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城市经济排名
1、上海市 14900.93亿
2、北京市 11865.9亿
3、广州市 9112.76亿专
4、深圳市 8201.24亿
5、天津市 7500.8亿
6、苏州市 7400亿
7、重庆市属 6527亿
8、杭州市 5098.66亿
9、无锡市 5000亿
10、青岛市 4900亿
❷ 近代中国gdp为什么在1895年被美国超越
1、中国清末GDP世界第来一,完自全是假的。是某个西方学者,生造出来的。
2、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他们的生产不是以交换为主的,而是以自用为主的,这种经济方式,就算是全宇宙第一,也没有意义。
更何况,美国95年生产的是轮船、机械、钢铁,中国95年生产的是瓷器、茶叶、生丝。
怎么可能一样呢?
❸ 详细说下18世纪中叶亚洲各国的经济排名和军力排名
1英国。英国当时是世界上第一殖民强国和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科技方面,有瓦特,博伊尔等大师,但相对法国逊色。
政治:9 经济10 军事8 科技、文化9 36
2法国 尽管法国仍然是君主专制,但其民主程度还是比除了英国之外的国家强的多,资本主义相对发达,工业革命有了萌芽。法国是第二殖民强国,有强大的陆军。科技和文化世界第一。法语是欧洲地位最高的语言,法国除了montesquieu,voltaire,rousseau,lavoisier,monge,lagrange等对世界近代哲学、政治学和自然社会科学做出了极大贡献的大师。
政治8 经济9.5 军事8 科技文化10 35.5
3俄罗斯 俄罗斯政治制度较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几乎没有,科技落后,但有欧洲最庞大的军队。
政治6 经济6 军事10 科技文化6 28
4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政治制度落后,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有mozart这位音乐大师,但科学落后。军事则不堪一击。
政治6 经济6.5 军事6 科技文化7 28.5
5勃兰登堡-普鲁士。普鲁士军事无疑在各个方面上是最强的,尽管德国有beethoven,但beethoven不是普鲁士人。普鲁士尽管政治专制,但在宗教方面较开放,政治开明 ,但政治总体来说依然落后。
政治7 经济6 军事8 科技文化4 24
6中国爱新觉罗清王朝。中国完全是封建经济,政治落后,但军事上比较有实力。
政治5 经济5 军事8 科技文化5 23
7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班牙政治落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相对奥地利俄罗斯),文化方面没出什么人才。
政治7 经济6 军事4 科技文化5 22
8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政治腐败,军事还算可以,尽管丢了大片领土。
政治5 经济5 军事6 科技文化5 21
望采纳~~~
❹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❺ 1949年我国的GDP是多少
是123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的发展状况:
中国成立以前所谓的“黄金十年”农业长期停版滞权不前,工业每年增长6%左右,最高的1936年才6.7%,十年工业一共才增长80%。
到1949年于1936年相比,国内轻工业下降30%,重工业下降70%,工业整体下降将近40%,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0%。加上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当时的中国经济惨不忍睹。
(5)近代gdp排名扩展阅读:
影响中国GDP的因素:
1、在教育方面及文化方面,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为当时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政府组织向美国派出三十多人由厂矿工程技术骨干组成的,并有专人管理的实习进修队伍。
2、农业方面,从1921年到1936年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0%,平均每年1.76%。1936年是中国大陆解放前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总产量(包括大豆)约为3000亿市斤,这一数字到1951年才被打破。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大多风调雨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GDP
❻ 1820世界各国GDP
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4-19 15:22:00 ] 作者: 黄启臣 编辑:studa9ngns摘 要: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其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商品流通;全球化;国际市场;竞争;举足轻重
当今为世人瞩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历了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和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产业全球化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本文拟就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一探索,以求证于方家。
一、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年中国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C.Colonbo)发现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Vasco.Da.Gama)绕过好望角开辟欧洲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F.D.Magalh*aes)作环球航行等航海的伟大壮举,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人类历史也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条件。
但是,作为贸易全球化所赖以运转的基础即商品流通来说,则是有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据史料记载,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经济规模上看,15世纪中叶(明中叶)至1796年(嘉庆元年)以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522—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川。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中国的国内贸易总值为4亿银两[2]。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3],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所以,“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那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4],“中国乃是一个伟大、富饶、豪华、庄严的国家”[5]。就是说,直到1820年左右,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当时中国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如当时一个西方作家报道说:
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6]。
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说:
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出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7]。
