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从1990年到2019年人均gdp为多少
2018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也达到约1万美元。中国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近了一步。
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的标准,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低等收入国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高等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根据测算,2018年中国人均GDP约为9780美元左右,已处于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偏高水平。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测算,2018年中国人均GDP约为9777美元,从2001年的1000美元到2019年的近10000美元,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显示出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⑵ 中国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分别世界排名第几
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数据,中国人均GDP为7593.9美元,排世界第73位;
人均纯收入版3677.86美元,人均纯收入112位;
人均国权民总收入7,380美元,排名第60位。
1、人均GDP图表(部分)
补充:
人均 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年中人口数。GDP是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产品税并减去不包括在产品价值中的补贴
⑶ 中国真实人均收入
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1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人类发展指标已经高于0.8,已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在世界的排位分别为第32位、第33位和第48位,广东、辽宁、浙江和江苏已高于0.75,都在世界前70位;而中西部地区还在世界第100位之后。 按照世界银行计算的实际购买力平价人均GDP国际美金计算,中国人均GDP在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27位,已属于下中等收入水平。按世界银行划分的四类人均收入,即低收入组(2000年人均GDP国际美金值为1980美金)、下中等收入组(4600美金)、上中等收入组(9210美金)、高收入组(27770美金)的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GDP)比2000年翻两番,有可能超越法国、英国、德国,位列世界第三,这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必须从8.9万多亿增长到35万亿,按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金,大体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人均GDP必须从800美金发展到超过3000美金,大体相当于1973年的日本水平、1987年的韩国水平,接近目前中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GDP必须保持年均增长7.2%的速度。 这十年人均收入增长非常慢,排名一直在世界100名以后,大概2000美元左右,以致有关方面不好意思公布具体数字。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人均GDP。所以如果发展思路不改变,国富民穷的状况不改变,十年后也不会很乐观的。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⑷ 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多少
70892元人民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长5.7%。国民总收入98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
按照联合国目前的划分标准,中国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只是中国人均GDP离世界平均水平更近了。1980年,我国人均GDP约3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3%;2019年,按照现价美元估算,我国人均GDP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
(4)2018年中国人均收入gdp排行扩展阅读: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GDP总额,即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二、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
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构成了一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事实上,强调人均GDP的国家,一般也比较注重提高本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
人均GDP观念及其人均GDP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
人均GDP与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据亨廷顿分析,在一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社会安定、社会和谐成正比。
参考资料资源:
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国内生产总值)
网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⑸ 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跑赢”GDP了吗
2017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18日出炉,当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同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需要剔除各种税费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赵锡军指出,2017年,中国在很多方面做出降税、降费等改革努力,加之当年物价稳定,涨势温和,所以对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推动。
此外,去年以来,中国在提高最低工资、提高退休金、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等方面出台各种措施,针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这也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
⑹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急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第11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总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当前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故用户籍人口作为比较指标是不科学的)。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作用:
首先,除资源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人均GDP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较而论,人均GDP虽不能正确反映中日两国综合国力,但确实表明日本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人口寿命以及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中国。
尤其是日本城乡发展的相对均衡以及农村农业基本上“水旱无忧”的抗灾能力与抗灾水平,更是让中国望尘莫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农业的滞后发展恰恰拖了我国人均GDP的后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最终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以阎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卢森堡等经济体为例,尽管它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能与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
但是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指标而言,卢森堡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乡均衡发展程度却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构成了一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
事实上,强调人均GDP的国家,一般也比较注重提高本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人均GDP观念及其人均GDP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
再次,人均GDP与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据亨廷顿分析,在一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社会安定、社会和谐成正比。
发展理论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认定为工业化起飞阶段,4000-60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起飞后,相对于传统社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时,一些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往往进入高危阶段。
但人均GDP一旦达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后,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稳定状态。阎文提到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的法国和意大利似乎并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个国家更稳定,显然混淆了国家基本政治稳定与领导更换政府更迭之间的巨大差别。
不论左派还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见,应该承认,包括西欧国家在内的这种民主政治条件下的某些不稳定表现,与转型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社会不稳定,存在本质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国内外知名的发展理论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标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为某种发展水平、状况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
并没有谁把人均GDP简单等同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人均GDP虽然具有虚拟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虚拟经济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盘否定虚拟经济,更不能由此把虚拟经济作为否定人均GDP的依据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中国学界内外在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后,主流意识都强调人均GDP的重要性,是一种必要的戒骄戒躁、理性清醒和自觉,与日本强调人均GDP以自我安慰、自我肯定显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
⑺ 2030年的中国人均gdp多少
现在才2018年,你就急着问2030年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有准确数据给你,只能靠估计。如果按中国目前发展势头下去,到2030年,总GDP应该超过美国,甚至可能比美日德加起来都多,但是人均GDP估计也只能进前50名。到2050年,中国大概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大概能进前30名,与韩国相当,要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GDP还很遥远,甚至不可能。主要还是人口太庞大,什么东西一人均就严重拉低排名,其实大部分人能达到小康水平都很不错了。
真不要太迷信GDP、人均GDP那些数据,那就是统计数据而已,方便些国家组织做决策而已,但对普通人没多大影响。像某些人口很少的小国,比如瑙鲁,以前只要挖挖矿,人均GDP就直线上升,成为世界前几名的富裕国家,几乎衣食住行、读书看病都免费,瑙鲁人民每天就只剩吃喝玩乐。但是又怎样,他们的经济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矿挖完了,他们的人均GDP就崩溃了,掉到一百多名。非洲有很多小国也是这样。人少才是关键!
