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开放从前的情况
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那时的衣服以“蓝、黑、灰、绿”为主色调,男人主要是军便装、中山装、解放帽;女人虽美但也就是花格布,裙子很少见,确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前,人们居住的大都是平房,泥土垒的房子也随处可见;屋内少有装饰,除床、桌椅、衣物柜外基本没有别的家具。
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三轮车。因道路建设的落后,人们的日常出行极为不便;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是“四大件”。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20世纪人均gdp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回顾了建国以前28年历史,对建国30年历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计和评价后,推出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开始地点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十八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十八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理论界、新闻界和从事实际工作同志的紧密配合,这场讨论终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改革开放
2. 为什么泰国是除了日本以外没有被殖民过的唯一亚洲国家
泰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殖民地,是由于泰国人非常巧妙地利用各列强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后人评价亚洲三国未沦为殖民地的原因是:“中国太大,日本太强,泰国太巧”。
在二战中,其采取了与日本结盟的策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泰国对英美宣战,日本战败后,泰国则又宣布其对英美宣战无效,美国对此予以认可,泰国再一次避免了沦为战败国的命运,并成为中南半岛上美国唯一的亲密盟友,享有“非北约主要盟国”地位。
1893年10月,曼谷王朝被迫同法国签订《暹罗条约》,将湄公河东岸的老挝领土划给法国,并向法国赔款300万法郎。此时的法国占据了相对优势——同俄国结盟。此时英国面临北拒沙俄,东抗法国的双重压力,无心关注暹罗态势。
《暹罗条约》是英法两国势力均衡,相互妥协的产物,不至于让真正处于中间包围地带的暹罗落于英法任一国家之手,也是暹罗没有沦为殖民地的重要保证。
20世纪日本的崛起,从精神上鼓舞了被白人压迫的泰国,于是在同是亚洲人的想法下对日本有了亲近感。在对抗欧美白人的立场上两者一致,暹罗也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恢复对先前被法国割占的领土行使主权。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暹罗深受其害,生产萎缩,国库日空,导致阶级矛盾和不同政治集团矛盾的尖锐化。人民党提出“推翻贵族专政”、“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口号,于6月24日凌晨发动政变。
1939年欧战爆发后泰国政府虽然声明严守中立,但其一直在观望中等待收复领土的时机,直到一九四一年法国溃败后泰国的国家主义者和领导阶层都认为时机到来。
从1939年起,在曼谷和泰国东北边境与法属印度支那接壤的一些城市就多次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法游行,还组建了沙文主义组织“泰血团”,要求从法国手中“收回”老挝和柬埔寨西部的领土。
1939年以后,战争日趋白热化,日本、英国、法国、美国极力拉拢泰国,力求同泰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法国拒绝归还湄公河西岸领土,泰国拒绝与法国建立紧密关系。
随后法国在欧洲战败,越南北部爆发了反法暴动,当法国处于焦头烂额之际,泰国与法国交涉归还领土不成功,宣布对法开战,向法印支边界展开攻击。
根据《日泰同盟条约》的秘密议定书,日本将帮助泰国“收复”割让给英国的马来省和缅甸的掸邦。日本在开战的最初两个月在东南亚横扫英荷美军队的“战果”令泰国的亲日派看到了“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泰国于1942年1月25日向美国和英国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泰国政府宣布1942年披汶·颂堪政府对英国和美国的宣战公告是违背泰国人民意志的,也是违反泰国宪法和法律的。
签署的一切条约和盟约。美国对此予以认可,考虑到“自由泰”运动为盟国做出的贡献,因此不将泰国视作轴心国成员或战败国。
日泰同盟条约,亦称《10年同盟条约》。日本和泰国政府于1941年12月21日缔结的军事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泰国军队尽快停止抵抗,以让日本军队和平通过泰国领土。在该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秘密议定书。议定书规定:日本保证泰国收回19世纪被英、法夺走的领土;泰国则承诺在战争中帮助日本共同对付英、美军队。
根据该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对英、美宣战。该条约的签订,导致了泰国銮拔汶政府内部发生分裂,其外交部长和财政部因持反日立场,先后退出政府。
根据《日泰同盟条约》的秘密议定书,日本将帮助泰国“收复”割让给英国的马来省和缅甸的掸邦。日本在开战的最初两个月在东南亚横扫英荷美军队的“战果”令泰国的亲日派看到了“希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泰国于1942年1月25日向美国和英国宣战。
然而泰国国内日渐出现分歧,“自由泰”运动在泰国全国迅速展开,反对政府同日本结盟,与此同时,中国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也加强了对泰国的宣传工作,日本为巩固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融圈”。
将马来亚北部的玻璃市、丁加奴、吉打和吉兰丹四个州正式移交给泰国换取其对日本的支持。然而日本的拉拢措施并没有奏效,日军在太平洋的节节败退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泰国人抛弃日本的决心。
3. 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人均gdp为多少新元
以1985为例子,新加坡人均GDP为12294.31美元。
按照当时的汇率,为27047.48新元。
4. 表示国家繁荣富强的事例
1、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开通
这座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使得三地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构成“1小时生活圈”。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大桥开通2个月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共验放旅客超过290万人次。其中,港澳居民出入境人数稳步增长,香港居民占比近30%,澳门居民数量也有大幅跃升。
