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般认为各类污染物排放与人均gdp呈u型关系,根据现有数据,内蒙古的情形怎样
不能的,指标本身就存在缺陷。第一:GDP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第二:GDP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第三:GDP无法说明收入分配状况。参考文章:高人均GDP≠高生活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进入到发达行列。这些城市首先包括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辖市,这也是中国各省份目前进入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的3个省份。在地级市里,新疆的克拉玛依高居榜首,内蒙古的鄂尔多斯(11.95,-0.16,-1.32%)紧随其后,类似的能源城市还有大庆、包头等。除能源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辽宁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大城,诸如深圳、苏州、大连等。曾几何时,GDP的卓越表现令中国人骄傲,国人却不太敢直视该数值的人均水平。但“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9992元(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消息,终于让国人挺直了腰杆。要知道,如果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则反映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然而,这一看似让人欣慰的数据,却引来不少吐槽,不少网民在该消息发布后都表示,自己“拖了大家的后腿了”,因为“实在没有感受到中国如此高的人均GDP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变化”。由此,关于人均GDP是否真的可以和生活水平画等号的讨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一项来自环球网的调查显示,74.5%的受调查者认为,人均GDP的增长与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联”;20.7%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改善与人均GDP涨幅呈正比”,其余4.8%的人选择了“不清楚”。不少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经济总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GDP的纸面迅速扩张并没有带来纸面外的效应。问题恐怕首先出在统计上。不少城市GDP的人均数值如此高,是因为这些城市往往只统计当地的常住人口,没有把大量外来人口纳入统计范围。例如,据统计,广州的常住人口是1200多万,但实际居住人口已经超过了1600万,外来人口达3000多万,这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很好的公共资源。不难想见,这很有可能是出于政绩的强烈需要。还有,这种统计不能在全国所有城市一刀切,应该把不同地区乃至不同行业区别对待,这样,数据在真实性上才更有底气。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远远没有赶上GDP等类似统计数据的增长速度,这和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富裕的国家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衡量指标有人均GDP高、工业技术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社会福利高四个方面,这一标准在我国同样适用,单纯考量其中一项都不够全面。因而,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国家财富在合理范围内转化为个人财富,真正为人民群众实事,才是比晒数据更重要的功课。撇去统计口径和分配制度的外因,最重要的,还要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因。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决定着劳动者的收入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居民的富裕情况。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因而发展成果不能直接惠及当地居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鄂尔多斯等能源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和很高的人均GDP水平匹配,因为地方GDP的拉动来自当地国企。再来看深圳这样的投资较低的城市,经济动力来自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这些产业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这样的产业以及未来型产业布局,除了可以维持地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保证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其实,就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真的可以和当地较高的人均GDP匹配,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要知道,任何一个数据的价值,都远远没有居民在医疗、交通、失业、养老等方面获得政府“悉心呵护”来得实在。/view/10147.htm?fr=aladdin&fromtitle=gdp&fromid=41201&type=syn
⑵ 2014年修订的环境法有那些成就,主要的数量
“十二五”以来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转化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这个成效取得是有条件和基础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呢?我把外部条件先讲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成绩取得是容易还是不容易。“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是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这是一个条件,我们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有不利的一面。我们经济总量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均GDP从2010年的40.8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万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我们能源的消耗量没有到峰值,仍然在增加,从2010年的32.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42.6亿吨,这个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且是主要以煤炭为主,这是对环境治理非常不利的能源结构。还有就是我们城镇化快速扩张,城镇率提高4.8个百分点。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发展体量在快速变化之中,在这个大背景下,环境成效的取得更显来之不易。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依托资源环境、劳动力及后发优势,总体上走的是压缩型、追赶型的快速工业化道路。由于压缩型和追赶型,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是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看环境历史,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的。比如说在大气污染方面,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问题,70年代以后比较突出的是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2000年至今他们的核心问题跟我们现在的问题一样,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相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要远远复杂地多。我们是传统的煤烟型污染(这跟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和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问题一起出现,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快的速度,这么短的时间,所以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十分艰巨,这个难度可以说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到底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什么样的,我想在讲这个之前,给大家一个环境科学中的概念。经济学中有一个“库兹涅茨曲线”,我们环境科学中也有这样一个曲线,我们叫倒U型曲线。什么含义呢?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渐增加,环境质量出现恶化,而在经济增长越过某个发展阶段后,比如进入知识经济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完之后,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污染物排放量会到达顶峰,之后污染物的排放量会下降,环境质量会好转。所以我们把这个曲线叫倒U型曲线,其中的关键是拐点什么时候出现。这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破解不了的,但是这个峰值能不能低一点,这个拐点能不能早一点,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峰值和拐点也叫做衡量一个国家污染治理的宏观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前四年累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现拐点时人均GDP是2460美元,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现拐点时人均GDP为6076美元,这两个拐点的出现都比发达国家要提前很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大家如果看2000年左右那段时间,媒体大部分关心的是酸雨问题。但是可以非常欣慰的告诉大家,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我们今天的酸雨水平,虽然酸雨仍然很严重,但是酸雨的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看我们拐点出现带来什么影响,再给大家汇报一个水的问题。我们关心的首先是有机污染的问题,COD的问题。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了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
