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哪个高
考点: 长江中游及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色 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专经济发展的条属件 专题: 分析: 认真读表,据表中的数据解答即可. 读表可得:珠江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小,人均GDP高,城市规模和区域面积小,但珠江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差异,读表解答即可.
❷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或者珠三角城市群)2000年以前的历年人均GDP,亿美元计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我们可以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综合经济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上海位居首位,排在2—5位的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无锡居第6位;C,DP总量超过1000亿元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和佛山。上海最多达4950.84亿元;佛山最少1068.36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6个,珠江三角洲城市3个;人均GDP超过3万元的城市依次是珠海、深圳、东莞、广州、上海、佛山、无锡、苏州,珠海最高为48931元,苏州最少30384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且排名靠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的城市依次是广州、上海、舟山、东莞、南京、深圳、杭州、江门、无锡、珠海、佛山,广州最高为54.1%,佛山最少为40.4%。11城市中长江三角洲5个,珠江三角洲6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上,尤其是人均GDP优势明显,而经济总量则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表1 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解释方差在总方差中的比重
初始特征值
修正载荷开方和
主成分
总值
总方差中的%
累计的%
总值
总方差中的%
累计的%
1
7.538011
68.52737
68.52737
7.538011159
68.52737
68.52737
2
2.080464
18.91331
87.44068
2.08046362
18.91331
87.44068
3
0.605777
5.507065
92.94775
4
0.335989
3.054441
96.00219
5
0.180194
1.638129
97.64032
6
0.112921
1.026551
98.66687
7
0.070328
0.639347
99.30621
8
0.047409
0.430991
99.7372
9
0.016436
0.149421
99.88663
10
0.007114
0.064675
99.9513
11
0.004991
0.045371
100
表2 主成分得分系数表
主成分
1
2
GDP总量
0.125222
-0.14087
人均GDP
0.092944
0.253179
第三产业比重
0.089175
0.031097
固定资产投资
0.124214
-0.1612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0.123108
-0.15729
货运量
0.112143
-0.22298
外贸出口
0.112914
0.18516
实际利用外资
0.125726
-0.04145
财政收入
0.123887
-0.1323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0.086453
0.3316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76488
0.362964
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而且第2位的广州与第1位的上海相比,差距很大。2001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984.31亿元,广州为978.21亿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前6名分别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南京和杭州,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投资需求相对不足。
国内贸易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前6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宁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200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1.3亿元,广州为1248.28亿元,深圳609.26亿元,深圳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2。总的来说,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交通运输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广州、佛山,深圳居15位。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广州、杭州、南京、佛山、宁波。2001年上海货运量5.4亿吨,广州2.49亿吨,深圳0.514亿吨,上海是广州的两倍多,是深圳的10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扩大交通流量。
对外经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惠州,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苏州、佛山,其中外贸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的城市排序为深圳374.8亿美元、上海276.28亿美元、东莞189.89亿美元、苏州123.07亿美元、广州116.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深圳、广州、苏州、东莞、无锡、惠州、佛山,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优势明显,但广州的对外经济排名不仅落后于上海、深圳,还落后于北京。
❸ 珠三角人均GDP比长三角高,为什么说长三角较发达
珠三角靠贸易和服务业,长三角靠主要靠工业和金融,当然人口素质、制造业硬件和基建密度不一样
❹ 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人均GDP分别是多少
如楼上所属经济总量是长三角大于珠三角,但是个人觉得不代表长三角比珠三角发达。按人均还是珠三角大于长三角的。
目前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和广州,我们不妨来看08年的数据:
1、上海市 13698亿元 增9.7% (沪)
3、广州市 8215亿元 增12.3% (广东1)
4、深圳市 7806亿元 增12.1% (广东2)
5、苏州市 6701亿元 增长13% (江苏1)
8、杭州市 4781亿元 增11% (浙江1)
10、无锡市 4400亿元 (江苏2)
11、佛山市 4300亿元 15.4% (广东3)
12、宁波市 3964亿元 10.1% (浙江2)
很显然珠三角的增长还是有优势的,对于长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觉得是没有根据的,例如深圳和苏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却比苏州多了1000个亿的GDP。
再看广州和上海,广州的人口固定大约是1000w,还有些外来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两大经济核心城市,平均数珠三角还是比长三角人均GDP高。
我觉得现在,珠三角更有发展的前景,尽管这几年上海确实表现了很强劲。但已经差不多是强弩之末。因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个转型的步伐。
2008年-2020年国家对珠三角的规划就清楚了。
1、广州被国家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对广州的肯定,目前广昆高速公路和广贵铁路在修建。扩大广州的影响力。同时深圳也被定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国家的世界窗口。
2、规划中明确要求珠三角率先在202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东经济超越整个韩国,这是长三角也没有的待遇。跟着来的就是修建珠港澳大桥,对于珠三角相对落后的珠海和中山是巨大的利好,还批准了3700亿城轨的工程,珠三角也会成为1小时的经济圈,珠三角大城市群。这就意味着中央重新重视珠三角的发展。