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书中说: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8](p109)。
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而在这个时期,欧美各个国家由于“价格革命”的冲击,加多战乱、灾荒、瘟疫流行,经济曰益萧条,各类商品极为匮乏。所以,这些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民生产品可以打进中国市场。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9]。在1830年(道光十年)以前,当中国对外贸易经常是出超的时候,白银是不断地从印度、不列颠和美国输入中国。据统计,自1553年至1830年,西方国家到广东贸易而流人中国的白银达5亿两以上[10]。1585—1640年日本因到中国贸易而输人中国的白银达到1489.9万两[11]。可见,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中,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12]。全世界其它国家都来中国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二、广州是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
15—19世纪初中,中国明清政府基本上实行“时开时禁,以禁为主”的海外贸易政策,禁止沿海商人出海贸易。但是,却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嘉靖元年(1522),“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广东市舶司”[13]。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14]。因此,自嘉靖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522—1840),广东一直是中国合法对外贸易的省区,省会广州则成为全国合法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港,而且是“印度支那到漳州沿海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水陆两路的大量货物都卸在广州”[5](P116,序言)。因此,全世界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都萃集到广州。1798年(嘉庆三年),瑞典人龙思泰(Anders Liungstedt),就记述外国商人来广州做生意的实况:
广州的位置和中国的政策,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使这座城市成为数额很大的国内外贸易舞台。……中华帝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以此地为中心。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东京、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罗、马六甲或马来半岛、东方群岛、印度各港口、欧洲各国、南北美洲各国和太平洋诸岛等地的商品,都被运到这 里[15](P301)。
据不完全统计,从康熙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的72年间,到广州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16];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八年(1758—1838)有5107艘①,平均每年为63.8艘。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和广东省内各地的商人也集中到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名曰“走广”[17]。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中也记述:
中国人把货物从全国各地运到他们认为最有现款购买他们货物的市镇和海港……后来他们运往广州市集上的货品的数量如此之大,以致葡萄牙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参加这些市集的商人们看到他们的货卖出去,就用他们自己的船,责任自负地把货运往马尼拉、暹罗、望加锡等地去。[8](p115,109)
龙思泰于1798年(在嘉庆朝)来到广州,也看到中国内地商人云集广州经商的情形:
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15]
明清政府为了发展集中于广州的对外贸易,除了设置广东市舶司和粤海关进行管理外,还“官设牙行,与民贸易”[18],以至后来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业团体“三十六行”和“十三行”,同外国商人直接贸易。在当时外国商人不熟悉中国情况、不懂汉语以及不了解中国政府管理外贸的制度的情况下,此种商业团体的设置,成为外商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的中介者,使外贸做得更活更好。所以,当时外国商人普遍感到在广州做生意比世界其他地方更方便、更好做。正如英国议会于1830年(道光十年)对广州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
外国商人对于这整个广州制度(它在实践中经过种种修正)是怎样看待呢?1830年英国下议院关于对华贸易的极为重要的审查委员会会议中,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19](P51)。
这么一来。16世纪中叶至工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正如时人赋诗称颂云:
广州城郭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
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
碧眼蕃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
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20,21]
三、澳门是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
澳门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市)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古时不足为港。但自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进入和租居澳门后,他们就利用前述明清政府允准开放广东对外贸易的恃殊政策,以澳门为基地,开展对中国的贸易,并从万历六年(1578)始,得广东地方政府批准于每年春夏两季到广州参加为期数周的定期市(交易会),直接与在广州贸易的中国商人购买丝货、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澳门,然后转运到日本、东南亚、欧、美洲的国家出售。同时,明清政府也明文规定:凡外国商船来广州进行贸易.必须向澳门的中国海关(明代的市舶司及清代粤海关设在澳门的分支机构)领取进入广州的“部票”(入港许可证),并缴纳关税,聘请通事、买办和引水员,最后由引水员引航进入广州贸易。这样一来,澳门就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和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所以,从工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香港崛起之前的280多年,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都必须经澳门港中转。下面我们将当时中国合法出口港广州经澳门开往世界各国的航线简略阐述,可见一斑。
1、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欧洲航线
这是16世纪中叶通往欧洲的最长航线,全程为11890海里。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欧洲的商品有生丝、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由里斯本经澳门输入广州的商品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仅1585—1591年,经澳门运人广州的白银约20万两。
2、广州—澳门—长崎航线