GDP这东西受汇率影响很大,都是换算成美元比较的。日元持续贬值,港币升值,香港的人均GDP就变得比日本还高8名,但又如何?香港人底层穷人比例依然很大,很多人只能租床位,大把流浪汉只能睡天桥底。曾经日本的GDP达到了美国的70%,但美国强迫日本签了广场协议,从此日本经济就刷刷往下掉。日本也算相当富裕的社会,但是物价很贵,人均住房面积很小,日本人很少吃肉,每天睡得很少,生活节奏快又紧张,生活压力大,每年自杀率都是世界前几名。
统计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你要知道数据经常会有水分,伪造数据,而且会遗漏或算错都是常有事情。而且GDP也有好几种算法,不同算法的结果,有时会差很多。像中国大陆,一般都不把路边摊和农村、不登记的工厂企业,某些灰色行业、港澳台纳入统计的,还有大量偷税漏税,长年不交税,难以统计。但欧洲的国家就很怪,像意大利居然还把黄赌毒都纳入统计,一下子GDP排名就刷刷上升了。希腊也曾经是发达国家,可经济危机一来,问题就全暴露出来,之前数据造假的事全也爆出来,失业率高企,提款都艰难。所以说,执着于这些数据,真没多大意义。世界上没有天堂!
中国就是人口太庞大,什么东西总量再大,一人均什么东西都会给严重拉低,而且一有事,问题也会相当严重,哪有只有1%的穷人,都是很恐怖的数字。缩小贫富差距,远比提高GDP排名难得多,贫富差距一大,社会矛盾就严重,互相歧视。
⑻ 为什么我国的GDP年年涨,可是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年年降真是诡秘的事情!
楼主说的1955年的数据在网上还有争论,并不是确定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先不管它的正确与否。
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看问题不仅要横向看,还要纵向看。
纵向的看,1955年中国人均GDP为150元,1980年为463元,到了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25575元(http://finance.sina.com.cn/mac/#nation-0-0-32-1),
比较一下,确实是有很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就从从我们自身的感受来说,小时候吃块巧克力,看个电视都是奢望,但是现在呢,已经很普通平常了。这些都是在短短二三十几年内发生的,所以,纵向的看,历史的看,我们自己的经济确实有了很大发展。
再一个,我们要看到一些特殊情况。
中国在66年到76年经历了“文化的革命”,这次浩劫从很多方面给中国一个沉重打击,不仅使经济发展停滞,还使很多科技、文化、管理人才受到打压,甚至death,后者的危害还要更严重一些。中国国内真正走上正轨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一定的政治变革,经济体制变革,环境稳定了下来,思想得到了解放,经济到那时候才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同期,在韩国,1961年军事强人朴正熙上台,当时他为了争取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对其威权政府合法性的认可,实行了多个经济增长计划,大力发展经济。后来,以同样方式上台的全斗焕,也是将发展经济作为其政绩的“第一考量”。“汉江奇迹”主要就是指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时期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接近两位数;在日本,自从1956年开始到1973年,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日本进入以“赶超先 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 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
日本和韩国都抓住了二战后这一发展的黄金时间,两个国家国内的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乱“中的中国止步不前。“文化的革命“让中国错过了很多。
还有一个,其实每个国家都在向自己的国民宣布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没听过日韩”宣布“自己经济怎么翻番,但是日韩民众也没听过中国向他们”宣布“的中国经济翻番。大家都是只关心自己国家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我不是在为gov辩护。中国的问题还很多,要改的地方也很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能掩饰那些问题。
但是,gov的成绩我们要承认,要承认这些因为改革而得到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鼓励gov继续改革,继续努力。
⑼ 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例到底为多少
随着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某些人”口中的这个收入比例从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谓不迅猛。而(8%、11%、22%)这三个数字,这些年也无数次的出现在经济领域的话题之中,被各路豪杰引用,成为了批判当局只会做蛋糕、不会分蛋糕的铁证,也引得无数国人心中郁闷,甚至怒发冲冠。这其中就包括曾经初入网络的Ismaire,也不禁为自己的悲惨处境黯然神伤。。。
但本人有个毛病就是多疑,东西看得多了,问题和疑惑也就多了。对这几个数字开始心生疑问。。。因为似乎明显和身边的例子不符,经过一番查证,对“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例”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在这里随便说一说:
如果简单地说,人均收入占GDP确实有一个大致的比例: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是40%-50%之间。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100%。
这个比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比例高一些,低的就少一些。以发达国家的美国为例,美国2011年人口普查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家庭中位收入为50054美元。那么就算美国每个家庭平均为2个人(很难再少了),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0美元,和美国人均50000美元的GDP相比较,占GDP比例为50%。也大概符合这个比例。
那么回过头来看中国,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为5432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税后);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而中国截至2011年,城镇化比例已经超过50%,保守估计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则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21810+6977)除以2,为14393元,约为2281美元。占GDP比例为41%。这个数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也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说到这里各路精英先别急着拍砖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在岗工资是不一样的的,在岗工资要明显高于人均收入。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工作,西方有的家庭夫妻只有一个人上班,还有老年人、失业者、未成年的孩子。这些人没有工作的人,会拉低平均数。而有的地区,在岗工资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人均GDP的100%。
人均收入绝不等于人均GDP,也不等同于在岗平均工资。三者的关系应该是:人均GDP≥在岗平均工资,在岗平均工资>人均收入。
虽然有人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别,但即便以常识分析:一个国家产生的财富,也不可能100%转化为国民收入,其中还要有相当比例进行再生产、科研、基础建设、军事开支等等。。。而每个国家公布的在岗工资和家庭年收入,则往往能更精确的反映出各个国家的收入水平。
⑽ 2017中国人均GDP有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年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和2012年分别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为6995美元,2014年为7595美元,2015年为8016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拓展资料
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