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

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

发布时间:2021-01-07 06:38:23

『壹』 一个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比例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内容提要:论文深入研究了世行调整中国GDP数据的原因、方法和结果,系统地阐述了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统计体系和价格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以事实为依据,利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世行的调整方法进行了逐项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这种调整方法已经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世行不应再调整中国GDP数据的基本观点。 本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1994年,世行发表了一篇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它以上述考察报告为依据,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向上调整。世行公布的1993-1997年的中国人均GNP数据是在其调整后的中国1992年GDP(注1)总量数据和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因此,世行公布的中国1992-1997年人均GNP数据远大于中国官方人均GNP(注2)的美元折算数。本文阐述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 世界银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致性调整、范围调整和估价调整,综合调整比率为34.3%。其中一致性调整和范围调整是关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所做的调整,估价调整是关于价格体制的影响所做的调整。 世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情况简要概括在表1中: 表1: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 调整项目 调整幅度 对GDP的影响(%) 自产自用的粮食 上调20% +0.8 存货增加 下调1/3 -1.6 福利服务 10%企业劳动力从事福利服务 +1.6 亏损补贴 补贴视作政府最终支出 +0.8 一致性调整合计 +1.6 粮食产出 上调10% +0.9 蔬菜产出 上调30% +2.3 农村工业产出 上调10-15% +0.6 农村服务业产出 上调50-60% +6.5 住房服务支出 上调40% +1.5 范围调整合计 11.7 住房服务 179.8% 1.5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p; 全部其他行业 -12.1%-43.0% 16.6 估价调整合计 18.3% 18.3 总计 34.3 注:1、农村工业包括农村煤炭开采业、纺织业、消费品制造业和其他工业 2、农村服务业包括人文服务业、原材料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 3、全部其他行业包括粮食作物种植业、其他作物种植业、煤炭开采业、纺织业、消费品制造业、其他工业、人文服务业、原材料供应业、其他服务业 (一)一致性调整 从表1可以看出,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一致性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 世行认为,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粮食。它假定对这部分粮食进行一致性估价将使其价值增加20%,这种调整使GDP上升0.8%。 2、存货增加 世行认为,中国对不能销售或不能按计算产出时所采用的价格销售的产出存货增加的计算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它认为,一般来说,如果这些存货结转另一年,并最终被废弃或按大打折扣的价格销售,中国没有对GDP中的存货增加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存货增加大于采用一致性估价所应有的价值量。世行因此将中国的存货增加调低1/3,导致GDP下降1.6%。 3、福利服务 世行认为,中国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将目前企业对职工提供的诸如住房、医疗等福利性服务市场化。这种改革的结果将导致GDP上升。世行假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相应的服务,并假定这些服务转向市场化。通过投入产出计算,这种假定使GDP 上升1.6%。 4、企业亏损补贴 中国统计规定,企业亏损补贴作为GDP的负项。世行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亏损是政府价格政策的结果。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补贴是对以优惠价格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补偿,统计上应当处理为政府的货物和服务购买和政府对相应接受者的分配,即不应当作为GDP的负项,而应当作为正项包括在政府最终支出中。世行对这种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结果使政府支出增加7%,导致GDP上升0.8%。 综合上述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1.6%。 (二)范围调整 从表1可以看出,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范围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 世行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被低估了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与卫星测量的耕地面积相比);同时,样本产量可能被高估了,综合两方面因素,将中国的粮食产出调高10%,导致GDP上升0.9% 2、蔬菜 世行认为,中国蔬菜产出价值的计算没有反映单位面积的蔬菜实物产量随时间和收获周期而变化以及市场力量正在鼓励蔬菜的非旺季生产(此时价格较高)情况,同时,蔬菜耕地面积的测算也是不准确的。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世行将中国的蔬菜产出价值调高30%,导致GDP上升2.3%。 3、农村工业 世行认为,村及村以下工业的产出被低估,因为相应企业通常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和不属于国家统计局直接管理的统计调查系统。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一定程度的偷漏税情况影响到产出的低估。某些迅速增长的农村工业,如建筑材料工业,高价格和高利润鼓励了产出的低估。利润低的行业,如煤炭开采业,也有低报的刺激,因为煤炭的自由市场价格较高。另外,世行也指出,为了夸大地方官员的政绩,农村工业也出现了高估产出的现象。综合上述因素,世行将中国农村工业产出调高10-15%,导致GDP上升0.6%。 4、农村服务业 世行认为,农村服务业,例如农村卡车和拖拉机运输服务业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中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测算方案;农村服务业统计基本上没有包括临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农村人从事的服务活动,例如大量的个体维修店的修理人员、小贩、餐馆老板、理发师和家庭佣人,等等。考虑上述因素,世行将农村服务业产出调高50%-60%,导致GDP上升6.5%。 5、居民住房服务 世行认为,中国居民住房服务既存在范围方面的低估,也存在价格方面的低估。从范围方面讲,城市和农村住房服务统计都不完整。中国的住房服务价值是通过住房面积、造价和折旧率等资料推算出来的,但住房面积资料不完整,城市住房面积调查资料没有包括居住在城市里的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农村住房面积调查范围的不完整性更加突出。世行假定国家统计调查网络覆盖了中国所有住房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进而把中国的住房服务价值调高40%,导致GDP上升1.5%。 综合上述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11.7%。 (三)估价调整 世行认为,由于扭曲的价格体制和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中国工业的土地和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行业,消费品制造业的回报率最高,服务业和煤炭行业的回报率最低,农业的回报率也比较低,中国进一步的价格改革将改变行业的营利状况。世行试图将各行业的土地和资本回报率调整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纺织行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世行在估价调整过程中,保持该行业的价格不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参考资料: 2

