使得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不能有效地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㈤ 数学建模课题---中国人均GDP和上升趋势
好的,我刚好也参加了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还不错小拿了个全国二等奖,既然你要研究这个问题我想告诉这是非常好,对你将来会很有帮助的,而且我也很感兴趣这种问题,在这里你首先必须找到中国人均GDP的历年数据,然后就是学习一下《最小二乘法》这个很重要,因为你需要利用这个把历年数学:拟合,拟合可以用数学软件你可能没学,也可以手算,就是比较麻烦,这种统计方法在统计学里面也有你方便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而且我觉得你如果有时间和兴趣的话,应该去了解一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这样你就能研究GDP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给你简单讲下,我也是学这方面的:GDP的含义就是某个国家或是地区的全年生产的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最终市场价值的总合,这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实际上这里的价值不完全同于马克思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应该看成是一种价格,更为合理。一般来说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包括商品和劳务)我们越能享受到了东西也就越多,而产生的利润也就越多,国家得到的税也就越多,国家就更有实力为我们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投入更多资源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国际地位也会越高,我们去国外旅游生活还有学习也会更方便等等。
我还建议你不要只是简单的研究中国人均GDP和上升趋势,实际上我们参赛写论文有30多页超过18000个字,你还应该去了解我们的中国人均GDP的构成包括那些年份增长的快一些,那些年份慢一些,还有我们人均的GDP与GDP的比例系数的变化,来综合考虑,再来预测,甚至可以去和世界历年人均GDP比较,看看我们什么时候能追上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的研究就更有实用价值。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㈥ 中国GDP增长率会有什么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
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下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1995-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10.2%。2000-2010年期间为8.0-8.7%;2010-2020年期间为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100美元;1994-2015年平均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2015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按上限方案预测,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510美元;1994-2015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2010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
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对中国人均GDP美元值(按PPP方法计算)的初始值估计过高,既1994年为4200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6.3%;他们对未来时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估计又过低,在最好情况下仅为4.9%。按上述假设条件,他们预测到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2010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2015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200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2.1%,到2010年上升为25.6%,到2015年上升为28.9%。
1997年世界银行发表了《2020年的中国》的报告,假设今后十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从40%左右逐渐减少到35%,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略微下降到每年1.5%。在这些假设条件下,1995-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4%,而后GDP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将减缓,从目前的9-10%,幅度减到2020年的5%。世界银行专家认为有三种力量会造成今后中国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一是人口因素,即总人口增长率减慢,劳动年龄人口到2020年不再增长;二是随着资本积累,报酬收益递减的经济法则起作用;三是随着经济成熟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结构变革为增长所提供的动力日益减小,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配置收益越来越小。该报告预测中国与其他国家缩小了技术差距,其技术进步的势头将趋于减慢。中国的GDP在2020年大大超过美国。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995年人均GDP的估计为290美元,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接近现葡萄牙的人均水平,相当于美国现在人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该报告还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和出口国;其居民购买力可能会超过整个欧洲;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中国可以和大多数工业国家竞争。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6.6%;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4.5%)。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3.2%,提高到1995年的10.8%,到2025年又上升为38.2%。
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7.5%下降为5.5%,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6.04%下降为4.5%。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相对差距。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年后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国保持经济成长的长期性因素有三个:就业人口的增长、资本积累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下面分别讨论这三个因素在中国的情况。
1、就业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劳动力即使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后,仍然有很多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一种隐性失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扩张,这些隐性失业人口有可能转化为就业人口,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资本积累的增长: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国民储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个趋势还会延续;同时外国资本流入的速度可能会有所减缓,但仍会维持正数,资本积累的增长意味者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成长。
3、技术进步:虽然国内的原创技术进步不是很快,但是从外国引进的技术进步是非常快的,这是不发达国家的一个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意味者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成长。
上面讨论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但是长期因素不会自动形成经济增长,必须分析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中国在经过长达30年的经济增长后,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供给推动型转变为需求推动型。而中国的国内需求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导致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在目前外部市场越来越收缩的情况下,如果中国不能根治国内需求不振的毛病,那么长期的经济增长将是一句空话。
以上是个提示性的大纲,可以据此展开分析。
㈦ 人均GDP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单位: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B时段来中国处于农耕经济源稳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变化不大;而欧洲经历了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2)C时段中国人均GDP大致经历了升、降、升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赔款和外国资本的入侵,使中国经济遭受重创,直至20世纪前叶,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发展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赢得独立的新中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良机。 |
㈧ 2017中国人均GDP有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年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和2012年分别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为6995美元,2014年为7595美元,2015年为8016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拓展资料
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㈨ 2010和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多少
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会达到1.2-1.5万美元。
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中国近几年飞速发展。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
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已成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社科院7日发布《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预测,到2015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22%,而四国GDP增量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和印度发展更为迅速,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印度则可能跃至世界前五。
近十多年来,金砖国家发展迅速,追赶发达国家的势头相当明显,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世界排位提升,对发达国家赶超效果明显;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国际经济影响力提升等。21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印度超过7%、俄罗斯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
此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出现巨大反差。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2000年的76.6%、2008年的20.8%和2010年的约30%。而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60%多,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超过30%,居世界第一。
在近十多年里,除新加入的南非外,金砖国家相继进入了万亿美元大经济体俱乐部。由于经济增长较快,金砖五国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2001年的17.71%上升到2009年的24.22%,五国经济占美国经济的比重也有所上升,显示金砖国家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在缩小。在金砖五国中,中国发展潜质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希望和最快赶超美国。其次为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南非次之。2001年以来,中国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IMF数据,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全球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6%和2010年的约9%(第2位)。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001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23.7%和2010年的约40%。如果按照中国年均7%~8%的经济增速和人民币年均升值5%的速度,美国则按照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即1.7%),再考虑到美元在未来将出现的长期贬值趋势。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测算,中国名义GDP可在2015年内达到美国经济80%左右的规模,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的水平,中国将替换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到2020年则可能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经济体。
根据很多预测显示,当前中印差距较大,如印度高技术出口商品只占总出口的5%,只相当于中国的1/6。因此,印度不大可能在今后10年或20年内变得与中国势均力敌,但到2020年可能跃至世界前五,在中国超越美国后,印度也将在2040年前接近或超过美国,中印美世界经济新三强将会形成。而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则难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创造超越美国的奇迹。
㈩ 中国人均GDP即将到一万美元 未来的赚钱机会在哪
问个问题,您觉得中国人均GDP什么时候到一万美元呢?