这是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后开辟的东方航线。葡萄牙人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商品运往长崎,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据统计,自1578—1638年,运往长崎的生丝共11540担,丝织物21000多担。从长崎运经澳门入广州的商品主要是银子,据统计,自1585—1640年,从长崎经澳门输入广州购买中国商品的银子达到1489.9万两[11]。
3、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
这是万历三年(1575)开辟的新航线。由广州经澳门至马尼拉中转,过太平洋直达墨西可的阿卡普尔科(Acopulco)和秘鲁的利马(Lima),再往南到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拉丁美洲的中国商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据统计,从1586—1640年,运经澳门人广州的白银达到2025万比索[22](P47—48)。
4、广州—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
这是广州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老航线,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时葡萄牙人利用这条航线,主要是到帝汉岛购檀香经澳门运入广州出售,然后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经澳门运往世界各国。葡萄牙人在广州做檀香的生意,利润在到150—200%[23](P175)。
5、广州—澳门—纽约航线
这是1784年由美国丹涅尔.巴驾(DanielPaker)为首的一群纽约商人合资购买一艘定名为“中国皇后”号(The Emperss of China)的300吨木帆船,于1784年2月22日从纽约启航,8月23日到达澳门,办好人广州港手续,于28日到达广州黄埔港,航程达13000英里。同年12月返航,于次年抵达纽约。从纽约运来的商品是40多吨的花旗参和一批皮货、羽绒、棉花、胡椒等商品,从广州采购运回纽约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美国商人从中赚利30721美元。这是中美直接贸易的开始[24]。
6、广州—澳门—俄罗斯航线
嘉庆八年(1803)5月,沙皇组织了一个以克鲁任斯泰伦为指挥官、率领“希望”号和“涅瓦”号两艘舰船从喀琅斯塔港启航,横过大西洋,于1804年7月绕南美洲的合恩角进入太平洋,向西方向航行抵夏威夷,再渡太平洋到马尼拉,于1805年11月到达澳门,因等待清政府的批准渝旨,至1806年1月才得以入广州贸易。俄国商人运来价值19万西班牙银元的毛皮货在广州销售,然后购买价值u万西班牙银元的中国茶叶、生丝等商品,于2月7日离开黄埔港返航。从此,打开了广州到俄罗斯的海上贸易商路[25]。
7、广州—澳门—大洋洲航线
嘉庆二十四年(1819),新到广州贸易的英国商人詹姆士.孖地臣,在广州购买大量中国茶叶,装满在一艘名为“哈斯西侯爵号(Marquis0f Hasting)”船,从广州起航经澳门开往新南威尔士的杰克逊港(Port Jackson)。至道光十年(1830),另一商人威廉.查顿,在广州购买了一批生丝和茶叶,用“奥斯丁号(Austin)”三桅船装运驶往大洋洲的贺巴特城(Hobart Town)和悉尼(Sydney)。当时,船从大洋洲返航时,虽然“缺乏适当的回程货”[21](P86—87),但毕竟开通了广州到大洋洲的贸易航线了。
从上述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的历史事实看,中国在贸易全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推动当时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一历史阶段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历史地位,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中国在今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借鉴的。
❼ 近代中日GDP比较
很简单,因为日本在二战后,努力发展自身经济。。而中国却有10年自然灾害,抗美援朝,四人帮。。 国内政治形势不稳定。。
❽ 求 中国经济发展近代史,越详细越好,谢谢
近代
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1、民国经济概述
2、民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
5、民国末期社会经济的崩溃
中国经济发展史-现代卷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1、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国民经济的恢复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5、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1、“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3、“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4、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1、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3、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❾ 中国的经济Gdp前十名是那些
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前十国家一般认为,以下是全球综合国力排名前十的国家、(不仅仅是经济实力GDP排名),供参考:
NO.1:美国
美国拥有现今整体实力最强大的军队,同时其军费也名列世界第一,约占全世界总军费开支的43%;陆地面积915.9万,整体上相当富饶,另有诸多海外领地,战略空间庞大;人口3.15亿,大学普及率77%,每万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41人,人口质量相当高;人均GDP49922美元,总量156847.5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世界第一;在美国工业中,制造业占了全国生产总额的四分之三,就工业基本金属钢铁来说,美国产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战争潜力巨大;至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对优越性是不用解释的。
NO.2:俄罗斯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主体部分,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事大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核武器库。
俄在普京执政后,俄对联邦主体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凭借世界最大的领土(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与丰富的资源持续的恢复发展经济,人均GDP已达14247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GDP总计2.02196万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
俄工业、科技基础雄厚,部门全,航空航天、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俄的武器销售份额占了全球军售的24%(美国占世界的30%)。但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是教育大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工程技术领域亦属世界一流;每千人(15岁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职业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但俄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人口形势持续恶化,从1993年的1.486亿减少到2012年的1.431亿人),有民族193个,其中俄罗斯族占77%。
从一定程度上讲俄国的人口问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雄厚的基础工业、较高素质的人口与再度执政的强势领导人足以支撑俄罗斯位列第二!