『贰』 俄罗斯是什么国家

俄罗斯是资本本义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的全称叫-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资产阶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俄罗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07.31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完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29美元,实际增速-0,2%,居世界第71位,属于发展中国家。

(2)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扩展阅读:

俄罗斯联邦又称俄罗斯,简称俄联邦、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国旗为白、蓝、红三色旗。国徽主体为双头鹰图案。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并建立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同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建苏联。冷战期间成为超级大国,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霸。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军事力量。

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俄罗斯还是金砖国家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俄罗斯

『叁』 中国人均GDP何时超过一万美元以及2万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京津沪等六个省市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率先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例仅40%,远低于55%的平均水平。
六省市进入“一万美元俱乐部”
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
以时间节点来算,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大关的省份。
2008年,上海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
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北京GDP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同时,全市人均GDP达到68788元(按年均汇率折合10070美元),突破一万美元大关。
2010年天津人均GDP达到70402元,首度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进入一万美元大关的时间节点落后于上海和北京,但随着近年来天津一系列大项目的落地和显效,天津人均GDP“后来居上”,超越北京和上海,目前以15383美元位居各省份之首。
2012年,江苏、浙江、内蒙古三个省份也加入“一万美元俱乐部”。至此,江浙沪人均GDP皆突破一万美元,长三角集体进入到“发达状态”。

『肆』 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_

目前尚未有发达国家的明确定义,联合国也没有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系统来认证哪些国家或地区是属于已开发或发展中。一些机构评估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达,通常使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科学技术水准等指标。

发达国家经济特点:

1、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高的国家,产业结构先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大于60%。

2、经济运行机制比较成熟,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健全,经济发展很有用很有优势,管理不错,并有比较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3、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外贸对外出口方面比较多多质量总体高,外贸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份额,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跨国公司高度发展。

(4)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扩展阅读

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这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相对比较低,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从未来趋势看,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尽管发展中经济体被西方“唱衰”,但其增速仍高于发达经济体,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人类大家庭19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除日本,韩国和以色列以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伍』 中国在世界上人均GDP排名第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是3678美元,排第100位.

『陆』 新中国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徽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首都北京, 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新中国成立后,随即开展经济恢复与建设, 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 到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探索阶段。 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改革开放,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 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世界第一大人口国,与英、法、美、俄并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 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大吸引外资国, 还是世界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 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最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景点,是世界旅游大国之一。

