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2019年GDP增速是百分之多少
6.1%
(1)2019年世界gdp平均增速扩展阅读:
2020年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虽然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转正,但上半年经济整体或仍为负增长。不过,各大机构及专家均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或明显回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受扩大内需的推动,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支持下的较快回升轨道。预计今年三、四季度GDP增长率将提高到8%以上,全年经济增长率会达到4%以上。
B. 全球gdp的最新年均增速
不知道你的最新年均增速指的是哪年?
提供你近30年世界GDP增速:
2011年IMF数据库资料
1980 1.461
1981 2.134
1982 0.404
1983 2.747
1984 4.888
1985 3.878
1986 3.246
1987 3.523
1988 4.526
1989 3.876
1990 3.119
1991 1.691
1992 2.423
1993 1.556
1994 3.042
1995 2.854
1996 3.223
1997 3.623
1998 2.118
1999 3.175
2000 4.311
2001 1.591
2002 1.956
2003 2.686
2004 3.941
2005 3.476
2006 3.995
2007 3.937
2008 1.594
2009 -2.097
2010 3.946
C. 中国GDP年均增长近(),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促使中国以往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几个主体要素正在发生变化,而增长速度的转换,在其他追赶型经济体中也多次出现。我们既没有必要为了维持过去30年的高增长水平而过于透支未来,造成经济与社会的过度紧张,也没有必要为增长放缓而过于担心并滋长悲观情绪。只要潜在增长率维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就说明中国经济社会还在以较快速度进步。
“草色遥看近却无”,“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从远处和近处观察总是大不一样。对到底哪种趋势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尽管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有十分确定的预测,但如果放在一个远近结合、横向比较的时空框架内分析,肯定会增强认识的清晰性。
比方说安格斯·麦迪森重新修订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在大跨度时空比较框架内的数据分析,就让人得益匪浅。可以说,麦迪森在数据丛林中,以其独特方式开辟出了一条认识从公元960年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道路。不论其假设基础如何,这种用连续数据链条勾勒出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史,在我所能够知晓的中外学者中,麦迪森都是开创者。今天,我想借用麦迪森的几个关键数据,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增长最可能的趋势。
按1990年美元计算的人均GDP,14世纪前,中国一直超过欧洲,长期保持在人均450至600美元的水平,养育了差不多每个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欧洲人均GDP在14世纪后超过600美元并快速提升,而13世纪末中国四分之三人口聚集到适合种植水稻的南方地区,外延意义上的土地开发达到饱和时,经济增长渐渐处于停滞状态,虽然经济总量一直在提升。到1820年时,中国就已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体,占当时世界GDP总量的32.9%。
1820年应当是中国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年均GDP增长率看,1700年至1820年间,中国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0.33个百分点;而在1820年至1952年间,中国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是全球最低的。就人均GDP看,在世界平均水平由1820年的667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2260美元时,中国则由600美元降到了538美元,期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0.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0.93%。在世界GDP中的份额因之由32.9%降到了5.2%。
尽管从1952年开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增长率,中国增长步伐都快于以往,但在1952年至1978年这个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增长速度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持续下跌到4.9%的历史最低点。
正是这种巨大差距,致使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便爆发出了超高速的经济增长能量。1978年至今的30年里,按照麦迪森的计算口径,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都是世界各个经济体中最高的,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占全球经济的份额随之达到了15%左右。
学者们很容易总结出引发这30年高速增长几个主体要素:一是基数太低;二是大大放松了对内管制,主要资源基本交由市场配置;三是快速而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已成为最开放的经济体;四是巨额资本投入,支撑这一投入的储蓄率在过去十多年里高达60%,亦为世界之最,这还不包括7800亿美元外资;五是持续增大且素质不断改进的劳动投入,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处于上升(由1978年的54%上升到70%)并趋于最高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由1978年的5.33年提高到目前的10年多;六是资源利用效率快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近3%。
显然,今后中国经济是否还会以过去30年间的速度增长,也正取决于以上六个因素会发生何种变化,以及能否出现中国独特领先的新因素。现在看来,以上六个要素中可能会发生相反方向变化的有以下三点:一是基数已经较高;二是无论对外开放空间,还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都会不可避免地小于过去,这决定了资源利用效率增长幅度也在降低;三是伴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来的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总水平与结构的提高,决定了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幅度也将走低。不过,鉴于行政管制领域仍有很大改进余地,特别是诸如铁路运输、电信、金融等服务业,以及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等国有控企业的改革推进;加上中国的教育发展还有相当空间,技术自主创新已渐成气候,从而决定了全要素生产率,亦即资源利用效率仍会上升。
综合这些变化可以推论,今后中国经济可能不会再有过去30年那么高的增长率,但仍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上。从这一点上看,麦迪森的以下预测还是有道理的:从现在起到2030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接近5%,人均GDP年均增长4.5%,虽然分别低于过去30年平均水平4个、2个百分点左右.
D. 到2019年,世界人均GDP1.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万元,中国超过1.3万美元的多吗
中国各方面复都不错,但是国家政策谁制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生了那么多人。所以人均下来连毛都没有。GDP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年内一个国家所取得的成绩,人均GDP是和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最近,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对今年世界人均GDP的预测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1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917元),截至年底,将达到1.14万美元。
IMF对全球30国的人均GDP做了预测,其中超过10万美元的只有一个国家,排名第一的卢森堡,预计将达到113950万美元;达到8万美元的有瑞士83580美元,挪威82370美元;超过3万美元的将有14个国家,除了卢森堡、瑞士和挪威,还有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和西班牙。
其中,美国以62520美元暂居第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只有9630美元(约合人民币66851.46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不过据专家预计,按照我国6.6%的经济增速来算,不久之后,我国的人均GDP就会达到10万美元。
E. 过去60年间世界经济增长平均为百分之多少
3.5%。
未来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美国经济下行的可能性较大,金融市场可能进一步出现剧烈动荡,各主要国家应对下一轮经济衰退的政策空间受到限制,全球贸易摩擦可能带来较大负面影响,逆全球化措施将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报告预测,2019年世界经济按PPP计算的增长率约为3.5%,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约为2.9%,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预测。报告反映了对美国经济下行风险、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应对衰退的政策空间受限、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等问题的担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日前在京发布《世界经济黄皮书:201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并没有持续2017年各国同步强劲回升的势头,增速出现下行迹象,报告预测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3.5%。
报告称,2018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与上一年持平,但是大多数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速回落。全球失业率仍然保持低位,充分就业状况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促使各国通货膨胀率有所提高。同时,世界经济还表现出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低迷、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提高和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