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不仅总量下降,而且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但是我讲成绩,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最坏的部分在减少,最好的部分也在减少,最好天气地方、最好的一类二类水体在减少。但是最坏的部分这么大幅度的减少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大家都关心PM2.5,我也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就看天,头天晚上睡觉先看看第二天PM2.5,第二天预测有什么变化。尽管我们PM2.5污染非常严重,但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提出PM2.5控制时的2011年人均GDP为5400美元,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4%,工业能耗占70%左右,而美国提出PM2.5的1996年人均GDP达到2.8万美元,煤炭、工业能耗占比仅为20%、7%左右,两国能源和经济发展阶段差距较大,我国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PM2.5治理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给大家报一个数,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今年前8个月,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达标天数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数减少22天。我们仍然面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艰难历程,但是我们也一定要看到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来增加我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之所以“十二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大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不论是《大气十条》还是《水十条》,这样宏大的污染治理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⑶ 关于科学发展观中的问题
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加 环境浸染的程度将呈上升趋势。从我国环境污染的情况来看版 我国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权侧。即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倒U型曲线的拐点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 而目前我国只有三千 当达到拐点时就会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侧 即环境会越来越好。所以应为加速向右侧进展。
⑷ 图表中的历史下图为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2000年,横坐标为年代,纵坐标为
(1)时代:1l世纪的中国处于北宋时期;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以“重文轻武”内为国容策,文化、科技发达,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时代:1l世纪的西欧处于中世纪;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政治上二元体制,封建割据,经济上庄园林立,文化上深深打上基督教的烙印。 (2)主要原因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浪潮席卷西欧,德国、法国等国现代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西欧经济迅速发展。 |
⑸ 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说明环境污染和gdp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1)①进入工业化后,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1分),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1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到达“拐点”)后,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长,(1分)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趋缓,环境质量逐渐改善。(1分)②认为“拐点”会自然出现,在实践中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1分)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分)
(2)答案示例:①科技进步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3分)②在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观念下消费者对绿色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促使企业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促进环境质量改善。(3分)
试题分析:(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示中各条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图示反映的信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要看到进入工业化后,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也要看到到达“拐点”后,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但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本题第二小问说明“拐点”会自然出现观点的消极影响。“拐点”会自然出现的观点,容易使人们忽视环境的保护,引不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延缓“拐点”的出现。
(2)本题要求学生分析科技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质量的影响。科技的进步能够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三废”的排放,进而改善环境质量;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调节生产,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能够引导企业生产环保产品,进而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⑹ 什么是库兹涅茨拐点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 这个拐点就是库兹涅茨拐点。
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一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将趋于扩大,当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收入差距将开始缩小。库兹涅茨拐点就是倒U型曲线的顶点。这显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的转化。能否成功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越过库兹涅茨拐点,是一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⑺ 十二五规划提前完成的指标有哪些