『柒』 发达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

世界银行最新资料表明,2000年,按汇率法(注:世界银行按美元计算的各国GDP数据采用的是各国最近三年的一种平均汇率, 而不是当年汇率,这种平均汇率考虑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汇率变化因素,参见许宪春:《世界银行关于各国人均GDP的计算方法》,《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2月17日第三版。)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为1.08万亿美元,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位。表1列示了按汇率法计算的位于世界前十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的比重情况: 表1 按汇率法计算的世界排名前十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的比重情况 附图 注:表中第三列数据取自《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第20期,第四列和第五列数据根据第三列数据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按汇率法计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4%,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9%,日本的23.1%, 德国的57.8%,英国的76.4%,法国的84.0%。那么,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何时才能赶上和超过这五个发达国家?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对中国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及法国未来经济增长率进行研究,并需要做出某些假定。本文在两种假定条件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一种假定是以2000年为基期,价格和汇率都不变;另一种假定是实际汇率发生某种变化。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中国未来人口预测资料,本文采用了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司的预测结果。 一、已有的研究结果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过研究。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 %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 %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林毅夫,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结合模型对2000—2050年5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50年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阶段是2010 —2030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三阶段是2030—2050年,经济增长维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迈入世界前列(李京文,1999)。 郭道丽在美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3%, 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 8%的假定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47 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郭道丽,2001)。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博士根据过去47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和制度贡献分析,对2001—202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的基本结果之一是:未来20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 2001—2010年为6.58%,2011—2020年为6.22%(王小鲁,2000)。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解三明,2001)。 在以上研究结果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王小鲁博士和解三明博士只预测了经济增长率,没有预测经济总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较短,不足以回答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赶上几个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李京文教授只预测了按人民币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没有预测按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也没有预测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因此没有进行经济总量的具体比较。林毅夫教授和郭道丽的估计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再维持30年或更长时间8 %及以上的快速增长可能性不大。本文试图在对中国和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资料、经济增长因素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未来情况的判断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问题做出个人的预测。 二、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预测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各时期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见下表: 从表2 第二列数据可以看出,1930—2000年的70年间,按10 年分期,前四个时期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其中1940—1950年最高,达5.57%,1930—1940年最低,为2.69%,最高与最低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接近三个百分点;后三个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非常接近,均在3.2%左右,差额仅在0.05个百分点之间;1950—2000年5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46%;1930—2000年7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65%。据此,我们判断,未来50—100年,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应当能达到3 %,甚至会高一点,并且,虽然年度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如果以10年为一个观察期,不同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波动幅度可能不会太大。据此判断,我们假定,21世纪,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 表2 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和法国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附图 注:本表第二列数据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www.bea. doc .gov)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资料计算;第三列数据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esri.cao.go.jp)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第四至第六列数据中,德国1950—196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数据根据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272页中德国1950—1960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其他数据根据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 November,2001(光盘)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 从表2第三列数据可以看出,1960—1970年, 日本经济以平均每年 1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1970年以后的增速明显下滑,1970 —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21%,1980—2000年仅为2.61%,1990 —2000年,下降到仅略高于1%。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1998 年日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按1990年价格计算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注:见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esri.cao.go.jp)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到目前为止,人们还看不到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据此,笔者认为,未来50年左右,日本经济能够以2.5%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能并不是过于保守的估计。 从表2第四至第六列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从20世纪后50年和40 年来看,德国和法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英国,但从20世纪后30年或 20年来看,这三个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并不显著,都在2.5%左右。笔者认为,这30年或2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对21世纪前10—15年的经济预测参考意义更大。因此,本文假定英国和法国在未来的10年内,德国在未来的15年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均为2.5%。 根据上述假定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按美元表示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我们得出以下预测结果: 从表3 第二列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2817亿美元,是2000年1.34倍;2050年达到433253亿美元,是2000年的4.38倍;2100年达到1899339亿美元,是2000年的19.22倍。从第三列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871亿美元,是2000 年1.28倍;2050年达到160757亿美元,是2000年的3.44倍;2056年达到 186429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4倍。从第四至第六列数据可以看出,2012 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5150亿美元;2006年, 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6391亿美元;2005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554亿美元。 表3 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和法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按 2000年价格和1998、1999、2000年本国货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单位:亿美元) 附图 三、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1978—200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长率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相同。 