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哈尔滨人均GDP 4.8万,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为何这么低
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拥有辽阔的地域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划分成了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含了600多个城市,当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也造就了每个城市自己的独特风格,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在经济发展方面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曾经以农业为根基的龙头老大一度成为了GDP垫底的城市。
一、与时俱进才能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是人们权衡一个地区经济运转情况的有效依据,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只能尽自己最大的所能不去拖国家的后腿,也在不断的寻找新的方向,旅游业的兴起就是时代与时俱进的产物。
Ⅱ 哈尔滨经济连年负增长,若干年后将成为中国最落后的城市,GDP不如西部地区的山村县城!
哈尔滨的经济在负增长6%,所以再过50年以后,哈尔滨经济还是会逐渐的落后于,我们国家的西部城市,所以哈尔滨人一定要行动起来,由于地理位置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森林采伐枯竭的情况,所以国家应该有支持的力度,应该有一定的,办法把林业和重工业扶持起来。
Ⅲ 哈尔滨的八个区的经济排名是怎样的,不是要gdp数据,就是据一般人的感觉来说
南岗,道理,道外,香坊,阿城,呼兰,松北,平房
Ⅳ 2017全国各地GDP年报出炉各省份排名如何
2017各地经制济年报出炉,山东省突破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三,赶超浙江等省份。
2017年多个省份GDP迈上新台阶,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共有11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和上海。
Ⅳ 黑龙江省gdp比2017下降了好像哈尔滨市gdp比2017下降了,为什么东三省负增长
从个人角度来讲:“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的。“朝中有人好办事”。权钱交易还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样很难有一种好的营商环境。即使政府政策好,也会让有实力、有关系的人利用。再者。关于GDP这样的数据准确率是不是很高还待考虑。如果统计各省GNP。那东三省可能就不会那么低了。因为东北对人才重视度还是不够。本地毕业大学生都觉得外省更好发展。外省毕业生普遍不会认为东北的发展前景会好,稍有点闯荡精神都去外地发展。然后,老龄化还是比较严重。还有好多好多历史问题都造成现在的状况。但是,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无论身处哪里。大趋势不是自己不努力的客观因素。
Ⅵ 中国2017年gdp增长为什么下降0.2
1.政经结合及官员无风险操作国家投资是GDP增长的绝对力量中国经济发展是由政经结合,经行政首长谋划的,结合政治任务,以政治前程为激励力的官场商场结合的投资型增长经济。在执行层面,由政体辖区内的官员发令,形成了人财物层层响应的规模、复制、官商一体的项目开发型,以公共消费为切入点快速走向国际标准的裙带关系经济。其表现为粗放型的投入性的大消耗的低起点上的规模迅猛扩张,还没有顾及社会效率和利润,尚未完全认识到更没有做到生产为消费服务。相反,生产劳动束缚人的自由,迫于生计或追求升官发财梦而努力读书拚命劳动,为生产而生产为学历而读书。国家力量是任何个人或组织不能相提并论的,政治业绩与经济收益兼得之激励力是任何行业都无可比拟的。经济由政府官员控制,具有政治色彩;升官发财需要大搞项目,搞获取回扣旱涝保收项目,搞那些规模大、价格可随意拔高的公款公共消费项目。搞项目由政府出面银行出资且官员无风险操作是市场经济中绝无仅有的,加之成本、回扣和造价失控,政治业绩和经济回报必然双双丰收,从而大开发大投资之势自然不可当。当升官发财成了人生最大追求的时候,在政治前程离不开项目经济的情况下,以社会基础建设和公共、官商等的高消费为基本内容的GDP增长就是绝对的结果。因而说,政经结合及官员无风险操作国家投资是GDP增长的绝对力量。这是突破常规经济律建设中国特色道路的创举。2.复制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和融入世界、引进外资是GDP增长的高平台新起点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下,通过购买世界先进的生产线,然后模仿制造、改进工艺并学习配套的市场经济管理方法等,所造就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和规模是GDP增长的高新基础。生物科技引入农业使粮棉畜牧林产量翻番增长,不仅解决了衣食温饱问题降低成了生活品产出成本,而且留给发展城市和交通道路、房地产的用地大幅增多。中国开放早期就强调引进外资,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同国际接轨。这在经贸和资金及其运作上,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形成了GDP增长软设施。如此十几年下来,很快就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同时通过科教兴国培植民族创新能力以赶超世界水平。这是走捷径实现经济腾飞的英明之举。3.