3、珠三角之所以暂时被人看低,因为珠三角在转型中,一旦转型成功发展会很快的,加上广东的发达程度还是比长三角大的。更容易吸引外资。
4、珠三角将来会和港澳一起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珠港澳大桥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总量是超越长三角的,加上国际市场还是承认香港的,可以说香港市场在世界是流通的,这是珠三角的优势。
5、东盟的发展也会给珠三角带来动力。
不过珠三角也有劣势,就是本土大学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长三角则不一样。但是珠三角的开放性是长三角不能比拟的,广东很优惠投资者,给予他们很多的优惠,其他省则是要别人买地,还要打通官场,广东是政府当家,欢迎别人来,降低投资的成本,这点是广东做得比较好。
❺ 2015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多少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❻ 有关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起飞发源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经济做大做强的希望也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以下简称“双三角”)!
一、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地区比较
作为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两大经济区,“双三角”在经济活力、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和不同。
(一)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差距在缩小
2005年长三角GDP总量达33567亿元,珠三角GDP总量达18059亿元,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而2000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92倍,2004年是1.89倍。这表明两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二)经济均保持高速增长,但长三角增幅低于珠三角
2005年“双三角”经济均保持快速增长。长三角经济增长13.5%,珠三角经济增长15.8%。长三角比珠三角低2.3个百分点。从历史来看,长三角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珠三角。2000-2005年,珠三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三角快1.5个百分点。
(三)长三角人均GDP低于珠三角
珠三角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该比重远远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仍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长三角地区。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四)“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长三角
近几年,“双三角”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长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前者是后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后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城乡差距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五)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
2005年,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珠三角为1211亿元,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这种差距随着长三角经济近几年的崛起有扩大的趋势,2004年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58倍,2003年是2.28倍,2002年是2.02倍。
(六)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以较高速度超过珠三角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增长20.17%。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2004年长三角比珠三角快18.8个百分点。到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七)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结构趋同
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4:55:41和3:51:46。这种产业构成与全国相比有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均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水平。但两个三角洲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制造业成为双三角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双三角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55%和51%,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7%的水平,也是世界各国中的最高水平。在双三角所辖的30个市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60%的就有6个,低于50%的只有4个。其中苏州市的第二产业比重甚至高达66.6%。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9.3%、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64.2%的双三角地区,是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主战场。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双三角的第三产业比重比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51.5%也低近10个百分点。
二、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双三角”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经济发展呈现出又快又好的良好格局。
(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地区,“双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进入21世纪,长三角经济年平均增长13.1%,珠三角年平均增长14.6%。虽然上一轮宏观调控使这两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减少,增幅回落,但消费、出口的较快增长弥补了投资拉动的减弱,仍带动该地区经济保持稳步、快速地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3%,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浙江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集成电路、光通讯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和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4%、16.2%、46.7%、29.9%和17.3%。
2005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065亿元,增长19%。森工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增加值645亿元,增长25.5%。
(三)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全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几个约束性指标。双三角地区这方面在全国均先行一步。