NO.3:中国
中国乃文明古帝国的唯一幸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着有完整的基础工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实际控制土地面积不如美国)。
但中国在外族征服后,民族性被扭曲,汉文化被阉割,劣币淘汰良币,至今未能匡复好华夏道统。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三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特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主义的僵化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整体上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买办集团阻碍了自主研发与产业升级,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值,东西部发展失衡。中国整体上人口质量不佳,缺乏优生保护法,计生使得优秀的个体不能很好的为种群的进步作贡献,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上后继乏力。军事水准有待验证。中国奠定的工业基础使得中国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与军事潜力的。NO.4:日本
日本有巨大的经济总量(5.984万亿美元,2012,世界第三),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核武器,但军事科研水平先进),较高素质的人口(学习并传承了唐朝的部分民风,大学普及率64%,每万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50人),科技发达(以前用机器人逐步代替产业工人,最近又研制出了杀人机器人,等到其成熟量产,缺乏创造性的人口到成累赘了)。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生存空间不足,国土纵深小,能源与市场严重依赖海外。
N0.5:英国
英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GDP总计:2.674 万亿美元,第5名),先进的科技(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强韧的军事实力(军事工业健全而发达,有岛国的防御优势),远大的国际影响力(在语言、文化、政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英格兰人是近现代最具优势的民族(源于日耳曼人),英国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之母国,二战以来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协助美国主宰世界并从中获益!
英国本土狭小,持续发展力受限,有待与欧盟或诸兄弟之国整合。
NO.6:法国
法国政治体制上相对集权,经济发达(GDP总计:2.86万亿美元,人均:46,016美元),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基础稳健,工业先进,科技水平高,教育较好;军事工业全面,军事科研水平高,有独立的作战指挥能力和作战系统,具有在远距离地域投掷兵力的力量,拥有核武器。
法国拥有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西欧领土第一大国,在超级大国——美国的阴影下,有待与欧盟整合并与之争夺利益。
N0.7:德国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GDP总计:3.667万亿美元,人均:44,460 美元)、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德国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基础好,交通发达,教育极好。奥地利乃德国的纯正的兄弟之国,有待合并,纵然近来几无可能。
德国以建设一支能保证其和平、自由和独立的军队为目标,但其军事科研水平和军事装备先进。国民军事训练好。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师失地,仅保留有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为中西欧最多。其地缘政治相对复杂,有待在欧盟进行整合。
N0.8:巴西
巴西有庞大的领土面积(851万KM2,参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速度较快(GDP总计:2.493万亿美元,拉美第一,人均:12,788美元,2011),较多的人口(1.92亿)。
巴西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军事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但发展迅速,这几年巴西政府加大了军购。
巴西沿海与内陆开发失衡,工业层次较低,有色种人的比例超过了白种人(混血儿的质量有待验证)。
N0.9:印度
印度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较大的领土空间(298万平方公里),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口12.1亿,人均GDP:1485美元,2012)。
印度一直保持着巨额的军事采购,计划在未来5年内采购300亿美元以上的军事硬件和软件,拥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舰,南亚头号军事强国。
印度种姓、宗教矛盾尖锐,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人口的增长难以遏制,工业水准有待提高。
N0.10:意大利
意大利在欧洲具有社会、政治及军事上的重要影响力,人口6074万(2011年),GDP总额
计2.198万亿美元(2011年),国土面积301333平方公里.
