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生产总来值(GDP)指的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3分)
(2)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人均GDP水平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的比例变化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6分)
D. 中国现在以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在发展15年,那时的人均GDP是多少
LS的搞笑吧,3420亿?那我们岂不是过两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其实这只牵扯到很简单的数学问题;F(X)=A*[(1+0.1)^X],其中F(X)表示从今年开始X年后的人均GDP,A表示今年的人均GDP,比2022年应是2007年后的第15年,2007年人均GDP是2280美圆,代入数据就可以得到2022年人均GDP应该是F(15)=2280*(1.1^15)=2280*4.177=9524.126,也就是说按绝对理想计算我们15年后的人均GDP是9524.126美圆,要达到50000就把F(X)成50000代入方程解X就行了,解出来X介于32和33之间,也就是在2039年到2040年之间人均就达到50000美圆了.
E. 中国历年GDP及人均GDP一览和与52年不变价是多少人民币和美元
中国 由1952年不变价可见:1978--1952的27年中GDP增长.72倍;
2005--1979的27年中增长11.16倍。如果由美元算:1978--1952为
6.10倍;2005--1979的27中只有增长2.11倍。如果用当年值算:
人民为 1978--1952为5.37倍、2005--1979为45.52倍;用美元则为
1978--1952为6.95倍、2005--1979为8.61倍。改开没有明显增长。
可见物价和汇率对GDP影响很大。每十年算:1952不变价算:
第一十年 1961-1952十年增1.49倍、 第二十年1971--1962增2.28、
第三十年1981--1972增1.73、第四十年1991--1982增2.52、
第五十年2001--1992增2.34; 用美元分别为:
1.34、 2.13、 2.18、 0.84、1.56。因汇率关系,78年后的81、
85、86、90、91、94六年出现负增长。使91--82十年负增长。
从表上看是80--97十七年零增长。因80汇率1.49、而96是8.31。
在国际上是吃亏还是便宜?用人民币大眨值来开放?翻二翻
没实现! 所以下述名义增长速度是考虑当年民币值而不理国内物价增长和人民币国外贬值来算的:
1953-2013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11.7%;
1953-2013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8.2%;
1953-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年均变化:3.2%;
1953-2013年,中国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9.8%。
分阶段来看,改革开放前(1953-1977年):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6.4%;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5.9%;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年均变化:0.5%;
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7.2%。
改革开放后至今(1978-2013):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15.5%;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9.8%;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年均变化:5.1%;
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11.6%。
分五年计划来看
一五计划(1953-1957):名义GDP年均增速9.5%,实际年均增速9.2%,平减指数年均变化0.2%,美元GDP年均增速6.1%;
二五计划(1958-1962):名义GDP年均增速1.5%,实际年均增速-2.0%,平减指数年均变化3.6%,美元GDP年均增速2.6%;
调整巩固(1963-1965):名义GDP年均增速14.3%,实际年均增速15.1%,平减指数年均变化-0.7%,美元GDP年均增速14.3%;
三五计划(1966-1970):名义GDP年均增速5.7%,实际年均增速6.9%,平减指数年均变化-1.2%,美元GDP年均增速5.7%;
四五计划(1971-1975):名义GDP年均增速5.9%,实际年均增速5.9%,平减指数年均变化0.0%,美元GDP年均增速10.7%;
五五计划(1976-1980):名义GDP年均增速8.6%,实际年均增速6.5%,平减指数年均变化1.9%,美元GDP年均增速14.8%;
六五计划(1981-1985):名义GDP年均增速14.7%,实际年均增速10.7%,平减指数年均变化3.6%,美元GDP年均增速0.1%;
七五计划(1986-1990):名义GDP年均增速15.7%,实际年均增速7.9%,平减指数年均变化7.2%,美元GDP年均增速4.9%;
八五计划(1991-1995):名义GDP年均增速26.6%,实际年均增速12.3%,平减指数年均变化12.8%,美元GDP年均增速13.3%;
九五计划(1996-2000):名义GDP年均增速10.3%,实际年均增速8.6%,平减指数年均变化1.5%,美元GDP年均增速10.5%;
十五计划(2001-2005):名义GDP年均增速13.3%,实际年均增速9.8%,平减指数年均变化3.2%,美元GDP年均增速13.5%;
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名义GDP年均增速16.8%,实际年均增速11.2%,平减指数年均变化5.0%,美元GDP年均增速21.3%;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前三年:
名义GDP年均增速12.3%,实际年均增速8.2%,平减指数年均变化3.8%,美元GDP年均增速15.7%。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后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1978-1992):
名义GDP年均增速15.2%,实际年均增速9.5%,平减指数年均变化5.2%,美元GDP年均增速7.1%。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1993-2013):
名义GDP年均增速15.6%,实际年均增速10.0%,平减指数年均变化5.1%,美元GDP年均增速15.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
加入世贸组织前(1978-2000):
名义GDP年均增速16.1%,实际年均增速9.7%,平减指数年均变化5.8%,美元GDP年均增速8.7%。
加入世贸组织后(2001-2013):
名义GDP年均增速14.4%,实际年均增速10.0%,平减指数年均变化4.0%,美元GDP年均增速17.0%。
F. 未来10年中国人均GDP
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未来15年经济呈现巨大增长潜力
在17日召开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也是国家GDP核算的权威人士许宪春作了《未来15年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展望与预测》的演讲,这也是对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所主持的有关未来15年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展望与宏观研究的课题所作的报告。
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会面临哪些新矛盾和新问题?