农民及廉价民工等绝对多数人的勤俭节约和国家资源存量变现、高物价是GDP增长的实质所在农民和广大低薪劳动者节衣缩食支持了大出口大加工赚外汇,从而储蓄了劳动成果积累了资本,支持了货币信贷过多、外贸顺差过多和公共设施建设。这样就填充了GDP总量猛增的空虚。同时,十多亿人的勤俭节约支持一、二亿人的共产主义生活,必然出现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城市亮丽门面效应。存量变现和高物价意味着物资总量未变,以货币标记的GDP和财税帐面却平地起大厦。物资采购、项目发包中的回扣交易使价格大幅度增长,货币贬值;行业垄断收入和房地产等的高物价形成充货膨胀。此二者造成货币标记的GDP高增长,货币需求和发行量不断增加。4.汽车住房带动的路桥建设和造城运动所形成的公共规模消费是GDP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龙头力量衣食经济反映在恩格尔系数上,是温饱先行经济。由于其规模小,占用资金量不多,基本上属改革开放早期目标和私营经济活动范围,是中国改革开放前十年GDP增长的龙头力量。改革开放的后十年阶,住行经济由于级差大规模大投入大,可以说是豪华型经济。房地产由国家控制,汽车则属大企业,养车费用高昂,路桥建设涉及到地产。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大幅度介入使得官场与商场结合,大手笔项目规划经济推动GDP空前高涨。加之低利率房贷车贷政策形成的高超消费,吸入高收入人士和年青一代涌入高消费群,成功地刺激了内需,使GDP高增长有了着落点。
Ⅶ 2017台湾gdp在中国排第几
2017台湾gdp在中国排第6。2017年,GDP排名前几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广东以89879.23亿元继续领先其他省份,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分别以85900.94亿元、72678.18亿元、51768亿元和44988.16亿元与广东省组成前五小分队。台湾以38607.36468亿元的数值排在河南后面,位居第六。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全国31个省份陆续公布了2017年的GDP总量。也有数据显示台湾2017年GDP总量是38607.36468亿元,和内陆31个省相比排名第六。GDP的数据是冰冷的甚至不全面的,但两岸经济实力的消长却可以从GDP的数据中感受到。曾几何时台湾也是大陆各省追逐的目标,如今GDP数值却达不到广东的一半,令人唏嘘不已。
GDP排名前几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广东以89879.23亿元继续领先其他省份,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分别以85900.94亿元、72678.18亿元、51768亿元和44988.16亿元与广东省组成前五小分队。台湾以38607.36468亿元的数值排在河南后面,位居第六。
四川36980.2亿元、湖北36522.95亿元、河北35964亿元、湖南34590.56亿元、福建32298.28亿元、上海30133.86亿元这六个省也依靠3万亿以上的数据占据前十二名。
十三名到二十七名分别是北京28000.4亿元、安徽27518.7亿元、辽宁23942亿元、陕西21898.81亿元、江西20818.5亿元、广西20396.25亿元、重庆19500.27亿元、天津18595.38亿元、云南1.34亿元、黑龙江16199.88亿元、内蒙古16103.17亿元、吉林15288.94亿元、山西14973.5亿元、贵州13540.83亿元、新疆10920亿元。
排名倒数五名的是甘肃7677亿元、海南4462.5亿元、宁夏3453.93亿元、青海2642.8亿元和西藏1310.6亿元,同时这五个省也是GDP总量没有达到一万亿以上的省份。
Ⅷ 哈尔滨2018年gdp能不能过7000亿
2017年的数据为6355.00亿元 名义增速为4.15% 2018年上半年为2558.40亿元 名义内增速为5.51% 。如果要达到7000亿的话 要名义达到10.15%.仅仅从去年和上容半年的数据看应该是不能的。
ps:说是这么说 还是希望哈市能以2018年全年数据来打我脸
Ⅸ 2017年中国经济大萧条什么时候结束
房地产泡沫不结束,指望依靠超发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跟地方债务,国家对经济改革就真的是没信心,还是打算走旧路踏步。现在的工业跟商业已经基本探底,而地产还高挂在上。试问哪个发达国家,是靠地产跟茅台发展的?这就是明摆的事了,多年来依靠高杠杆跟货币宽松刺激了经济,而弊端紧接着就来了,目前老百姓对于超发货币可以说深恶痛绝,它既稀释了货币的购买力,又推高了住房,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所谓的住房不炒,就变成了政府引领炒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互联网金融来长期维持经济发展,土地存在的价值是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不断榨取它本身的价值,这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这才是健康经济发展的模板。
试想一个基本问题,一个人开饭店一年能赚30万,光房租就要10万一年,那么再算上人工,水电,食材购买等杂七杂八其他的费用,他一定会关门,这还没有结束,紧接着他赔光了资产就失去了购买力,本来就拮据的人变得更拮据,无法带动消费,对其他的行业造成了相同的打击。有人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冲击,这些年下来也证明了它并不是,反而它还带动了商业跟制造业。其实房地产才是实体经济的对立面,想想在三四线城市,以前人来人往的步行街,现在是什么样子?如果地产指数不随着商业跟工业指数下降,中国经济就难以发生质的飞跃。
其实今年一整年对地产的调控政策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是年底似乎又产生了动摇,国家应该砥砺前行,地产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毒瘤,要勇气将其破除。