一万美元感觉很多的样子,小时候看电视,觉得一沓沓绿油油的100美元很值钱,那时候美元还被誉为“美金”,我国要人均GDP到一万美元,看似要很久。
然鹅,2017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27122亿元,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
离一万美元,还差一点是不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定的GDP增长目标是6.5%,那么就是880885亿人民币,人均GDP就大约在63373元左右,按照今天的汇率计算,大概,相当于100826美元了。
也就是今年,2018年,如果增长目标达成,汇率保持不变的话,我国人均GDP就到一万美元了。
是的,您没看错,就是今年。
01
看看你家乡相当于世界什么水平?
很多猫友可能要说了:“对不起,我拖后腿了。”
这也是每次讨论到我国的经济时,很多人常用的口头禅,弥漫着一种悲观、焦虑的情绪。即使经济连年增长,悲观、焦虑情绪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在网络上继续蔓延。这种情绪,有时候激励我们好好挣钱,有时候反而影响到我们看清局势。
我们先放下情绪,用数据说话,看看人均GDP一万美元意味着什么?
首先,猫哥要说,人均GDP不等于人均收入,人均收入也不等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者呈依次递减的趋势。所以,人均GDP是高于全国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但它依旧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它代表的是一个地区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不是到手的收入。收入增长的基础还是经济发展,人均创造财富能力到了一万美元,未来收入才有到一万美元的机会。
再说,一万美元也就63373元,平均月入5281.08元就达到。
可能有人要说了,月薪5000多也挺难达到啊。其实,这取决于你生在哪,如果是生活下以下省市,人均GDP早就超过一万美元了:
并且,很多省会城市的人均GDP也早已经超过了一万美元,比如:长沙、郑州、武汉、成都等城市。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正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各省的人均GDP也是不平衡的,差距很大。香港、澳门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北京、上海、天津也是高收入国家水平,但也还有甘肃、贵州、云南等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的。
02
同等人均GDP,在中国生活得更好
人均GDP一万美元相当于美国1978年的水平,相当于现在世界平均水平。现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提高到了2.5万美元,高收入国家更是提高到了4万美元左右,可以说,即使人均GDP人均一万美元,我国也仅仅是“及格”而已,离“良”还很远,更不用说“优”。
但,中国各省的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应该是比同等人均GDP的国家要高的。
为什么?
因为中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我们就以家电为例,2016年我国电冰箱出货量9238.3万台,同比增长4.6%,空调出货量16049.3万台,同比增长4.5%,洗衣机出货量7620.9万台,同比增长4.9%。2016年,我国空调、空调压缩机、微波炉产量分别占全球80%以上,冰箱、冷柜、洗衣机产量分别占全球50%以上,冰箱压缩机产量比重超60%。我国还是手机生产大国,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为14亿7060万部,其中总销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分别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vivo,三星、苹果的手机也基本是在华生产。
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就有了价格优势。当然也有人会抬杠说苹果手机在大陆比在美国卖得贵。这就是我国人民凡事要跟美国比的习惯,可事实上,我国销售的家电、电子产品,比同等人均GDP的国家都要低。
比如人均GDP8840美元的巴西,在中国几千元就能买到的4K电视,在里约热内卢要卖到了合人民币1.6万元;在中国只要一块钱的打火机,在这则要5.5雷亚尔,约合11元人民币。人均GDP跟浙江差不多的阿根廷更是,本来巴西的物价已经够贵了,阿根廷的洗衣机价格竟是巴西的1.23倍。
人均GDP早就被甩在身后的印度,同配置的手机在印度的价格几乎是中国手机的1.5倍。更不用说表面上人均GDP跟我国一些省份差不多的非洲国家,向这些国家出口手机,曾经是一门利润丰厚的大生意。
强大工业的好处是,我国城乡基本普及了家电、手机,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大大超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有到好的过程还很漫长,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但不应该妄自菲薄,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广大人民还是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的。2017年全国汽车销量2887.9万辆,已经是世界第一。
当然,还有一项最高,只是这个最高有点让人不安,那就是房价,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说的:“现在我们成了全世界房地产价格最高的国家,最高的,不是之一。不仅是北、上、广、深高,其它地方也很高。”
这恐怕是大家悲观、焦虑的原因——一万美元又怎样,还不是买不起北京、上海的房子,一万美元也就地段不怎么样的小区一平米的价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