“十二五”以来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转化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这个成效取得是有条件和基础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呢?我把外部条件先讲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成绩取得是容易还是不容易。“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是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这是一个条件,我们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有不利的一面。我们经济总量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均GDP从2010年的40.8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万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我们能源的消耗量没有到峰值,仍然在增加,从2010年的32.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42.6亿吨,这个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且是主要以煤炭为主,这是对环境治理非常不利的能源结构。还有就是我们城镇化快速扩张,城镇率提高4.8个百分点。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发展体量在快速变化之中,在这个大背景下,环境成效的取得更显来之不易。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依托资源环境、劳动力及后发优势,总体上走的是压缩型、追赶型的快速工业化道路。由于压缩型和追赶型,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是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看环境历史,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的。比如说在大气污染方面,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问题,70年代以后比较突出的是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2000年至今他们的核心问题跟我们现在的问题一样,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相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要远远复杂地多。我们是传统的煤烟型污染(这跟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和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问题一起出现,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快的速度,这么短的时间,所以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十分艰巨,这个难度可以说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到底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什么样的,我想在讲这个之前,给大家一个环境科学中的概念。经济学中有一个“库兹涅茨曲线”,我们环境科学中也有这样一个曲线,我们叫倒U型曲线。什么含义呢?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渐增加,环境质量出现恶化,而在经济增长越过某个发展阶段后,比如进入知识经济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完之后,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污染物排放量会到达顶峰,之后污染物的排放量会下降,环境质量会好转。所以我们把这个曲线叫倒U型曲线,其中的关键是拐点什么时候出现。这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破解不了的,但是这个峰值能不能低一点,这个拐点能不能早一点,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峰值和拐点也叫做衡量一个国家污染治理的宏观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前四年累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现拐点时人均GDP是2460美元,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现拐点时人均GDP为6076美元,这两个拐点的出现都比发达国家要提前很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大家如果看2000年左右那段时间,媒体大部分关心的是酸雨问题。但是可以非常欣慰的告诉大家,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我们今天的酸雨水平,虽然酸雨仍然很严重,但是酸雨的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看我们拐点出现带来什么影响,再给大家汇报一个水的问题。我们关心的首先是有机污染的问题,COD的问题。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了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不仅总量下降,而且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但是我讲成绩,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最坏的部分在减少,最好的部分也在减少,最好天气地方、最好的一类二类水体在减少。但是最坏的部分这么大幅度的减少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大家都关心PM2.5,我也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就看天,头天晚上睡觉先看看第二天PM2.5,第二天预测有什么变化。尽管我们PM2.5污染非常严重,但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提出PM2.5控制时的2011年人均GDP为5400美元,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4%,工业能耗占70%左右,而美国提出PM2.5的1996年人均GDP达到2.8万美元,煤炭、工业能耗占比仅为20%、7%左右,两国能源和经济发展阶段差距较大,我国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PM2.5治理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给大家报一个数,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今年前8个月,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达标天数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数减少22天。我们仍然面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艰难历程,但是我们也一定要看到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来增加我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之所以“十二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大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不论是《大气十条》还是《水十条》,这样宏大的污染治理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⑻ 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制裁多年,为何人均GDP仍然很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遭受重创,而到了普京时期,又面临西方的围堵和制裁 。尤其格鲁吉亚战争开始到,吉里米亚战争,再到叙利亚战争。整个俄罗斯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苏联时代 70 、80年代 苏联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即使被西方国家围堵,制裁 但是有这个经济基础在 对俄罗斯来说就不会轻易被击垮
一个国家倒下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不是在外在因素 多半是内部矛盾 、内部因素。反正不管如何 即使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也伤不了俄罗斯的根基 再有就是俄罗斯现在的经济缓慢恢复 加上军事力量也不是吃素的 俄罗斯才会这般强大而且富裕
⑼ 我国人均GDP不到一万美元,为什么西方国家说我们是发达国家
要发展成发达国家,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最起码要达到一定的收入和发展条件。而我国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明显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为何西方非说我国是发达国家呢?而且还非要我国做发达国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四个字。
从世界现状来看,整个世界有30多个发达国家,除了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外,基本上都在欧洲,北美洲。而作为发达国家,基本上满足发展的很高条件,如工业成熟,百姓收入高,国家福利体系完善等。
其实西方国家一直让我国做发达国家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我国发展太快了,有点受不了了。因为如果我国继续这么高速发展,那么西方对于世界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而鉴于我国强大的势力,西方又不可能阻止我国的发展速度。
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