上海把突破能源、环境的“硬约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5年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在全国属较低水平;2006年的节能指标是万元GDP能耗下降4.4%、COD排放量五年要消减15%、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消减35%。
珠三角由于经济结构中重工业、高污染的产业占的比重较小,在能耗的控制方面一直做得较好。
2005年,广东省万元GDP能耗0.79吨标准煤,节能效果名列全国前茅。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全省已建成烟尘控制区161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4个。至2005年12月,全省建成水处理厂79座,日处理水能力634万吨。建成19座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在生态绿化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果。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37个,总面积107.2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建成生态示范区189个,比上年增加24个,总面积335.6万公顷。
(四)长三角经济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05年长三角区域合作硕果累累。涉及环保、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旅游等广泛领域。
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拓展。《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案》提出“信用长三角”,力求实现三省市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试运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信息的相互查询。目前已确定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的工作目标:力争2006年前,共同制定区域内三方信用信息标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服务导则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争取2007年前,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争取2010年之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区域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围绕国家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沪苏浙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的衔接。
“无障碍旅行区”雏形实现。通过积极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沪苏浙加大了旅游市场拓展和项目开发合作的力度,共同构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
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以规划编制、联合治理太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江、浙、沪三省市共同开展了长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点说明】:该文发表于2006年,但目前依然可供参考。除此之外,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特区政策优势在于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其中,珠三角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先行发展后,再带动、辐射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内地。
❼ 珠三角人均GDP比长三角高,为什么说长三角较发达
从整体经济实力来考察,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这一地区占有一半。长三角地区的钢铁、石化、汽车、纺织等产品的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优势等都高于珠三角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数已超过1500亿美元。最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该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各地自觉地认识到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主动接轨上海,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在外来投资方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这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不仅高过珠三角地区,而且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城镇体系等级齐全,城镇规划质量较高,城市定位比较准确,省会城市和市、县、区及乡镇的规划和发展都比较协调。杭州市市长茅临生曾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未来的交通规划将把长三角地区连成一个大都市圈,晚上住在杭州九溪玫瑰园,第二天早晨乘坐高速列车或是磁悬浮列车去上海金茂大厦上班。”很难说这是玩笑话,但不管怎样,却透露出“天堂城市”也甘于在长三角的南翼做一个副中心城市。与此相比,珠三角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与浙江、江苏咄咄逼人的上升势头相比,广东省统计局将广东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概为“总量领先,差距缩小”8个字。这个结论是将广东与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4个经济发达省市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进行横向比较后得出的。所谓“总量领先”,是指广东仍占有规模优势,经济总量仍居全国之首,尤其是外贸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0.9%,一马当先;所谓“差距缩小”,是指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中游,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过低,与后来者的差距日渐缩小。珠三角地区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原有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已逐步弱化,亟待创造新的条件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或许就是珠三角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不但是国内、还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并被公认为继伦敦、巴黎等之后的世界第六个大都市群。
❽ 长三角16城市2010年人均gdp排名
2010年长三角城抄市,城镇人均收入排袭名
(非统计局数据,江浙沪民间机构调查报告)
排名 城市 城镇人均收入(元)
1 台州市 33870
2 上海市 32150
3 杭州市 31530
4 宁波市 30820
5 苏州市 28290
6 绍兴市 27860
7 舟山市 27120
8 无锡市 26750
9 嘉兴市 25830
10 湖州市 25660
11 南京市 24770
12 常州市 24590
13 南通市 24350
14 镇江市 23120
15 扬州市 22730
16 泰州市 21380
❾ 长三角的人均GDP能赶上韩国,台湾吗
017预测,相当于2 个美国.5倍左右。
但如果大陆的人均GDP增长到台湾的人均GDP:
台湾人均GDP:23940USD
中国人均GDP: 9481 USD
台是大陆的2.025*10亿美元,那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29921。
估计要占领月球才有可能
❿ 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人均GDP分别是多少
2005年,长三角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人,珠三角为17477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