从表4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都持续了20年左右,并且高速增长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也都比较接近,即都在9%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必然会出现减速的情况。事实上,最近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趋势(见图1)。 表4 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增长率 附图 注:1.本文中的中国指中国大陆;2.表中的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日本数据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esri.cao.go.jp)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数据根据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November, 2001(光盘)中相应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台湾数据根据《“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国民所得,2001》中的国内生产毛额核算资料计算。 附图 图1 中国1991—2001年GDP增长率 从表4还可以看出,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日本经济表现为长期的低速增长,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81%,与高速增长时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长率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时期情况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长率,并且出现了两个年度的负增长,(注:见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 esri.cao.go.jp)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1%。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则仍然保持了7 %、5%和6%以上的较高年平均增长率。只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表现较低的增长率或出现负增长。香港经济增长率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能够避免像日本经济那样,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长期陷于低速增长区间,因为同样经历高速增长的亚洲四小龙都没有陷入这样严重的困境。同时,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较大;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美元,仅相当于同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828美元)的2.3 %,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韩国(9728美元)的8.8%,中国香港( 23323美元)的3.7%。(注: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取自《国际经济信息》2000年第3期。 )这些方面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中国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这些因素都说明中国经济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因此,笔者认为,除非发生极为特殊的历史性事件,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会经历一个逐步减速的过程,但不会陡然减速。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样比例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数量和质量是上升的,因此经济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量和生活质量上升幅度的逐步减少。 根据以上判断和近些年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本文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长7.5%,以后每十年减少1个百分点,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长6.5 %;2021—2030年,年均增长5.5%;2031—2040年,年均增长4.5%; 2041—2050年,年均增长3.5%。2050年以后,年均增长3.0%。 在对中国经济总量进行预测时,我们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做出两种假定,一种假定是,未来一定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维持在1998、 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的水平;另一种假定是,未来一定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上升。 (一)价格和汇率不变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预测 我们首先在价格和汇率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对中国未来经济总量进行预测。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按美元表示的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上述经济增长率的假定,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如表5所示: 表5 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按2000年价格和1998、1999、 200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 附图 从表5可以看出,按2000年价格和1998、1999、2000 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260 亿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达到41783亿美元,是2000年的3.9倍; 2030 年达到71372亿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达到110839亿美元,是 2000年的10.3倍;2050年达到156349亿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 年达到210120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达到685420亿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 将表5与表3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可知,按2000年价格和1998、1999、 2000年本国货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 年将达到15505亿美元,超过法国(14554亿美元);在2006年将达到 16668亿美元,超过英国(16391亿美元);在2012年将达到25248亿美元,超过德国(25150亿美元);在2056年将达到186689亿美元, 超过日本(186429亿美元)。 从表5和表3可以看出,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6349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33253亿美元。那时,中美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上升到36.1%,相对差额(注:中美两国GDP的相对差额=(美国GDP-中国GDP)/美国GDP。)由89.1%下降到63.9%,但绝对差额(注:中美两国GDP的绝对差额=(美国GDP -中国GDP)。)由2000年的88028亿美元上升为276904亿美元。如果假定2051—2100年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均为3%, 则中美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额不变,但绝对差额进一步增大。 (二)实际汇率变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预测 前面的研究是将有关各国的价格固定在2000年,本币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价格都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本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50年左右这样长的历史时期,没有一个国家的本币对美元的汇率会保持不变。所以,如果采用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名义汇率)来预测有关各国的未来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与前面在固定价格和固定汇率条件下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同。 影响价格和汇率的因素很多,所以,采用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来预测有关各国的未来经济总量很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主要不是关心这些国家未来经济总量本身,而是考虑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我们就可以把问题简化,因为导致按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计算的各国未来经济总量的相对位置与在固定价格和固定汇率条件下计算出来的各国未来经济总量的相对位置之间产生差别的只是实际汇率(即当期汇率扣除相对价格变化因素)的变化,而不是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本身,如果我们能够预测未来实际汇率的变化,通过前面在固定价格和固定汇率条件下计算出来的各国未来经济总量,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实际汇率变化条件下的有关各国未来经济总量及其所处的相对位置。 我们来考察一下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的变动情况。表6给出了1960、1996和2000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 表6 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 附图 注:表中第二至第五列数据取自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Database and Browser, November 2001 (光盘)中的日元、新元、韩元和港币对美元的汇率资料;第六列中的后两个数据取自中国台湾“中央银行”网中的汇率资料,第一个数据根据《“中华民国 ”台湾地区国民所得,2001》中的国民生产毛额和折合美元的国民生产毛额资料计算。 从表6可以看出,1960—2000年,日元、 新元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是上升的,而韩元和港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是下降的。 表7 给出了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它们表示的是这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变化幅度。 表7 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 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以1960年为100) 附图 注:表中第二列数据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www.bea. doc .gov)中的国内生产总值隐含价格指数(implicit price index)资料计算;第三列数据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esri. cao.go.jp)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资料计算; 第四至第六列数据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Database and Browser, November 2001(光盘)中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其中中国香港没有1960—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这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根据1966—1970年年平均缩减指数推算的;第七列数据根据《“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国民所得, 2001》中的国内生产毛额核算资料计算。 