报告预计,“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左右,“十一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近1.9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2000美元;“十二五”(2010—201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42万亿元,人均GDP将接近3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4年标准我国由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左右,“十三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5000美元。
报告认为,2000—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这期间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是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然高达50%以上。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率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
而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预计到“十二五”期间,贡献率将超过40%。
从预测结果来看,GDP的生产结构在未来15年呈现以下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上升。
分时期看,“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需求的上升,另外,W 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 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
针对GDP的使用结构,报告认为,预计在“十一五”期末,投资比重(即投资率)将达到42%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最终消费率比重(即消费率)将达到57%左右,比2005年将有所上升;净出口比重将达到1%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进入2010年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储蓄率的下降,预计“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费比重则上升到接近60%。净出口比重或落到不足1%左右;到了“十三五”期末,投资比重将加速下滑的35%左右,消费比重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不足0.5%。
报告指出,在未来15年,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显现。报告从三个大方面作了分析,从约束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来看,一是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二是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三是国民经济技术含量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另外土地、能源、水资源、一些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缺口会有所扩大。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来看,一是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扭曲。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因素来看,主要存在五方面的不足:投融资和财政税收体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削弱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尚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需求;缺乏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使得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不能有效地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G. gdp总量人均gdp gdp增长率反映着什么
GDP总量反映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人均 GDP则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而GDP增长率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GDP百分比的变动。
(一)GDP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GDP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DP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所以,GDP总量大小,反映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产出能力的大小,反映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二)人均 GDP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人均GDP状况,决定着国内每个居民的平均购买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所以常常作为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三)GDP增长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年度总体经济状况变动的情况。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H. 为什么全国GDP增长率小于各省的GDP平均增长率
第一,企业省际间抄的跨地区生产经袭营形成的增加值易被重复计算。有的企业在几个甚至十几个地区设立分公司,在各地区核算其地区GDP时,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其创造的增加值同时计算在当地的GDP中,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省际间的商品流通很难精确计算。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省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统计省际间的货物流入和流出量,省际间的货物净流入和净流出难以正确计算,也存在重复计算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地区在统计时剔除价格因素不够彻底。GDP增速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地区的价格结构与全国的价格结构不完全相同,由此出现的偏差有可能导致全国与地区经济增速之间的差异。
I. 2012及2013年 中国人均gdp增长率
这样:
2011 人均GDP 为 5414美元
2012 人均GDP 为 6100美元
2013 人均GDP 为 6767美元
这么算下来,2012增长率为12.67%。2013增长率为10.93%.
J. 某地2002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8000元,预计以后年增长率为10%,使该地区人均GDP超过16000元,至少
由题意得每年的人均GDP构成以8000为首项,1+10%=1.1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则8000(1+10%)n>16000,即1.1n>2,
验证可得1.17<回2,1.18>2,
则至少答要经过8年,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