意大利工业十分发达,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规模庞大,历来是欧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钢铁生产国,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给和主要工业原料依赖国外进口,而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
意大利国土面积狭小,北南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待在欧盟中整合。
❿ 中国在世界经济排名第几位
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前十国家一般认为,以下是全球综合国力排名前十的国家、NO.3:中国(不仅仅是经济实力GDP排名),供参考:
NO.1:美国
美国拥有现今整体实力最强大的军队,同时其军费也名列世界第一,约占全世界总军费开支的43%;陆地面积915.9万,整体上相当富饶,另有诸多海外领地,战略空间庞大;人口3.15亿,大学普及率77%,每万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41人,人口质量相当高;人均GDP49922美元,总量156847.5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世界第一;在美国工业中,制造业占了全国生产总额的四分之三,就工业基本金属钢铁来说,美国产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战争潜力巨大;至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对优越性是不用解释的。
NO.2:俄罗斯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主体部分,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事大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核武器库。
俄在普京执政后,俄对联邦主体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凭借世界最大的领土(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与丰富的资源持续的恢复发展经济,人均GDP已达14247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GDP总计2.02196万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
俄工业、科技基础雄厚,部门全,航空航天、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俄的武器销售份额占了全球军售的24%(美国占世界的30%)。但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是教育大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工程技术领域亦属世界一流;每千人(15岁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职业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但俄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人口形势持续恶化,从1993年的1.486亿减少到2012年的1.431亿人),有民族193个,其中俄罗斯族占77%。
从一定程度上讲俄国的人口问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雄厚的基础工业、较高素质的人口与再度执政的强势领导人足以支撑俄罗斯位列第二!
NO.3:中国
中国乃文明古帝国的唯一幸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着有完整的基础工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实际控制土地面积不如美国)。
但中国在外族征服后,民族性被扭曲,汉文化被阉割,劣币淘汰良币,至今未能匡复好华夏道统。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三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特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主义的僵化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整体上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买办集团阻碍了自主研发与产业升级,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值,东西部发展失衡。中国整体上人口质量不佳,缺乏优生保护法,计生使得优秀的个体不能很好的为种群的进步作贡献,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上后继乏力。军事水准有待验证。中国奠定的工业基础使得中国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与军事潜力的。
NO.4:日本
日本有巨大的经济总量(5.984万亿美元,2012,世界第三),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核武器,但军事科研水平先进),较高素质的人口(学习并传承了唐朝的部分民风,大学普及率64%,每万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50人),科技发达(以前用机器人逐步代替产业工人,最近又研制出了杀人机器人,等到其成熟量产,缺乏创造性的人口到成累赘了)。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生存空间不足,国土纵深小,能源与市场严重依赖海外。
N0.5:英国
英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GDP总计:2.674 万亿美元,第5名),先进的科技(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强韧的军事实力(军事工业健全而发达,有岛国的防御优势),远大的国际影响力(在语言、文化、政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英格兰人是近现代最具优势的民族(源于日耳曼人),英国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之母国,二战以来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协助美国主宰世界并从中获益!
英国本土狭小,持续发展力受限,有待与欧盟或诸兄弟之国整合。
NO.6:法国
法国政治体制上相对集权,经济发达(GDP总计:2.86万亿美元,人均:46,016美元),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基础稳健,工业先进,科技水平高,教育较好;军事工业全面,军事科研水平高,有独立的作战指挥能力和作战系统,具有在远距离地域投掷兵力的力量,拥有核武器。
法国拥有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西欧领土第一大国,在超级大国——美国的阴影下,有待与欧盟整合并与之争夺利益。
N0.7:德国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GDP总计:3.667万亿美元,人均:44,460 美元)、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德国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基础好,交通发达,教育极好。奥地利乃德国的纯正的兄弟之国,有待合并,纵然近来几无可能。
德国以建设一支能保证其和平、自由和独立的军队为目标,但其军事科研水平和军事装备先进。国民军事训练好。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师失地,仅保留有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为中西欧最多。其地缘政治相对复杂,有待在欧盟进行整合。
N0.8:巴西
巴西有庞大的领土面积(851万KM2,参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速度较快(GDP总计:2.493万亿美元,拉美第一,人均:12,788美元,2011),较多的人口(1.92亿)。
巴西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军事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但发展迅速,这几年巴西政府加大了军购。
巴西沿海与内陆开发失衡,工业层次较低,有色种人的比例超过了白种人(混血儿的质量有待验证)。
N0.9:印度
印度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较大的领土空间(298万平方公里),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口12.1亿,人均GDP:1485美元,2012)。
印度一直保持着巨额的军事采购,计划在未来5年内采购300亿美元以上的军事硬件和软件,拥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舰,南亚头号军事强国。
印度种姓、宗教矛盾尖锐,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人口的增长难以遏制,工业水准有待提高。
N0.10:意大利
意大利在欧洲具有社会、政治及军事上的重要影响力,人口6074万(2011年),GDP总额
计2.198万亿美元(2011年),国土面积301333平方公里.
意大利工业十分发达,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规模庞大,历来是欧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钢铁生产国,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给和主要工业原料依赖国外进口,而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
意大利国土面积狭小,北南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待在欧盟中整合。
意大利国土面积狭小,北南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待在欧盟中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