利用表7中有关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可以把表6中的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换算成以1960年为基期的实际汇率,结果如下: 从表8可以算出,1960—2000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都是上升的,分别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别上升了240%、51%、87%、 140%和77%,五个国家和地区平均上升了119%。1960—1996年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汇率之所以普遍高于1960—2000年,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实际上都发生了贬值情况。笔者认为,考虑长期实际汇率的变化,应当剔除这一特殊事件的影响。所以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1960—1996年实际汇率的变化情况更具有参考价值。 表8 日元、新元、韩元、 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以1960 年为基期) 附图 注:2000年日元对美元的实际汇率=2000年日元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日本2000年GDP缩减指数/美国2000年GDP缩减指数)=107.77/( 452.47/482.38))=114.89,以此类推。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同处于亚洲,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这些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过的经济增长过程。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上个世纪后半叶实际汇率的变化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0年左右,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比率不会低于50%。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我们做出以下两种假定,第一种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维持在 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 并且每年增长幅度相同;第二种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与第一种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 并且每年增长幅度也相同。第二种假定的实际汇率增长幅度接近于日本20世纪后40年的水平。第一种假定的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每10年提高18.92 %;第二种假定的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每10年提高31.61%。 上述两种假定相当于仍然将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由于涉及的时间较短,我们仍将德国马克、英镑和法郎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在这些假定下,中国经济将在2005年超过法国、2006 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的结论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只需将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进行比较即可。在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进行比较时,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不发生变化。 将表9与表3进行比较可知,在第一种假定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于 2030年达到100935亿美元,超过日本经济(98105亿美元),在21 世纪中国经济赶不上美国经济;在第二种假定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于2026年达到89405亿美元,超过日本经济(88879亿美元),将于2048年达到 414459亿美元,超过美国经济(408382亿美元)。 表9 实际汇率变化条件下的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附图 注:表中第二列数据根据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上升 100%和表5数据计算,表中第三列数据根据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上升200%和表5数据计算。 第二种假定是一种过于乐观的假定,上个世纪后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极少数国家的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上升了200%。 相对来说,第一种假定实际的可能性比较大些。所以,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经济赶上并超过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可能的,但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纪末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不大。 四、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要预测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对中国未来人口情况做出预测,这方面,我们引用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司的预测结果。 根据表5、表9和表10可以得到汇率不变、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分别上升100%和200%三种假定条件下的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值。 表10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 附图 注:本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司提供。 从表11可以看出,在汇率不变的假定下,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16美元,赶上葡萄牙2000年的水平;在实际汇率上升100%的假定下,达到21832美元,赶上或接近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2000年的水平;在汇率上升200%的假定下,达到32748美元,接近美国 2000年的水平。(注: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2000年美国人均 GDP为35046美元,加拿大为22244美元,澳大利亚为20738美元,意大利为18423美元,葡萄牙为10387美元,见《国际经济信息》2002年第3期。)根据前一部分论述,汇率上升100%的假定可能性比较大些,因此, 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达到2万美元,达到或接近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2000年的水平,但很难接近或达到美国2000年的水平。 表11 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附图 注:本表数据表5、表9和表10计算。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编:《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第20期和2002年第3期。 郭道丽,2001:《赶上美国需要多久》,载曹子坚编:《复苏,中国经济年报(2001版)》,兰州大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9月出版。 林毅夫,1999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载张卓元主编:《 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 李京文,1999:《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2000—2050年)》,载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 任若恩,1977:《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载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编:《统计理论、方法、应用研究,1997 》,中国统计出版社。 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esri.cao.go.jp)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 王小鲁,2000:《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载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 解三明编著,2001:《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许宪春,1999:《世界银行关于各国人均GNP的计算方法》, 《经济学消息报》12月17日第三版。 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November, 2001 (光盘)。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01(网)。 OECD: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Volume I, 1997.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可能有点多,你自己节选一部分吧

『捌』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什么时候

在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经济规模何时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钢明昨天再次强调,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国内媒体应该淡化这一变化,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

(8)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扩展阅读:

有这样几个事实反映了中国地位的凸显:

第一,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2010年10月,G20财长会议决定IMF将向中国等新兴大国转让6%的投票权,其中,中国的份额将由3.72%跃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一举超过英、法、德成为IMF第三大股东。

中国投票权的上升并没有动摇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拥有的否决权,也没有动摇发达经济体的主导权。

第三,中国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其速度比原本位居世界首位的美国“美洲虎号”快47%,被认为是走向科技大国的重要表现。

第四,中国海军舰队多次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第五,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发挥重要作用,作为G20和“金砖四国”成员参与制定和协调国际经济规则,作为基础四国的成员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玖』 世界银行提供的各国人均GDP如何排除价格因素,即怎么折算成实际GDP呢哪里能找到各国人均GDP指数啊

以下这两个网站的数据与统计页面里都有,且为公认的官方数据。

世界银行
http://data.worldbank.org/

或者版IMF 国际货币基金权组织
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阅读全文

与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