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中国刚刚建国时1美元为2.5人民币,而现在会升到7-8人民币如题 谢谢了
人民币真正大幅度贬值好象实在上实际九十年代 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一段版时间,为了进一权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人民币需要贬值 为的是加快出口额 我九几年上小学的时候公交车是5分 现在1块 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工资是几十 然后是有一年一下涨到1。2百 之后人民币就开始大幅度贬值。到后来的1:8.3。。后来迫于人民币升值压力 央行由原来的紧盯美圆改为欧元和日圆以及一篮子货币,随着美圆对欧元的走软,人民币对美圆汇率开始大幅提升 但对于欧元与英镑来说 是一直贬值的 现在人民币对美圆汇率好象是1:7.71
B. 舟山解放60周年的资料
一)穿衣:趋向中高档成衣化、多样化
1,刚建国时期——洋棉麻布
新中国刚成立时,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2,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人人一身蓝”正是当时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艰苦朴素是那时的时尚,补丁衣服随处可见。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3,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二)饮食 :从“填饱肚子”到讲究营养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该镇农村历史发展的变迁。
1,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2,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部分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物质短缺,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人们往往以红薯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农村人都有些浮肿。
3,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与此同时,沼气、煤气、液化气等取代柴草成为主要燃料,农村原始灶台使用越来越少。
(三)住宅 :安居乐业
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各村镇多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瓦房逐渐取代土坯房,墙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洁白。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3,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土坯房不复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90年代以来,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或于村中路边,或于地头田间,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交通 :泥路土路到村村通油路
1,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马车、骡车,独轮车、架车为主要运输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变成烂泥路,出门难行,需要借助胶鞋等。
2,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但当时的道路建设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3,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公路渐增,最终实现村村通
柏油马路首先在乡镇中实现,农村也由泥泞小道变成水泥路,最终实现村村通油路。自行车由笨重单一向轻便时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也开始进入农家小院。
C. 关于中国建国初期经济的状况
经济濒临崩溃,商业资本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农村谷贱伤农的问题,中共中央、中财委以及各地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国内贸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国营商业机构构建县乡商业据点,鼓励和欢迎私商游资下乡,拟订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疏通和拓展流通网络,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继续搞好内外交流等。
经过努力,新中国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在政治上密切了工农关系,巩固了新生政权,使我们党在执政初期赢得了战略主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
(3)我国刚建国时的人均GDP扩展阅读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新中国的成立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任务:
一是尽快地使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
二是改变所面临的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为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上述任务有的在前三十年已经完成,有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巨大成效。改革开放前,我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即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永远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穷苦农民翻了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通过改革开放,使我国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新中国的六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D.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是建国初的多少倍
建国初期很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195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79.1亿元。
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96915.6亿元,相当于1952年的1320倍。
参见“国家数据”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