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这个超级工程拥有“六个最”: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它的通车,标志着中国的桥梁隧道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有评论指出,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
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将为粤港澳三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
2、19颗卫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11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8、19颗组网卫星。自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将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等基本服务。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北
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北斗三号工程启动于2009年,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
此前,2017年11月,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首次发射;2018年3月底,完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星座部署。
据介绍,2020年底前,我国将建成由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2035年前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据媒体报道,我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
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全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3、2.9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有了新突破
年底前这一周,10条高铁新线密集开通,新增高铁运营里程约2500公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2.9万公里。
这10条新线分别是: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新民至通辽高铁、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铁、济南至青岛高铁、青岛至盐城铁路、杭昌高铁杭州至黄山段、南平至龙岩铁路、怀化至衡阳铁路、铜仁至玉屏铁路、成都至雅安铁路等。
新线的投入让部分城市间旅客列车运行时间进一步压缩。比如,哈尔滨至牡丹江间全程压缩3小时,通辽至沈阳间全程压缩2小时21分,北京南至青岛间全程压缩58分钟。
今年开通的高铁新线中,广深高铁香港段格外引人注意。9月23日通车的这条新线,标志着香港特区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络,步入高铁新时代。
该线的通车,不仅令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成真,与之相连的武广、贵广、南广、厦深等高铁网络,也拓宽了香港与内地城市间的“4小时旅游圈”,给香港旅游带来重大商机。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总乘客量超过340万人次,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5万人次。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
4、1.2万列——中欧班列通达15个国家49个城市
日前召开的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传出消息称,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2万列。仅2018年1月~11月,开行就达5611列,同比增长72%。
全年开行数量有望突破6000列,提前两年实现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年开行5000列”目标。
据悉,中欧班列双向运输日趋均衡,回程班列数量与去程班列的占比已达到71%,基本实现“去4回3”。开行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开行城市56个,可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
运送货物也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纸浆、家具、化工品等品类。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中欧班列发展建设逐步迈向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对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水平,释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通道潜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中欧班列初步实现重去重回。随着国际铁路合作机制的完善,中欧班列品牌效应还将不断扩大。
5、140米——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试航成功
6月12日,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这标志着“天鲲号”向着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
“天鲲号”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绞刀额定功率6600千瓦。
它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实现了该船型关键技术的突破。与以往的挖泥船相比,“天鲲号”在技术上有许多创新之处。
比如,它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有了这个“大脑”,便可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等。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自动定位,开始挖泥作业。
据悉,重型挖泥船属于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国家重要基础装备。过去,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自主设计建造的核心技术。
只有实现重型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河道疏浚、航道开挖、海疆建设的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